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
目錄
No. 1
  載人宇宙飛行器駕駛員以及隨航從事科學研究、生産和軍事等活動的人員。一般需具備以下條件:(1)強壯的身體;(2)良好的心理品質;(3)較高的科學文化程度;(4)崇高的獻身精神。早期從經驗豐富的軍用飛機駕駛員和試飛員中選拔,現選拔範圍已擴大到科學家、醫生和工程師等。航天飛機的出現,為更多人參加空間活動開闢了新前景。
yǔ háng yuán yǔ háng yuán
  航行於或正在進行訓練即將航行於地球大氣層以外的人
概述
  宇航員
  英文:astronaut
  宇航員,或稱航天員,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人。確定太空飛行的標準則沒有完全統一。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裏(50英裏)的人被稱為宇航員(astronaut)。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飛行則需超過100公裏。到2004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裏度過了一共27,082個全體乘員天(crew-day,美國的定義),在太空中散步共享了98個全體乘員天。在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下,衹有434人符合資格。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來自至少32個國傢。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
詞彙的變化
  約定俗成的,被俄羅斯航空及航天局雇傭的宇航員或前蘇聯的宇航員都被稱為“космонавт”(kosmonavt),其英文版本為Cosmonaut)。“космонавт”來自希臘語單詞“kosmos”(代表“全宇宙”)和“nautes”(代表“船員”)。事實上,“cosmonaut”和“astronaut”意義相同,選擇所使用詞語的原則常常是政治因素。1995年3月14日,宇航員諾曼·薩伽德成為首位乘坐俄羅斯發射的航天器上太空的美國人,可以認為在此過程中,他成為首位美國“cosmonaut”。
  據稱,馬來西亞的趙裏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創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詞,並首先在某個網絡科技論壇裏使用。差不多同時,陳藍(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網頁裏使用它。這個詞普遍被西方媒體用來稱呼中國的太空人。“Taikonaut”由“太空”的漢語拼音“taikōng”和“船員”的英文縮寫“naut”(或“航行者”的希臘文“naus”,“宇航員”的英文“Astronaut”刪節組成。但在中國官方所發佈的稿件中,多半堅持使用更帶技術性的名詞“航天員”(astronaut),意思為“太空航行者”。
太空里程碑
  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員是蘇聯的尤裏·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乘坐東方1號(Vostok 1)進入太空。第一位女性宇航員是瓦倫蒂娜·特雷斯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東方6號(Vostok 6)進入太空。在1961年5月上太空的艾倫·謝潑德則成為美國首位宇航員。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成為中國首名宇航員。其他曾經進入過太空的華裔人士包括盧傑、王贛駿、焦立中、張福林,所有人都來自美國。
  上太空的宇航員裏面最年輕的是戈爾曼·季托夫,當他乘坐東方2號上太空時衹有26歲。最老的則是約翰·格倫,他乘坐STS-95上太空時已經77歲了。在太空中逗留最長紀錄是瓦裏李·保利耶可夫的438天。到2003年,個人上太空的最多次數是七次,紀錄由傑裏·L·羅斯和富蘭剋林·張-迪亞斯兩人所保持。宇航員離地球最遠的距離是401,056公裏(在阿波羅13號緊急事件時産生)。
