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 安徽 >蕪湖 >蕪湖市區 > 安徽師範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安徽師範大學聯繫方式校址:安徽省蕪湖市北京東路1號
  郵編:241000
  電話:(0553)3869234安徽師範大學投訴電話蕪湖市旅遊投訴電話:0553-3817720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安徽師範大學購物著名特産有:蕪湖腐乳、十大名茶、蕪湖鐵畫、蕪湖傻子瓜子
  安徽師範大學坐落在國傢級開放城市——蕪湖,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匯安徽人文之靈傑,歷史悠久、學科齊全的省屬重點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也是全國建立較早的綜合性大學之一。它的前身是1928年創建於安慶市的省立安徽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成建製遷至蕪湖與安徽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安徽大學。後又經歷安徽師範學院、合肥師範學院、皖南大學等幾個辦學階段,1972年正式定名為安徽師範大學。2005年,蕪湖師範專科學校整體並入安徽師範大學
  
  在近80年的辦學歷程中,劉文典、周建人、鬱達夫、蘇雪林、陳望道、朱湘、朱光潛、王志稼、雷垣、丁緒賢、黃叔寅、宛敏灝、張滌華、萬繩楠、張海鵬等一大批著д呦群笤諮V唇蹋緯閃搜轄髦窩У撓帕佳Х綰頭岷竦難醯自獺?br>目前,學校設有16個學院,有7個博士點、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1個碩士點、55個本科專業。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2287人,其中正、副教授550多人。現有各類在籍學生35046人,其中全日製本專科生24946人、研究生2568人、留學生159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籍生7373人。建校以來,纍计為國傢培養高等專門人才10萬餘名。
  
  學校現有三個校區,校園總面積3300多畝,建築面積約72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47萬册,其中綫裝古籍19萬册,古籍善本600多種,還擁有國內外主要網絡資源及數據庫,館藏資源基本實現了數字化,為學科專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訊支撐。學校還編輯出版《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學語文》、《安徽師大報》、《中學生化學報》等多種公開發行的報刊。
  
  學校現有1個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8個校級重點學科。國傢級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安徽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和教育管理幹部培訓基地也設在校內。
  
  學校一貫重視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已與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幾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建立和發展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並先後與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傢和地區的教育機構聯合舉辦了學歷與非學歷教育項目。學校是全國首批獲準招收公費外國留學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國傢華文教育基地,先後接收了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3000多名留學生來校學習和深造。
  
  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校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明確了新的發展目標,努力把安徽師範大學建成一所綜合性、有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成為安徽省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科教興國”的重要力量。
歷史沿革 History
  在十九世紀末清代敬敷書院和二十世紀初創辦的安徽大學堂基礎上,省立安徽大學於1928年創建於當時的安徽省府安慶市。1946年,省立安徽大學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時有“於京滬一帶,僅次於上海同濟大學”之譽。1949年,國立安徽大學成建製遷至蕪湖,並與當時的安徽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安徽大學。1950至1952年,學校部分係先後調整並入到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華東政法學院等高校,安徽師專於1952年並入該校。1954年,安徽大學的師範學院和農學院分別建院,本部改名為安徽師範學院。1958年,安徽省委决定,將安徽師範學院的部分文科係(科)調整到合肥,建立合肥師範學院;同時在合肥籌備重建安徽大學,1958年恢復招生。1960年,安徽師範學院更名為皖南大學,劉少奇同志題寫了校名。1968年,皖南大學更名為安徽工農大學。1970年,合肥師範學院撤消,大部分係(科)遷回安徽工農大學。1972年,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正式定名為安徽師範大學,郭沫若同志題寫了校名。2005年,蕪湖師範專科學校整體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並入安徽師範大學
知名校友 Famous Alumni
  在8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劉文典、周建人、鬱達夫、蘇雪林、陳望道、朱湘、朱光潛等一大批知名的專傢學者、社會賢達先後著書立說,弘文勵教,他們都是國立安徽大學(現安徽師範大學)的先輩。
歷屆校長
  歷任校長:
  姚永樸
  劉文典
   程天放
  王星拱
  楊亮功
  何 魯
  程演生
  傅 銅
  李順卿
  汪宏法
  劉真如
  李品仙
  朱清華
   劉乃敬
  朱佛定
  劉天予
  程演生
  朱光潛
   陶 因
   柯育甫
  萬昌言
  楊亮功
  李相勖
  方向明
  萬立譽
  吳從雲
  童世傑
   魏心一
  陳 韌
  沙流輝
  葉鐘文
   杜宜瑾
  張海鵬
  瀋傢仕
  丁萬鼎
   蔣玉珉
  現任校長:王倫(2009.6年至今)
校風校訓 The school motto
  經過一代代師大人潛心耕耘、勵志踐行、培育後學、薪火相繼、言傳身教,砥礪出“厚重樸實、至善致遠、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澱出“嚴謹治學、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培育出“勤學慎思、質樸謙遜、知行合一、求實求新”的學風,凝煉出“厚德、重教、博學、篤行”的校訓。
學校簡介 School Profile
