|
|
寶通寺聯繫方式 地址:位於武昌洪山南麓
電話:87884539
寶通寺投訴電話 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寶通寺景區榮譽 湖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通寺開放時間 8:00 — 17:00 寶通寺交通 乘公汽503路、519路、536路、709路、市內旅遊專綫1路(b綫) 寶通寺玩法 觀光、拜佛
寶通禪寺位於洪山南麓,為武漢市佛教4大叢林之一。唐貞觀年間殿宇擴建,又名彌陀寺。後因從隨州大洪山移來慈忍大師的“佛足”供奉於寺,故奏請朝廷賜名為“崇寧萬壽神寺”。明成化年間改為“寶通禪寺”。寺廟幾經摧毀,又幾次重修增修。
這裏的佛教建築群,坐北朝南、依山就勢地建築在洪山的南麓,沿中軸綫自下而上層層疊起,體現出設計者的遠矚高瞻。進山門,過聖僧橋,兩側有放生池,經鐘鼓樓,上彌勒殿,登般若門至大雄寶殿,穿客堂、禪堂,入玉佛殿、藏經樓,東側有齋堂、香積寮,西側有伽藍殿、方丈室;登後山仰見萬佛樓、法界宮,東側有華嚴亭、華嚴石洞。樓宇建築鬥拱飛檐,彩繪雕鑿,莊嚴古樸,氣勢宏偉,掩映於蒼鬆翠竹之間,占地約10萬平方米。這裏環境幽靜,空氣清新,四周古木參天,郁郁葱葱,南宋抗金英雄嶽飛曾在此登山植鬆,亦是歷代文人墨客駐足留連之地。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在1982年便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佛教重點開放的寺廟。
現存禪寺為清光緒五年(1879年)所修,規模之大、裝飾考究為武昌諸剎之首。殿宇建築依山就勢,最前面為山門,兩旁屏墻高聳,布瓦鋪脊,門楣上有“寶通禪寺”4個醒目的大字。門前有一對石獅,為明代雕刻,形體高大,生動威嚴。進門後自下而上為放生池、聖僧橋、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藏經樓,至此中分,右為禪堂,左為方丈室,再上為鐵佛寺、華嚴洞、華嚴亭、法界宮,寺後有寶能塔。寺內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歇山頂,鬥拱飛檐,彩繪雕梁。法界宮建築獨具風格。屋頂起亭,造型象徵五佛方位寺院後山多古樹,相傳南宋民族英雄嶽飛在該地駐軍時植過松樹,名“嶽鬆”,明末被砍伐,清同治年間在原地又植松樹多株,長成後仍稱“嶽鬆”,現尚存八株,可謂古木參天。整個建築佈局得當,結構嚴謹,錯落有緻。寶通寺195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寺內建築已逐漸恢復,院墻亦粉刷一新,現已對遊人開放。同時,寺內還設有“素餐館”,味美可口,遠近馳名。
寶通禪寺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公元420-479年),距今已有1580餘年歷史,是我市現存歷史最為久遠的古剎。它初名東山寺,後曾易名彌陀寺、崇寧萬壽寺,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定名寶通禪寺。後幾次毀於戰火,又幾次重建,現在的規模是光緒年間(公元1875- 1909年)重建的。此後又幾經損壞。近年對全寺殿堂、佛像進行了大規模的復原維修,使其恢復了原有面貌。這裏的聖跡繁多,在中外頗有影響。寺內有洪山八景,即東岩、雲扃、懷樽、翠屏、棲霞、獅子峰、仙人石、壽泉。寺內珍藏着不少珍貴文物,如宋代古鐘是我省現存佛教文物中最古老的大型冶煉法器,另外還有一對石獅,雄獅玩綉球,雌獅戲幼子,形態逼真,造型獨特,時為江南一絶。值得一提的是獨具佛教密宗日本式建築的法界宮,宮內有一塊飛來巨石,給這座建築平添了幾分神韻;彩塑海島五百羅漢,神態生動,頗具情趣。
山門
