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安徽 >合肥 >合肥市區 > 安徽農業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安徽農業大學聯繫方式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長江西路130號
  郵編:230036
  總機號碼:0551-2823795安徽農業大學投訴電話合肥市旅遊投訴電話:0551-2619228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安徽農業大學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至10月。安徽農業大學美食到合肥,葡萄魚、懷胎魚、油爆蝦、安慶素火腿、素烤鴨等是遊人必嘗的美味佳餚。
  包河所産鯽魚背烏,人稱“包公魚”,烹飪後骨酥肉嫩,回味無窮;名菜曹操雞,俗稱“逍遙雞”,相傳是當年曹操鐘愛的藥膳雞,皮黃骨酥,肉白細嫩,別有風味,比之燒雞、扒雞之類,勝過百倍。中國食品博覽會金奬得主棗廬州烤鴨,原係宮廷御膳美食,選料嚴謹,加工考究,香氣濃郁、皮酥肉嫩、鹹淡適宜、肥而不膩、味道鮮美,膾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鴻章大雜燴”。相傳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期間宴請美國賓客時,廚師急中生智的發明。主要原料有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雞肉、火腿、蛋黃糕、鴿蛋、豬肝、幹貝、鼕菇、鹹鴨蛋黃、菠菜、雞湯等燒燴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鮮鹹可口等特點。
  合肥的點心小吃也頗有名氣,尤以麻餅、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點著稱。麻餅外皮鬆軟香甜,內餡甜而不膩,具有橘、梅等果料風味;烘糕金黃油潤,疏鬆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餅、桂花的特有香氣,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質白透明的特點,並帶有濃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黃山菜館、長江路的淮上酒傢、淮河路的劉鴻盛餃面館及緑楊村酒傢,均頗有特色,是餐飲的好去處。安徽農業大學住宿近十數年來,合肥的賓館酒店業發展很快,如今已有數十個高、中,上百個低檔賓館或旅館、招待所,檔次齊全,大多服務良好,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安徽飯店是安徽省首傢四星級旅遊涉外飯店,位於合肥市景色旖旎的西山風景區,北臨清碧河塘,南眺繁華鬧市。飯店擁有311間(套)客房、裝修豪華,皆頗具匠心。房間設有中央空調、程控電話、迷你冰箱、私人保險櫃,閉路電視和24小時客房服務等。三所高雅餐廳提供正宗徽菜、粵菜、淮揚菜和西餐。緑蔭吧廊、大堂吧、金碧酒吧和11個大小宴會廳任您隨意選擇,是商旅安徽下榻的好去處。
  合肥的梅山飯店、西閡飯店、望江賓館、稻香樓賓館、花衝飯店及江淮飯店等高級賓館服務周到,交通方便。其它如古井假日酒店、美菱大廈、東怡飯店、金安徽國際大酒店、雅高齊雲山莊、廬陽飯店、花園賓館、新亞大酒店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安徽農業大學購物合肥主要土特産品有:羽毛扇、巢湖銀魚、大閘蟹、虎皮金桔蛋、竹黃雕刻等。此外,作為省會,安徽各地的土特産、有名工藝品盡皆云集於此,如涇縣的宣紙、宣筆,歙縣的徽墨、歙硯,蕪湖鐵畫、鳳陽畫、界首陶瓷、符離集燒雞、淮北口子酒、毫州古井貢酒、碭山酥梨、黃山毛峰茶、安徽祁紅茶、安徽屯緑茶、安徽猴魁茶等,應有盡有,任君挑選。
  合肥商業中心區在長江中路及金寨路一帶。城隍廟小商品批零市場、中菜市綜合商場、壩上街農副産品批發市場以及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安徽大市場、長江批發市場、東方商城、瑤海傢具世界,在省內外頗有影響;合肥百貨大樓、鼓樓商廈、商之都、樂普生商廈等一批大型現代化綜合商場,已構成了合肥商業網點的骨架。
  
  安徽農業大學是安徽省屬重點高校,座落於“三國故地、包拯家乡”省會合肥市市區。學校源於1928年創立的省立安徽大學,1935年成立農學院,1954年獨立建院,1995年經原國傢教委批準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學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9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學校現有教職工1400多人,專任教師700多人,其中教授112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200多人,享受國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117人次。學校現設17個學院及研究生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現代農業管理與技術學院,58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製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校本部研究生、本科生18000多人。
  
  安徽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林學科為優勢,以生命學科為特色,農、工、文、理、經、管、法、醫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現有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皖江學者奬勵計劃”4個特聘教授崗位和3個講席教授崗位;現有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省部共建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長期以來,學校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綫,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為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顯著貢獻。學校先後各級各類科研課題數千項,獲省自然科學一等奬、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奬等省級以上成果奬勵200多項。
  
  面嚮新世紀,安徽農業大學全體師生員工正以嶄新的姿態,飽滿的熱情,高昂的鬥志,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為把我校建設成為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不懈奮鬥!