  學校現有文學院、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社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學院等15個學院,以及皖江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還設有附屬中學、附屬小學和附屬幼兒園。學校已經形成了博士——碩士——學士教育等不同層次,全日製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等不同類型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係,已發展成為一所融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教育學等學科門類於一體,師範與非師範並舉,在安徽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優先建設的綜合性大學。
  敬文園學校現有7個博士點、4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1個碩士點、60個本科專業。專任教師1381人,其中,正高級202人,副高級420人,現有擁有1個國傢級教學名師,1個國傢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教學名師,2個省級創新團隊。國傢級教學名師1人、人事部“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5人、安徽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6人、安徽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2人、“皖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5人、“皖江學者”計劃講席教授7人、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12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56人、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74人,此外,還有數十人受到省級以上表彰奬勵。各類在籍學生34175人,其中,博士生108人,碩士生4009人,普通本科生21935人,留學生180人,成人本專科生7943人。
  校園占地總面積195.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7.27萬平方米,學校現有用於教學科研的儀器設備臺件數3.7511萬件,總值2.00753億元,其中800元以上設備2.6918萬件,總值1.9709億元;1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266件,總值0.7981萬元。目前,校本部校捨面積增至87.2萬平方米,固定資産總額增至12.5億元,圖書館藏書增至295.6萬册,建設和發展水平處於省內高校先進行列。
  圖書館藏書豐富,種類齊全,現有文獻總量290.5萬册,古籍善本600多種,其中《洪武正韻》為國內唯一全本、元刻明遞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為海內珍本,還擁有國內外主要網絡資源及數據庫,館藏資源基本實現了數字化。
  學校一貫重視教學工作,始終堅持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綫。在教學中註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倡導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建校以來,纍计為國傢培養全日製高等專門人才17萬餘名,畢業生遍及安徽及全國各地的教育、經濟、文化、科技、管理等領域,一大批已成為所在行業領域的中堅骨幹力量。
  學校現有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文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中心),18個省級重點學科(含安徽省A類重中之重學科1個)。現有6個國傢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教改示範專業;1個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門國傢級精品課程,39門省級精品課程。學校還編輯出版《安徽師範大學學報》、《高校輔導員學刊》、《學語文》、《中學生化學》、《安徽師大報》等多種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和報紙。
  學校是全國首批獲準招收公費留學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國傢華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學校先後接收了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長短期留學生3000多人次,並與美國、英國、德國、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傢和地區的幾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與學術交流關係。
  學校還是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傢級培訓基地、國傢體育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安徽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安徽省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幹部培訓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幹教師培訓基地。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校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明確了新的發展目標,努力把安徽師範大學建成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積極為“科教興國”、“科教興皖”戰略的實施和建設創新型國傢做出更大的貢獻.
  該校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9中國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43,綜合排名為142名。
  安徽師範大學分為三個校區,分別是赭山校區,花津校區和皖江學院。其中花津校區占地2200多畝,是最大的校區。赭山校區占地800多畝。
  (以上有關數據截至2009年6月底)
學校歷史
  安徽師範大學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安徽師範大學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已有80餘年的光輝歷程。在新時代的辦學中,學校歷經省立安徽大學、國立安徽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範學院、皖南大學、安徽工農大學、安徽師範大學等幾個個歷史時期,為國傢培養了17餘萬各類專門人才。
  【省立安徽大學(1928.4-1939.7)】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學府,在全國也是建校較早的高校,建校地址在安慶,當時的安徽省會!
