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十二景聯繫方式地址:湖南邵陽市。寶慶十二景投訴電話邵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739-5362605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寶慶十二景節慶活動吃粽子
本地的風俗,端午節是非吃棕子不可的。這裏的粽子,先用棕葉把浸過的糯米包成錐角形,再加灰鹼水煮熟。目前的粽子種類很多,有肉棕、果棕、菜棕等。據考證,中國最早的棕子是用竹筒裝米煮的,叫筒棕。到了漢代纔用葉子包裹。關於這一變化,還有一個傳說。在1900年前的東漢建武年間,有個叫歐回的長沙人,端午節前在汨羅江邊散步,忽見有一個頭戴切雲冠,腰係長劍,身佩香草的人,自稱是三閭大夫。他對歐回說,你們為我祭祀很好,但每次祭品都被江中的蛟竜魚蝦吃了,以後以楝葉包米,外面用五色絲綫纏捆,做成頭尖狀,魚、竜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歐回把這件事告訴大傢,從此,便用楝葉或棕葉包出有棱角的粽子了。
火把節
又名星回節,直譯為“接新火”。漢文音譯為“星日節”,意譯為“新火節”,即今天的火把節。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火把節的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有祭祖、紮火把、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寶慶十二景最佳旅遊時間一年四季。寶慶十二景特別提醒境內交通稱便。明清之際,寶慶府城依資江黃金水道和數條釋道而成為水陸要衝,湘中重鎮;民國時期,湘黔公路幹綫貫穿境內,邵陽縣城成為東南與西南商品物資轉運樞紐。而今,婁邵鐵路連接湘黔鐵路幹綫,經婁底、株洲、長沙而達全國各地。公路有320國道橫貫東西,207國道縱連南北,省道、縣道、鄉道及專用公路在境內經緯交織,通車里程達5839公裏。寶慶十二景美食在武岡,民國27年,北門口一代亦開始生産豆腐,品種有水豆腐、烘幹豆區腐、油炸豆腐、鹵香幹豆腐、包豆腐等。今天,木瓜橋夏宏時的桂子油豆腐,高橋戴四德的二幹豆腐,都別有風味,四鄉聞名。
寶慶豬血丸子,亦稱血粑,是邵陽的傳統食品,始於清康熙年間,民間歷代相傳,至今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寶慶豬血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先用紗布將豆腐中的水分濾幹,然後將豆腐捏碎,再將新鮮豬肉切成肉丁或條狀,拌以適量豬血、????、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許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攪拌勻後,做成饅頭大小橢圓形狀的丸子,放在太陽下曬幾天,再挂在柴火竈上讓煙火熏幹,煙熏的時間越長,臘香味越濃。也有做一鐵架,架下用火爐焚燒鋸木屑、糠皮、𠔌殼或木炭熏烤,此種熏法特別講究火候,不能過急過猛,否則口味不佳。丸子熏幹後即可食用。豬血丸子色、香、味俱佳,臘辣可口,增進食欲,且易於保藏,至少半年內不會變質,同時還攜帶方便,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是宴客時一道開胃的冷盤。
南省邵東縣素有“黃花之鄉”的美譽。黃花的學名叫萱草,中國古代常用“萱庭”、“萱堂”來代言母親,因而民間稱黃花菜為“母親花”。因其顔色金黃,形狀細長,所以又叫“金針花”。黃花既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由是一種美麗高雅的觀賞植物。
邵東出産的黃花菜,被列為全國八大名貴蔬菜之一。經中國醫學科學院測定,邵東黃花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鬍蘿蔔素、核黃素的含量,都高於西紅柿等常見的蔬菜。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有利胸膈、安五髒、通乳健胃、輕身明目等功效。在人們的餐桌上,常用黃花做湯、燒肉,味道十分鮮美;産婦的食譜也少不了黃花蒸鯽魚、黃花燉雞這兩道菜。寶慶十二景住宿星級酒店