  首個自製太空船上太空的宇航員是邁剋·梅爾維爾,乘坐的是太空船一號(SpaceShipOne Flight 15P)。這應該與各式各樣百萬富翁太空遊客形成對比,那些太空遊客衹是作為公開提供資金的飛行乘客或少數人員(通常由俄羅斯提供飛到電離層(ISS)的服務)。
  在美國,被選為宇航員候選人將收到銀質宇航員之翅。當他們進入太空後,他們將收到金質宇航員之翅。美國空軍也對飛越海拔80公裏的飛行員授予宇航員之翅。
宇航員所須具備的條件
  要成為宇航員,必須有強健的體魄,良好的教育水平,以及分析和解决問題的能力。早期的宇航員都是從空軍的飛行員或試驗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隨着飛船的設計逐步改進對宇航員體格的要求亦相應地降低。現時,宇航員可分為駕駛員、任務專傢和載荷專傢;駕駛員的任務是駕駛飛船,而任務專傢和載荷專傢則負責一連串的研究和試驗。
宇航員的基礎訓練
  基礎訓練的目的,首先是使宇航員候選人掌握並完成載人航天所必須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其次是要進一步提高其體能和改善其心理品質。宇航員所必須接受的體能和心理訓練:例如置身重力達10磅地球重力的離心機和長期處於絶音室的訓練,其艱苦程度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首先,要有本科學習經歷,需要接受科學、醫藥、工程學等領域的知識;其次,必須具備操作經驗,尤其是擔任試飛員的經驗;第三,優秀的宇航員還善於幫助別人。”
  飛船進入宇宙空間後,遠離人群,除和地面聯繫外,與世隔絶,長期的寂寞生活對人的心理、生理都有一定的影響。為了讓宇航員能夠適應這種特殊的生活,隔離室訓練便應運而生。隔離室幾乎不受任何聲響刺激,如同與外界隔絶一樣。性格是否合得來是不是選定機組人員時要考慮的因素?宇航心理學家說,不是,許多人聽到都會感到吃驚,因為畢竟宇航員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一起生活工作,同一個你受不了的人共處可不是什麽開心的事,弄不好連工作都要受到影響。但是,宇航員都是職業素養很高的人,他們不會讓個人的心情影響到任務的執行。再說,一次航天時間都相對比較短,一般是一個星期,最多也不過兩個星期。對大多數宇航員來說,在這樣短暫的期間裏,哪怕是與魔鬼同眠都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是去空間站或去火星,一去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那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性格合不來的人長期相處難免産生矛盾衝突,會影響到大傢的合作,所以,對宇航員心理素質的要求就顯得非常重要。
  ◆中國“太空人”訓練揭秘
  距離今秋十月載人飛船升空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宇航員們最近在訓練什麽呢?陳輝教授透露說,目前仍然有宇航員的基礎訓練,熟悉飛船艙內設施也是他們的主要訓練內容。去年年底,陳輝教授曾經進入航天城參觀,他嚮記者講述了宇航員花樣繁多的訓練內容。
  ▼入選條件
   想成為宇航員,入選條件除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基本身體素質良好外,還必須通過航天城特有設施的“技術考驗”,包括:每分鐘轉速24圈的轉椅,以檢查其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前後甩動幅度15米的電動鞦韆,以測試飛船進入軌道時可能使人體産生的空間運動病等。
  “轉椅+鞦韆”=極度眩暈
  進入航天城,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四面封閉,除了靠墻一臺控製儀外,地中央的一張轉椅格外引人註目。這張轉椅不但可以做18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快速運轉,而且可以同時上下前後擺動。轉椅主要是用於檢查宇航候選者的前庭神經功能,以瞭解他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