  【國立安徽大學(1946.9-1949.12)】當時在全國享有一定的聲譽!
  【安徽大學(1949.12-1954.2)】辦學地址從安慶遷到蕪湖!
  【安徽師範學院(1954.8-1960.5)】1954年2月,遵照政務院决定,安徽大學師範學院、農學院分別獨立建院。9月,農學院遷往合肥,建立安徽農學院(今安徽農業大學的前身);本部改名為安徽師範學院,方向明任院長。安徽師範學院建院之初,設有五係、八科、六室,即中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5個係,學製四年;中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藝術8個專修科,學製二年;公共課設有馬列主義教研室、教育學教研室、心理學教研室、體育教研室、英語教研室和俄語教研室。1956年設科學研究部,同時設立函授部,創辦夜大學,使該校成為安徽省第一所創辦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另有附師、附中、速成中學、附小。1956年增設俄語科,1957年增設地理係和體育科。行政機構有院長辦公室、教務長、總務處、人事室。黨群機構有黨委辦公室(分管組織、宣傳和機要)、教育工會、團工委和學生會。1956年增設組織部、宣傳部和統戰部。
  1958年,為適應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將安徽師範學院文、理係科分別建院。7月,中文、歷史兩係的學生和大部分教師及外語科的全部師生遷往合肥,與合肥師專(由安徽中學教師進修學院1956年7月更名)合併,成立合肥師範學院;物理係的全部學生和部分教師遷合肥調入新建的合肥大學(後毛主席題寫校名時改為“安徽大學”)。這次調整沒有達到文、理係科單獨建院的目標。1959年省委决定第二次調整。7月,中文、歷史、地理3係全部師生遷合肥並入合肥師範學院;合肥師範學院的數學、生物、物理3係師生全部遷蕪湖並入安徽師範學院。至此,安徽師範學院便成了理科師範類高校,而合肥師範學院則成了文科師範類高校。
  安徽師範學院當時有一大批名師,如劉廼敬、王志稼、單粹民、雷垣、吳銳、宛敏灝、張滌華、光仁洪、程謫凡、昂覺民、餘俊生等。據安徽省統計局《一九五七年安徽省文教衛生事業統計資料》顯示,安徽師範學院教師總數為438人,占當時全省五所本科高校(安徽醫學院、安徽農學院、合肥礦業學院、安徽師範學院、合肥師範專科學校)教師的33.4%,人數最多,結構最優。學院科學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校園建設成績喜人,體育設施較完備。自1953年至1959年共培養畢業生本科545人,專科1944人。不僅為國傢培養了中學師資,還培養了部分高校師資。
  【皖南大學(1960.5-1968.8)】1958年10月21日,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國傢副主席劉少奇來蕪湖視察,為該校題寫了“皖南大學”校名。1960年3月,教育部批準安徽師範學院更名為皖南大學,其任務仍以培養師資為主。同年3月28日,時任中共中央委員、團中央第一書記鬍耀邦同志來校視察,並寫下了“鼓足幹勁,又紅又專,敢想敢幹,衝想尖端”題詞,極大地鼓舞了全校師生。同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錢學森來校參觀數學係自製的電子計算機。1960年5月4日,安徽師範學院更名為皖南大學。
  1960年9月,皖南大學藝術科和安徽藝術學校合併,成立安徽藝術學院。體育科與安徽體校合併,成立安徽體育學院。不久分別撤回合肥師範學院及皖南大學。1962年新建外語係。1963年省委决定安徽教育學院改為輪訓教育行政幹部和高中教師的學校,其數學、物理兩係本科生並入皖南大學。
  皖南大學設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外語、體育等六個係,學製四年。另設有化學、生物、體育三個專修科,學製二年。學校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進一步堅持以教學為主的辦學原則。自1960年至1969年,共畢業學生6400餘人。
  【合肥師範學院(1958.7-1970.1)】合肥師範學院校園面積700餘畝,設有政教、中文、歷史、外語、地理、教育六係(後教育係停辦,1963年增設藝術係)。1959年7月創刊的《合肥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全省高校第一傢作為學術性刊物由郵政部門嚮全國公開發行。《學語文》、《英語廣播》等雜志,也由郵政部門嚮全國發行。1958年10月29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康生來院視察。196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同志來院視察,並作了重要講話。1959年10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同志親臨學院躍進誓師大會,要求全校師生員工大幹快上,力爭在三、五年內趕上國內師範院校的先進水平。學院自1958年建院至1969年底合併,前後共畢業學生7428人,校園文化活動也非常引人註目。
  【安徽工農大學(1968.8-1972.12)】“文革”前期,“皖南大學”校牌被砸,一切教學工作停頓,進行“鬥、批、改”。1968年9月11日,經省革委會批準,皖南大學更名為安徽工農大學。
  1970年初,在全國高校撤並調整中,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銷合肥師範學院,將校園讓給從北京遷來的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師範學院的中文、歷史、藝術、地理四係及院黨政機關成建製地遷往蕪湖,與安徽工農大學合併;外語係並入安徽大學;政教係並入安徽勞動大學。至此,合肥師範學院遂告結束,安徽工農大學便成為我省當時唯一一所文、理、藝、體學科齊全的綜合性高等師範學校。
  【安徽師範大學(1972.12- )】為使學校校名體現專業特點,1972年12月25日,經中共安徽省委批準,該校正式定名為安徽師範大學。1973年4月,郭沫若同志題寫了校名。
  1974年5月,根據我省教育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省委、省革委會决定進一步發揮該校教育事業的“母機”作用,創辦安徽師範大學阜陽分校、六安分校。9月,又批準設立安徽師範大學淮北分校。