酒店名稱地址電話星級
港竜大廈地址:邵陽市邵東縣港竜路1號0739-26188888★★★
莨泉賓館邵陽市新寧縣莨鎮0739-4702116★★★
金竜賓館邵陽市東風路311號0739-5223188★★
邵陽白公城賓館邵陽市城北路62號0739-5325011★★
邵陽大飯店紅旗路208號0739--5465000★★
金城大酒店邵陽市新寧縣解放路142號0739-4823227★
寶慶十二景購物臍橙、武岡銅鵝、蜜橘、雲山白蘭花,竜牙百合、寶慶朝天椒、豬血丸子、熏臘肉、佘田橋豆腐、馬蹄、獼猴桃、南瓜餅等。寶慶十二景玩法遊覽、攝影、旅遊、
一、雙清秋月。雙清秋月景區位於雙清路砥柱磯上,係由砥柱磯、高廟潭等自然景觀和古寺廟、古亭閣、古碑刻等人文景觀組成的綜合性風景區。因位於資江、邵水匯合處而得名“雙清”。1956年闢為雙清公園。砥柱磯是一座伸入資江中流略如半島形高峻而陡峭的山峰。危石嶙峋,峭壁高聳,腳下的高廟潭,素湍碧波,倒景回清。峰本無名,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月,湖廣巡撫顧嶙見其“當水之衝,甚奇特”,遂題名“砥柱磯”,並賦五律:“昆侖一捲石,飛落碧江唇,靜日浮佳氣,中流立此身,樓臺懸峭景,桃李點芳春,閱盡狂瀾色,何須問水神?”寶慶知府鄧繼曾刻石於砥柱磯頭,今佚。
二、六嶺春色。六嶺,指邵陽舊城內東南隅的天池、鐵鑄、望仙、六一、八角、鹿頭(又名棲真)6座山嶺。天池山上有池,四時不涸,後人掘口引水,水不復出。鐵鑄山為古代冶鑄地,山下有太平寺,相傳為唐代仙人呂洞賓磨鏡處。望仙山下有駐鶴祠,鹿頭山下有白鶴觀和飲鶴池,據傳為呂洞賓遺跡。宋代在六嶺頂上各建一亭,分別名為綉𠔌遐觀亭、蒼雪寒碧亭、楚望亭(又名望仙亭)、杏岡亭(又名六一亭)丹井亭、月池亭,後頽圮。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邵州知州劉保於舊址復建,並在六亭之間建鎮邊樓。提舉毛憲撰《鎮邊樓記》,稱贊六亭和鎮邊樓佈局之巧妙。宋理宗趙昀曾為景區題寫“江山一覽”、“煙雨奇觀”兩匾額,已不存。站在這些樓閣上,遠眺石門、白雲諸峰,青翠如畫;近俯資、邵二水,泄碧流光。特別是早春來臨,竹隨雨緑,桃逐風紅,細柳輕煙,鶯燕啁啾,為城內尋春佳境,故稱為“六嶺春色”。
三、竜橋鐵犀。竜橋鐵犀是指以青竜橋和置於橋墩的鐵犀為中心的水域、市街所構成的景區。舊志載為寶慶十二景之一。青竜橋是橫跨邵水的交通要道,唐代乾寧年間已建木橋,屢毀於水災。南宋理宗寶慶初(1225-)郡守宋仲錫改木橋為石墩橋,並置鐵犀於中墩上遊,以鎮水怪。為紀念遙領邵州防御使的趙昀嗣位為理宗皇帝,命名為“躍竜橋”。按八卦方位,此橋在城東“震”方,中國古代神話以震位之神為“青竜”,宋代滅亡之後改名為“青竜橋”。清乾隆間重修東關城樓,此橋位於東關下,亦稱東關橋。1978年改名為東風橋。
四、洛陽仙洞。洛陽洞是前進山下的一個岩洞,景緻清幽,“資邵二水匯流其下,石室麯折,後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間字痕可讀”(見道光《寶慶府志》)。洞旁有洛陽井,水清如鏡,長旱不竭。據傳,洞、井皆為唐人申泰芝思念他在洛陽的母親而命名,故稱“仙洞”、“仙井”。明寶慶知府謝省有《洛陽洞》詩:“杖履躋攀到九華,不知何處是仙傢。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閑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歲月,洞門長日鎖煙霞。仙縱一去無消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參政車大任詩中有“門連丹竈寂,壇共白雲平”句,可見在明代時洞口尚有仙人煉丹用的鼎、竈法壇之類的遺跡。五、桃洞流香。桃花洞在市效城南桃花村,是邵市較大的喀斯特地貌現象。洞內景緻奇特,“目顧左右,如水渦,如浪疊,如虎蹲,如夏雲奇峰,如老冰垂註,蓋石乳凝結也”,“石室宏敞,土維摩數尊,或臥或倚,有石凳、石床。竈頂有圓竇如鏡,攝受日光。”(見道光《寶慶府志》),洞內有地下暗流。過去洞前多桃樹,春天桃花盛開,瓣落水中,經洞內陰河,再由山後溪中流出,故稱“桃洞流香”。清寶慶知府傅鸞祥有《桃花洞》詩:“策杖尋幽僻,孤亭落照懸,危峰來遠岫,疊磴削寒煙,千歲鬍麻絶,三春桃蕊鮮。空留名勝地,何處覓漁船?”桃花洞外有巨石伫立,根莖削瘦,略如蘑菰狀煙雲。宋景定甲子(1264)邵州郡守麋登書“古雲根”三字刻於其上,而得名“雲根石”。麋登還寫了古篆“洞陽仙境”“桃洞流香”兩額刻於洞口。
