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安徽 >合肥 >合肥市區 > 安徽醫科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安徽醫科大學聯繫方式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
  郵編:230032安徽醫科大學投訴電話合肥市旅遊投訴電話:0551-2619228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安徽醫科大學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至10月。安徽醫科大學美食到合肥,葡萄魚、懷胎魚、油爆蝦、安慶素火腿、素烤鴨等是遊人必嘗的美味佳餚。
  包河所産鯽魚背烏,人稱“包公魚”,烹飪後骨酥肉嫩,回味無窮;名菜曹操雞,俗稱“逍遙雞”,相傳是當年曹操鐘愛的藥膳雞,皮黃骨酥,肉白細嫩,別有風味,比之燒雞、扒雞之類,勝過百倍。中國食品博覽會金奬得主棗廬州烤鴨,原係宮廷御膳美食,選料嚴謹,加工考究,香氣濃郁、皮酥肉嫩、鹹淡適宜、肥而不膩、味道鮮美,膾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鴻章大雜燴”。相傳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期間宴請美國賓客時,廚師急中生智的發明。主要原料有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雞肉、火腿、蛋黃糕、鴿蛋、豬肝、幹貝、鼕菇、鹹鴨蛋黃、菠菜、雞湯等燒燴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鮮鹹可口等特點。
  合肥的點心小吃也頗有名氣,尤以麻餅、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點著稱。麻餅外皮鬆軟香甜,內餡甜而不膩,具有橘、梅等果料風味;烘糕金黃油潤,疏鬆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餅、桂花的特有香氣,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質白透明的特點,並帶有濃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黃山菜館、長江路的淮上酒傢、淮河路的劉鴻盛餃面館及緑楊村酒傢,均頗有特色,是餐飲的好去處。安徽醫科大學住宿近十數年來,合肥的賓館酒店業發展很快,如今已有數十個高、中,上百個低檔賓館或旅館、招待所,檔次齊全,大多服務良好,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安徽飯店是安徽省首傢四星級旅遊涉外飯店,位於合肥市景色旖旎的西山風景區,北臨清碧河塘,南眺繁華鬧市。飯店擁有311間(套)客房、裝修豪華,皆頗具匠心。房間設有中央空調、程控電話、迷你冰箱、私人保險櫃,閉路電視和24小時客房服務等。三所高雅餐廳提供正宗徽菜、粵菜、淮揚菜和西餐。緑蔭吧廊、大堂吧、金碧酒吧和11個大小宴會廳任您隨意選擇,是商旅安徽下榻的好去處。
  合肥的梅山飯店、西閡飯店、望江賓館、稻香樓賓館、花衝飯店及江淮飯店等高級賓館服務周到,交通方便。其它如古井假日酒店、美菱大廈、東怡飯店、金安徽國際大酒店、雅高齊雲山莊、廬陽飯店、花園賓館、新亞大酒店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安徽醫科大學購物合肥主要土特産品有:羽毛扇、巢湖銀魚、大閘蟹、虎皮金桔蛋、竹黃雕刻等。此外,作為省會,安徽各地的土特産、有名工藝品盡皆云集於此,如涇縣的宣紙、宣筆,歙縣的徽墨、歙硯,蕪湖鐵畫、鳳陽畫、界首陶瓷、符離集燒雞、淮北口子酒、毫州古井貢酒、碭山酥梨、黃山毛峰茶、安徽祁紅茶、安徽屯緑茶、安徽猴魁茶等,應有盡有,任君挑選。
  合肥商業中心區在長江中路及金寨路一帶。城隍廟小商品批零市場、中菜市綜合商場、壩上街農副産品批發市場以及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安徽大市場、長江批發市場、東方商城、瑤海傢具世界,在省內外頗有影響;合肥百貨大樓、鼓樓商廈、商之都、樂普生商廈等一批大型現代化綜合商場,已構成了合肥商業網點的骨架。
  安徽醫科大學前身是上海東南醫學院,創辦於1926年5月,1949年底響應中共中央華東局"面嚮農村,走嚮內地"的號召,內遷安徽省懷遠縣,成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科院校。1952年遷至省會合肥市現址,改名為安徽醫學院。1996年6月經國傢教委批準,更名為安徽醫科大學。學校占地約86萬平方米(1296畝),建築總面積約70餘萬平方米。
  
  建校以來,共為社會培養醫學人才35095人,其中本科生17205人,專科生6432人,碩士生934人,博士生52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10472人。
  學校現有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口腔醫學院(安徽省口腔醫院)、衛生管理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研究生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臨床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省立臨床學院(附屬省立醫院)、第二臨床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在建)、第三臨床學院(附屬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課程部、醫學檢驗係、醫學影像係、麻醉學係、醫學心理學係、醫學美容係共20個直屬教學機構。有91個教研室,19個教學實驗室。
  