相關簡介 Related Introduction
  安徽農業大學坐落於“三國故地、包拯家乡”安徽省會合肥市市區,是省屬重點高校,是一所以農林學科為優勢,以生命學科為特色,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醫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源於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學,1935年成立農學院,1954年獨立辦學,1995年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學校占地210公頃,是安徽省花園式學校。
  學校現設有16個學院,64個本科專業,現有教職工1599人,正高職稱130人,其中教授122人,副高職稱307人,其中副教授200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260多名,具有博士學位的105人,碩士學位的424人;設有安徽省“皖江學者奬勵計劃”4個特聘教授崗位和3個講席教授崗位。現有全日製普通在校生27174人,其中本科生17010人,研究生1209人。學校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校訓所建立了合作關係,積極發展留學生教育。
  學校是國傢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98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現有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有高科技農業園、農萃園、品種園、機電工程園等校內教學科研園區。近五年來,學校承擔“973”、“863”、“948”、國傢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傢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300多項,科技經費近億元,獲省科技成果一等奬等省部級以上成果奬勵200多項。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強化人才培養質量。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努力培養創新型、創業型人才,2003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04年全面實施學分製改革,近三年,學生在“挑戰杯”競賽等國傢級和省級各類活動中榮獲100多項金銀銅奬;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示範高校創建單位”和“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安徽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優秀單位”。是安徽唯一一所本科農業院校,前身是安徽大學。
  原校徽2008年是農大80周年.
  學校積極投身創新型國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廣泛開展産學研合作。通過啓動“安徽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實施“小麥高産攻關工程”和“合肥國傢高科技農業園二次創業工程”,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産學研結合,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努力服務合肥創新型城市建設。學校先後與宣城、淮北、巢湖、阜陽以及績溪、肥東、長豐、霍邱等市縣開展科技合作和新農村建設“對接”活動,積極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和科技支撐。據不完全統計,自1985年以來,學校纍计推廣各類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1500多項,培訓學員200多萬人,有100多項成果已發展成為省內的主導産業,使10多萬農民走上了致富路。學校先後榮獲“全國科技扶貧先進集體”、“全國星火計劃先進集體”。
  面對新發展、新機遇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使命,學校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內涵改造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能力,不斷加快建設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步伐。
現任領導 The current leadership
  趙良慶——黨委書記. 。主持校黨委全面工作。分管校辦公室、組織部、黨校、宣傳部;聯繫林學與園林學院、外國語學院。
  宛曉春——黨委副書記,校長。主持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處(人才交流中心)、財務處、研究生處(研究生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機關第二黨總支;聯繫植物保護學院、動物科技學院、經濟技術學院。
  王華麗——黨委副書記。分管學工部、學生處、招生就業處、團委、教育工會、機關第三黨總支;聯繫經濟與貿易學院、管理科學學院。
  程備久——副校長。分管教務處(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學督導室、教材中心)、農業園及試驗總場管理中心、圖書館(現代教育信息中心)、檔案館;聯繫輕紡工程與藝術學院、工學院、信息與計算機學院。
  劉長安——黨委常委,紀委書記。主管紀委工作,分管監察室、審計處、統戰部、機關第一黨總支、離退休工作處;聯繫理學院、茶與食品科技學院、體育部。
  熊 健——黨委常委,副校長。分管總務管理處(基建辦公室)、武裝部、保衛處、後勤集團,協管學工部、學生處、團委;聯繫資源與環境學院。
  夏 濤——副校長。分管科技處(省農科教指導與服務中心辦公室、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辦公室、科技推廣中心、學報編輯部)、生物技術中心、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現代農業管理與技術學院;聯繫農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教學機構 Teaching institutions
