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閩清縣坂東鎮新壺村,有一座規模龐大的古民居——宏琳厝(俗稱新壺裏)。它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雨滄桑仍然屹立,以獨特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凸顯在人們的面前。
宏琳厝由始祖黃作賓於清乾隆乙卯六十年(公元1795)始建,到1823年方全部落成,前後歷時28年。占地面積17000多平方米,有住房666間,建築為土木結構,對稱翼券仰,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是一座結構精巧的民居建築。
宏琳厝以縱嚮中軸佈置直入三進的正屋:第一進由傢中的小字輩居住;第二進由傢中的中字輩居住;第三進由傢中的老字輩居住。這種建築佈局體現了中華民族“長幼有序”的倫理規範。以正屋為中軸對稱旁開的建築物稱“橫厝”,是女僕人生活的場所。橫厝再嚮外擴展的建築稱“外橫厝”,是男傢丁居住的場所,體現了“主從有別”。街、廊、弄、墻貫穿其間,既前後呼應,又左右逢源。一次性設計、施工,一氣呵成,建築專傢們認為宏琳厝是中國民居建築的優秀範例。
宏琳厝虎頭門前的街稱虎頭門橫街,一邊是庭院門墻,一邊是榴齒石砌就的矮墻。門墻矮墻之間用平欄相連,支撐平欄的是石製九根竹節。九,數之最大;竹節,竹解心虛的寓意。矮墻外竪兩根華表。華表,誹謗之木的孑遺。平欄和華表兩個建築小品的組合譜就了一麯凝動的樂章,體現出閩清宏琳厝雍容華貴的氣度和虛懷若𠔌的胸襟。
宏琳厝的弄顯得細膩得多。從大廳連接後廳的弄,稱進冥弄。原先不經常走動,從一進大廳到二進,要從火墻弄迂回。因為習俗的原因,人們居多從迎面右邊進冥弄出入,左邊進冥弄僅供棺材擡出來時用,因此很少有人走動。正屋三官房外、風火山墻內的弄,習慣叫火墻弄。火墻弄原先是傢族祭祀進出的通道,也是傢內萬一發生火險,傢丁撲滅火險的通道和傢族老幼疏散的必經之路;倘若發生匪患,是傢中武裝進能攻、退能守,周旋迂回的場所。火墻弄的一物多用,令人贊嘆。
宏琳厝第一進與第二進、第二進與第三進過渡地段的建築,叫過雨亭。過雨亭的建築功能是給居民生活起居帶來方便,它潛在的建築功能是作為消防設施。由於古建築材料多為可燃材料,很容易引起火災。一旦發生火災,傢長便組織傢丁將起火附近的風火山墻下面的門洞用土墩堵塞住,然後再推掉過雨亭建築,這樣斷掉火源,又有寬寬的隔離帶,可以有效地抑製火勢的蔓延。
令人稱奇的是,宏琳厝地下縱橫的下水道和安排得當的窨井相聯成整體。宅旁的消防渠保持清水暢流,窨井多設在上下溝的交匯處。整座房屋的47口窨井按統一的位置設計,一旦發生火災,可以就近取水滅火。由於下水道互相貫通,水就會根據人的意志,直達救火前沿。
宏琳厝窗的設計給人很多啓示:窗的位置偏高,是為了保證室內生活的隱蔽性;窗屜的設計上下左右推拉,將窗扇活動空間縮小到最大程度,給生活起居帶來許多方便。大傢族裏人口衆多,往返活動頻繁,窗扇嚮室內外開戶過大難免會造成人丁無為的碰撞傷害。大傢族與小家庭居住情況迥異,窗扇的開戶情況也不能同日而語。由於窗屜板活動的空間僅限於墻體內部,沒有受到風雨的侵襲和人為的損害,宏琳厝的窗二百餘年來依然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