來到寶通寺,可見山門整飾,門額上書“寶通禪寺”四個鎏金大字,雄渾有力,氣勢不凡。為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書法傢趙樸初先生手筆。進入山門,可見“放生池”、“聖僧橋”,數畝院落的蒼翠樹和覆蔭數丈的古木。寶通寺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剎,在寺內近周,也有許多頗具魅力的勝跡。諸如有以泉水清冽、常有乳峰涌起而著名的乳泉(又稱白竜泉)等名泉數處,有傳為南宋愛國名將嶽飛親手栽植的嶽飛鬆,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鑿刻、命名的洪山八景及其他古刻摩崖,以及南宋時鑄造的大鐵鐘、明代雕塑的大石獅、建於元代初年的洪山寶塔,等等。
勝跡
穿彌勒殿,越大雄寶殿,繞祖堂,經華嚴洞,上華嚴亭,登洪山塔,一路勝跡有些早已湮滅,或難以辨認,但那巍巍殿宇,幽幽廊廊,參天古木,蔥蘢山林,嶙峋怪石就能給人以極大的樂趣。
最值得一提的是洪山寶塔。該塔屹立於洪山之巔,原名寶通塔、靈濟塔,後更名為洪山寶塔,1280年前後為紀念開山祖師慈忍法師募建。塔高45.6米,磚石結構,分七級八方,設計精妙,為荊楚之最;塔頂係6. 5噸紫銅鑄就,可見建築者之立意久遠,企盼永恆。由基層拱門而入,拾級盤旋而上,登頂遠眺,楚天風光盡收眼底。
奇樹
特別是在洪山寶塔附近有一些生長奇特的樹木:有的完全像生根於整塊沒有任何縫隙的岩石之中,有的根部整個被巨石叉開,岔開的樹幹如同雙腿跨騎在大石背上,簡直是天公的神奇造化。 |
|
北武漢市武昌大東門外洪山南麓的翠緑叢林中,掩映着一座禪宗古剎——寶通寺。寶通寺正院後面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壇城——法界宮,這一密教建築是1924年持鬆法師任寶通寺方丈時所建。兩年中,持鬆法師日日在此修法、講經、傳戒、灌頂傳法,受灌頂者達數萬之衆。因密法大興,實為五代以來末有。
對於這段盛況,呂建福《中國密教史》有專門記載:持鬆歸國之後,“備受信徒們之擁戴,初於滬杭傳法,後又被迎至武漢,住持洪山寶通寺。在洪山寶通寺期間,他以開設法界宮,建瑜伽堂,購置法器,繪諸曼荼羅,開壇灌頂等活動,廣與信徒結緣,並有意將該寺發展成為密宗的根本道場。當時,湖北各地的僧俗信徒紛紛前來求授灌頂,其中湖北的一些社會名流,如蕭耀南、陳元白、趙南山、杜漢三等亦相繼入壇受法,無不傾心於密宗。”
1924年,持鬆法師31歲。3月,湖北督軍兼兩湖巡閱使蕭耀南,以及李馥庭、湯鄉銘、李開先、陳元白(曾任桂軍司令)諸居士,迎接持鬆法師擔任武漢洪山寶通寺住持。於是,他在寺內建起了真言宗壇場,自此,講經、傳戒、灌頂,幾無虛日。
入夏的時候,湖北遭受到大旱,應衆人之請,持師設孔雀明王壇禳雨,修法到第三天時,就聽到天空裏雷聲隆隆,繼而大雨傾盆,衆人莫不歡呼,前來結緣灌頂者更絡繹不絶。
湖北督軍兼兩湖巡閱使蕭耀南看到持鬆法師祈雨成功,開始對密教産生興趣,後因故請持師建“仁王護法”大法會為他本人禳解,兼授結緣灌頂。法會後,蕭督果然安然無事,因之對持師大為敬服,受持師灌頂結緣,皈依密教,並且捐出巨資在寶通寺內建造法界宮、瑜祗堂、五輪塔,購置各種法器,請人繪製諸尊曼荼羅,希望洪山寶通寺可以成為真言宗在國內的根本道場,恢復失傳千年的唐密。
在法界宮內建成的真言宗道場,仿唐朝密宗金剛部“五曼荼羅”形式建造,殿內設木質密宗壇城,雕刻鏤空,玲成別緻。屋面覆以黃琉璃瓦,並以五亭結頂,藉以表示東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為鏤空大屋脊,飛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輪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雙層蓮瓣,殿前階下為三孔拱橋,橋外雙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別緻。沒有誰見過如此莊嚴宏華的密壇,尤其是金、胎兩界曼荼羅繪像,色彩斑斕絢麗,繪有十方三世諸聖千持師尊佛象,看上去蔚為壯觀,攝人魂魄。