  農學院 植物保護學院 園藝學院 林學與園林學院 動物科技學院 茶與食品科技學院 理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 工學院 輕紡工程與藝術學院 信息與計算機學院 經濟與貿易學院
  管理科學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外國語學院 體育部 經濟技術學院(獨立學院) 職業技術學院(已經於2007年放棄招生)
名師風采 Teacher style
  李增智
   教授,1946年1月15日生,安徽潁上人。1968年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林學係。1981年2月至1983年4月留學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康乃爾大學,李增智1991年11月至1992年7月接受英國皇傢學會奬學金在英國洛桑試驗站從事合作研究。歷任講師(1984)、副教授(1986)、教授(1991),教研室主任(1985)、副係主任(1987)、係主任(1991)、副校長(1993)、校長(2000)。自1997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
  先後兼任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六、七屆副主席,安徽省政府技術顧問,中國菌物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及學術委員會主任、蟲生菌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無脊椎動物病理學會微生物防治分會秘書長兼司庫;浙江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和安徽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刊物《應用生態學報》副主編,《菌物係統》《中國生物防治》和《昆蟲天敵》編委、英國刊物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韓國刊物MYCOBIOLOGY編委。
  長期從事害蟲生物防治科研工作,專攻利用真菌防治害蟲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是我國應用真菌防治害蟲的基礎和應用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近15年來,先後主持有關蟲生真菌分類學、遺傳學和生態學方面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重大項目子項目1項和面上項目5項, “863計劃”項目1項,國傢“八五”“九五”和“十五”攻關子課題各1項,以及農業部948項目1項。此外,還主持美國農業部國際合作項目1項。係統地研究了我國蟲生真菌資源,發表新種20個,並澄清了一些長期未决的分類疑難問題;發現了寄主轉移等新的生命現象,提出蟲生真菌應用新策略理論。長期致力於推動我國真菌殺蟲劑産業化事業,先後獲發明專利3項,登記註册真菌殺蟲劑新産品2個。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0篇;主編或參編專著8部。代表著《昆蟲真菌學》、《中國真菌志》第13捲(蟲黴目)。1997年和2005年先後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奬2項,1989年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奬3項,2000年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奬2項;此外,1983年還獲得美國農業部Merit奬。1990年被國傢教委、國傢科委評為“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安徽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 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國傢人事部、國傢教委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馬傳喜
   男,1963年4月生,1991年獲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1993年被聘為副教授,1995年被評選為安徽省首批跨世紀學術和技馬傳喜術帶頭人培養對象,1997年被聘為教授,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農業部小麥專傢組成員,安徽省小麥高産攻關首席專傢,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組副組長,九屆安徽省政協委員,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理事,安徽省糧食專業協會面粉分會常務理事,安徽省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在國內較早的開展了高分子麥𠔌蛋白亞基在小麥品質改良中的應用以及低多酚氧化酶小麥品種資源篩選及遺傳分析研究,發表了一批有創見的學術論文。先後承擔包括國傢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國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863”計劃、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在內的20多項科技項目。課題組育成的“安農91168”等優質資源材料,被育種單位廣泛用作親本。1999年,優質面包小麥新品種“皖麥33”獲得農業部、科技部優質農作物新品種後補助。主持完成的“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及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奬。承擔的“優質小麥新品種皖麥33綜合增産技術”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奬一等奬,“小麥品種澱粉品質及糯性變異的研究”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奬。2004年獲安徽省第五屆青年科技奬。曾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標兵、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個人、安徽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
