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宋陵投訴電話鄭州旅遊投訴電話:0371-67188061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宋陵,即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陵。位於鞏義市境內,有皇帝及皇后、大臣等的陵墓300餘座,是中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皇陵群。現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
|
宋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嵩山北麓與洛河間的丘陵和平地上。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裏。地處鄭州、洛陽之間,隴海鐵路穿境而過,開洛高速貫穿東西,南有嵩山,北有黃河,依山傍水,風景優美,被人譽為"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風水寶地。
北宋9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7個皇帝以及被追尊為宣祖的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於此。世稱七帝八陵。按照埋葬時間的先後,八陵的順序依次是:宋宣祖的永安陵、宋太祖的永昌陵、宋太宗的永熙陵、宋真宗的永定陵、宋仁宗的永昭陵、宋英宗的永厚陵、宋神宗的永裕陵、和宋哲宗的永泰陵。加上後妃、宗室、親王、王子、王孫以及高懷德、趙普、曹彬、蔡齊、寇準、包拯、狄青、楊六郎等功臣名勳共有陵墓近1000座,前後經營達160餘年之久,北宋的諸帝、後陵中,8座皇帝陵保存完好,皇后陵主要分佈在西村、蔡莊、孝義、八陵4個陵區,占地30餘平方公裏,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傢陵墓群。
北宋皇陵的諸帝陵園建製統一,平面佈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別由上宮、宮城、地宮、下宮4部分組成,圍繞陵園建築有寺院、廟宇和行宮等,蒼鬆翠柏,肅穆幽靜。西村陵區位於西村鄉北的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間,包括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蔡莊陵區位於蔡莊北,有真宗趙恆的永定陵;孝義陵區位於縣城西南側,包括仁宗趙禎的永昭陵、英宗趙曙的永厚陵;八陵陵區位於八陵村南,包括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哲宗趙煦的永泰陵。
帝陵坐北嚮南,由南嚮北為鵲臺、乳臺、神道列石;神道北即上宮;上宮四周夯築方形神墻,周長近千米,四面正中闢有神門,神墻四隅築有闕臺(角闕);上宮正中為底邊周長200餘米的覆鬥形陵臺,臺下為地宮。後陵在帝陵西北,佈局和建築與帝陵相似,衹是形製較小,石刻較少。下宮為日常奉饗的地方,在上宮的北面或西北隅,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
陵區內石刻很多,總數約在千件以上。帝陵神道兩旁石刻一般有23對,由南嚮北為望柱1對、 馴象人1對、 瑞禽1對、 角端1對、 仗馬1對、控馬官4對、虎2對、羊2對、客使3對、武將2對、文臣2對、門獅1對、武士1對。上宮四周其他神門外亦有門獅1對,門內有宮人 1 對。一些下宮的門外亦有門獅1對。後陵的石刻數量較少。宋陵石刻擺脫了傳統的神秘色彩,着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具有形神兼備的高超藝術造詣。
陪葬墓的發掘 1961年發掘的魏王夫婦合葬墓,由主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組成。墓門為青磚券砌仿木構建築。甬道兩側各有一耳室。墓室為穹頂,平面為圓形,直徑6.54米,自底至頂高6.48米。墓內地面用石板平鋪。墓葬早期被盜,出土墓志兩合,隨葬遺物有薄胎白釉瓷碗片等。