  從轉椅室出來進入的是電動鞦韆室,在高達數十米鋼架的護衛下,一臺貌似汽車的廂式鞦韆被四條鋼臂凌空提起。電動鞦韆蕩起時,前後能甩出15米,它主要是用於適應空間運動和開展對空間運動病的研究。
  ▼體驗“蹦極”
  航天城裏還有一個“衝擊塔室”,內有一座約4層樓高的緑色鐵塔。它的作用是模擬飛船返回地球的衝擊環境,從而加強人的抗衝擊耐力,研究各種方式的防護措施。
  比玩“飛碟”難受多了
  3層樓高的離心機室裏裝備着亞洲規模最大的國産載人離心機。
  人體離心機是一種巨大的旋轉裝置,既可以上下伸縮,也可以左右轉動。頂上有一條長達16米的旋轉手臂,它用結實的鋼架緊緊托住了位於手臂前方的一隻橢圓形不銹鋼封閉吊艙,這衹吊艙也可以呈一定的角度轉動,因此可以建立同方向作用於宇航員的超重條件。當整個離心機開起來時,有些像遊樂場中的“飛碟”,無論是“房子”、“手臂”還是吊艙,都在不停地加劇轉動搖擺,但其轉動的速度和搖擺角度則是“飛碟”無論如何都無法比擬的。
  ▼忍受狹小和孤寂
  宇航員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點,宇航員訓練中心裏有各種各樣為使宇航員適應太空生活而設置的模擬艙。
  低壓艙是一座淡緑色的T形艙,內有工作艙、休息艙和衛生艙3部分。當宇航員穿上特製的航天服走進低壓艙之後,艙內的空氣就被抽掉,宇航員此時就開始進入“太空”。狹小的艙內既沒有電視也沒有音響,就連做一些搖擺幅度較大的健身活動也很受限製,沒有電話,不準通信,與社會完全隔絶。學會如何適應這種環境,是走進太空之前必須攻剋的課題。
  ▼認識回傢的路
   天象儀室是宇航員模擬訓練中的最後一個關卡,宇航員升空執行任務之前必須在這裏熟悉星空圖,找出自己將要走過的路綫,一旦載人飛船的自動導航係統出現故障,宇航員就可以自己操控。
國際宇航員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衹有美國和蘇聯有現役的宇航員。1976年蘇聯開始實行Intercosmos計劃,組成第一組從社會主義同伴國傢選拔出來的6名宇航員,第二組在1978年開始訓練。在1978年幾乎同時,歐洲航天局選擇了4名宇航員進行訓練,以進行在航天飛機上執行的首個太空實驗室任務。法國在1980年開始訓練自己的宇航員(英文稱為spationauts),接着是德國在1982年,而後是加拿大在1983年,日本和意大利則分別在1985年和1988年。數個更多的國際運載專傢被選為航天飛機宇航員,之後俄羅斯的索尤茲任務(Soyuz missions)也有國際專傢的參與。1998年歐洲航天局組成單一的宇航員組織,以消解以前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國傢組織。
宇航員的組成
  蘇聯和美國的首位宇航員,來自具有噴射戰鬥機飛行員,通常是有軍銜的試飛員。軍事宇航員會獲得一枚特別資格奬章,宇航員奬章奬勵給完成宇航員訓練和參與太空飛行的軍事宇航員
宇航員的太空經歷
  太空是個充滿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個充滿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話題。
  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大不相同,那裏沒有空氣,沒有重力,充滿危險的太空輻射。當然在封閉的空間站或航天飛機艙內,有足夠的空氣供你呼吸,良好的航天器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擋住太空輻射,衹是“失重”會給生活帶來一些麻煩。
  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式去太空生活,那肯定會鬧出很多大笑話。比如吃飯,你端着一碗米飯,那飯會一粒粒飄滿你的座艙,你張着嘴可能一粒也吃不着;而你閉上嘴時,飯粒卻可能飄進你的鼻孔嗆你個半死。你想躺在床上睡個舒服覺,可是你會發現太空中找不到上下的界限,“躺”和“站”幾乎沒有什麽區別……
  那麽宇航員們是如何在太空中吃飯與睡眠的呢?