  蔣立科
   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1942年10月生,畢業於安徽大學生物係。長期從事生物技術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國傢檔案局“天然抗黴驅蔣立科蟲劑研究”和國傢經貿委“十五”創新項目“百蕊草素生物合成”, 2004年作為總顧問指導並承擔農業部立項總投資810萬元的“抗黃麯黴天然香精復合油及其製劑”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曾榮獲國傢科技發明奬一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奬三次,3項發明專利,國傢曾憲梓教育基金二等奬,獨立或以通訊作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論著或主編教材8部。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
  吳堅
   男,1956年11月生,漢族,安徽宣城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碩士,教授,現任安徽農業大學理學院院長。1975~1978年就讀於安徽勞動大學數學係,1984~1985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係應用概率統計助教進修班修完該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課程,1994~1997年,攻讀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農業技術經濟方向碩士學位。
  1978年以來,一直在安徽農業大學從事數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講課程有《高等數學》、《綫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多元統計分析》和《應用隨機過程》等。主持和參與教育部教改項目《面嚮21世紀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數學係列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實踐》和全國高等學校教研中心教改項目《21世紀高等學校農林類專業數學基礎課程的創新與實踐》,主持和參與省級教研項目2項。主編教育部“面嚮21世紀教材”《應用概率統計》和農業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高等數學》(工科類)和《概率論》等共4部,主編華東地區高等農林院校協作教材《綫性代數》,副吳堅主編全國農林院校研究生教材《多元統計分析》。是安徽省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數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和教育部高等農林院校理科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數學課程指導組成員。
  在科學研究方面,長期探索數學在農業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主要方向是應用概率統計。先後發表科研論文《群落有序樣本的一種聚類分析方法》、《植物病害流行的生存模型及其參數估計》和《Kronecker引理的推廣與隨機變量部分和的a.s.穩定性》等20餘篇。參加安徽省“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2項,主持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
  獲奬有:安徽省教學成果三等奬1項,校級教學成果奬2項,安徽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國傢和省級科技成果3項,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奬1項,省農牧漁業廳技術改進二等奬1項,獲安徽農業大學“優秀教師”,安徽農業大學“優秀黨員”稱號。
聯繫方式 Contact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長江西路130號 郵編:230036 總機號碼:0551-2823795
  網址:http://www.ahau.edu.cn 學校官方論壇:http://bbs.ahau.edu.cn 雨點論壇:http://bbs.ahau.net
歷史沿革 History
  【省立安徽大學(1928.4-1939.夏)】80年前,在國民革命的風雲中,省立安徽大學於1928年4月在省城安慶創辦。她是順應民國初年安徽高等教育形勢發展需要的結晶,是當時安徽境內唯一的高等學府。學校首招預科生,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個班,學員140人。8月設文法學院,招收本科生,內設中文、教育、政經、法律四係,學者劉文典首任預科主任兼文法學院院長。1929年文法學院分為文學院、法學院,設理學院,以符合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大學組織法》中“設有三院方可稱為大學”之規定;1934年法學院奉令停辦;1935年設農學院。從1928年至1937年,共培養了六屆本科畢業生,計556人,另有預科畢業生和肄業生。學校十分註重教育質量,先後聘任教授150多人,姚永樸、劉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陳望道、丁緒賢、鬱達夫、周予同、呂思勉、章益、周建人等著名學者曾在此執教或主持校政,使辦學水平不斷提高。有關史料表明,省立安徽大學在當時全國公立大學中名列第13位。學校圖書設備逐年添置,安徽農業大學歷史沿革圖到1938年已有圖書18萬册,理學院儀器設備完善,時有“於京滬一帶,僅次於上海同濟大學”之譽,創造了現代安徽高等教育的輝煌。1939年夏,日軍侵占安慶,學校被迫停辦。部分學生西遷,藉讀於武漢大學,除安慶房捨外,全部圖書和儀器設備分別移交給了國立編譯館和設在湖南藍田的國立師範學院,教職員也隨之流落至西南大後方。至此,具有10年辦學歷史和相當影響的省立安徽大學宣告停辦,這是安徽高等教育事業的重大損失,令人無比惋惜。