  學校擁有第一附屬醫院、附屬省立醫院、附屬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附屬口腔醫院、第四臨床學院(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第五臨床學院(六安市人民醫院)、杭州臨床學院(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解放軍臨床學院(解放軍105醫院)、精神衛生臨床學院(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等30余家臨床教學實習醫院;擁有合肥市疾病控製中心等預防醫學、衛生管理及其他專業實踐教學基地40余家;分佈於本省各市及北京、上海、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等省市。
  
  學校設有臨床醫學(七年製)和臨床醫學(五年製)、口腔醫學、預防醫學、基礎醫學、生物技術、麻醉學、醫學影像、醫學檢驗、護理學、婦幼衛生、衛生事業管理、醫療保險、醫藥信息與計算機應用、全科醫學、康復治療學、醫學心理學、臨床藥理學、藥品監督與管理、藥品營銷、醫事法學、食品質量與安全、醫學美容共23個本科專業(方向)。有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技術、護理學3個三年製專科專業(方向)。設立了藥理學、皮膚病與性病學、老年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免疫學、內科學、神經病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8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和6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具有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和公共衛生專業碩士(mph)學位授予權。有藥學、臨床醫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藥理學、皮膚病與性病學、老年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病原生物學、外科學(普外)和內科學(消化係病)等7個省級重點學科;20個省級臨床醫學重點學科,7個省級臨床醫學重點扶持學科;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基因研究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分子醫學重點實驗室)。是國傢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建有教育部重要遺傳病基因資源利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和安徽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
  
  在校生共11488人,其中博士生92人、碩士生1015人、本科生9340人、專科生1041人。學校獲準招收港澳臺地區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
  全校現有教職醫護員工4837人,其中正高職稱471人,副高職稱778人,博士148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5人,教育部骨幹教師3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83人,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12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5人次,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76人次,省衛生係統學術技術帶頭人152人,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254人,教師中有46人次擔任國傢醫藥類本科規劃教材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1996年以來獲得省部級以上模範稱號23人。
  學校圖書館和各學院、各附屬醫院分館藏書72萬册,中外文印刷期刊及網絡電子版期刊20000餘種,為全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源共享網絡安徽省級中心館,校園網聯通中國教育科研網和國際互聯網。
  
  學校成立了臨床藥理、生物醫學、老年病、立體定嚮神經外科、心血管病、腫瘤防治、皮膚病、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衛生事業管理、醫學哲學等46個省、校級研究所。建有安徽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近5年來,承擔包括國傢"863""973"計劃、火炬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和國際合作項目等各類科研課題963項,爭取縱嚮科研經費3338萬元,85項成果獲得奬勵,出版著作166部,發表科技論文4700多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45篇。編輯出版的國傢級及面嚮全國發行的期刊有《安徽醫科大學學報》、《中國藥理學通報》、《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疾病控製雜志》等15種。
  