  ◆住:挂着睡,能洗澡
   飛船上也可以洗澡,這點你也沒有想到吧!王壯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儘管飛船內空間不足6立方米,但仍然可以解决宇航員的洗澡問題——因為飛船內有一個單獨的用來洗澡的袋子,還可以淋浴。
  由於處於失重狀態,宇航員在飛船內睡覺也跟在地球上不一樣。地面上有重力,而太空中沒有重力,宇航員一躺就飄起來了。對此,飛船內單獨準備了睡袋,挂在壁上,睡覺的時候要進到這個睡袋裏面,就挂在那兒……
  ◆吃:壓縮磚,牙膏管
  陳教授介紹說,宇航員的菜單也很豐富,有20種選擇,並沒有大傢想象的那樣難以下咽。不過,太空食品並非一般的蔬菜水果,而是特別加工過的“壓縮磚”或“牙膏管”,對上一定比例的水後,能夠恢復原形,味道也不錯,裏面包含了所有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由於在失重的條件下,菜無法像在地面上一樣老實待在盤子裏,而是擺在桌子上就飄起來了。所以專傢門把太空食品設計成了牙膏式的,吃的時候像擠牙膏一樣往嘴巴裏擠。
  這些食品的營養價值也比較高,蔬菜、蛋白、脂肪豐富。據陳教授透露,航天集團專門有一個機構負責研究太空食品。早餐、午餐、晚餐,每天三頓飯吃什麽,如何搭配,都設計得非常科學。
  ◆衣:120公斤,值千萬
  據中國載人飛船上將配備的宇航服的製造地——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宣傳部有關人士透露,宇航服去年就已製作完畢,並多次試穿。
  航天服由服裝、頭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組成。其中結構最復雜的服裝由14層組成:最裏層是液冷通風服的襯裏;襯裏外是液冷通風服,這種服裝是由尼竜彈性纖維和穿在上面的許多輸送冷卻液的塑料細管製成;液冷通風服外是兩層加壓氣密層,然後是限製層,用來限製加壓氣密層嚮外膨脹;限製層的外面是防熱防微隕塵服,由8層組成,起防熱和防微隕塵作用;最外一層是外套。航天服雖然結構復雜,但穿起來並不睏難,一般15分鐘左右即可穿戴完畢。
  由於航天服是一種特製的衣服,通常由通風層、氣密層、保暖層等多層組成,是一個小的密封係統,具有防護作用和出艙兩個功能。這種航天服屬艙內航天服,除了頭盔和膠皮手套,整個航天服是用一種特殊的高強度滌綸做成的,整套衣服重約120千克,價值高達上千萬,再加上設計費用,總計能達到億元。(何濤)
  ◆宇航員怎樣睡覺
  ▼糊塗覺與奇異睡姿
  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的的確確是“糊塗覺”,其表現一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異。
  黑白不分,是說宇航員在天上繞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航天器繞地球一圈的時間而定。有時24小時內日出日落交替許多次,宇航員無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衹好機械地按鐘點安排工作和睡覺。
  睡姿奇異,是說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於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可是到了失重的環境裏,人們失去了“上”“下”的參照坐標,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覺也就沒有了“平躺”一說。由於無論站着、躺着,還是趴着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員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裏睡,挂在墻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梁上睡,靠在桌邊睡。
  不過大多數宇航員不習慣飄蕩着睡。一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産生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宇航員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墻壁上的睡袋裏,睡袋拉緊後能給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人消除那種飄飄欲墜的恐慌感。
  ▼千萬別把手腳伸出被外
  有人睡覺習慣把手或腿放在被子外面。這在地面上看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在太空環境裏,卻是很危險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會不受軀幹支配而四處飄動。一名前蘇聯宇航員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覺,醒來後突然發現有兩衹大手嚮他臉上飄來,嚇了他一大跳。原來這飄動的兩衹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嚇一跳還是小事,如果宇航員睡着後,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腳——萬一無意中碰到了什麽開關、什麽儀器,那太空艙的安全、宇航員的生命豈不成了大問題?所以,在太空中睡覺,千萬註意把手、腳放進睡袋裏。
