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是福建四大名鎮之一,位於福建省晉江市南部,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安海古稱安平、石井,自古文風丕展播遠譽,文物勝跡甲一方。 現有土地面積67平方公裏,轄41個行政村和5個街道居委會,人口12.1萬人。安海鎮歷史悠久;自公元1130年建鎮,至今已近874年,是閩南的文化古鎮和商貿重鎮。因朱鬆朱熹父子和鄭成功在此留下深刻足跡,故有“二朱過化”、“朱文鄭武”之謂,安平橋、石井書院、竜山寺、水心亭、白塔、星塔、忠義古廟等古跡,無不在訴說着安海歷史的輝煌。
安海古名“灣海”,這是因為安海的海港彎麯之故。宋朝初期將“灣”改為“安”叫“安海”,明朝稱“安平鎮”,清朝復稱安海。歷史上的灣海港憑藉港灣深邃,交通發達,物産豐富,商人善賈等優越條件,形成了一個很有特色的地區。
早在唐代,安海就是海外交通要塞,宋元時期發展成為泉州港中最重要的一個支港。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安海正式建鎮,理學宗師朱熹之父朱鬆為首任鎮官。悠久的歷史為安海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跡。
位於鎮區東北的竜山寺,始建於東漢,是福建最早的佛寺之一,現為全國重點佛寺,內有木雕千手千眼菩薩一尊,雕有1008支手臂,栩栩如生,該寺在臺灣及東南亞衍有400多座子寺,其中最著名的是臺灣鹿港竜山寺。鎮西南有安平橋,俗稱五裏橋,是世界最長的古橋,建於宋紹興八年(1138年)該橋構基采用枕木臥基,橋墩則以花崗岩石幹砌而成,並采用船形墩,半船形墩、方形墩三種形式,分別築於不同水深的海域,橋面上平鋪8-11米,重達5噸的大石板,係由對岸的金門島開採而來,利用浮運架橋法構築而成,其建築水平堪稱世界梁橋之最。1961年,安平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鎮區繁華地帶還有一個建於宋代的古老書院——石井書院,當年朱熹及子朱在曾在此聚衆講學,首開泉州府理學之先,故有“閩學開宗”之譽。明末鄭成功亦在此讀書,並在這裏與清兵舉行多次談判。
鄭成功8歲時從日本回國後便定居在安海,住在安平橋西畔的鄭府達20年之久。後鄭府被清兵焚毀,但至今仍保留着鄭成功少年讀書處——星塔,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思念故土安平,將赤嵌城(熱蘭遮城)改為安平,至今臺南安平古堡猶存。
改革開放後,安海經濟迅速發展,現全鎮人口已近20萬,其中常住人口12萬,是全國經濟百強鎮,全國財政收入30強鎮,中宣部全國文明城鎮示範點,國傢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鄉鎮投資100強等。鎮裏的恆安集團,親親股份公司全國馳名,一個新型的工業城鎮正在臺灣海峽西岸崛起。
安海素有文化古鎮之美稱,民間的文化娛樂活動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如獅陣、舞竜、獵戶陣、竜虎鬥、車鼓唱、弄錢鼓,最古老的要數民間的“嗦羅漣”。
安海特色小吃:
安海真格空,食的物件較十外項。食珍糕,銷路到香港。勝金豆明乎咯香,蓼花麻棗鬧熱娶新人。西安土筍凍,大尾咯免冷凍。炒土豆脆咯香,銷去到廣東。
安海轄5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面積57.57平方公裏,人口近20萬,其中常住人口11.2萬。安海目前有紙業、機械製造、文具玩具業、建材、皮革、食品、服裝印染等主導産業,擁有食品飲料、糖煙酒、鋼材、布料、傢電、日用小商品等專業市場。2005年全鎮完成工業産值90.4億元,財稅收入5.1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