  學校與歐、美、日本、加拿大等地區和國傢的一些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校際關係。每年派出近100人到國外留學、研修和參加學術交流,同時邀請30多位外國專傢、學者來校講學。與世界衛生組織、香港復康中心合作培養康復醫學人才;與荷蘭皇傢科學院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安徽省老年病研究所;與加拿大加中兒童基金會合作建立了兒童保健培訓中心;與日本jica集團合作培訓全省市、縣衛生局局長和醫院院長;與德國奧斯納布呂剋應用科學大學合作成立中德衛生管理培訓中心等。
簡介
  安徽醫科大學前身是上海東南醫學院,創辦於1926年5月,1949年底響應中共中央華東局 " 面嚮農村,走嚮內地 " 的號召,內遷安徽省懷遠縣,成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科院校。1952 年遷至省會合肥市現址,改名為安徽醫學院。1996年6月經國傢教委批準,更名為安徽醫科大學。學校占地約86萬平方米(1296 畝),建築總面積約70餘萬平方米。
  建校以來,學校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辦學水平不斷攀升。學校的辦學定位是建設特色鮮明、國內先進水平的教學研究型醫科大學。2006年10月,學校成功地舉辦了以“人文、學術、創新”為主題的80周年校慶,成立校董事會和校友聯誼會。學校將現代著名教育傢蔡元培先生專門為學校前身東南醫學院畢業生的題詞“好學力行,造就良醫”,確立為新校訓。在80年歷史傳承的基礎上,對學校辦學傳統和辦學理念進行提煉。育人方針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醫德醫術,至善求精”,育人理念是“興國、仁愛、博學、求精”,育人途徑是“人文與醫學融通,傳統與現代融會,好學與力行融合”。目前,全校上下形成了“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風學風,成為支撐和推動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共為社會培養醫學人才35095人,其中本科生17205人,專科生6432人,碩士生934人,博士生52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10472人。
  學校現有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口腔醫學院(安徽省口腔醫院)、衛生管理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研究生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臨床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省立臨床學院(附屬省立醫院)、第二臨床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在建)、第三臨床學院(附屬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課程部、醫學檢驗係、醫學影像係、麻醉學係、醫學心理學係、醫學美容係共20個直屬教學機構。有91個教研室,19個第一附屬醫院教學實驗室。
  學校擁有第一附屬醫院、附屬省立醫院、附屬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附屬口腔醫院、第四臨床學院(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第五臨床學院(六安市人民醫院)、杭州臨床學院(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解放軍臨床學院(解放軍105醫院)、精神衛生臨床學院(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等30余家臨床教學實習醫院;擁有合肥市疾病控製中心等預防醫學、衛生管理及其他專業實踐教學基地40余家;分佈於本省各市及北京、上海、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等省市。
  學校設有臨床醫學(七年製)和臨床醫學(五年製)、口腔醫學、預防醫學、基礎醫學、生物技術、麻醉學、醫學影像、醫學檢驗、護理學、婦幼衛生、衛生事業管理、醫療保險、醫藥信息與計算機應用、全科醫學、康復治療學、醫學心理學、臨床藥理學、藥品監督與管理、藥品營銷、醫事法學、食品質量與安全、醫學美容共23個本科專業(方向)。有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技術、護理學3個三年製專科專業(方向)。設立了藥理學、皮膚病與性病學、老年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免疫學、內科學、神經病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8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和64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具有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和公共衛生專業碩士(MPH)學位授予權。有藥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藥理學、皮膚病與性病學、老年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病原生物學、外科學(普外)和內科學(消化係病)等7個省級重點學科;20個省級臨床醫學重點學科,7個省級臨床醫學重點扶持學科;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基因研究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分子醫學重點實驗室)。是國傢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建有教育部重要遺傳病基因資源利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和安徽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
  學校在校生共16442人,其中博士生148人、碩士生1900人、普通本專科生14394 人。另有留學生、港澳臺研究生65人、成人教育學生6276人。
  全校現有教職醫護員工4837人,其中正高職稱714人,副高職稱1157人,博士197人,國傢 " 百千萬人才工程 " 第一、二層次人選4人,教育部骨幹教師3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09人,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18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5人次,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86人次,省衛生係統學術技術帶頭人172人,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333人,教師中有46人次擔任國傢醫藥類本科規劃教材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1996年以來獲得省部級以上模範稱號23人。
  學校圖書館和各學院、各附屬醫院分館藏書72萬册,中外文印刷期刊及網絡電子版期刊 20000餘種,為全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源共享網絡安徽省級中心館,校園網聯通中國教育科研網和國際互聯網。
  學校成立了臨床藥理、生物醫學、老年病、立體定嚮神經外科、心血管病、腫瘤防治、皮膚病、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衛生事業管理、醫學哲學等46個省、校級研究所。建有安徽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近5年來,承擔包括國傢 "863""973" 計劃、火炬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和國際合作項目等各類科研課題963項,爭取縱嚮科研經費3338萬元,85項成果獲得奬勵,出版著作166部,發表科技論文4700多篇,其中SCI 收錄論文345篇。編輯出版的國傢級及面嚮全國發行的期刊有《安徽醫科大學學報》、《中國藥理學通報》、《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疾病控製雜志》等 15種。
  學校與歐、美、日本、加拿大等地區和國傢的一些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校際關係。每年派出近100人到國外留學、研修和參加學術交流,同時邀請30多位外國專傢、學者來校講學。與世界衛生組織、香港復康中心合作培養康復醫學人才;與荷蘭皇傢科學院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安徽省老年病研究所;與加拿大加中兒童基金會合作建立了兒童保健培訓中心;與日本JICA 集團合作培訓全省市、縣衛生局局長和醫院院長;與德國奧斯納布呂剋應用科學大學合作成立中德衛生管理培訓中心等。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李俊
  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學軍
  常務副校長:江敏
  黨委副書記:劉群英
  黨委委員、副校長:孫義祥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孫愛和
  副校長:曹雲霞副校長:鬍志
  黨委委員、一附院黨委書記、二附院黨委書記:李 旭黨委委員:何成森
最新科研成果
  安徽醫科大學皮膚遺傳學創新團隊,經過近兩年努力,發現了銀屑病的易感基因。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疾病易感基因。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復雜的疑難皮膚疾病,其發病原因世界醫學界都在研究過程中。由安徽醫科大學張學軍教授領先的皮膚遺傳學創新團隊,利用中國漢族和維吾爾族人群15000例銀屑病,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方法,發現了LCE基因為銀屑病的易感基因,為後續藥物的研發奠定了重要基礎。
相關詞
安徽醫院醫療衛生胸心血管外科教授主任醫師蚌埠醫學院圖書館
檔案館醫學院東南學堂青馬工程東南醫學院
包含詞
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安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藥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安徽醫科大學圖書館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安徽醫科大學檔案館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安徽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安徽醫科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奇跡樂隊安徽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記者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