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順祖
  宋順祖即趙匡胤曾祖父趙珽(順祖),《宋會要》雲:“順祖,諱珽,僖祖子,歷藩鎮從事兼御史中丞。陵曰康陵(在幽州)。”這裏沒有交待順祖的具體任職地,但對藩鎮略加考證即可找到答案。
  藩鎮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後的歷史産物。安史之亂後,遭到重創的唐王朝國勢衰落。平叛將領僕固懷恩想藉安史餘部以擁兵自重,唐代宗已無力收回他的兵權,衹好屈從他的要求,任命安史降將張忠志(後賜名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分別為成德(節度使駐鎮州,河北正定)、幽州(今北京西南)、魏博(駐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節度使。這是第一批出現的藩鎮勢力。因其均在黃河以北,故史學界習慣稱其為“河北三鎮”。又因“河朔”乃河北(黃河以北)的泛稱,故又稱“河朔三鎮”。此後在唐朝內地相繼出現了大批這樣的藩鎮。節度使原本為邊防而設,一般以數州為一鎮。但藩鎮的節度使擁兵自重,使節度使兼具軍事行政兩大權力,變成了州以上擁有實權的行政機構。這種現像對於唐王朝來說是“非法的”,但它已成為既成事實。這種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最後由後梁(907-923)的太祖朱溫結束。
  趙珽任“從事”的藩鎮是幽州鎮。這是由趙珽“兼御史中丞”告訴我們的。御史中丞是朝廷(中央)纔設的職銜,藩鎮(地方)無此官職。由於幽州節度使、燕王劉守光曾稱帝,所以幽州鎮內纔有了御史中丞這一官銜。《資治通鑒》268載:“甲子,守光即皇帝位,國號大燕,改元應天。以梁使王瞳為左相,盧竜判官齊涉為右相,史彥群為御史大夫。”事情發生在後梁乾化元年(911)8月13日。劉守光的大燕國仿唐製設官。唐製以御史大夫為御史臺長官,從三品;而御史中丞是“佐貳大夫”即現在所說的副職,正五品,故未被司馬光記錄在册。由此可知,趙珽任職的藩鎮是劉仁恭劉守光的幽州鎮。趙珽的生卒年不詳,但他在911年仍健在,卻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