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河北 >保定 > 安新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面積】724平方千米
  【人口】41萬
  【代碼】130632
  【郵編】071600
  
  安新縣地處河北省中部,位於京、津,保三角中心腹地。總面積為738平方公裏。轄21個鄉(鎮)、210個行政村。總人口為41萬人。
  “華北名珠”白洋澱就在安新境內。水域面積達312平方公裏,有耕地2.97萬公頃,葦田333公頃。年産蘆葦7,5萬噸,為加工葦席、葦箔、蘆葦工藝品及造紙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安新縣葦席産量占全國總産量的40%,葦箔出口日本,蘆葦工藝品暢銷海內外。白洋澱物産豐富、魚肥水美,是發展水産養殖的天然場所,1994年人工養殖面積達1000公頃,水産品總産量9000餘噸。白洋澱水域遼闊,風景秀麗,以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著稱於世,是天然旅遊勝地。安新縣有很多名勝古跡,著名的有“新安八景”、“濡陽八景”、“十二連橋”和清康熙,乾隆皇帝遊覽時修建的行宮遺址等等,開發潛力極大。
  1988年白洋澱重新蓄水後,先後開發建設了鴛鴦島、民族島、快樂島,九竜潭、天外天度假村,聖水玉等20餘處旅遊景點和旅遊飛機、高空纜車等旅遊項目。有各類遊船1000多衹,高中檔賓館、飯店有130余家,日接待遊客能力1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安新縣的投資環境有了極大改善。縣內共有各級公路23條,總長265公裏,主要公路有保新,徐新、高新路。安新距京深高速公路40公裏。準備修建的保霸鐵路和津保高速公路途經安新境內,交通十分便利。1994年開通了7200門程控電話、無綫尋呼和移動通信,可直撥國內外。安新電力設施齊全,供電充足,現有35千伏輸變電站6座,110千伏輸變電站1座,總裝機容量22330千伏安。另外縣城西110千伏輸變電站正在建設中,1996年底即可投入運行。
  近幾年來,安新縣堅持穩步發展農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以旅遊服務為重點發展第三産業,取得豐碩成果。1994年,全縣實現國民生産總值4.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9元。鄉鎮企業發展到8429個,總産值達到13.8億元,初步形成了製鞋、服裝加工、羽絨加工、毛紡、製氈、有色金屬加工、食品加工、吹塑、建築、水産運銷等10大行業和8個工業小區。
  “九五”期間,安新縣將以小康縣建設為總體目標,加速各業發展,經濟增長速度達到年均遞增30%以上。鄉鎮企業重點抓好沿保新公路的串珠式經濟走廊和製鞋城、羽絨城建設,以羽絨、製鞋、毛紡、有色金屬加工為重點組建企業集團,擴大企業規模,創名牌産品,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加速市場的培育和建設,加大開放力度,充分發揮靠近京津保的區位優勢和白洋澱旅遊的窗口和橋梁作用,進一步擴大同京津保的橫嚮經濟聯合和安新經濟的外嚮度,多渠道多層次的招商引資,實現外嚮帶動戰略,促進安新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行政區劃代碼 ān Xīn Xiàn County
  郵編:071600 代碼:130632 區號:0312
  拼音:ān Xīn Xiàn
  
    安新縣位於河北省中部。總面積724平方千米。總人口42萬人(2006年)。全縣轄9個鎮、3個鄉:安新鎮、大王鎮、三臺鎮、端村鎮、趙北口鎮、同口鎮、劉李莊鎮、安州鎮、老河頭鎮、圈頭鄉、寨裏鄉、蘆莊鄉。縣政府駐安新鎮育才路。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531.6毫米,年均溫12.2℃。公路通鄰市縣。
  
    白洋澱位於境內,水面366平方千米,有143個大小澱泊,1700條溝濠縱橫交錯,其85%的面積屬安新縣
  
  金天會七年(1129年)置安州,泰和四年(1204年)設渥城縣。元至元九年(1272年)置新安縣。1913年安州降為安縣。1914年改名安新縣,係以安縣與新縣合併之義,取兩縣首字合稱而得名。
  