  【國立安徽大學(1946.9-1949.12)】抗戰勝利後,1946年元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復安徽大學,並改省立為國立,校址仍在安慶,决定由朱光潛等12人組成籌委會,朱光潛任主任委員,陶因為秘書。後朱光潛一再懇辭,乃改命陶因為籌委會主任。
  國立安徽大學由教育部直轄,學製四年,實行學年學分製。教學機構為四院十三係:文學院設中國文學係、外國語文係、歷史係、哲學教育係;法學院設法律係、政治係、經濟係,理學院設物理係、化學係、數學係;農學院院長為齊堅如教授,設農藝係、森林係、園藝係(該係成立於1947年3月,係主任分別為瀋壽銓教授、吳清泉教授和楊著誠教授),下設有大渡口農場、畜牧場。另設有大學先修班。學校的行政機構主要有教務、總務、訓導三處。教務處下設註册組、出版組、儀器組和圖書館。總務處下設文書組、庶務組、出納組、校醫室。訓導處下設生活管理組、課外活動組、體育組。
  至1948年7月,全校有學生1245人,教職員315人。在安慶的3年中,先後任教的教授有71人,副教授35人,畢業學生729人。教師陣營較強,隊伍以教授、副教授為主體,著名學者湯璪真、鬍稼眙、潘重規、方重、束天民、劉乃敬、韋仲殷、張宗元、吳仲常、張文淵、雷瀚、黃叔寅、齊堅如等曾先後在此執教。國立安大師生純樸,學風優良,學生中的學術團體有40多個。影響較大的愛國民主運動有:“六·二”學生罷課,1947年工友罷工和1948年的第一屆學生自治會競選。
  1949年4月22日,安慶解放。6月,南京軍管會派軍代表靳樹鴻、黎洪模等四人接管國立安大。7月中旬,長江洪水泛濫,校園全部被淹。10月,奉華東局文教部令,國立安徽大學遷來蕪湖,與省立安徽學院合併。12月4日,國立安大全體教職員工攜帶着除校園、辦公樓及房捨外的全部圖書、儀器、設備、用具(“圖書儀器百餘箱,傢具萬餘件”),連同教職工傢屬、傢具和八頭奶牛,乘南京軍管會派的一艘登陸艇整體從安慶遷至蕪湖。
  【安徽大學(1949.12-1954.8)】1949年12月,安徽大學校務委員會正式成立,許傑任主任委員。行政機關設有教務處、總務處、主委辦公室、政治教育委員會。取消學院體製,實行係科製,專業進行對口融合,共設文藝(內分中文、外語、藝術三組)、史地、教育、法律、經濟、數學、物理、化學、農藝、園藝、森林、土木工程12個係,另辦有中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森林專修科及師資速成班。教學與生活區分設在赭山、小官山、鳳凰山和獅子山等處。創辦了校刊《安大生活》(後改為《人民安大》)。1950年10月,安徽大學印信正式啓用。
  1952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由項南、戈華、方向明、鄭英年、張佐文組成中共安徽大學委員會,項南為書記。1952年度第二學期起改行校長製,許傑任校長。
  安徽大學先後經歷了三次院係調整。第一次在1950年7月,土木係及藝術係調整並入南京大學。第二次在1952年9月,依據“華東區高等學校院係調整方案”及各項規定,先後調入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教教師5人、學生21人;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蠶桑專修科教工28人,學生20人。由原皖北文藝幹校、巢縣黃麓師專和皖南師範學校合併而成的安徽師範專科學校也並入安徽大學,成為師範專科部。同時,經濟係調往復旦大學,園藝係調往浙江大學農學院,法律係調往華東政法學院。調整後的安徽大學分為師、農二院。農學院設農學係、林學係、林業專修科、茶葉專修科、蠶桑專修科及中等林業技術班。師範學院設中文、外語、歷史、教育、數學、物理、化學等七係和二年製中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藝術等八個專修科及半年或一年製國文、史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等七個師訓班,並附設有工農速成中學、附師、附中、附小等。到1952年底,教職員工達到499人,其中教師186人,在校大專學生967人。安徽大學自1950至1952年,共畢業學生527人。1953年暑假,學校又對部分係科進行了第三次調整,江蘇師範學院化學係三年級學生調入本校化學係,本校數學係、物理係、教育係、歷史係三年級學生調往華東師範大學。經過三次院係調整,安徽大學由原來文、理、農、工學科專業齊全的大學,變成衹有農林和師範類專業的大學。
  1954年2月,安大接國傢政務院决定和華東行政委員會高教局、教育局聯合通知:“安徽大學校名取消,其師範學院、農學院分別獨立為安徽師範學院、安徽農學院。”同年4月,省府决定:農學院遷往合肥。獨立建院後的農學院,宛如破土的新芽,展翅的雄鷹,開啓了安徽高等農業教育的新篇章。
著名校友 Famous Alumni
  朱軍
  1949年5月出生於上海, 祖籍江蘇宿遷。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統計學和遺傳學博士、統計學博士後。
  現任中國遺傳學會理事、中國生物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應用數學學會理事長、浙江省遺傳學會副理事長、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遺傳學評審組成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生命學部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農林科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植物生産與草業科類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農藝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傢洋