六、蓮池古香。愛蓮池故址在城北路6號市政府院內。宋治平四年(1067)著名理學家周敦頤以永州通判攝邵州事期間,在此闢池種蓮。池方形,廣十餘畝,與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為墻,環植垂楊。池內蓮花疊瓣充樓,香幽而不實,亦不藕。據說,周子的傳世名《愛蓮說》就是在這裏寫成的,因之稱為“愛蓮池”。
七、山寺曉鐘。後城內太平巷之太平寺遷東山,兩寺合併,為寶慶府聚僧講經之地,稱為太平興國東山講寺,簡稱東山寺。明嘉靖年間(1522-1566)移縣署鐘樓之“景泰銅鐘”於寺內。每當清晨,嘹亮的鐘聲遠播於街巷閭裏和資、邵二水的行舟漁船之上。明兵部侍郎張同敞有《東山寺》詩:“古寺入風幽,村煙江水頭。木疏鐘磬落,人靜雨花流,有客尋閑約,逢僧問靜修。擎杯雲到掌,醉為此山留。”
八、佘湖雪霽。佘湖雪霽景區在市郊城東鄉。山勢“高崖峻聳,不易攀登,積雪尤甚。晴霽登臨,風景特異。”明參政車大任《小佘湖山》詩:“佘山高百仞,翻愛雪晴時。積素兼天遠,凝暉映日奇;千林頻送色,萬壑頓回姿。欲藉陽春意,揮成郢客辭。”此山稱“小佘湖山”始自唐代。唐時崇尚道教,申泰芝死後,朝廷令邵州為其建廟,歲時祭祀。申泰芝隱居修煉的佘湖山離州治甚遠(今邵東縣佘田橋鎮),為便於祭祀,遂在此山建祠,稱佘湖廟,山乃名為小佘湖山,逐漸通稱佘湖山。山頂有毗盧閣,民國時期,香火旺盛,每年秋季,遠近信徒到此進香拜佛的成群結隊,絡繹不絶。山腳有雷祖岩,履之空洞有聲。岩上有臺,臺側有石如懸,石下滴水時,附近群衆視為雨兆。
九、神灘晚渡。神灘渡在郊區新灘鎮。資水由西南方向來,到此處折轉嚮東,故江面寬闊,水流平穩。舊時,這裏設有木蓬船義渡,並有義田16畝為義渡開支,公路興起之前,是通嚮西南的要道渡口。相傳,古時有神秘的鐵船往來於兩岸之間運渡,曾有漁人於渡旁得一頭盔,長0.5米,重5公斤,故稱“神灘渡”。岸邊有神灘晚渡亭。每當夕陽西下,朱亭映襯碧水,行人爭渡,漿聲人影,波光粼粼,景色十分絢麗。明僉事楊廷芳有《神灘晚渡》詩:“路轉神灘入望賒,歸人待渡簇平沙。空江寂寂來鴻渺,遠樹依稀落日斜;暝色釀成千裏霧,櫓聲搖碎一江霞。紛紛世故忙如蟻,那得浮生鬢不華。”
十、嶽平雲頂。嶽平頂位於新邵縣東北部竜山上,謂其高度與南嶽衡山持平,山頂常有雲海出現,故稱“嶽平雲頂”。此山氣勢巍峨,群峰疊翠,石壁嶙峋。北有獅子石、仙人石,罾箕嶺上丹嶂橫開,白雲摩頂;飛水洞前銀瀑懸空,墜雪飛花。南有揚旗寨、錫帽嶺,獅象鎖水諸景。西嚮的烏鴉潭、貓公洞、青竜橋,各具特色。清代學者閻之望有《登嶽平頂》詩:“攀羅直上最高峰,峰勢灣環一徑通。二水分流飛瀑下,萬山全沓亂雲封,人隨鵬鶚空中渡,僧住煙霞世外逢。回首天梯都歷盡,到門纔打午時鐘。”
十一、白雲樵隱。白雲岩在新邵縣巨口鋪白雲鋪村。舊時,此處“大壑絶壁,飛泉四註”,“古木隱樟,不見天日”,故稱“白雲樵隱”。白雲岩原有腳庵、花庵、中庵、頂庵及關竜亭等總建築面積2600多平方米,僧徒數十人,寺産田50餘畝,會産田數十畝,山地百餘畝。四方朝拜,香火不絶。尤以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分別為觀音生日、成道日和涅磐日,朝供最盛。
十二、石門獻翠。石門山在新邵縣新田鋪與竜口溪兩鄉交界處,亦稱石門灘。兩山夾峙如門,河岸狹窄,礁石聳立。資水穿行其間,奔騰咆哮,掀起四、五尺高的浪柱,撞擊石壁,響聲如雷。春夏之交,資水陡漲,更是驚濤翻捲,惡浪排空。明參政車大任有《石門山》詩:“遙空千嶂立,夾岸兩峰攢,春雨洗初碧,朝霞染更丹。中流回急溜,亂石走飛湍。險阻知天設,躦萬古看。”,江邊桐柱早已不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河道經過治理,航行條件有所改善。山上仍多楠竹,箐浪千重,群峰疊翠,風光仍然異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