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慰劑(placebo)指不含任何藥理成分的製劑或劑型,外形與真藥相像,如蒸餾水、澱粉片或膠囊等。
安慰劑具有一定的作用。一是可以穩定病人的情緒。一般說來,病人有獲取藥物求治的願望並想達到一定目的,這個願望越強烈,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施治者具有一定的威望和經驗,威望越高,經驗越豐富,效果越好。二是進行藥物試驗時,對受試者和醫生雙盲使用安慰劑,可以排除心理作用對藥物客觀效果的影響和對藥物客觀效果的評價,從而真正評判藥物對人體試驗的效果。
安慰劑産生的效應稱為“安慰劑效應”。據文獻報道,由病人高度信賴的醫師治療,安慰劑對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短期療效最高可達約70﹪。對惡性腫瘤患者,安慰劑對緩解某些癥狀會産生“安慰劑效應”,但對延緩生命無效。
安慰劑的另一個意思是比喻能夠産生心理撫慰作用的方法和舉措等。例如北京市出臺了新的購房合同,可是有的律師和社區治理專傢認為有些條款屬於“安慰劑”。
術語解釋:什麽是安慰劑
安慰劑,由沒有藥效,也沒有毒副作用的物質製成,如葡萄糖、澱粉等,外形與真藥相像。服用安慰劑,對於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患者,能在心理上産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從而改善人的生理狀態,達到所希望的藥效,這種反應被稱為安慰劑效應。
産生這種
效應有兩種可能,首先,患者期待藥物起作用的心理激發了生理反應;其次,患者對所處的醫療環境引起了生理上的條件反射。
當醫務人員評價某種新藥的療效時,需要排除新藥可能引發的安慰劑效應。因此,醫務人員會安排一組患者服用新藥,另一組患者服用安慰劑。如果這兩組實驗的結果沒有顯著的差異,那麽這種新藥的臨床使用價值就不大。
此外,安慰劑也會用於緩解癌癥晚期患者的痛苦。除了用藥,醫生同時會對患者施加一些心理暗示,患者深信不疑地吃下了藥,疼痛就有可能會減輕。
【英國《焦點》月刊2007年9月號文章】安慰劑效應之謎
早在幾百年前,醫生們就意識到安慰劑的強大作用。當患者服用或接受實際上沒有藥理作用且無毒副作用的藥物或療法,使病情有所改善時,醫學上稱之為出現了安慰劑效應。在臨床診治中,這種無毒副作用的替代品對治愈病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安慰劑效應究竟有多大?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些問題依然是縈繞在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謎。有人說安慰劑能對大約1/3的病人産生作用。實際上,這個比例並非一成不變。對患有精神抑鬱癥的病人來說,安慰劑的有效率高達80%;而對糖尿病等患者案例說,它的作用可能為零。
精神作用
要解開安慰劑效應之謎,讓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對比鎮靜劑和興奮劑的效果。研究人員請了60名志願者參加這個實驗,並為他們準備兩種藥物:藍色的藥片是鎮靜劑,紅色的是興奮劑。參與者每人隨機領取一種藥物服用,然後觀察他們是否有昏昏欲睡的癥狀。結果很明顯:服用鎮靜劑的人比服用興奮劑的人更容易出現上述癥狀,其比例是後者的2倍。這似乎很正常——直到謎底揭曉:志願者既沒有服用鎮靜劑,也沒有服用興奮劑。他們服用的是同一種沒有藥理作用且無毒副作用的化合物,唯一的不同是藥片顔色。
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精神對肉體的巨大影響。在過去幾年裏,科學家通過各種類似的實驗證明了安慰劑的效果——衹要相信某種治療能産生效果就能使病人好起來。實驗證明,安慰劑對有精神抑鬱癥或疼痛的患者效果最明顯。這種對身體無害的療法通常能起到和“真正的”藥物治療一樣好的效果。
巨大爭議
那麽安慰劑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是如何産生作用的?能不能用它來改善對病患的治療?這些問題在醫學界引起了巨大爭議。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出發,把安慰劑作用常規治療的替代品一般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做法。但這衹是近代纔出現的觀點。直到20世紀初,醫生還經常給病人服用面團做的藥片和註射水做的註射液,為的是讓他們相信自己的病能好起來。安慰劑的效果完全取决於病人的心理狀態,對頭腦簡單或容易神經過敏的人效果最好。然而到了20世紀中期,隨着醫學治療的態度日趨嚴謹,人們對安慰劑的看法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很多人認為,安慰劑衹能在臨床實驗中使用,用來控製實驗或測試某種尚未推廣的治療方法的有效程度。他們認為,在臨床治療中適用安慰劑是不道德的行為,衹有療效遠勝安慰劑的治療方法纔是醫學上可以接受的療法。但就像文中提到的實驗一樣,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有時候僅僅使用安慰劑就能讓患者的病情獲得很大改善。1955年,美國科學家亨利~比徹發表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強大的安慰劑》。文中分析了15種安慰劑的臨床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在一般情況下,35%的病人在使用安慰劑後病情能得到有效改善。
