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作者: 脫脫 Tuo Tuo 宋史
《宋史 》撰修於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四十七捲,志一百六十二捲,表三十二捲,列傳二百五十五捲,共計四百九十六捲,約五百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 ,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歷時僅兩年半,即修成《宋史 》。《宋史 》由丞相脫脫挂名任都總裁,帖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李好文、王沂和楊宗瑞等七人任總裁,史官有斡玉倫徒、泰不華、杜秉彝、宋褧、王思誠、幹文傳、汪澤民、張瑾、麥文貴、貢師道、李齊、餘闕、劉聞、賈魯、馮福可、趙中、陳祖仁、王儀、餘貞、譚慥、張翥、吳當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絶大多數為漢族文人。《宋史 》即是由總裁與史官三十人集體編撰,而總裁的作用尤為重要,如歐陽玄、張起岩、李好文等,都頗有名望。
《宋史 》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科舉製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製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註,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註、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曆,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 ,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 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擊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勞動人民創造的超越往代的巨大物質財富和他們所遭受的殘酷剝削。天文志、律歷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除官修的當代史外,私傢撰述的歷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學家李燾編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專記北宋一代史實;南宋孝宗時的史學家徐夢莘修撰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和戰的關係。因此元朝修《宋史 》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志來說,《宋史 》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捲,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僅次於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編得也比較好。《宋史 》的志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
《宋史 》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創新。如外國和變夷分別列傳,這就分清了國內的民族和國外的鄰邦的界限。《宋史 》的列傳比前代史書都豐富,共收入兩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傳的重要人物,如韓通,《宋史 》把他和為擁周反宋的李筠、李重進一同列入《周三臣傳》裏,既彌補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韓通等三人的歷史作用,這種處理是十分恰當的。
《宋史 》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兩宋時期,史官組織完備,雕版印刷術廣泛應用,書籍流傳和保存都較為便利,積纍了大量史料。這就為元修《宋史 》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於《宋史 》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表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抵牾等,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
《宋史 》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於成書時間短,衹用了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編寫中對史料缺乏認真鑒別考訂,資料也沒有精心裁剪;書的結構比較混亂,編排失當,從整體來看,北宋詳而南宋略,如《文苑傳》裏,北宋文人達八十一名,而南宋僅有十一名;《循吏傳》裏,南宋竟無一人。此外,寧宗以後的史實多缺而不載。列傳雖然占的篇幅很大,入傳的人物有兩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如南宋後期抵抗蒙古軍守合州有功的王堅,其英勇程度,不減唐朝的張巡守睢陽,但在《宋史 》中卻無專傳,其事跡衹散見於《宋史 》、《元史》的本紀和列傳中。又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終身面不嚮北的鄭思肖,愛國詩人劉剋莊等,也都沒有列傳。有的還出現一人兩傳的現象,如《宋史 》列傳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傳》,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傳》。還有列傳的編排不以時間為序,造成了前後順序的混亂。
《宋史 》尊奉道學(理學)的思想傾嚮很明顯。在《儒林傳》之前,首創《道學傳》,記載了兩宋的道學家,如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學的地位。再有忠義、孝義、列女三傳也都是宣揚道學思想的。其中《忠義傳》裏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這些內容雖旨在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但為後世研究理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宋史 》儘管疏漏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資料,是瞭解和研究兩宋歷史的重要史書。明清以來,不少人對《宋史 》加以糾正或補充。成書的有明朝柯維騏的《宋史 新編》二百捲,合宋、遼、金史為一編,以宋為正統。《宋史 新編》訂正了《宋史 》的一些錯誤,但史料的豐富遠不及《宋史 》。清末陸心源的《宋史 翼》四十捲,根據歷代碑文及私人筆記,增補《宋史 》列傳七百八十三人,附傳六十四人。