    1997年,安新縣面積733.8平方千米,人口39.7萬,轄9個鎮、3個鄉:安新鎮、安州鎮、端村鎮、同口鎮、三臺鎮、大王鎮、老河頭鎮、劉李莊鎮、趙北口鎮、圈頭鄉、寨裏鄉、蘆莊鄉。縣政府駐安新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93001人,其中:安新鎮57354人,大王鎮26086人,三臺鎮33925人,端村鎮40910人,趙北口鎮17566人,同口鎮30130人,劉李莊鎮43657人,安州鎮33959人,老河頭鎮37540人,圈頭鄉21269人,寨裏鄉32115人,蘆莊鄉18490人。 
  
    2002年底,安新縣面積733.8平方千米,人口40.05萬。轄9個鎮、3個鄉,20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安新鎮育才路。
區域概況
  安新縣位於河北省中部,縣境東與雄縣、任丘相連;南與高陽接壤;西與清苑、徐水交界;北與容城毗鄰。總面積738.6平方公裏。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安新鎮是安新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北距首都北京市162公裏,西距保定市45公裏,西南距省會石傢莊187公裏。
  安新縣轄9個鎮、3個鄉:安新鎮、大王鎮、三臺鎮、端村鎮、趙北口鎮、同口鎮、劉李莊鎮、安州鎮、老河頭鎮、圈頭鄉、寨裏鄉、蘆莊鄉。
  早在新石器時代,安新縣即有人類生息繁衍。戰國時,境內建有葛城(今安州鎮政府所在地)、三臺城、渾埿城(今安新鎮政府所在地),地處燕南趙北。安新縣建置在沿革上較為復雜,現境的西南部於東漢末年建有依政縣,唐置唐興縣,宋建順安軍,金建安州;東北不自金設渥城縣,元代改名新安縣,明、清因之,道光十二年省新安縣入安州,明合實分。民國3年(1914年)取安州、新安二地名各首字稱安新縣,抗戰初期曾劃為安新和新安二縣,後又曾劃為安新、白洋二縣。抗日戰爭勝利後又合為安新縣。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安新縣政府駐地從安州遷往新安城內。1958年從與徐水、容城合為徐水縣,1961年析出復名安新縣至今。全縣設9鎮3鄉,共12個鄉鎮,207個行政村,全縣41萬人口,有漢、滿、蒙、回、壯等15個民族。
自然條件
  安新縣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幹旱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鼕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2.2度,極端最高氣溫40.7度,極端最低氣溫-26.7度,無霜期203天。年平均日 照2578.3小時,太陽輻射量128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降水529.7毫米,但年際變化較大,年最大降水量941.6毫米(1988年),年最小降水量263.3毫米(1962年)。澱區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761.7毫米,最大值2132.6毫米(1972年),最小值1535毫米(1979年)。白洋澱初冰期在11月末,冰期至翌年3月中旬,冰厚0.19-0.42米。 安新縣自然風光秀麗,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
  因受歷史上冀中拗陷和黃河改道及太行山東麓永定河、滹沱河衝積扇的影響,形成特殊形貌。西南北有衝積窪地平原,東有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澱。白洋澱上承九河,下流人海,由大小不等的143個澱泊組成,百畝以上的大澱99個,總面積366平方公裏,安新境內面積312平方公裏,約占總面積的85%。澱周邊堤埝環繞,東有千裏堤,西有四門堤,南有澱南新堤,北有新安北堤,境內堤長169公裏,分安新大地為5個封閉區。內有7個較大窪地。總地勢自西北嚮東南略有傾斜,地勢平坦,地面自然坡度為1:2000,西半部最高海拔10米,東半部最低海拔5.5米。地勢較高的土壤發育成褐土,地勢較窪的土壤發育成潮土。全縣耕地面積48萬畝,人均耕地1.23畝。
  獨特的土質構造和適宜的氣候,為豐富的物産資源提供了産生和繁衍的有利條件。白洋澱水域廣阔,河流中的大量有機質與營養????類隨水人澱,澱水肥腴,含氧量高,底泥鬆軟肥厚,加之適宜的光照條件,成為水生生物理想的生長和繁育場所,水生生物種類繁多,數量頗豐。白洋澱水生生物包括浮遊生物、底棲動物、魚類和水生植物。其中浮遊藻類92屬,底棲動物35種,水生束管植物16科34種,魚類17科54種。同時有鳥類19科26種,形成了良好的食物鏈結構,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水産品基地。白洋澱盛産魚、蝦、蟹、貝、蘆葦、蓮藕、芡實、菱角等,1955年澱水産魚8850噸,居全國大型湖泊畝産量之首。1996年澱區養魚有很大發展,産魚、蝦13,401噸;全縣葦田12萬畝,産蘆葦7.5萬噸,産值約7500萬元。