  ◆宇航員怎樣進食
   ▼100多種太空食品
  宇航員的食物豐富多彩,從最初的十幾種已經發展到了100多種。宇航員每天一般吃4頓飯,一周之內的食譜不重複。有人以為宇航員的食品都是做成牙膏狀的擠着吃,肯定很乏味,其實這是早期宇航員的狀況,現在早已今非昔比了。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腸餡餅、辣味烤魚、土豆燒牛肉、奶油面包、豆豉肉湯、金槍魚沙拉、餅幹、巧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種各樣的佳餚,美國宇航員甚至可以喝到他們愛喝的可口可樂。不過,宇航員吃飯並不能隨心所欲。他們必須按地面營養師為他們配製好的食譜用餐。美國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吃飯時,先把標有第幾天第幾頓字樣的塑料袋從食品櫃中取出。每個塑料袋裏裝有7種食品,供一名宇航員食用。太空食品均為脫水食品,臨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個碗形的容器中,再用註射器將一定數量的水註進容器,然後再放進烤箱裏加熱。一頓飯不超過半小時就可以“做”好。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太空餐桌是特製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桌上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宇航員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面對擺在餐桌上的飯菜,你千萬不要着急,一定要註意端碗、夾飯、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端碗要輕柔,動作太猛,飯會從碗裏飄出去;夾飯、夾菜要果斷,夾就要夾準、夾住,最好不要在碗裏亂撥拉,以免飯菜飄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飯菜夾住後,張嘴要快,閉嘴也要快,因為即使是放到嘴裏的食物,不閉嘴它也會“飛”走;咀嚼時節奏要放慢,細嚼慢咽利於消化,還可以減少體內廢氣的産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員生活環境的污染。
  有些人最喜歡在吃飯時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邊吃邊說會使嘴裏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飄在餐廳或生活艙裏,宇航員稍不註意吸進鼻腔就容易嗆到肺裏發生危險。
  ▼特製的“王太太炒羊肉”
  儘管太空食品供應充足,花樣齊全,營養豐富,但宇航員卻普遍抱怨在天上吃飯吃不出味道。科學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環境引起宇航員的味覺失調。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影響味覺,或者因為看不到食物的顔色、聞不到食物的氣味而影響味覺。美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乘航天飛機上天時,為了使他能有個好胃口,他的太太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炒羊肉。這道食品被命名為“王太太炒羊肉”。
  ◆宇航員怎樣洗漱
  ▼奇特的洗臉和刷牙
  由於太空的失重環境,在地球上看似簡單的洗臉、刷牙、颳鬍子、理發以及洗滌,到了太空都變成了很復雜和麻煩的事。
  宇航員洗臉刷牙比較奇特,為了防止水到處亂飄,一般用濕毛巾擦一擦臉就算是洗臉了;刷牙時,用手指蘸上牙膏來回蹭幾下,然後再用濕毛巾把牙齒擦幹淨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樣刷牙,牙膏泡會飛得滿座艙都是。宇航員颳鬍子一般使用電動剃須刀,使用時還必須十分小心鬍子渣從剃須刀邊漏出來。太空艙本來就十分狹小,環保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細小的鬍渣飄在座艙裏,清理起來會十分睏難。
  太空理發也很不容易,因此無論男女宇航員在上天之前都要把頭髮理得短些再短些。但是長時間的飛行,頭髮又會長長,怎麽辦?宇航員必須發揚團结精神互相幫助,一人理發,一人拿着吸塵器吸走剪下的頭髮。
  ▼ “桑拿室”和“洗浴袋”
  在太空中洗澡更為麻煩。宇航員要把腳套在一個固定的環裏,不然飄浮的身體被水一衝會不停地翻跟頭。失重狀態下的水全是一粒粒的小水珠,很容易嗆傷人,甚至嗆死人,所以洗澡時,宇航員還要戴上呼吸罩和護目罩。洗完澡後,身上的污水不會自動流下來,需要開動水泵連同空氣一起抽走。沾在帆布罩上的水也得用水泵抽走。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時間衹有15分鐘,可清理污水和其他準備工作卻需45分鐘。