儘管《宋史 》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捲帙浩繁,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於略。同時《宋史 》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 》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傢史料最有係統的一部書。
宋史 的版本,主要有下列幾種:公元1346年(元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公元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朱英在廣州按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後來的版本大都以此為底本):明嘉靖南京國子監本(南監本):明萬歷北京國子監本(北監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清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本(局本);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百衲本(1958年縮印本個別捲帙有抽換)。由於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補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對校,修補和改正了某些錯字,是一個較好的版本。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 》標點校勘本,是以百衲本為工作本,同時吸收葉渭清《元槧宋史 校記》和張元濟《宋史 校勘記》稿本的成果,參校了殿本和局本,是目前較好的版本。但中華書局校點本中亦有不少錯誤,故百衲本仍不可廢。
補:其他考訂著作一覽
宋史 偶識3(明秀水項夢原) 明刊本
宋史 記250(明王維儉) 北京圖書館藏抄本
宋史 記凡例(明王維儉) 同治1年溪山書屋刊本
宋史 稿170(清陳黃中) 未見傳本
宋史 札記(清李慈銘)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935-949頁
宋史 地理志考異1(近人聶崇岐)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6册據稿本
宋史 藝文志補1(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八史經籍志本 金陵叢刻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 叢書集成第11册
宋史 藝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閣書目有抄本16册
宋史 藝文志宋史 新編藝文志歧異表(上海書報合作社編) 中國歷代藝文志本
宋史 宰相表2(清趙曉榮) 見江蘇采輯書目
宋大臣年表2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據稿本
宋中興三公年表1(宋失名) 藕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藕香零拾刻永樂大典本
宋史 方鎮年表1(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北宋經撫年表2(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據稿本分5
南宋製撫年表2(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
宋史 孝宗紀補脫1(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脫文已見百衲本宋史
宋史 李重進列傳傳註1( ) 黃氏逸書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册第269-273頁
宋史 忠義傳王稟補傳(近人王國維) 學術叢編二集本 觀堂集林捲22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册第261-269頁
廣倉學社叢書本
宋人世係考2(清勞格) 讀書雜識捲9-10
宋史 翼40(清陸心源) 潛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479-934頁
宋史 外國傳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950-963頁
宋史 夏國傳集註14捲係表1(近人羅福萇撰今人羅福頤補) 1937年石印本
西夏藝文志1(近人王仁俊) 西夏文綴附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
西夏志略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册第273-375頁
西夏紀(戴錫章)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册第375-697頁
西夏書事42捲(清吳廣成) 二十四史訂補第12-13册民國印本 《宋史 》是二十四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 》與《遼史》、《金史》宋史 同時修撰。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 ,然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餘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衹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全書〈本紀〉四十七捲,〈志〉一百六十二捲,〈表〉三十二捲,〈列傳〉二百五十五捲,共四百九十六捲,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宋史 》捲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占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食貨志〉、〈兵志〉亦編得好,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食貨志〉十四捲,相當於《舊唐書·食貨志》的七倍。 《宋史 》遵循的思想是程朱理學,有〈忠義傳〉〈道學傳〉,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皆能入傳,〈忠義傳〉裏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清代史學家錢大昕說:「《宋史 》最推崇道學,而尤以朱元晦(朱熹)為宗。」《宋史 》的修撰遵循「先儒性命之說」,「先理緻而後文辭,崇道德而黜功利。書法以之而矜式,彝倫賴是以匡扶」。《宋史 》否定王安石變法,將變法派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列入〈姦臣傳〉,史彌遠卻未列入姦臣傳。名將王堅在《宋史 》中無傳。有關宋元戰爭中元軍戰爭失利的記錄,也多所刪削。
