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嘉興 > 安國寺經幢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安國寺經幢投訴電話 嘉興市旅遊投訴電話:0573-2159706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海寧市????官鎮西北隅。共三座,石製。分別建於唐會昌二年、四年和鹹通六年。幢身平面呈八角形,都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題記。鹹通六年幢高7米,腰檐仿木構建築形式。是現存古經幢中出現石構仿木構做法最早的。幢座上還有精湛的佛教故事、獅子等浮雕。 門票:1元
No. 2
  安國寺經幢為浙江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坐落在海寧市北寺巷底,與安瀾園遺址毗鄰。現在能見到的安國寺遺跡是三座唐代經幢和一些殘散的碑石,都被安置在????官鎮北寺巷西的一塊礦地上。經幢係我國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於唐,鑿石為柱上覆以蓋,下附臺座,刻佛名、佛像或經咒於其上。經幢也有脫離寺廟而立的,或在水邊,或在道路旁,佛教徒見了都要頂禮膜拜。
  安國寺經幢這三座經幢,分別鑿製於唐會昌二年(842),會昌四年(844),鹹通六年(865)。會昌二年鑿製的經幢高5.8米,周長4.4米。會昌四年鑿製的經幢高6.2米,周長4米。這兩座經幢上都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唐鹹通六年鑿製的經幢高7米、周長4.6米,從底部到頂端共有19個層次,每一層次造型不同。幢下部為兩層重疊須彌座、因浮雕蟠竜,故別稱“係竜幢”。這三座經幢的須彌座、幢身(八面)、幢蓋、所雕人物花卉等圖案,都極精緻。
  安國寺始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名鎮國海昌院。唐會昌初(841—843),忽有蓮花涌地而出,寺僧法昕以為祥瑞,乃修葺精捨,延請名僧安國師為住持。宋大中樣符元年(1008)賜今額。安國寺自創建後,屢圮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時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宋熙寧八年(1075)六月十一日,蘇軾應寺僧居則之請,作《宋安國寺大悲閣記》,與《黃州安國寺記》同為東坡名篇。
  安國寺俗稱北寺,建於唐開元元年,初名鎮國海昌院,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安國寺。現僅存三座唐代石經幢和羅漢堂石碑。安國寺三座經幢,原位於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東、西、南三角鼎立,其分別建於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四年和鹹通六年(公元865年),距今都有千餘年歷史。其中南座(鹹通六年建)石經幢最為精巧,高約7米,從底座到頂端都是八角形,共十九個層次。座身鎸刻有“九山八海”及束腰浮雕蟠竜等圖案,底幢以仰蓮承托幢身,周圍勾欄、腰檐、鬥拱等均為石構仿木構,出檐深遠,翼角起翹,勾頭滴水,真實體現唐代木構建築的特色,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石構仿木構經幢。唐會昌二年的經幢高.5.8米,下層圍徑4.4米,經柱高1.3米,周圍2米。幢身上的浮雕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狀,威武傳神,觀音像和禮佛圖的刻劃也很細膩,其和唐會昌四年經幢均為十六層,由須彌座幢身和仰覆寶珠等組成。幢身有流雲托座,雕刻形象生動。三經幢都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題記和其它佛教故事。安國寺經幢形態優美,是藝術價值相當高的珍貴文物。在安國寺遺物中還有《????官道場住世五百大阿羅漢》石碑等。
  北寺巷南原有慶善寺,今尚存明吳本記《慶善寺碑記》,此碑即“宋蘇文忠公????官句殘石,殘石刻蘇軾千佛閣詩:古邑居民半海濤,師來基築便能高,千金用盡身無事,坐看香煙繞白毫”。????官稱為“邑城”源於此。
  2006年05月25日,作為唐代文物,安國寺經幢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