旅遊風景
  近兩年,安新縣加大“旅遊興縣”戰略的實施,為全面展現白洋澱秀美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民俗、源遠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投入巨資相繼修建了旅遊專用碼頭、專綫公路、明珠遊樂廣場、荷花大觀園等遊樂場所和設施,極大地豐富了白洋澱風景遊、生態遊、民俗遊和文化遊的硬件檔次及內涵。2001年安新縣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4A級景區。2003年孫犁紀念館開館,第十七屆全國荷展在安新白洋澱荷花大觀園舉行,同時,安新縣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的安新人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歷盡滄桑,奮鬥不止,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安新兒女必將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安新縣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幹旱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鼕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2.2度,極端最高氣溫40.7度,極端最低氣溫-26.7度,無霜期203天。年平均日照2578.3小時,太陽輻射量128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降水529.7毫米,但年際變化較大,年最大降水量941.6毫米(1988年),年最小降水量263.3毫米(1962年)。澱區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761.7毫米,最大值2132.6毫米(1972年),最小值1535毫米(1979年)。白洋澱初冰期在11月末,冰期至翌年3月中旬,冰厚0.19-0.42米。
  安新縣自然風光秀麗,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因受歷史上冀中拗陷和黃河改道及太行山東麓永定河、滹沱河衝積扇的影響,形成特殊形貌。西南北有衝積窪地平原,東有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澱。白洋澱上承九河,下流人海,由大小不等的143個澱泊組成,百畝以上的大澱99個,總面積366平方公裏,安新境內面積312平方公裏,約占總面積的85%。澱周邊堤埝環繞,東有千裏堤,西有四門堤,南有澱南新堤,北有新安北堤,境內堤長169公裏,分安新大地為5個封閉區。內有7個較大窪地。總地勢自西北嚮東南略有傾斜,地勢平坦,地面自然坡度為1:2000,西半部最高海拔10米,東半部最低海拔5.5米。地勢較高的土壤發育成褐土,地勢較窪的土壤發育成潮土。全縣耕地面積48萬畝,人均耕地1.23畝。獨特的土質構造和適宜的氣候,為豐富的物産資源提供了産生和繁衍的有利條件。白洋澱水域廣阔,河流中的大量有機質與營養????類隨水人澱,澱水肥腴,含氧量高,底泥鬆軟肥厚,加之適宜的光照條件,成為水生生物理想的生長和繁育場所,水生生物種類繁多,數量頗豐。白洋澱水生生物包括浮遊生物、底棲動物、魚類和水生植物。其中浮遊藻類92屬,底棲動物35種,水生束管植物16科34種,魚類17科54種。同時有鳥類19科26種,形成了良好的食物鏈結構,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水産品基地。白洋澱盛産魚、蝦、蟹、貝、蘆葦、蓮藕、芡實、菱角等,1955年澱水産魚8850噸,居全國大型湖泊畝産量之首。1996年澱區養魚有很大發展,産魚、蝦13,401噸;全縣葦田12萬畝,産蘆葦7.5萬噸,産值約7500萬元。