  “文革”後,自1977年11月起,經省革委會批準,又在全省陸續設立了安徽師範大學安慶教學點、六安教學點、滁縣教學點、巢湖師專班、淮南專科班、馬鞍山市專科班、宿州專科班、徽州專科學校、池州專科學校、銅陵專科學校。這些分校或教學點的設立,不僅迅速擴大了我省高等教育規模,大大緩解了各地基礎教育師資緊缺的狀況,而且都有該校選派優秀教師授課,保證了教學質量,並為它們後來逐步發展為師範學院或師範專科學校,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977年10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决定在當年第四季度開始恢復高考,直接從應屆高中畢業生和社會青年中招收大學生。該校教學工作也從此走上正軌。1978年2月,恢復高考招生制度後的首屆1977級1091名本科學生入學,同年,研究生也恢復招生。從1972年到1979年,學校共有全日製畢業生4952名。1980年6月,教育部召開全國師範教育會議,决定每省市區選一所高校與全國重點大學一起列入招生第一批次錄取,該校在安徽首列其中。
  在十年“文革”中,該校同全國高校一樣遭受了嚴重摧殘和破壞,辦學十分艱難。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通過撥亂反正,加強了黨的領導,整頓了辦學秩序,落實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在鄧小平教育要“三個面嚮”指引下,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穩步推進教學、科研和管理等領域的改革,促進各項工作不斷邁嚮新的臺階,迎來了學校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又快又好的大發展時期。
  1981年該校被批準為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該校最早設立的碩士點。1984年中國古代史專業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2年2月,安徽勞動大學政教係並入安徽師範大學
  到1988年建校60周年,學校擁有13個係,19個專業,4個研究所,22個研究室,碩士學位點11個。教職工2200餘人,本專科學生5200餘人,研究生100多人,函授及夜大學生近4000人。
  進入九十年代,學校在深化改革中開拓前進,辦學規模有了較大發展,教學質量上了新臺階,科研工作呈現良好勢頭。1993年學校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批準為全省兩個綜合改革試點高校之一。成人教育學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文學院、經濟法政學院和計算機科學係、旅遊係、新聞係、社會學係、電子與信息工程係、法學係相繼成立。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都得到很大發展。
  到1998年5月,建校七十周年時,學校已有文學院、經濟法政學院等5個學院,22個係,18個研究所,62個本專科專業,21個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19個專業對外招收留學生;教職工25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500多人;各類在籍學生12000餘人,其中全日製在校生6500多人,研究生、留學生200多人,函授夜大學生3000餘人,另有自考學員50000餘人,基本形成了以師範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渠道、多規格的大師範辦學新格局。1998年學校被新增為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
  2000年學校先後調整組建了教育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社會學院、物理和電子信息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國土資源旅遊學院、體育學院。
  2001年學校全日製學生總數首次突破萬人,成為名副其實的萬人大學。
  進入新世紀,學校先後又組建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環境科學學院,啓動學分製改革。2003年5月,占地面積2271畝的安徽師範大學新校區正式開工建設。
  2003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發文批準增列學校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批準增列學校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有機化學和生態學等4個學科專業為博士學位授權點。2004年該校獲準舉辦獨立學院。
  2005年6月,經教育部、省政府批準,蕪湖師範專科學校整體並入安徽師範大學。到2006年8月,主要黨政管理部門和文學院等十個學院成建製搬遷至新校區,學校管理重心嚮新校區轉移。至此,學校總體校區佈局、功能定位、管理模式基本確定。
  2006年初學校新增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地理學等3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哲學、馬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等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07年8月歷史學、中國語言文學兩個學科又被增設為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開展博士後工作。
