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詩人: 陸遊 Lu You
偶來遊古寺,景逐眼前生。 岩上高僧坐,林間野客行。 望窮滄海遠,吟久暮雲平。 此境真難到,登臨暫適情。 |
|
詩人: 過守約 Guo Shouyao
層楹寶勢壓禪扃,俗眼塵昏到易醒。 千幰樹排車蓋翠,萬蠃山矗佛頭青。 夜將溪月澄心鏡,春把岩花作畫屏。 我欲期師不須出,世途今險甚東溟。 |
|
寶積寺投訴電話 萍鄉市旅遊投訴電話:0799--6863860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寶積寺現為萍鄉重要旅遊景點,位於萍鄉市城區南門外南環路與浙贛鐵路綫(老綫)之間。寶積寺舊名星居寺,又名梵林寺。唐創,後周廣順年間當地人李氏捐地所建。後周顯德年間(954-959)改名寶積寺。宋文學家黃庭堅曾於崇寧二年(1103)撰並書《寶積禪寺記》,又題過“德味廚”、“入還堂”二匾額,還手植羅漢鬆於寺院,元毀。明洪武年間,建僧會司。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僧九雪募修。前有關帝殿,邑人李固山建,旁有觀音泉,深不盈尺,暑月清冷,已竭。又有禁鐘樓,即濂溪書院舊址,亦毀。光緒年間,衆僧復興法門叢林,僧肇堂改建山門。從清末至民國,方丈體雲大師,住持寺內30餘年,每隔3-5年設壇授戒一次。曾先後偕邑僧衆整修殿宇,建藏經閣,創建普通塔院,登遐亭等。民國年間縣僧會司、佛教會、居士林都設寺內。方丈體雲大師曾兼佛教會理事,募化籌資購買巨部漢譯《大乘經律論叢書》,舉辦佛學培訓所,培養青年僧侶。寶積寺當年不但是全縣佛教中心,而且是湘贛邊境的萍鄉、瀏陽、醴陵、攸且等縣佛教總據點,曾住僧侶五、六十人,加上外來雲遊者,多達百人。後因兵燹戰亂頻繁,特別是日軍兩度侵擾腹地,破壞嚴重,佛事漸衰。1990年重新開放寶積寺,並於1993年5月動工,對原建築物全部拆除重建,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赴樸初為重建的寶積寺題寫了寺名。大雄寶殿1995年竣工,占地面積為556平方米,高22米,寬26米,進深(長)21米,先後還建築了天王殿、客堂、東西配殿及寮房等。整個寶積寺現占地面積約7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建築物采用明清模式,為鋼筋混凝土、磚石、磚木結構、紅墻黃瓦、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
|
寶積寺位於江西省萍鄉市境內,始建於後周廣順年間(951-953年),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該寺曾名“星居”、“梵林”,由本邑李氏施地所建,至宋元符三年(1100年)改為十方叢林,始大興,地域不斷擴大,占地面積數十畝。至民國年間,尚有殿、堂、樓、閣、寮房、亭榭等建築38座,占地面積一萬餘平方米。寺內有歷代高僧大衆、長者居士、文人墨客題詞、額匾、作賦、植樹等,尤其宋朝黃庭堅所書《寶積寺記》及手植羅漢鬆最負盛名。寺中原有一尊奇特的觀音像,“高不盈尺,暑月清冷”,可惜現滅失。 拒《昭萍縣志》記載,寶積寺名源於顯德年間(954年),寺內有寶光衝入太虛,又因佛經“寶積”而得名宋時,因域內楊岐祖師禪法大興,寶積寺便成為十方僧俗挂錫必以之地,加之位於縣城,故常有瀏陽、醴陵、蓮花、安撫、宣春等縣的僧人在此寺單,有清王彥邦詩道:“寶積城南寺,橋通古道平。薄雲生屋角,疏竹度鐘聲。愛共高僧話,閑穿竹徑行。山禽知客到,眼皖亦多情。”然而人事更替,滄海桑田,昔日興盛景象早已面目全非。寺院自50年代便無僧人居住,留下的幾棟殿堂寮捨已成危房,雨不遮漏,鼕不禦寒,佛像法器,蕩然無存,且被工廠占用。1990年政府落實宗教政策,開放寶積寺,並由南嶽山請來懷善法師任住持。自此,在政府及四方信衆的大力支持下,寶積寺日趨興旺,並於1993年5月動工,對原建築全部拆除重建。大雄寶殿1995年竣工,占地面積556平方米,寬26米,深21米,先後還建築了天王殿、伽藍殿、客堂、東西配殿及寮房等。整個寶積寺皖面積約七各平方米。 如今的寶積寺巍峨莊嚴,佈局嚴整,錯落有緻,殿堂、寮房英姿高聳,氣魄雄偉。寶積寺院建築群采用明清建築樣式,為鋼筋混凝土、磚石、磚木黃瓦,金碧輝煌,在萍鄉城南顯得十分醒目。寺院煙火繚繞,肅穆幽深。寶殿內紅柱亭亭玉立,金頂屋檐一派鼎新,各種精美圖案和彩繪聲繪色相映生輝。
寶積寺現任住持懷善法師,廣西全州人,60年代畢業於廣西工學院,於1985年在南嶽山上封寺禮寶曇法師出傢,同年受具。法師精於水電工程和書畫等。出傢後,習古典建築並有所成就。1990年到寶積寺任住持,苦心經營數年後,自行設計該寺建築,親自掌管施工。寶積寺今日之一殿一堂,無不凝聚着他的汗水與智慧。懷善法師平日深研經藏,解行並重,為新時期難得的僧纔。 |
|
| 題寶積寺 | 寶積寺村 | 寶積寺蓮華 | | 寶積寺小雨 | 羅浮寶積寺 | 遊羅浮寶積寺 | | 送月上人住寶積寺 | 寶積寺僧捨古梅一樹皆榮而頂獨枯即席為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