  近兩年,安新縣加大“旅遊興縣”戰略的實施,為全面展現白洋澱秀美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民俗、源遠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投入巨資相繼修建了旅遊專用碼頭、專綫公路、明珠遊樂廣場、荷花大觀園等遊樂場所和設施,極大地豐富了白洋澱風景遊、生態遊、民俗遊和文化遊的硬件檔次及內涵。2001年安新縣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4A級景區。2003年孫犁紀念館開館,第十七屆全國荷展在安新白洋澱荷花大觀園舉行,同時,安新縣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的安新人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歷盡滄桑,奮鬥不止,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安新兒女必將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文化遺址
  從白洋澱畔梁莊、留村等遺址出土的新石器和各種動物化石便可以知道,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白洋澱境域的先民們已經在此地生活和繁衍,原始的農業、漁獵已經出現。並普遍飼養着傢畜,人們開始過定居生活,且建有村落。
  古白洋澱境域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發源於西部太行山的河流和古黃河縈繞穿插,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是人類生息的理想場所。古黃河故道和大小湖泊的岸邊是先民的居住點,他們多建立在河流岸邊的高地上,有利於發展農業和漁獵。這些遺址多呈“臺型”,地勢較高,既可降潮除濕,又可抵禦洪水泛濫的侵襲,適於居住。他們憑着勤勞的雙手和簡陋的工具,墾田漁獵,前赴後繼,為日後白洋澱的興起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梁莊遺址
  梁莊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安新縣城東南14公裏的梁莊村南百餘米處。地勢低窪,平時有水,水位低時闢為耕地,多年生長蘆葦。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8萬平方米。遺址保存狀況基本完好。梁莊遺址發現於1986年4月,當時曾收集骨化石100餘件,泥質陶片、夾砂褐陶片50餘片和石斧兩件。同年9月,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河北大學歷史係和安新縣文化局聯合對此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7.5平方米。梁莊遺址的地層上文化層的土質為灰黃土,黏性較大,內含夾砂夾蚌褐陶、泥質纖陶、泥質灰陶陶片和紅燒土塊、獸骨等遺物。下文化層的上質為深灰黃土,含沙質,較鬆軟,內含帶乳釘紋的夾砂紅陶片、夾蚌砂褐陶片和泥質紅砂陶片等。根據出土的器物分析,梁莊上層大致處於仰韶文化早期。該遺址於1982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留村遺址
  留村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位於安新縣城西1.5公裏留村北300米處,南距白洋澱新安北堤
  1.5公裏。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長250米,寬200米,面積5萬平方米。地勢原略高於四周,被當地群衆稱為“疙瘩頂”。此遺址發現於50年代,後被列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保存狀況良好。遺址地表散存的文化遺物包括較多的陶片及石器、鹿角、獸骨、蚌殼等。1986年,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和安新縣文化局對留村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從文化層堆積和出土的文化遺物來看,第一層為上文化層,出土了大量陶片,器形有折沿罐、斂口罐、紅頂碗、壺、盤、鉢、陶匕、陶支腳及鼎足等。第二層為下文化層,出土陶片數量少於上層,主要器形與上層基本相同,出土有陶罐、盆、釜、石磨盤、石磨棒、支架等。從發掘資料分析,留村遺址為一處仰韶文化晚期遺址,並含有竜山文化的成分。該遺址於1982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兩處遺址的發現,為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年代序列的確立,為進一步探討中原和北方地區遠古時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同時對研究白洋澱的古環境、古地理及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歷史文化
