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名稱→ 安氏中喙鯨
拉丁文名→
mesoplodon bowdoini
英文名→
andrew's beaked whale
科→ 喙鯨科
現況→ 不詳
現存→ 不詳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不詳
成年重量→ 1-1.5噸
族群大小→ 不詳
良好食區→
不詳
簡介>>
我們對安氏中喙鯨的瞭解衹來自20起的擱淺事件。在海中可能極難鑒別,過去甚至曾發射功能擱淺的安氏中喙鯨的錯認案例。許多人認為它們是哈氏中喙鯨的南方同類;兩者的頭顱與體色的確十分相似,因此有人推斷哈氏中喙鯨可能是安氏中喙鯨的亞種。牙齒是這種喙鯨的有趣特徵:長在彎麯純縣前端的餓牙齒寬而平;雄鯨的牙齒嚮外突出,雌鯨與仔鯨則沒有突出的牙齒。在澳大利亞地區出沒的安氏中喙鯨可能會與以下其他的中喙鯨屬混淆:布氏中喙鯨,銀杏齒中喙鯨,格氏中喙鯨,赫氏中喙鯨以及長齒
中喙鯨。
行為>>
幾乎一無所知。缺乏海上目擊記錄的情況顯示若非生性謹慎,就是生活區不在翔實調查的餓範圍內。與哈氏中喙鯨的近親關係令人推想兩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行為模式。身上的疤痕顯示雄鯨間可能會發生打鬥。
別名>>
(舊稱:安竹氏喙鯨),突齒喙鯨,波多因氏喙鯨,高頂喙鯨
雄/雌>>
嘴喙與下顎的末端呈白色,頭部略具額隆,噴氣孔凹陷,軀體呈暗藍黑色,可能帶有褐色調,末端尖銳,小背鰭(有個體差異),相當短的粗嘴喙外可見到牙齒,唇綫明顯彎麯,小胸鰭略呈槳狀,體型呈紡錘狀,尾幹修長。
牙齒>>
一如史氏中喙鯨與哈氏中喙鯨,雄性的牙齒長在下顎中央的隆起凹窩上。哈氏中喙鯨的牙齒嚮內彎,史氏中喙鯨的呈垂直,安氏中喙鯨的則往外彎。
背鰭>>
末端可能圓鈍,後緣嚮內凹
尾鰭>>
背面和腹面都呈暗藍黑色,後緣有皺褶,尾鰭沒有凹刻,但是稍微嚮外突出
雄性的顎骨>>
獨特的巨齒長在略微突起的凹窩中 ,牙齒距離顎部前端約20釐米
何處觀賞>>
分佈範圍少有確切的記錄,所知僅從澳大利亞南岸,包括塔斯馬尼亞與新西蘭等地的擱淺事件中獲得。1973年印度洋南端的凱爾蓋朗群島發現單一標本,其鑒定頗受專傢質疑,所以目前尚未確定分佈區是否包括大洋洲以外的地方。原先被歸入此種的其他幾個已出版之鑒定記錄,後來證明都是錯誤的;相對地,真正的安氏中喙鯨標本也可能因為鑒定錯誤而被錯認。當然目前分佈現況的記錄,也可能因為新西蘭與澳大利亞對於動物擱淺事件的記錄比其他地區更多且更有效率所致。
鑒別清單>>
體色呈暗藍黑色
嘴喙明顯,呈白色
唇綫極度彎麯
牙齒位於嘴喙中間
牙齒嚮外彎
身上有白色的擦傷和疤痕
尾鰭的後緣有皺褶
背鰭小
可能非常害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