在武漢期間,各界對持鬆法師非常關註。1924年5月中旬,太虛法師曾專門邀請持師去武昌佛學院開壇傳密。1925年春,直係軍閥首領、兩湖巡閱使吳佩孚(字子玉)將軍在嶽州的軍艦上避禍,特地派副官黃澹供到洪山寶通寺,邀請持師前去給他講解《金剛經》大意。武漢大學校長陳叔藴其時也邀請持師到該校演講,持師就以《緣經》為題,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結合密教六大緣起的原則,闡述宇宙萬有實質問題,並詳為解析,頗得師生們的信服。
持鬆法師在此不斷講經、修法、傳戒,廣播菩提種子。現仍健在的本煥禪師就是從持鬆法師受具足戒的,時間是1930年農歷二月。
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東亞佛教大會,持鬆法師離開武漢東渡。1927年春回到國內時,寶通寺及法界宮已在炮擊中被毀壞,密法壇場已無法恢復,他衹好應衆居士所請來到上海,此後不斷應邀到全國各地講經、傳戒、修法、灌頂,極一時之盛。 |
|
落在武昌洪山南麓的寶通寺,是武漢的著名佛教聖地,寺中的洪山寶塔,更是遠近聞名。
洪山位於武昌城東,原名東山。在南北朝時代即建有寺廟,當時稱東山寺,距今已有1400年,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尉遲敬德封鄂國公,奉命修建鄂州(今武昌)城時,在東山寺基礎上擴建寺宇,鑄造鐵佛,更名彌陀寺。據寶通寺方丈源成法師回憶,1949年前他曾見過刻有“尉遲敬德建造”字樣的墻磚。南宋理宗嘉熙年問,抗金名將棗陽人孟珙出任荊湖製置使,為避兵亂,與民兵都統張順將隨州大洪山之幽濟禪院尊衆(即多尊佛像)遷來武昌東郊,連同靈濟慈忍大師的“佛足”及歷朝所頒告敕一齊安置在彌陀寺,並奏請賜寺名為“崇寧萬壽寺”,同時將東山改名為洪山。後經戰亂,香火冷落,京湖大製置使呂文德請無積禪師為之住持,該寺乃得復興。元初毀於災。1332年(元至順三年)華實任該寺住持,毅然以復興自任。他籌集幾萬緡經費,廣求大木由江上運歸。因原址地勢狹窄,不宜擴建,乃夷山填壑,壘石為基,使基寬敞,大興土木,l334年(元統二年)告竣。時人稱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輝映林𠔌,宏模偉觀,人天俱瞻”。隨州、許州(今許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黃縉作《武昌大洪山崇寧萬壽寺記》記其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陽營建楚王府的同時,在洪山重建寺廟。其後楚靖王朱均訛在1457年(天順元年)又大修大雄寶殿等建築。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規模大增,並更寺名為“寶通禪寺”,沿襲至今。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大司馬張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後增修,使殿宇宏偉,為“武昌諸剎第一”。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再次修葺。鹹豐年間又遭兵燹毀圯。1865一1879年(同治四年至光緒五年)修復,規模遠不及前,寺內現存建築多為當時所建。辛亥(1911年)武昌起義時,革命軍曾設司令部於該寺。民國年間,程潛出資進行維修,未及竣工即被駐軍破壞。1932年,方丈問賢法師以同鄉關係請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鬥寅支持和援助該寺的復産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産收回。當時該寺範圍甚大,山門設於嶽王臺(今傅傢坡附近)。並在城內竜神廟(今古樓洞民主路東打火機廠附近)設立下院,作為寶通寺行館,專供進城辦事僧人食宿。此時可能是該寺鼎盛時期,香火十分旺盛。