  一、溯源古黃河故道
  古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同時,也用她的血脈造就了華北明珠白洋澱。悠悠千載,一脈相承。傳說大禹治水,開鑿河道,引洪入海,正是經過現在的白洋澱地區,把黃河水引入渤海。
  據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經》記述,上古時期白洋澱一帶是黃河故道。當時,中原地區“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進入人類文明的歷史,至少是從新石器時起,一直到戰國及兩漢時期,在黃河兩岸修築堤防以後,下遊的黃河水,是經由河北平原註入渤海的。當時黃河下遊存在着三條主要幹流河道。一條是《山海經·北山經》所載的“山經河”。它大致從現今河南滎陽縣廣武山麓起,經過今新鄉、滑縣、瀎縣,沿太行山東麓北流,經今深縣、蠡縣東、高陽西、安新折而東流至永定河衝擊扇南緣,橫穿今白洋澱,折嚮東流,經過現今大清河北一綫,到今天津後入海。另一條是《尚書·禹貢》所載的“禹貢河”。它在今河北深縣以上一段與《山海經》所記載的大河相同,深縣以下則折而流嚮東北,經過今青縣,到今天津市區南部入海。還有一條是《漢書·地理志》所載的“漢志河”。在今河南瀎縣西南古宿胥門以上與前兩條河道相同,自占宿胥門以下則嚮東北流經今河南濮陽西南,折北經今河北館陶縣東北,又東經高唐南,北經東光西,再嚮東北流經今黃驊市東入渤海。其間多次往返更迭,决口泛濫,衝淤改道,極為頻繁,黃河下遊的河道,經常在這三條河流之間來回擺動,自由流徙。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齊與趙、魏各在當時的“漢志河”的東西兩岸修築了綿亙數百裏的堤防。此後,“禹貢河”“山經河”即斷流,黃河專走“漢志河”,一直到東漢永平十三年後,古黃河改道南移。由於河北平原地勢平坦,流速較緩,而黃河中遊帶來的泥沙容易沉積,使河床逐漸淤高。加之沒有堤防約束,到汛期時經常泛濫、擺動,有時可能分成多股河道分流人海。
  由於史料記載的缺乏,對於古黃河當時的决溢和河道擺動的具體狀況現已難於考證。見於記載的最早一次决口改道,是《漢書·溝洫志》轉引《周譜》載:“(周)定王五年(前602)河徙。”這可能是大禹治水後黃河多次决口改道中的一次。同時,太行山東麓的滹沱、浣水、水、博水、盧水、淶水、易水、 水等先後在這一區域流過。數條占河道形成的古河床高地間的低窪地區積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澱。
  由於古白洋澱是一片衝積窪地,由許多彼此孤立的小窪澱組成,並具有遊移性,還不能等同於現在的白洋澱,衹能是古白洋澱的原始形態。
  二、康乾盛世治水營田
  在明末清初時,今白洋澱地區連年大水,九河泛濫,堤防决口,以致“田廬漂沒”,安州、新安城外“水深丈餘”。為防治水患,當時在澱區周圍大築堤防,新安縣境“堤堰蜿蜒可數百裏或數十裏”。
  康熙五年(1666)以後,直隸巡撫奉旨“發帑萬金”,在安州“築堤一百二十裏”,使上遊十餘年來免除水患,但下遊水害反而更為嚴重。康熙三十五年(1696),一場大水,東西南北四堤全部被衝毀。命原河道總督王新奉旨“查勘各處堤工發帑修築”,派內閣學士觀保發帑一萬五千兩將堤防修築堅固。不料,三十六至三十八年連續三年,新安“迭遭大水”,康熙皇帝又命原直隸總督吳赫山資大力修築新安堤防。在治理水澱的同時,還依村傍水分別在趙北口、郭裏口、端村、圈頭等地修建了四處行宮,以作閱視河工或水圍駐蹕之用。康熙皇帝在位期間,來白洋澱就達36次之多。
  雍正三年(1725),降雨淅淅瀝瀝達一月有餘,河水泛濫,東西南北堤均衝為平地。雍正衹得派怡親王允祥、大學士朱斌“查勘直隸水利”,治理白洋澱。他們提出疏瀎東西二澱(西澱,即今白洋澱),多開引河,圍堤造田,加固堤防的治水營田方案。由於東西二澱橫跨雄、霸等十餘州縣,廣袤百餘裏,境內有六十多條河道。因此當時提出要治理直隸之水,一定首先從治理東西二澱開始。凡能存水的古澱,都疏通開掘,使之深廣,並多開引河,使澱澱相通;對已經淤為平地的地方,要四面開渠,中部要開河溝,使渠河相連,河澱相通,並將澱內原有河道疏通,形成網絡,經緯條貫,脈絡交通,水長流而不枯竭,水多時也不會泛濫。對環澱的原有堤岸,增修加高,沒有堤防的地方,根據情況修築了堤防。而後種植水稻,旱澇均可獲豐收,魚、鱉、蜃、蛤、萑、蒲之生息一天比一天好,百姓“享澱池之利”。