1984年發掘的永熙陵北的李後陵,斜坡墓道,墓門為券門,青石門楣和門扉綫刻飛天、武士等圖像。墓室為接近圓形的多邊形磚砌單室,穹窿頂,墓壁周圍砌有磚雕的角柱、昂、耍頭、枋、椽、望板、檐瓦等,耍頭鋒面還刻有人首、人身、兩手合掌、鳥腹、鳥爪、背上有翅的迦陵頻伽圖像;有墨綫勾勒的盆花圖案,周壁還繪有樓臺殿閣和雲朵彩畫,已剝蝕不清;墓頂塗青灰色蒼穹,用白粉繪出星辰及銀河。墓前發現2道磚基,出土許多磚、瓦等建築構件。推測陵前當時應有建築。墓內遺物早年被盜殆盡,殘存文物多已破碎。出有玉册及80多件青釉、白釉或黑釉的瓷器殘片,其中帶"官"字的定窯瓷器和越窯竜紋大盤,頗為難得。 多年來,在宋陵範圍內還收集了一批墓志和碑記,其中包括親王、公主和其他宗室子孫,如楊國公主墓志、益王墓志、燕王墓志以及燕國公主追封記、鄧國公主追封記等。此外,還發現許多緑釉琉璃瓦和瓦當,說明北宋陵園建築已使用琉璃構件。
宋陵的保護 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發佈《關於保護古跡名單的通知》,其中包括鞏義市宋陵。1963年,省人民政府又公佈宋陵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在各陵園附近的村子建立文物保護小組。1979年以後,國傢多次撥款,對各陵墓的石刻進行扶正、粘結和維修,並樹立文物保護標志,劃定保護範圍,一些重點範圍內的土地由國傢徵購,設立管理機構和專職管理幹部。鞏縣宋陵目前保存較好。
宋陵,即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陵。位於鞏義市境內,有皇帝及皇后、大臣等的陵墓300餘座,是中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皇陵群。現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北宋9帝,除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死於漠北之外,其餘7帝均葬此,加上趙匡胤之父趙宏殷的墓由開封遷此(稱永安陵),所以人們稱七帝八陵。依次為宣祖(趙弘殷)永安陵、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太宗(趙光義)永熙陵,真宗(趙恆)永定陵、仁宗(趙幀)永昭陵、英宗(趙曙)永厚陵、神宗(趙頊)永裕陵、哲宗(趙煦)永泰陵。宋代靖康建炎年間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全部被毀。
永定陵係真宗趙恆的陵墓。兆域內還陪葬着三座後陵和寇準、包拯等大臣墓。 |
|
Song Ling
宋陵
Song tomb
北宋太祖趙匡胤等七代皇帝和太祖之父趙弘殷的陵墓,分佈在河南省鞏縣嵩山北麓、洛河南岸的臺地上,是中國古代最早集中佈置的帝陵。南宋高宗趙構等六代皇帝的陵墓都寄厝在紹興東18公裏的寶山。
北宋陵 為管理陵區,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設永安縣為“陵邑”,並建行宮。各陵形製基本相同,每個陵區植籬為界,稱“兆域”;內建上宮、下宮、後陵,有的還有□葬墓。
八陵名稱見表。
上宮即帝陵,中心為夯土的三層方截錐形墳山,稱“陵臺”。下為墓室,稱“皇堂”。陵臺外有神墻,圍成方城。城四面建神門,四角建角闕。南神門內陵臺前建有獻殿。南神門以南至兆域南門間為神道,方向為正南北略偏東。神道南端有一對鵲臺,鵲臺以北隔一段築一對乳臺。乳臺以北列石象生於神道兩側,有望柱一對,象和象奴一對,瑞禽一對,角端一對,仗馬和控馬官二對,虎二對,羊二對,蕃使三對,武臣二對,文臣二對,再北即為南神門,外有石獅一對。
永昭陵神道
下宮位於上宮北側略偏西,內有正殿、影殿、齋殿等,是日常上食和守陵宮人住地,旁有陵使的廨捨。下宮門前也有石獅。
後陵除永昭陵設在上下宮之間,其餘各陵都設在下宮之北,形製和上宮相似,但尺度僅為上宮的四分之一或更小,陵臺比帝陵的少1層,為2層,鵲臺、乳臺高度和石象生數都不及上宮。
宋代尊信堪輿之說。按流行的“五音姓利”說認為趙姓為角音,應選用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形。故宋陵都是前高後低,有的陵的陵臺頂上標高竟不高於鵲臺處的地面。這和古代慣用的前低後高的佈置全然不同,是宋陵的一大特點。
諸陵在金元時期遭到破壞,地面建築已不存在,神墻、鵲臺等衹剩夯土殘址,衹有石象生基本完好,它們是北宋石雕藝術的代表作。諸陵均未發掘,墓室構造不明。永熙陵西北□葬三處後陵中,南邊一座有舊盜洞,得知為穹窿圓形磚墓,四壁有磚砌壁柱、鬥□、磚雕屋檐。
南宋陵 南宋六陵把上下宮建在一條中軸綫上各為一殿,上宮在後,其後出一間抱廈,下有用石條封閉的石藏子,內藏棺槨,稱為“攢宮”。明清陵墓前為□恩殿,後為方城明樓,就是由此演變來的。
(戚德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