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國古代著名的多孔石拱橋。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東南葑門外的澹臺湖口上。原供漕運纖道而築。全長近317米,寬41米,有五十三孔,猶如臥伏湖面的浮水玉帶。橋孔大小不等,其中第十四、十五和十六孔的跨徑最大,用作通航。公元819年建成。 |
|
寶帶橋投訴電話蘇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2-65223377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官方介紹:在蘇州城西三公裏處,位於大運河與澹臺湖(太湖岔港)貫通口上,與運河平行。地處蘇州至杭、嘉、湖地區要隘。據史志記載,唐代沿大運河所築纖道中斷於澹臺湖,而此處水急波高,不利舟楫,致使糧船滯集。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間(816—819),蘇州剌史王仲舒獻束身寶帶,募集資金,延工規劃構築長橋。橋為“輓道”,故一反江南常規,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設計為“寶帶臥波”之長堤型。為使湖水通暢,采用多孔、狹墩結構。自元和十一年(816)動工,歷四年而建成。彼此,船工纖夫皆受其利。宋、元以後曾失修坍塌。明正統間(1436—1446)興工,廬陵周恂如以工部右侍郎巡撫此地,與蘇州知府及吳縣、長洲知縣商議重建此橋。正統十一年(1446)興工,當年鼕十一月落成,“洞其下凡五十有三,而高其中之三,以能巨艦”,即現今所見形式。清同治二年(1863)英國洋槍隊頭目戈登為鎮壓太平軍,悍然下令拆去第9孔,致使北端26也全部崩塌。抗日戰爭初期,日軍又炸毀南端6孔,直至1956年纔得以修復。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又撥款維修,橋貌煥然一新。現橋寬4.10米,全長317米(內兩端砌駁引道67米),橋下53孔聯綴,孔徑總長249.80米。南端引橋墩長43.80米,北端引橋長23.40米,橋堍呈喇叭形,寬6.10米。橋兩端原有青石獅一隻,橋北有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第27孔與28孔之間水盤石上也有石塔一座。橋身之長,橋孔之多,結構之精巧,為中外建橋史上所罕見,與趙州安濟橋、北京蘆溝橋等並列為中國四大古橋。屬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唐始建。石塔為宋物。明清重建。2001年6月25日公佈為國傢文物保護單位。)
感謝網友愛無知為發現新景點所做出的貢獻,特此奬勵30同程幣。
以下節選自愛無知博客《雙休之滄桑寶帶橋》
好久不去寶帶橋了,記得最近一次去寶帶橋還是7年前,剛進工廠時,大部分未婚的年輕人一起,騎着單車,說說笑笑,一路歡聲笑語的到了寶帶。
今天的寶帶沒有變,讓人不覺會想起當年的我。
…………
少有的一對遊人,同時我們還碰到了一個來自北京的阿姨,她也是久慕寶帶橋的美名,一個人走着來寶帶橋的。寶帶橋離市區不遠,但沒有公車可以直接到,1路車底站是最近的公交,下來就得打的或坐小三輪。
在離開寶帶橋的時候,我們將那個北京的阿姨送到了1路車站,她硬要給5元的車費,但這種有損蘇州人形象的事,俺可做不出來,硬是不能收。
希望下次如果那位在寶帶橋玩時,有類似的遊人也帶一帶,也算為我們蘇州的形象做點小小的貢獻吧。
…………
查看全文請點擊:http://zd9999.com/pic/jd11/16627.html
感謝愛無知的大力支持! |
|
寶帶橋
中國古代多孔薄墩聯拱石橋。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長橋鎮京杭大運河邊,跨澹臺湖口玳河,為歷代纖道所經。寶帶橋,又名長橋,與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合稱為我國十大名橋。始建於唐元間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已經有千年歷史,寶帶橋的建造,同我國歷史上的漕運關係十分密切,江、浙一帶,自古為魚米之鄉,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徵斂財賦重地。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開鑿江南大運河,將江沂的糧食和珍寶大量運往京都。到唐代,漕運已空前繁忙,但以蘇州到嘉興的一段運河,係南北方向,載滿「皇糧」的漕船,秋鼕季節要頂着西北風行進,不背纖是很睏難的。可是,纖道在澹臺湖與運河交接處,卻有個寬約三四百米的缺口,於是需填土作堤,「以為換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斷了諸湖經吳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會被涗涌湍急的湖水衝决,以橋代堤,勢在必然。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的順利暢通,决計下令廣駁纖道,建橋湖上,並且捐出自己玉質寶帶以充橋資。