  為了加強京城周邊地區水利建設,消除連年的水患,乾隆年間曾命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劉於義會同直隸總督高斌再次查勘直隸水利。並利用河渠舊跡施工,將唐河引入府河,從保定府新閘到安州膳馬廟又修建了六座閘口,既解决了泄水問題,又開闢了新的航道。當時,保定南關舟船雲集,經府河,穿越白洋澱,直達天津,之後津保之間往返通航二百年,對城鄉貿易、物資交流、經濟繁榮起到了很大作用。
  據《清史稿·地理志》記載:這一時期也正式劃定了東澱、西澱的界綫,即從大清河流經的張青口為界,口西為西澱,口東為東澱。
  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勤政治理,西澱經濟有所發展,自然景色更為優美。當時,白洋澱水域寬闊,遍布菱荷蘆葦,風景秀麗,文人墨客往來頻繁並留下大量贊美白洋澱的詩文。有詩云:“野澱彌漫人望迷,漁莊蟹捨接通堤,遠天雲樹熹微裏,衹少樓臺似浙西。”
  三、白洋澱古文化遺址
  從白洋澱畔梁莊、留村等遺址出土的新石器和各種動物化石便可以知道,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白洋澱境域的先民們已經在此地生活和繁衍,原始的農業、漁獵已經出現。並普遍飼養着傢畜,人們開始過定居生活,且建有村落。
  古白洋澱境域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發源於西部太行山的河流和古黃河縈繞穿插,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是人類生息的理想場所。古黃河故道和大小湖泊的岸邊是先民的居住點,他們多建立在河流岸邊的高地上,有利於發展農業和漁獵。這些遺址多呈“臺型”,地勢較高,既可降潮除濕,又可抵禦洪水泛濫的侵襲,適於居住。他們憑着勤勞的雙手和簡陋的工具,墾田漁獵,前赴後繼,為日後白洋澱的興起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梁莊遺址
  梁莊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安新縣城東南14公裏的梁莊村南百餘米處。地勢低窪,平時有水,水位低時闢為耕地,多年生長蘆葦。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8萬平方米。遺址保存狀況基本完好。梁莊遺址發現於1986年4月,當時曾收集骨化石100餘件,泥質陶片、夾砂褐陶片50餘片和石斧兩件。同年9月,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河北大學歷史係和安新縣文化局聯合對此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7.5平方米。梁莊遺址的地層上文化層的土質為灰黃土,黏性較大,內含夾砂夾蚌褐陶、泥質纖陶、泥質灰陶陶片和紅燒土塊、獸骨等遺物。下文化層的上質為深灰黃土,含沙質,較鬆軟,內含帶乳釘紋的夾砂紅陶片、夾蚌砂褐陶片和泥質紅砂陶片等。根據出土的器物分析,梁莊上層大致處於仰韶文化早期。該遺址於1982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留村遺址
  留村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位於安新縣城西1.5公裏留村北300米處,南距白洋澱新安北堤
  1.5公裏。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長250米,寬200米,面積5萬平方米。地勢原略高於四周,被當地群衆稱為“疙瘩頂”。此遺址發現於50年代,後被列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保存狀況良好。遺址地表散存的文化遺物包括較多的陶片及石器、鹿角、獸骨、蚌殼等。1986年,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和安新縣文化局對留村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從文化層堆積和出土的文化遺物來看,第一層為上文化層,出土了大量陶片,器形有折沿罐、斂口罐、紅頂碗、壺、盤、鉢、陶匕、陶支腳及鼎足等。