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宇宙的結構和演化的天文學分支學科。
在中國古代,關於宇宙的結構主要有三派學說,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認為大地是幹坦的,天像一把傘覆蓋着大地;渾天說認為天地具有球狀結構,地在中心,天在周圍;宣夜說則認為天是無限而空虛的,星辰就懸浮在空虛之中。
在古代希臘和羅馬,從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一世紀,關於宇宙的構造和本原有過許多學說。如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中心火焰說(設想宇宙中心有一團大火焰);赫拉剋利特的日心說;柏拉圖的正多面體宇宙結構模型等等。
進入中世紀後,宇宙學被納入經院哲學體係,地心說占據正統的地位。十六世紀哥白尼倡導日心說。到十七世紀,牛頓開闢了以力學方法研究宇宙學的途徑,建立了經典宇宙學。二十世紀以來,在大量的天文觀測資料和現代物理學的基礎上,産生了現代宇宙學。
從歷史上看,隨着時代的發展,作為宇宙學研究對象的天體係統,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擴展。古代自然哲學家所討論的天文學的宇宙,不外乎大地和天空。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實質上就是太陽係。
十八世紀天文學家引進“星係”一詞,當時這個詞在一定意義上說衹不過是宇宙的同義語。二十世紀以來,天文觀測的尺度大大擴展,達到上百億年和上百億光年的時空區域。現代宇宙學所研究的課題,就是現今觀測直接或間接所及的整個天區的大尺度特徵,即大尺度時空的性質、物質運動的形態和規律。
現代宇宙學包括密切聯繫的兩個方面,即觀測宇宙學和理論宇宙學。前者側重於發現大尺度的觀測特徵,後者側重於研究宇宙的運動學和動力學以及建立宇宙模型。
觀測宇宙學已經發現,在目前觀測所及的天區上,存在着一些大尺度的係統性特徵,比如:河外天體譜綫紅移;微波背景輻射;星係的形態;天體時標;氦豐度等。
除了幾個近距星係之外,河外天體譜綫大都有紅移,而且絶大多數是一致紅移,即各種譜綫的紅移量是相等的。此外,在星係團尺度上,對於不同類型的星係,在各自的紅移量與視星等之間、紅移與星係角徑之間存在着係統性的關係。它們反映着紅移量與距離之間的規律。
在整個背景輻射中,微波波段比其他波段都強,譜型接近溫度為3k的黑體輻射。微波背景輻射大致是各嚮同性的。這種輻射的小尺度起伏不超過千分之二。三:大尺度的起伏則更小一些。
河外星係的形態雖有多種,但絶大多數星係都可歸納為不多的幾種類型,即橢圓星係、旋渦星係、棒旋星係、透鏡型星係和不規則星係。而且,各種類型星係的物理特徵,彌散範圍不算太大。
從球狀星團的赫羅圖形狀可以判斷,較老的球狀星團的年齡差不多都達到100億年左右。按照同位素年代學計算,太陽係中某些重元素是在50億到 100億年前形成的,即最老天體的年齡都不超過200億年。
在宇宙中,氫和氦是最豐富的元素,二者豐度之和約占99%。而且氫和氦的豐度比在許多不同的天體上均約為三比一左右。
這些大尺度上的現象,反映出大尺度天體係統具有特別的性質。它的結構、運動和演化並非小尺度天體係統的簡單延長。現代宇宙學正是以研究這一係列大尺度上所固有的特徵而與其他天文分支學科相區別的。
宇宙模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問題,即大尺度上天體係統的結構特徵、運動形態和演化方式。關於大尺度上天體係統的結構,有兩種不同的模型。一種是均勻模型,另一種是等級模型。前者認為在大尺度上天體分佈基本上是均勻各嚮同性的,或者說,在大尺度上沒有任何形式的中心,沒有任何形式的特殊點,這種假定常常稱為宇宙學原理。等級模型則認為在任何尺度上,物質分佈都具有非均勻性,即天體分佈是逐級成團的。
河外天體的係統性紅移現象與大尺度的運動形態有密切關係。說明紅移現象的各種理論,都要涉及這個問題。大致說來,這些理論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理論認為係統性紅移是係統性運動的反映,各種膨脹宇宙模型都屬於這一類。第二種理論認為紅移現象不是係統性運動的結果,而是由另外的機製形成的。例如假定光子在傳播過程中,能量慢慢衰減;或者假定紅移是由天體本身結構不同而引起的,等等。
演化問題的探討自從紅移發現之後就開始了,但是大量的研究還是在微波背景輻射發現之後纔進行的。根據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譜,可以用某個溫度來標志大尺度天區的性質。問題是:背景輻射從何而來?這個溫度是怎樣變化的?溫度變化對天體係統的狀態有什麽影響?這就是宇宙模型要回答的問題。
按照大尺度特徵變化與否來區分,有穩恆態宇宙模型和演化態模型。前者認為大尺度上的物質分佈和物理性質不隨時間變化;後者則認為隨着時間的推移基本特徵有明顯變化。
按照與溫度有關的演化方式來區分,則有熱模型和冷模型。前者主張溫度是從高到低,後者主張溫度是從低到高發展的。
按照物質組成來區分,有“正”物質模型和“正—反”物質模型。前者主張宇宙全由“正”物質組成,後者主張由等量的“正”物質和“反”物質組成。
在已有的各種宇宙模型中,以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最有影響,因為與其他模型相比,它能說明的觀測事實最多。
宇宙學理論概要(來源: 宇宙學 南豐公益書院)
宇宙學(或宇宙論) 譯自英文之cosmology,這個詞源自於希臘文的κοσμολογία(cosmologia, κόσμος (cosmos) order + λογια (logia) discourse)。宇宙學是對宇宙整體的研究,並且延伸探討至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雖然宇宙學這個詞是最近纔有的,人們對宇宙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牽涉到科學、哲學、esotericism以及宗教。
學科
在最近,物理學與天文物理學在目前所謂的物理宇宙學(藉由科學觀察與實驗來瞭解宇宙)的發展上扮演了核心的角色。這個學科專註在宇宙最為巨觀且最早期的面嚮,一般被理解為由大爆炸起頭,大爆炸指的是空間的膨脹,而宇宙被認為約於137億年前由此膨脹産生。從宇宙劇烈的發生直至它的結束,科學家認為宇宙的整個歷史是一個有秩序的、且在物理定律支配之下的進程。
物理宇宙學 本條目正在從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內容翻譯成中文。
歡迎您積極參與翻譯與修訂。
main article 物理宇宙學 弗裏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爾剋度規
大爆炸
the shape of the universe in big bang theory
宇宙背景輻射
beyond the standard big bang model
quasi 恆穩態理論
宇宙暴漲
宇宙的最終命運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 few 100 mpc - a few percent of the horizon
星係的形成和演進
暗物質
暗能量
topological defects
cosmic variance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extreme circumstances during the first minutes of the universe's history, big bang cosmologists often co-operate with scientists from areas such as particle physics.
另類宇宙學 main article: 非標準宇宙學 非標準宇宙學 電漿宇宙學 穩恆態宇宙學 哲學宇宙學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人擇原理
宗教宇宙學 創造論
創造論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