  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1956年7月出生於安徽肥西。1982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1991年獲美國布蘭代斯(Brandeis)大學博士學位,1991—1994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湯普遜(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所長助理、所長,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李傢洋主要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他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與重要糧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機理。近年來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采用圖位法剋隆了水稻分蘖控製基因MOC1,開拓了水稻分蘖控製分子機理研究的新領域;利用水稻脆稈突變體分離了BC1基因,闡述了水稻機械強度的控製機理;通過獲得的擬南芥膽鹼生物合成突變體,初步明確了膽鹼合成與植物溫度敏感雄性不育性的關係;通過圖位剋隆法分離出導致細胞死亡的基因MOD1,明確了初級代謝途徑的缺陷會導致植物細胞凋亡;利用轉基因技術,創製出色氨酸與吲哚乙酸合成量改變的轉基因植物,從而提出植物生長素吲哚乙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新模式;建立了一種簡易的基因芯片體係,鑒定出一批油菜素內酯的應答基因,並證實了油菜素內酯對植物細胞分裂的促進作用;發展了係統鑒定植物功能基因的植物表達文庫轉化法,分離出一批株型與育性等生長發育性狀改變的擬南芥突變體,剋隆了相關的基因。
  自1999年擔任遺傳研究所所長以來,通過加強與所領導班子成員的團结、積極引進和培養優秀科研人才、強化規章制度建設與行政管理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創造出一種寬鬆和諧與人人奮發進取的科研環境,促進了研究所的迅速發展。
  2004年1月,李傢洋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方精雲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長江特聘教授,生態學係主任。1959年出生於安徽懷寧。1982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學係,同年考取教育部出國研究生,1983年赴日本學習,1989年獲大阪市立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及美國生態學會主辦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國內外多個學術刊物的副主編或編委。
  方精雲主要從事植被生態學、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植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他建立了我國陸地植被和土壤碳儲量的研究方法,係統研究了我國陸地生態係統的碳儲量及其變化,較早地開展了碳循環主要過程的野外觀測,構建了中國第一個國傢尺度的陸地碳循環模式,為我國陸地碳循環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係統研究了我國大尺度的植被動態及時空變化,揭示了我國植被生産力的變化趨勢、空間分異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規律;係統開展了我國植被分佈與氣候關係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於植被氣候關係的我國植被帶劃分的原則和依據,首次采用統一的調查方法,較係統地研究了我國山地植物多樣性的分佈規律。
  他還較為係統地研究了我國一種重要的木本植物屬-水青岡屬(Fagus L.)植物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較為深入地研究了長江中遊濕地50年來的生境變遷及其生態後果。
  方精雲重視野外調查工作。20多年來,對中國和日本的主要植被類型都曾做過實地考察或定點觀測,研究地點涉及我國西藏、青海、新疆、黑竜江、海南等25個省區和日本的一些地區。1995年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對加拿大高緯度地區的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進行過研究。
  方精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80餘篇,其中國際重要刊物的論文40餘篇,包括"Science"論文2篇。曾獲首屆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4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入選國傢勞動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1995), "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01),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奬(2003)、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2004)。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相關簡介 Related Introduction
  安徽農業大學坐落於“三國故地、包拯家乡”安徽省會合肥市市區,是省屬重點高校,是一所以農林學科為優勢,以生命學科為特色,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醫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源於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學,1935年成立農學院,1954年獨立辦學,1995年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學校占地210公頃,是安徽省花園式學校。