寶帶橋之名由此而來。又有說因橋似寶帶浮於水上而得名。後經歷代多次重修,明代建成53孔石拱橋,現存橋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56年修葺恢復舊觀。寶帶橋用堅硬素樸的金山石築成,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我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我們現在所見的寶帶橋是明代正統年間重新修建的。清鹹豐年間和抗日戰爭時期,由於英帝國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毀損已相當嚴重。解放後,人民政府根據明代的規模和形製,修繕了這座古橋。寶帶橋不僅改善了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交通條件,而且因其製造精巧,加上周圍有青山緑水相襯,恰擬飄動在水鄉原野上的一條寶帶,更顯綺麗多姿。其中三孔聯拱特別高,以通大船,兩旁各拱路面逐漸下降,形成弓形弧綫。全橋構造復雜而又結構輕盈,風格壯麗,奇巧多姿,成為江南名勝。2001年06月25日,寶帶橋明代作為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藉得它山石,還摒石作梁。直從堤上去,橫跨水中央。白鷺下秋色,蒼竜浮夕陽。濤聲當夜起,並入榜歌長】。這是元代僧人善住對它的描繪。從中可以看出:遠在元代,它不僅已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石拱橋,而且肩負着繁忙的運輸任務。
寶帶橋橋面寬闊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聯綴,孔長249.8米。全長317米 ,寬4.1米。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橋堍成喇叭形,下端寬6.1米。橋兩端各有一對威武的青石獅,北端還有四出碑亭和五級八面石塔各一。石塔高4米,以整塊青石雕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雲竜紋;塔檐塔?x也均以石塊刻成。每級八面,各設佛龕,龕內鎸有佛像。在 26與27孔間水盤石上,也有同樣及塔一座。整座寶帶橋狹長如帶,多孔聯翩,倒映水中,虛實交映,有如蒼竜浮水,又似鰲背連雲;不僅為行人纖夫提供了方便,還為江南水鄉增添了旖旎景色。在工程技術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這樣,可防止多橋孔連鎖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於趙州橋的單拱並合,也不同於蘆溝橋的條石弧砌,而是采用了結合兩者之優的多絞拱。這在古代建橋史上是極罕見的。 |
|
Baodai Qiao
寶帶橋
Baodai Bridge
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東南葑門外三公裏處,傍運河西側,跨澹臺湖口的聯拱石橋。這座橋於唐代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動工,元和十四年完工。相傳唐蘇州刺史王仲舒為建橋曾捐寶帶,以助工費;橋建成後,橋似寶帶浮於水上,因而得名。寶帶橋使運河輓舟的纖道和蘇州與杭州、嘉興、湖州的陸路得以暢通。
寶帶橋全長317米,橋寬4.1米,共計53孔。每孔跨徑除第14、15、16三孔(由北端計)外,平均為4.6米;第14、16兩孔分別為6.5米;第15孔為7.45米。這三孔的跨徑加大,橋面也逐漸升高,第13至第17孔間橋面隆起形成弓形弧綫,第15孔處為全橋弓形弧綫的頂點。全橋各孔均可通航,其中三個大孔淨空較高,可通過大型船舶。橋的兩堍接築石堤,北堍長23.2米,南堍長43.08米,橋堍為□叭形,橋兩端各寬6.1米,並各有石獅一對,另有石塔、碑亭等。
這座橋的設計具有經濟、實用和美觀的特點。橋為適應大型船舶通過,在橋中部設3個大孔,其餘均設小孔,這樣可降低橋面,節省工程。橋址地基軟弱,采用木樁基,每墩用直徑15~20釐米圓木樁60根,樁頭間用石塊嵌緊,上建較窄的條石墩基,堅實可靠,且不阻礙泄洪。從北端計第27號墩是由兩個橋墩並立而構成的剛性墩,能抵抗單嚮推力,這種應用聯拱的方法,對其他若幹個墩能起保護作用。
寶帶橋風格秀麗,狹長如帶,與湖光山色的環境相諧調。宋代、明代、清代都曾重建。抗日戰爭中(1937~1945年),南端一段有6個橋孔被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6年修復。修復後的寶帶橋,橋拱照原式樣用花崗石砌成,橋面和兩端橋堍也照原式樣進行了修繕,並把墜入河中的4衹石獅打撈出來,安裝就位。(見彩圖寶帶橋,建於唐元和年間的聯拱石橋)
(樊凡)
|
|
- : Precious Belt Bridge
|
|
蘇州寶帶橋 | 酬袁守方秋崖遺寶帶橋詩以雇我老非題柱客各君材是濟川功為韻十四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