1952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建,使寶通寺面貌煥然一新。1983年列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翌年即由國傢撥款全面維修,並召回僧衆,恢復佛事活動,接待海內外僧俗各界人士,還設有僧伽培訓班,培訓各地來的青年僧衆。 |
|
通寺如今的山門面嚮武珞路,門額上“寶通禪寺”四字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山門內一大院落,中有放生池,放生烏龜出沒其中。池上橫跨一橋,名“聖僧橋”,原為木橋,相傳無念祖師雲遊到此,改建為石橋。按照佛寺一般建築格局,此處應有鐘樓和鼓樓之設,但興毀情況不見記載,衹好闕如。
過橋數十步為彌勒殿,又稱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獅一隻,身高丈餘,一戲綉球,一抱幼獅,神態可掬。殿左側有一口大鐵鐘,清鹹豐年間鑄造,由城內鐵佛寺遷來。殿內主尊為彌勒佛,金光奪目;佛寺的守護神韋馱亦供奉在此殿內,背嚮彌勒而立,造像威嚴。左右有觀音、地藏王塑像,兩壁立有高大的四大天王。
由彌勒殿後拾級而上,即可達大雄寶殿。殿內一口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大鐵鐘還是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遷寺時鑄造的,鐵身銅緣,形體龐大,重約萬斤,號稱:“萬斤鐘”,其聲雄渾,可傳數裏之外。大雄寶殿為正殿,供三位主尊,佛教締造者釋迦牟尼居中,身後左右為文殊、普賢兩菩薩,兩廂有十八羅漢。殿中有歸元寺住持昌明法師所書楹聯一副:
古今來宗教幾何自由平等無如我佛;
東西國文明進化言行高尚獨讓法王。
出後門登山原有鐵佛殿,殿內有鐵佛二座,均為唐代遺物,係從城內鐵佛寺遷來。此殿原為方丈說法處,殿下石砌暗道曾發現方丈說法用的錫杖。殿中銀質捨利塔一座,八寸高,三寸寬,仿緬甸大金塔式樣製成。此殿1949年前已毀於大火。再上即法界宮,為寶通寺前住持持鬆於1923年由日本留學歸來,為恢復我國密宗,依唐密金剛部五佛曼荼羅修建。原建已遭破壞,現在維修復原。該殿右側有華嚴洞,深丈餘,原供有毗盧佛像,現無存。洞上建有華嚴亭,為遊人休憩之所。最上為靈濟寶塔,又稱寶通塔或洪山寶塔。
90年代初,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先生說: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湖北省佛教僧纔奇缺,許多大小寺廟長期空閑無僧人或無住持,這與湖北在佛教教育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稱。近代以來,湖北有華嚴大學、法界學院、中江佛學院、武昌佛學院等。其中武昌佛學院貢獻最大、影響最大、創立了新型現代的辦學體係。
1994年,在昌明等高僧大德的迫切要求下,在湖北省和武漢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和武漢市佛協具體籌備,終於恢復重建了武昌佛學院,院址選定在洪山寶通禪寺內。昌明在復校典禮上的講話,處處聲明該院的辦學宗旨是對太虛的繼承:“武昌佛學院創始人太虛佛學思想的正信精華:學佛必須先學做人,成佛必須先成人。我們辦學宗旨就是培育僧纔,振興佛教。” |
|
寶通寺居委會, 寶通寺社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