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蟋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以泗店鎮産蟋蟀最為著名。寧陽鬥蟋蟀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自古譽為“天下鬥蟋第一蟲”,歷代被奉為皇宮貢品。寧陽鬥蟋以個頭大、性情烈、彈跳力強、善鬥、兇狠而馳名中外,品種繁多,有青、黃、紫、紅、黑、白等6大類260多個品種,載入古譜的名貴品種有大黑青牙、蟹殼青、青麻頭、鐵頭青背、琥珀青、黑頭金赤、紫黃等。光緒占9衹。1984年天津蟋蟀友誼賽、1989年上海蟋蟀大賽、1992年上海與天津對搞賽以及每年全國蟋蟀友誼大賽上,寧陽鬥蟋力挫群雄,奪冠稱王,引起了海內外蟋蟀愛好者的極大關註。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所長、中國蟋蟀協會會長吳繼傳教授,多次帶領專傢來寧陽考察,確認魯南寧邑這片鈣質褐土區,是繁衍中華鬥蟋的“搖籃”、“蟋蟀聖地”,藴藏着極其豐富的蟋蟀資源和良種,是中華蟋蟀文化之故鄉,並在國內外大型報刊書籍上做了專題介紹。每逢秋季,海內外蟋蟀愛好者雲集寧陽,爭捕搶購。每年接待六萬多人次,年蟋蟀交易額數千萬元以上。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寧陽縣委、縣政府對蟋蟀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高度重視,把鬥蟋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並成立了中國寧陽蟋蟀研究院,引導開發蟋蟀市場。使蟋蟀市場由原來的泗店鎮土城(漢高祖元年建寧陽城舊址),輻射到縣城、鄉飲、磁窯、伏山、鶴山等10多個鄉鎮100多平方公裏。鬥蟋遠銷到港澳臺、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傢和地區。為了弘揚中國蟋蟀文化,寧陽縣定於每年九月六日至九日,舉辦“中華蟋蟀友誼大賽”,以大賽為載體,組織開展“中華蟋蟀研討會”、“寧陽名蟲展銷會”、“泰山、麯阜、梁山、神童山旅遊”等係列文化活動,被泰山國際登山節列為重點項目之一。
寧陽鬥蟋自古有名。鬥蟋之事興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朝。鬥蟋名著《功蟲錄》中曾有寧陽 鬥蟋黃麻頭戰敗上海梅花翅而獲得“賜宮花披紅巡各殿”且獻蟋者朱鉦撫獲賜赤金百兩的記載。《鬥蟋隨筆》更是如數傢珍:自光緒21年至1940年,全國蟋蟀悍將26個,山東占17個,其中寧陽就有9 個。近年來,寧陽蟲將帥輩出,捷報頻傳,令人翹首。89年秋,上海蟋界元老火光漢先生從寧陽收的紫黃在競鬥中共勝8場,紅黃競鬥6場,全勝。92年,上海隊與天津隊再次交鋒,滬方出場的全是寧陽鬥蟋,結果以10:0輕取對方……
寧陽鬥蟋何以在全國近百次賽事中過關斬將?這一情況引起了著名昆蟲學家,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蟋蟀協會主席吳繼傳教授的註意。他不遠千裏,不畏酷暑,十數次到寧陽考察研究,確認寧陽縣特別是泗店鎮屬鈣質褐土區,酸鹼適度;地下水資源豐富,寧陽溝,光河,趙玉河橫貫南北,氣候適宜,濕度相當;土地肥沃,五穀齊全,食料衆多,營養豐富;更有北依東嶽泰山之大氣,南接孔子故裏麯阜之靈氣,西望水泊梁山之豪氣,東納神童山之神氣,如此諸多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寧陽縣尤其泗店鎮,鄉飲鄉等成為名蟲生息、繁衍、養成的風水寶地。其中青黃柴3大類品種就有近100平方公裏。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寧陽縣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場,港澳報章稱之為“蟋蟀王國”,“蟋蟀之鄉”,英國《獨立報》則譽為“鬥蟋聖地”。
豐富的資源,名貴的品種,吸收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香港,澳門和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內外許許多多蟋蟀行傢和愛好者雲集寧陽,又是挖掘,又是交易,四面八方人,東西南北腔。長達5裏的泗店蟋蟀市場,如同一塊強大的磁鐵,吸引了前來交易者達10萬人之衆。每年秋季6點到11點,買賣攤點有660個,日成交額5萬餘元。一般的捕手一季能收入3000元左右。一些下崗職工抓住機遇,雷厲風行,紛紛到蟋蟀市場建賓館,辦飯店,當經紀;不少居民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租給外地客商。據統計,僅租賃戶就有170余家,床位2520多個,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增長。
蟋蟀産業的發展,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寧陽縣已把蟋蟀産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積極開發利用蟋蟀資源。去年投入巨資,拓寬了濟(南)兗(州)公路泗店段,為蟋蟀交易提供了便利條件;舉辦了全國蟋蟀友誼大賽,有8個省市36支隊伍,近400名隊員參賽,交易額達1億元之巨。今年,縣裏成立了中國寧陽蟋蟀研究院,以組織協調蟋蟀資源的開發、保護、交易等活動,並定於9月上旬舉辦第二屆中華蟋蟀友誼大賽,此項目活動已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列入第13屆國際登山節比賽項目:同時,在泗店鎮劃出部分良田,進行蟋蟀資源的開發試驗,聘請中科院和京滬等地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的教授、專傢前來指導工作;縣裏還出臺了“高築聚賢臺,誠招八方客”的一係列優惠政策,使蟋蟀資源的開發利用得以健康發展,為開拓國際市場打牢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