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平原
目錄
No. 1
  ●平原概述
  寧夏平原又稱銀川平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黃河兩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黃土高原,東到鄂爾多斯高原,西接賀蘭山。北部是黃河衝積平原——寧夏平原,面積1.7萬平方公裏,滔滔黃河斜貫其間,流程397公裏,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沿黃兩岸地勢平坦,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們就鑿渠引水,灌溉農田,秦渠、漢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積的自流灌溉區。
  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占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占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佈來看,自北嚮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亙250公裏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為郁郁葱葱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嚮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裏,流經12個縣市。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在《瞭望東方周刊》刊登的“中國城市幸福感調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發展幸福感”的榜單上,銀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銀川僅位列成都之後。銀川人的幸福感,應該與銀川所擁有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那從天而來的黃河水,令這裏溝渠縱橫,灌溉農業發達,從而造就了銀川所在地寧夏平原的富庶,於是寧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稱,而今依舊是中國西北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特色農業基地。
  寧夏平原西南起自中衛市沙坡頭,北止於石嘴山,宛如一條玉帶,斜貫寧夏自治區北部。南北長約320公裏,東西寬約10-50公裏,總面積達1萬平方公裏。它是由黃河衝擊而成的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引水方便,利於自流灌溉。因此雖處於溫帶幹旱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黃河年均過境水量達300餘億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時的日照時數,光、熱、水、土等農業自然資源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林牧漁業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小麥、水稻高産穩産,枸杞、瓜果品質優良。銀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寧夏的水産基地,而賀蘭山前廣袤的草場,則是寧夏灘羊的重要産區。
  寧夏平原灌區農作物單産量不亞於長三角與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與成都平原媲美。寧夏平原有人口300多萬,以銀川市為例,2006年的人均生産總值為29965元,農民人均收入為3799元,均高於全國平均數;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1%,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2.2%,均低於全國平均數。寧夏平原的大氣質量優良,近年來,城市污水處理率已接近60%。但黃河來水的減少,可能對緑洲生態環境産生負面影響。
  ●氣候概述
  南高北低的地形决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溫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餘熱溫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溫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相關介紹
  寧夏位於黃河上遊中段,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西側是雄峻秀麗的賀蘭山,古人稱之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它阻擋了騰格裏沙漠東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襲,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這裏盛産水稻、小麥、平方米、甜菜和瓜果,尤以水稻的優質高産久負盛名,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秦渠始鑿於秦而得名。渠口在青銅峽北,引黃河水嚮東北流經吳忠市到靈武縣。漢渠因相傳始鑿於漢而得名。渠口也在青銅峽北,引黃河水嚮東北流到巴浪湖止。唐徠渠又稱唐渠,相傳始鑿於漢而復瀎於唐而得名。渠口在青銅峽附近,引黃河水北流經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到平羅縣止。新中國成立之後,建成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並整理排灌渠道,改良????鹼土,擴大灌溉面積,使“塞上江南”更加富饒。
相關詞
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