由於《宋史 》倉卒寫定,檢校難周,又出於衆人之手,因此,它在文字修飾、史料剪裁、史事考訂、全書體例等方面,不免舛謬抵牾,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常數見,有目而無文,事實記載詳北宋而略南宋,詳南宋前期而略後期,《循吏傳》皆錄北宋人,南宋更無一人,亦不收宋慈,《文苑傳》共96人,僅11人為南宋人。使它在二十四史中又有繁蕪雜亂之稱。清代趙翼說:“宋代國史,國亡時皆入於元,元人修史時,大概衹就宋舊本稍為排次。”《四庫全書總目》即說過《宋史 》“其大旨以表章道學為宗,餘事不甚措意,故舛謬不能殫數。”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 》標點校勘本。 歷代屢有重修宋史 之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洙完成《宋史 質》100捲,嘉靖三十四年柯維祺編有《宋史 新編》200捲,王惟儉有《宋史 記》250捲。清代陳黃中編《宋史 稿》219捲、陸心源編《宋史 翼》40捲,朝鮮的李算也編了一部148捲的《宋史 筌》。這些改訂之作,雖然改進了《宋史 》的某些缺點,但沒有一部能夠取代《宋史 》。
乾隆末年,邵晉涵發憤重修《宋史 》,錢大昕、章學誠曾參與製定體例,邵先撰《南都事略》,然後再修《宋史 》,惜書未竟而卒。 《宋史 》撰修於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四十七捲,志一百六十二捲,表三十二捲,列傳二百五十五捲,共計四百九十六捲,約五百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 ,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歷時僅兩年半,即修成《宋史 》。《宋史 》由丞相脫脫挂名任都總裁,帖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李好文、王沂和楊宗瑞等七人任總裁,史官有斡玉倫徒、泰不華、杜秉彝、趙普、宋褧、王思誠、幹文傳、汪澤民、張瑾、麥文貴、貢師道、李齊、餘闕、劉聞、賈魯、馮福可、趙中、陳祖仁、王儀、餘貞、譚慥、張翥、吳當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絶大多數為漢族文人。《宋史 》即是由總裁與史官三十人集體編撰,而總裁的作用尤為重要,如歐陽玄、張起岩、李好文等,都頗有名望。
《宋史 》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科舉製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製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註,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註、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曆,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 ,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 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擊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勞動人民創造的超越往代的巨大物質財富和他們所遭受的殘酷剝削。天文志、律歷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除官修的當代史外,私傢撰述的歷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學家李燾編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專記北宋一代史實;南宋孝宗時的史學家徐夢莘修撰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和戰的關係。因此元朝修《宋史 》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志來說,《宋史 》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捲,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僅次於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編得也比較好。《宋史 》的志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
《宋史 》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創新。如外國和變夷分別列傳,這就分清了國內的民族和國外的鄰邦的界限。《宋史 》的列傳比前代史書都豐富,共收入兩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傳的重要人物,如韓通,《宋史 》把他和為擁周反宋的李筠、李重進一同列入《周三臣傳》裏,既彌補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韓通等三人的歷史作用,這種處理是十分恰當的。
《宋史 》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兩宋時期,史官組織完備,雕版印刷術廣泛應用,書籍流傳和保存都較為便利,積纍了大量史料。這就為元修《宋史 》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於《宋史 》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表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抵牾等,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
《宋史 》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於成書時間短,衹用了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編寫中對史料缺乏認真鑒別考訂,資料也沒有精心裁剪;書的結構比較混亂,編排失當,從整體來看,北宋詳而南宋略,如《文苑傳》裏,北宋文人達八十一名,而南宋僅有十一名;《循吏傳》裏,南宋竟無一人。此外,寧宗以後的史實多缺而不載。列傳雖然占的篇幅很大,入傳的人物有兩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如南宋後期抵抗蒙古軍守合州有功的王堅,其英勇程度,不減唐朝的張巡守睢陽,但在《宋史 》中卻無專傳,其事跡衹散見於《宋史 》、《元史》的本紀和列傳中。又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終身面不嚮北的鄭思肖,愛國詩人劉剋莊等,也都沒有列傳。有的還出現一人兩傳的現象,如《宋史 》列傳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傳》,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傳》。還有列傳的編排不以時間為序,造成了前後順序的混亂。
