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寶寧寺投訴電話朔州旅遊投訴電話:0349-2022693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寶寧寺俗稱大寺廟,位於右玉縣舊城城關鎮內東街北側。該鎮北鄰內蒙古,西晉時,是鮮卑族北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通往南都平城的必經之路。明代中期,蒙古族韃靶部落興起,逐步構成明朝北邊的又一威脅。明政府為了加強大同的防務,從西偏頭關至大同中路,修造長城600餘裏。右玉縣城關鎮當處這條軍事防綫的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加強鎮城建設的同時,寶寧寺也開始動工興建。寺院建築座北嚮南,原占地東西寬約100米,南北長約150米。在中軸綫上的主要建築原有四進院落,五座殿宇,依次為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遺憾的是該寺在解放前後和“文革”當中遭到嚴重破壞,殿捨倒塌,椽棟皆毀,除大雄寶殿和過殿外,其他建築全部不存。據《朔平府志》和殿內梁架題記記載,寶寧寺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清康熙年間重修。主殿大雄寶殿,又稱華嚴殿,在寺院的最後部,面闊七間,通面闊23.50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3.60米。它是晉北現存明代大殿間數最多的一座。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九脊頂。殿內梁架結構為“徹上露明造”,做法簡單利落,疏朗古雅。柱頭有捲殺、砍殺兩種。其支柱排列縱橫成行,斷面有方形抹棱,也有圓形的,用材粗細不等。從構架用料比例研究,寶寧寺大殿很可能是使用早期建築構件相配而建造的,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大殿檐柱上均施古樸華麗的五踩雙下昂計心造鬥拱,兩山面不用昂,皆出兩。前檐明間平身科鬥拱做法別具特色,使45°斜昂兩層,和其他明代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過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觀雄宏古樸,結構嚴謹。懸山頂,五踩鬥拱,梁架結構與大殿做法略有不同。對研究山西明代建築藝術提供了實例。寶寧寺原保存有水陸畫一堂,是寺中之精華,更是我國明代繪畫寶庫中的上品,於1953年調藏山西省博物館。相傳清代康熙皇帝西巡,路經右玉,正遇蒙古叛匪噶爾丹大軍南擾,康熙幾乎被俘,幸虧右玉民衆保駕,纔免於難。康熙回朝後,念當地民衆保駕有功,特將宮中珍藏的水陸畫賜與寶寧寺,一套計136幅,名日定邊水陸神幀。此後,每年舊歷四月八日懸挂於寺內,遠近僧道及右玉的市、農、工、商都要前來禮拜觀賞,作水陸道場。該畫幅主要是描繪佛教為超度水陸一切鬼魂,普濟六道四生的一種法會——水陸齋儀。畫面儒、釋、道三教人物同堂,佈局合理精妙,色澤鮮豔逼真,人物生動傳神。是我國現存明清繪畫當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社會風俗民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
|
寶寧寺位於黃豐橋鎮烏井村,是我國湘贛地區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該寺始建於唐天寶10年(公元751年),開山祖師是攸縣籍人士曠長髭禪師。1985年4月17日,攸縣人民政府公佈寶寧寺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開始進行該寺的修復工作,1994年春舉辦了盛大的開光法會。寶寧寺所處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峰巒迭嶂,交通方便。寺後保存有一株古樟,係國傢重點保護植物沉水樟,為省內沉水樟之王,其樹體高大挺拔,枝繁葉茂,極具觀賞和科研價值。
寶寧寺的人文景觀非常豐富,墓塔、碑林衆多,曾有寶寧18景之稱。其中普同塔、長髭墓及其塔群、《寶寧寺志》及王夫之《敘》為寶寧三絶。珍稀植物還有靈芝,觀音芋等。 |
|
山西寶寧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