  後來,科學家對太空浴室進行了一些改進。比如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浴室像是一間桑拿室。宇航員進去後經過一段升溫,使身體出汗,然後用濕毛巾擦洗。由於不方便也不舒服,“桑拿室”又改成了一個像睡袋一樣的裝置。宇航員洗澡時,袋內有清水和浴液射出,搓洗完畢後,可以打開袋下的抽風機,把髒水抽走。美國航天飛機上的浴室是個浴罩,浴罩下部也安有抽風機。宇航員洗澡時打開淋浴竜頭和抽風機,上面噴水下面抽水,會形成如同地面一樣的淋浴效果。
  ▼太空專用洗發液
  宇航員的洗發液是特製的。這種洗發液96%的成分是從植物中提取的。由於在太空中不可能有很多的水供給宇航員衝洗頭髮,所以宇航員使用的洗發液是免衝型的。它在失重的狀態下能變為十分細小的顆粒。洗頭時,它很容易帶走頭上的污垢。洗完後,用餐巾紙或毛巾一擦,洗發液就被清除得一幹二淨。用這種太空洗發液洗過的頭髮,完全不用發膠、摩絲和吹風機,既能顯示頭髮的自然美又特別容易梳理。
  據最新報道,俄羅斯和美國專傢正在為兩國宇航員準備最新洗漱用品,但是他們在女宇航員的化妝品上産生了分歧。俄羅斯專傢認為在太空完全沒有必要打扮,而美國專傢卻認為香水、潤膚液、口紅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中國國防報》 9月27日)
  ◆宇航員在太空中的心理是怎樣的
   ▼怎樣才能消除精神緊張與孤獨
   宇航員要解决在太空中的孤獨就需要很好的心理調節,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要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睏擾,那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怎樣剋服、消除精神緊張和孤獨呢?學會處世的道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別人碰上的事情您有一天也可能會碰上。生活的道路總不會是太平坦的,與周圍的人建立友誼,可以增加來自外界的支持和幫助,從而減輕精神緊張。不要害怕擴大您的社會影響,這樣有助您尋找應付緊急事件的新渠道。
  努力改進人際關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幫助您事業成功,減少挫折,這對於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十分重要。我們不需要那種衹會教訓人:“給我聽着,你該怎樣做”的朋友,我們生活中所需要的是鼓勵我們進行創造性思維,以及能夠支持我們走嚮成功之路的朋友。主動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善於安排時間,是改進人際關係的重要方法之一。宣泄、抒發。經常處於精神緊張狀態,纍加起來,可能會吞噬掉我們健康的機體。我們需要對人訴說自己的感受,哪怕這樣做改變不了多少事情。嚮誰訴說,取决於想要說的內容,必須選擇合適的訴說對象。記住,絶對不要將不愉快的事情隱藏在自己的心裏。以仁待人。當別人身處睏境時應樂於助人。在這種時刻,他們最需要您去傾聽他們的訴說,需要您給予幫助。靈活一些。我們要完成一件工作,可能有許多方法,您自己的那種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雖然是最好的方法,但不一定行得通。如果您總認為事事都必須按您的想法去做,那麽當事物不按您的想法發展時,您就會煩惱生氣。其實您的目標衹應是把事情辦成,至於方法,不必拘於某一種。
遇難的宇航員
  1961年5月5日:美國宇航員艾倫·謝潑德隨“自由”7號飛船到達距地球116.5英裏的遠地點,他在亞軌道飛行持續了15分鐘,成為美國第一位太空人。
  1959年,斯基拉等七人被美國宇航局選為第一批宇航員。在此之前,他是一名海軍試飛員。出於政治方面的需求,美國宇航局大力宣傳這七名宇航員的事跡,使他們成為了美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目前,這七人中衹有兩人健在。
  1962年10月,斯基拉參加了水星計劃的第五次飛行,環球地球飛行了六周,飛行時間超過9個小時;1965年12月,他作為指揮官參加了雙子星6號的航天飛行;1968年10月,他又作為指揮官參加了阿波羅7號的飛行,此次飛行歷時11天,目的是為正式登月測試流程和設備。1969年,斯基拉從美國海軍和美國宇航局退休。他曾同美國宇航局前公共事務官員埃德·巴剋比(Ed Buckbee)合著過一本書,名為《真正的太空牛仔》,描述了參與水星計劃的宇航員,以及他們對美國太空計劃的貢獻。