《宋史 》尊奉道學(理學)的思想傾嚮很明顯。在《儒林傳》之前,首創《道學傳》,記載了兩宋的道學家,如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學的地位。再有忠義、孝義、列女三傳也都是宣揚道學思想的。其中《忠義傳》裏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這些內容雖旨在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但為後世研究理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宋史 》儘管疏漏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資料,是瞭解和研究兩宋歷史的重要史書。明清以來,不少人對《宋史 》加以糾正或補充。成書的有明朝柯維騏的《宋史 新編》二百捲,合宋、遼、金史為一編,以宋為正統。《宋史 新編》訂正了《宋史 》的一些錯誤,但史料的豐富遠不及《宋史 》。清末陸心源的《宋史 翼》四十捲,根據歷代碑文及私人筆記, 增補《宋史 》列傳七百八十三人,附傳六十四人。
儘管《宋史 》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捲帙浩繁,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於略。同時《宋史 》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 》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傢史料最有係統的一部書。 主要有下列幾種:
公元1346年(元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
公元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朱英在廣州按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後來的版本大都以此為底本):
明嘉靖南京國子監本(南監本):
明萬歷北京國子監本(北監本);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
清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本(局本);
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百衲本(1958年縮印本個別捲帙有抽換)。由於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補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對校,修補和改正了某些錯字,是一個較好的版本。
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 》標點校勘本,是以百衲本為工作本,同時吸收葉渭清《元槧宋史 校記》和張元濟《宋史 校勘記》稿本的成果,參校了殿本和局本,是目前較好的版本。但中華書局校點本中亦有不少錯誤,故百衲本仍不可廢。 宋史 偶識3(明秀水項夢原) 明刊本
宋史 記250(明王維儉) 北京圖書館藏抄本
宋史 記凡例(明王維儉) 同治1年溪山書屋刊本
宋史 稿170(清陳黃中) 未見傳本
宋史 札記(清李慈銘)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935-949頁
宋史 地理志考異1(近人聶崇岐)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6册據稿本
宋史 藝文志補1(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八史經籍志本 金陵叢刻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 叢書集成第11册
宋史 藝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閣書目有抄本16册
宋史 藝文志宋史 新編藝文志歧異表(上海書報合作社編) 中國歷代藝文志本
宋史 宰相表2(清趙曉榮) 見江蘇采輯書目
宋大臣年表2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據稿本
宋中興三公年表1(宋失名) 藕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藕香零拾刻永樂大典本
宋史 方鎮年表1(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北宋經撫年表2(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據稿本分5
南宋製撫年表2(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
宋史 孝宗紀補脫1(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脫文已見百衲本宋史
宋史 李重進列傳傳註1( ) 黃氏逸書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册第269-273頁
宋史 忠義傳王稟補傳(近人王國維) 學術叢編二集本 觀堂集林捲22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册第261-269頁
廣倉學社叢書本
宋人世係考2(清勞格) 讀書雜識捲9-10
宋史 翼40(清陸心源) 潛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479-934頁
宋史 外國傳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950-963頁
宋史 夏國傳集註14捲係表1(近人羅福萇撰今人羅福頤補) 1937年石印本
西夏藝文志1(近人王仁俊) 西夏文綴附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
西夏志略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册第273-375頁
西夏紀(戴錫章)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册第375-697頁
西夏書事42捲(清吳廣成) 二十四史訂補第12-13册民國印本 n.: the "Annals of the Song dynasty" (one of the "Twenty-Four Books of History"), the "Annals of the Song dynasty" (one of the "Twenty-Four Books of History") 文學 古籍 中國歷史 宋史 研究清代 兩廣總督 歷史人物 榜眼 名臣 宋詞 官職 歷史 經濟學 戰爭 江蘇 百科大全 官製 宋朝 文天祥 南宋 歷史學家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