第二層為下文化層,出土陶片數量少於上層,主要器形與上層基本相同,出土有陶罐、盆、釜、石磨盤、石磨棒、支架等。從發掘資料分析,留村遺址為一處仰韶文化晚期遺址,並含有竜山文化的成分。該遺址於1982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兩處遺址的發現,為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年代序列的確立,為進一步探討中原和北方地區遠古時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同時對研究白洋澱的古環境、古地理及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2008年動態:
  讓文化進景區
  安新縣為提升旅遊産業檔次,吸引更多國內、國際遊客,積極開展了白洋澱文化資源收集、整理活動,大力開發白洋澱特有的飲食文化及蘆葦工藝畫、圈頭音樂會、放河燈、放魚鷹等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表演。同時立足安新,放眼河北,引入河北民間文化之水,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蔚縣剪紙、徐水舞獅、麯陽擎歌、滿城寸蹺、定州子位吹歌等極具地方代表性的文化精品進行集中展演,把白洋澱豐厚的文化底藴與河北多元化的文化形態交融,搭建起嚮世界展示“冀文化”的大舞臺。
  安新縣經濟:
  安新縣三臺鎮是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位於京、津、石三角地帶,地處華北明珠白洋澱畔,距縣城9公裏,兩條徐新公路橫穿全境並和津保高速公路連接,交通便利。全鎮面積57.7平方公裏,鎮區面積28平方公裏,轄12個行政村,全鎮總人口5.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9萬人,外來人口2.7萬人。
  三臺鎮有“北方鞋都”之稱,製鞋業是本鎮的支柱産業。全鎮共有企業1697傢,從業人員4萬餘人。製鞋企業已發展到973傢,産值20億元,比去年增長16%。底廠、皮革廠、復合廠相關産業600多傢。2006年全鎮共上項目16個,1000萬元項目兩個,500萬元項目4個,100萬元以上的項目10個。三臺鎮鞋業發展突現産業聚集優勢,出現了一批信譽好、效益高、發展快、技術先進的製鞋竜頭企業和一批名牌産品。目前,三臺製鞋企業有國傢名牌、省級名牌7個,産品遠銷俄羅斯、南非、匈牙利等國,出口創匯60萬美元。
  2006年三臺鎮國內生産總值實現43648萬元,比去年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入18484萬元,占任務總數的127%,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695元,占任務總數的100%,引進省外資金3600萬元,占任務總數的120%,出口創匯60萬美元,占任務總數的100%,財政收入實現1029萬元,圓滿完成了全年各項經濟指標。
  安新縣大張莊村羽絨産業。
  安新縣老河頭鎮有色金屬工業。
英文解釋
  1. n.:  ān Xīn Xiàn County
近義詞
安新
相關詞
旅遊河北文化白洋澱羽絨大張莊村大張莊
包含詞
安新縣醫院安新縣中醫院安新縣衛生防疫站
安新縣生産力促進中心河北省安新縣津安蘆花賓館河北省安新縣光華毛紡織廠
安新縣世達紡織品有限公司河北省安新縣紅旗毛紡織廠河北省安新縣瑞祥毛紡織廠
河北省安新縣振峰化纖廠河北省安新縣宏達皮革廠河北省安新縣糧食局賓館
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澱旅行社安新縣寨裏鄉工藝廠河北省安新縣寨裏鄉工藝廠
河北省安新縣中醫院河北省安新縣昌宏氣流紡織有限公司河北省安新縣邸莊紡織機氈廠
河北省安新縣南邊吳毛紡織廠河北省安新縣金都化纖製品有限公司安新縣劉李莊鎮雁翎第一毛紡織廠
安新縣教育局電化教學管理站河北省安新縣泰發皮革有限公司河北省安新縣大陽雁京服裝廠
河北省安新縣羽絨製品有限責任公司河北省安新縣天和鞋業時裝有限公司河北省安新縣森保鞋業有限公司
河北安新縣澱南葦編工藝品廠
分類詳情
張開大王鎮張開三臺鎮張開安新鎮張開端村鎮張開趙北口鎮
張開同口鎮張開安州鎮張開劉李莊鎮張開老河頭鎮張開圈頭鄉
張開蘆莊鄉張開寨裏鄉
白洋澱王傢寨水鄉民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