  到2008年2月底,校園占地總面積達195.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7.27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63億元(800元以上)。學校設有文學院、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社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學院等15個學院,以及皖江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和教師教育學院,還設有附屬中學、附屬小學和附屬幼兒園。學校有7個博士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2個碩士點、56個本科專業。專任教師1345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556人。各類在籍學生22371人,其中全日製本科生20266人,博士生71人、碩士生2004人,留學生30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學生6037人。學校圖書館藏書豐富,種類齊全,現有文獻總量257.6萬册,古籍善本600多種,其中《洪武正韻》為國內唯一全本、元刻明遞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為海內珍本,還擁有國內外主要網絡資源及數據庫,館藏資源基本實現了數字化。學校已形成了一校三區的辦學格局,形成了博士—碩士—本科教育等不同層次,全日製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等不同類型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係,已發展成為一所融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理學、工學、教育學等學科門類於一體,師範與非師範並舉,在安徽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優先建設的綜合性大學。
  學校重視教學工作,始終堅持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綫。在教學中註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倡導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畢業生遍及安徽及全國各地的教育、經濟、文化、科技、管理等領域,一大批已成為所在行業領域的中堅骨幹力量。
  學校現有1個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詩學研究中心、3個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中心),17個省級重點學科。現有6個國傢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教改示範專業;1個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門國傢級精品課程,28門省級精品課程。學校還編輯出版《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安徽師大報》、《學語文》、《中學生化學》等多種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和報紙。
  學校是全國首批獲準招收公費留學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國傢華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學校先後接收了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長短期留學生3000多人次,並與美國、英國、德國、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傢和地區的幾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與學術交流關係。
  學校還是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傢級培訓基地、安徽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安徽省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幹部培訓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幹教師培訓基地。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校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明確了新的發展目標,努力把安徽師範大學建成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積極為“科教興國”、“科教興皖”戰略的實施和建設創新型國傢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學校八十年走過的光輝歷程,該校校址數遷,校名幾易,但辦學不輟,特色不改,傳統不失。一代代師大人始終秉承着創業惟艱、奮鬥以成的頑強信念,鑄就了教書育人的豐碑,譜寫了兩個時代、跨越世紀的歷史篇章,人才濟濟,星光燦爛,杏壇流芳。我們祝願團结奉獻、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自強不息的安徽師大人一定能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創造新的輝煌。
相關詞
教育傢安徽人安徽文學大學師範經濟管理
政法音樂外國語科學計算機數學體育教育
國際環境科學更多結果...
包含詞
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安徽師範大學社會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經濟法政學院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師範大學數計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安徽師範大學環境科學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安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安徽師範大學成教院安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地理研究/安徽師範大學學術文庫安徽師範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
安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法學法律係安徽師範大學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安徽師範大學夜大學工會教育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