  尤裏·阿列剋謝耶維奇·加加林 (Yury Alekseyevich Gagarin) 1934年3月9日生於蘇聯斯摩棱斯剋州格紮茨剋區的剋盧希諾鎮集體農莊莊員家庭。白俄羅斯人。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剋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裏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於上午10時55分降落在蘇聯境內,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首次太空飛行之後,加加林積極參加訓練其他宇航員的工作,1961年5月成為宇航員隊長,1963年12月榮升為宇航員訓練中心副主任。 在訓練其他宇航員的同時,他自己並沒有放棄訓練,夢想着能夠再次進入太空。 1967年4月,他完成了“聯盟”號飛船首次飛行的培訓準備工作,成為宇航員科馬羅夫的替補。 他在進行宇航訓練之餘,並未放棄駕駛殲擊機,還專門進入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學院繼續學習飛行,並於1968年2月畢業。 1968年3月27日,他和飛行教練員謝廖金在一次例行訓練飛行中,因一架雙座噴氣式飛機墜毀而罹難。加加林死後,其骨灰被安葬在剋裏姆林宮墻壁龕裏,他的故鄉格紮茨剋被命名為加加林城,他訓練所在的宇航員訓練中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為紀念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的壯舉,俄羅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為宇航節,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這位英雄人物。
  1963年6月14日和1963年6月16日前蘇聯連續發射了由貝柯夫斯基駕駛的"東方-5"和由捷列什科娃駕駛的"東方-6"號航天飛船。兩艘飛船的入軌時間相差兩天,在軌道上的最近距離相隔4.8km,而在同一天返回地面。
  這次飛行的意義在於,"東方-6"號飛船的駕駛員捷列什科娃是世界上第一個飛進宇宙的女性。她一共飛行了70小時40分鐘49秒,繞地48圈。這次飛行正是在國際婦女代表大會開幕的前夕。這一事實本身強有力地表明,婦女可以在任何方面與男人並駕齊驅。
  另見:
  1926年3月16日:美國火箭研製的先驅者、科學家羅伯特·戈達德在他姑媽傢的菜園裏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燃助推火箭,這枚火箭上升了41英尺。
  1957年10月4日晚: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一號”,這個略顯粗糙的金屬小圓筒的發射成功,象徵着人類探險新時代的開始。
  1961年4月12日:蘇聯27歲的宇航員尤裏·加加林 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成為飛出地球大氣層進入外層空間的第一人。
  蘇聯宇航員加加林
  1961年5月5日:美國宇航員艾倫·謝潑德隨“自由”7號飛船到達距地球116.5英裏的遠地點,他在亞軌道飛行持續了15分鐘,成為美國第一位太空人。
  1961年8月6日—7日:26歲的蘇聯宇航員格爾曼·季托夫在兩天25小時的飛行中,環繞地球17圈,飛行中他首次啓動了宇宙飛船的人工控製係統。
  1963年6月16日:蘇聯宇航員瓦連金娜·捷列什科娃駕駛“東方”6號升空,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在太空停留了2天22小時,繞地球飛行48圈,超過當時美國的任何一位宇航員
  1965年3月18日:蘇聯“上升號”飛船的宇航員阿列剋謝·列昂諾夫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行走,他漂出宇宙飛船,以每小時1.5萬英裏的速度繞地球飛行了10分鐘。
  1966年3月16日:美國宇航員在太空中成功完成“雙子星座”8號宇宙飛船與不載人飛船“阿金娜”號的對接。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頭盔中影像)和
  巴茲·奧爾德林(如圖)乘
  “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登月
  1967年4月24日,蘇聯宇航員科馬洛夫乘聯盟1號飛船返回地面時,因降落傘未打開,成為第一位為航天殉難的宇航員
  1969年1月14—17日,蘇聯的聯盟4號和5號飛船在太空首次實現交會對接,並交換了宇航員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上的宇航員奧爾德林、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人類第一次將足跡留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
  1971年4月9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艘長期停留在太空的“禮炮”1號空間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國的阿波羅號飛船和蘇聯的聯盟19號飛船在太空聯合飛行,成為載人航天的首次國際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國成功發射並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使可重複使用的天地往返係統成為現實。
  1984年2月7日,美國宇航員麥坎德列斯和斯圖爾特不拴係繩離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成為第一批“人體地球衛星”。