那意味着1/3的人可以什麽藥都不用,僅靠安慰劑來治病。但比徹在分析中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假設安慰劑效應是病人病情得到改善的唯一解釋。實際上,患者病情或癥狀得到改善可以有無數種可能的解釋。很多病(如背疼)具有“自愈”的特性,那意味着它們自己慢慢會好。赫爾大學研究安慰劑的專傢歐文~基爾希說:“1/3的人能靠安慰劑治病的觀點是錯誤的。”各抒己見那麽真實情況究竟是怎麽樣的?2001年,哥本哈根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旨在揭開安慰劑效應之謎。他們對上百次臨床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藥物治療、沒有任何治療和安慰劑治療之間的效果。如果真的存在所謂的“安慰劑效應”,那麽使用安慰劑的病人應該比不接受任何治療的病人好得更快。
他們的發現直到今天仍有爭議。通過比較,兩位研究人員發現安慰劑在臨床治療上幾乎沒有任何用處。除了止痛等一些微不足道的作用外,安慰劑治療的效果和不治療相差無幾。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文中得出的結論不可信。大多數批評人士認為,不能對安慰劑效應一概而論。基爾希指出:“研究某種特定的治療方法對某種具有的病有什麽作用似乎更合理些。安慰劑效應在精神抑鬱癥等癥狀上效果相當明顯,對疼痛之類的癥狀也能産生作用,但效果相對弱一些,對糖尿病這樣的病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在辯論安慰劑是否具有“療效”的同時,一些科學家也對安慰劑效應如何對人體産生作用進行研究。在一次實驗中,都靈大學的發佈裏奇奧~貝內代蒂和同事給志願者註射辣椒素,令其産生疼痛感,然後給他們塗抹一種強效止痛膏。實際上,這種止痛膏根本不含任何藥性,但志願者普遍感覺疼痛感有所減輕。接着研究人員給他們註射耐勒剋鬆(一種強力解麻醉劑),結果疼痛感又回來了。通過這個實驗,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安慰劑效應並非純粹出於心理作用,患者期待藥物起作用的心理也會引起生理上的條件反射。在這個實驗中,安慰劑能促使大腦分泌出緩解疼痛的化學物質。
安慰劑效應
這樣的發現為現有的醫療方法帶來了一種新的可能:利用安慰劑效應來強化常規療法的效果。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通過安慰劑效應使常規治療的療效最大化。有研究表明,安慰劑的劑量和外觀很重要,註射劑似乎比內服藥更有效,但最重要的是醫生的態度。
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他們隨機抽取兩組病人,一組病人得到醫生的確診,並被告知他們很快就會好起來——一些人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對另一組病人則給予含糊其詞的診斷,也沒有保證他們能很快康復。結果第一組有64%的病人病情出現好轉,第二組衹有39%、這說明在治療病人時,醫生的態度遠比他們開出的處方重要。如果能把安慰劑效應和常規治療結合起來,那將使現有的醫療方法發生巨大的變化。貝內代蒂說:“如果能充分利用安慰劑效應,讓病人周一服藥,周二服用安慰劑,周三再服藥。這樣循環往復,就能減少50%的藥物使用量。”
冒牌興奮劑?
研究顯示,安慰劑可以激活機體內源性的鎮痛成分——阿片樣物質。尤其是,如果某個人近來接受了嗎啡註射,並形成了藥物註射與緩解疼痛之間的聯想,那麽給他註射生理????水也能緩解他的疼痛。既然如此,這種方法能在體育比賽時提高運動員的疼痛忍耐力嗎?
世界反興奮劑組織的禁藥表中規定,在體育比賽中使用嗎啡是非法的,但訓練時可以使用。因此運動員可以在賽前註射嗎啡,比賽時再用安慰劑替代。然而,為了確保這一策略有效,運動員需要在比賽前幾天就停止註射嗎啡,確保比賽那天嗎啡不會殘留在體內。然而,知道最近研究人員纔確定,經過一天以上的較長間隔期,這種條件反射仍有效力。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安慰劑
placebo
藥理惰性物質,如澱粉、乳糖等。在藥物的臨床試驗中,為了正確評價藥物的療效,區別患者的反應是藥物的治療作用,還是環境、語言暗示、休息,患者對醫生的信賴以及疾病本身的自動緩解等非藥物因素所致,應設立安慰劑對照組,通常口服用乳糖,註射用生理????水,作為空白對照。安慰劑在外貌上包括劑型、形狀、顔色、氣味等,均應與被實驗藥相似。一般采用雙盲法,不讓醫生和患者知道所用何藥。安慰劑雖然是藥理惰性物質,但在特定的醫療條件下,對患者具有心理上的撫慰作用,對疼痛、全身不適、乏力等自覺癥狀,有一定緩解效果。 |
|
- n.: placebo, harmless substance given as if it were medicine to calm a patient who mistakenly believes he is ill
|
|
空白對照劑 |
|
|
|
安慰劑對照 | 安慰劑效應 | 安慰劑控製 | 安慰劑條件 | 安慰劑效益 | 反安慰劑效應 | 類安慰劑因素 | 安慰劑對照研究 | 安慰劑效應簡介 | 有趣的安慰劑效應 | 安慰劑效應的提出 | 有趣的“安慰劑效應” | 生活中的安慰劑效應 | 心理咨詢中的安慰劑效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