  學校現設有18個直屬學院,67個本科專業,學校現有教職工1627人,其中正高職稱133人,副高職稱314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260多名,具有博士學位的156人,有特殊貢獻的中青年專傢9人,歷年來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66人,獲省政府特殊津貼51人次,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7人,省高校拔尖人才7人,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36人,省級中青年骨幹教師49人。設有“皖江學者奬勵計劃”5個特聘教授崗位和1個講席教授崗位。學校現有全日製普通在校學生24209人,其中本科生17778人,研究生1480人。學校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校訓所建立了合作關係,積極發展留學生教育。
  學校是國傢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98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現有1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1個。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有高科技農業園、農萃園、品種園、機電工程園等校內教學科研園區。近五年來,學校承擔“973”、“863”、“948”、國傢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傢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300多項,科技經費近億元,獲省科技成果一等奬等省部級以上成果奬勵200多項。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強化人才培養質量。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努力培養創新型、創業型人才,2003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04年全面實施學分製改革,近三年,學生在“挑戰杯”競賽等國傢級和省級各類活動中榮獲100多項金銀銅奬;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示範高校創建單位”和“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安徽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優秀單位”。是安徽唯一一所本科農業院校,前身是安徽大學。
  原校徽2008年是安農大80周年.
  學校積極投身創新型國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廣泛開展産學研合作。通過啓動“安徽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實施“小麥高産攻關工程”和“合肥國傢高科技農業園二次創業工程”,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産學研結合,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努力服務合肥創新型城市建設。學校先後與宣城、淮北、巢湖、阜陽以及績溪、肥東、長豐、霍邱等市縣開展科技合作和新農村建設“對接”活動,積極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和科技支撐。據不完全統計,自1985年以來,學校纍计推廣各類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1500多項,培訓學員200多萬人,有100多項成果已發展成為省內的主導産業,使10多萬農民走上了致富路。學校先後榮獲“全國科技扶貧先進集體”、“全國星火計劃先進集體”。
  面對新發展、新機遇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使命,學校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內涵改造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能力,不斷加快建設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步伐。
相關詞
安徽農業大學校園文化神木社團圖書館
包含詞
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理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管理科學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農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
安徽農業大學檔案館安徽農業大學附屬學校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安徽農業大學涉外經濟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農業大學附屬中學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輕紡工程與藝術學院安徽農業大學信息與計算機學院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管理與技術學院安徽農業大學茶與茶食品科技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安徽農業大學農業園及試驗總場管理中心安徽農業大學成人教育及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函授部安徽農業大學涉外經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