  1984年6月7日,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宇航員麥坎德利斯使用載人機動裝置,離開航天飛機320英尺,完成了人類首次無安全索太空行走。
  1984年7月25日,蘇聯薩維茨卡婭離開禮炮7號空間站,成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
  1985年7月25日,美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乘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成為第一位華裔宇航員
  “挑戰者”號起飛時爆炸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起飛時發生爆炸,7位宇航員全部遇難,這是一次空前的、巨大的航天災難。
  1986年2月20日:蘇聯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由“質子”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軌道,其重量達123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由工作艙、過渡艙和服務艙三部分組成。它是目前壽命最長的空間站。
  1994-1995年,俄羅斯的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空間站上連續停留438天,成為在太空時間呆得最長的宇航員;而美國的露西德於1996年在和平號上停留了188天,成為在太空時間呆得最長的女宇航員
  1995年2月,發現號航天飛機上,美國宇航員柯林斯成為第一位航天飛機的女機長。
  1996年拍攝的"和平"號空間站
  1995年3月2日—18日,奮進號航天飛機在太空中飛行,其上的7位宇航員加上和平號上的6位宇航員,共有13位宇航員同時在太空,成為同時在太空中人數最多的一次。
  1995年6月29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次對接,開始了總計9次的航天飛機與空間站的對接。
  1996年11月19日-12月7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進行了一次最長的太空飛行,歷時17天15小時53分鐘。
  2000年10月31日:俄羅斯嚮國際空間站送去第一個長期考察組,使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由無人狀態轉為有人狀態。 考察組由美國宇航員威廉·謝潑德和俄羅斯宇航員尤裏·吉德津科、謝爾蓋·剋裏卡廖夫組成,他們在國際空間站停留到2001年2月。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
  上遇難的七名宇航員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生爆炸,機上7名宇航員(包括一名以色列籍宇航員)全部遇難。
  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進行了5次阿波羅飛行,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
  從1971年至2000年,蘇聯及俄羅斯總共發射7個空間站——6個禮炮號空間站及和平號空間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着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裏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返回。
  2005年7月26日北京時間22時39分,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8月9日成功返回着陸
英文解釋
  1. :  spaceman,  person who travels in outer space
  2. n.:  astronaut,  cosmonaut,  spaceman; astronaut; cosmonant,  person who travels in a spacecraft
法文解釋
  1. n.  astronaute
近義詞
航天員, 太空人
相關詞
中國航天人物蘇聯演員明星飛行員航空航天
作傢文學航空名人河南軍事傢俄羅斯天文
更多結果...
包含詞
登月宇航員年輕宇航員
洞穴宇航員農民宇航員
美國宇航員維基宇航員
機器宇航員2號宇航員的妻子
第四組宇航員第二組宇航員
第三組宇航員國際青少年宇航員組織
天空之子:世界宇航員軼事宇航員在獲取月球信息
維基ms-002(宇航員)宇航員在太空中怎樣稱體重
宇航員選擇與早期訓練已經進入過太空的4位華裔宇航員簡介
宇航員能否在天上和傢人通話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宇航員首次實施空間活動成功紀念紀念封
為祖國驕傲宇航員個性化郵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