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行政區劃 Ningcheng Xian County |
郵編:024200 代碼:150429 區號:0476
拼音:Níng Chéng Xiàn,Ningcheng Xian
寧城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南鄰河北省。總面積4305平方千米,總人口60萬人(2006年)。全縣轄11個鎮、2個鄉:天義鎮、小城子鎮、大城子鎮、八裏罕鎮、黑裏河鎮、甸子鎮、大雙廟鎮、汐子鎮、大明鎮、忙農鎮、五化鎮、三座店鄉、必斯營子鄉。縣人民政府駐天義鎮。
歷史沿革
元置大寧路。明設大寧衛。1947年設縣。縣城西有大明城,有遼中京遺址,故曰寧城。
?年,寧城縣轄:天義鎮、大城子鎮、大明鎮、二竜鎮、八裏罕鎮、小城子鎮、汐子鎮、城關鎮、頭道營子鎮、熱水鎮、忙農營子鄉、五化鄉、山頭鄉、西泉鄉、鐵匠營子鄉、必斯營子鄉、榆樹林子鄉、大雙廟鄉、甸子鄉、石佛鄉、黑裏河鄉、三座店鄉、四道溝鄉、存金溝鄉、馬架子鄉、布日嘎蘇臺鄉、八肯中鄉、一肯中鄉。
2000年,寧城縣轄11個鎮、1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91684人,其中: 天義鎮 57640 小城子鎮 23602 大城子鎮 33824 八裏罕鎮 2683G 熱水鎮 15381 頭道營子鎮 23266 城關鎮 23002 二竜鎮 29234 汐子鎮 31097 大明鎮 31865 忙農鎮 31850 布日嘎蘇臺鄉 6611 馬架子鄉 53503 三座店鄉 29066 存金溝鄉 18347 四道溝鄉 4698 黑裏河鄉 8450 西泉鄉 14889 甸子鄉 24803 大雙廟鄉 25998 必斯營子鄉 14908 榆樹林子鄉 19267 八肯中鄉 24417 一肯中鄉 19620 山頭鄉 13479 石佛鄉 15964 五化鄉 12012 鐵匠營子鄉 6214
寧城縣轄12個鎮、14個鄉:天義鎮、小城子鎮、大城子鎮、八裏罕鎮、熱水鎮、頭道營子鎮、城關鎮、二竜鎮、汐子鎮、大明鎮、忙農鎮、黑裏河鎮、布日嘎蘇臺鄉、馬架子鄉、三座店鄉、存金溝鄉、西泉鄉、甸子鄉、大雙廟鄉、必斯營子鄉、榆樹林子鄉、八肯中鄉、一肯中鄉、山頭鄉、石佛鄉、五化鄉。
2006年,寧城縣將現有的26個鄉鎮(14個鄉,12個鎮)調整為13個鄉鎮(10個鎮、3個鄉)。
撤銷城關鎮、大明鎮、榆樹林子鄉,將城關鎮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和大明鎮的3個村(鐵匠營子、南城、南窩鋪)、榆樹林子鄉的2個村(紅廟子、步登臯)、忙農鎮的3個村(馬連圖、石橋子村、大馬架子)並入天義鎮。合併後天義鎮總面積為188平方公裏,總人口104375人,轄19個村民委員會,12個居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城關鎮政府所在地鐵西居委會。
撤銷二竜鎮,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並入汐子鎮。合併後汐子鎮總面積為344平方公裏,總人口60709人,轄34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汐子鎮政府所在地汐子。
撤銷熱水鎮,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並入八裏罕鎮。合併後八裏罕鎮總面積為366平方公裏,總人口40341人,轄29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八裏罕鎮政府所在地八裏罕。
撤銷馬架子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並入大城子鎮。合併後大城子鎮總面積為375平方公裏,總人口40973人,轄19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大城子鎮政府所在地上五傢。
撤銷八肯中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並入大明鎮(鐵匠營子、南城、南窩鋪除外)。合併後大明鎮總面積為288平方公裏,總人口55852人,轄30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大明鎮政府所在地鐵匠營子。
撤銷布日嘎蘇臺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並入小城子鎮。合併後小城子鎮總面積為318平方公裏,總人口29967人,轄24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小城子鎮政府所在地寧北。
撤銷西泉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並入黑裏河鎮。合併後黑裏河鎮總面積為532平方公裏,總人口27104人,轄26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黑裏河鎮政府所在地大營子。
撤銷頭道營子鎮、甸子鄉,將2鄉鎮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合併設立甸子鎮。新設立的甸子鎮總面積為273平方公裏,總人口47991人,轄23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甸子鄉政府所在地北窪子。
將原榆樹林子鄉的8個村(小榆樹林子、大榆樹林子、三支箭、東窪子、叢杖子、周杖子、南臺子、大二十傢子)並入忙農鎮(馬連圖、石橋子村、大馬架子除外)。合併後忙農鎮總面積為296平方公裏,總人口39889人,轄24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忙農鎮政府所在地前三傢。
撤銷大雙廟鄉、一肯中鄉,將2鄉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合併設立大雙廟鎮。新設立的大雙廟鎮總面積為286平方公裏,總人口45715人,轄34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大雙廟鄉政府所在地大雙廟。
撤銷存金溝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並入三座店鄉。合併後三座店鄉總面積為520平方公裏,總人口47945人,轄30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三座店鄉政府所在地三座店。
撤銷石佛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並入必斯營子鄉。合併後必斯營子鄉總面積為273平方公裏,總人口30508人,轄22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必斯營子鄉政府所在地必斯營子。
撤銷山頭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製並入五化鄉。合併後五化鄉總面積為258平方公裏,總人口25072人,轄16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原五化鄉政府所在地宋三傢。
寧城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天義鎮、汐子鎮、八裏罕鎮、大城子鎮、大明鎮、小城子鎮、黑裏河鎮、甸子鎮、忙農鎮、大雙廟鎮、三座店鄉、必斯營子鄉、五化鄉。
寧城縣轄10個鎮、3個鄉:天義鎮、小城子鎮、大城子鎮、八裏罕鎮、汐子鎮、大明鎮、忙農鎮、黑裏河鎮、大雙廟鎮、甸子鎮、三座店鄉、必斯營子鄉、五化鄉。
2007年5月9日,自治區民政廳正式批準撤銷五化鄉,設置五化鎮。 |
|
寧城地區,西漢時期設右北平郡,唐代置過饒樂都督府,奚王建過牙帳,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遼建中京,設中京大定府,元代設大寧路大寧縣,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就潘大寧。清代初期屬喀喇沁中旗,清康熙四十四年(1075)增建為喀喇沁中旗。自清至民國寧城地區蒙製屬卓索圖盟,漢製屬熱河省,長期實行蒙漢分治。清代,漢製歸承德平泉州、熱河省平泉縣。民國20年(1931)設寧城設置局,民國22年(1933)年始稱寧城縣。
1945年我黨建立平泉縣,包含寧城地區。解放後,先後設寧城縣、喀喇沁中旗、寧城縣--喀喇沁旗聯合政府,1949年改稱寧城縣人民政府,屬熱河省.1956年,河北省撤消,寧城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轄。1969年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又重歸內蒙,1983年撤盟建市,寧城縣屬赤峰轄至今。 縣城所在地為:天義鎮。 |
|
寧城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南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緣,內蒙、遼寧、河北三省區交界處,介於東經118°26″~119°25″、北緯41°17″~41°53″之間,屬於內蒙古高原與鬆遼平原的過度地帶。北與喀喇沁旗相連,東與遼寧省建平、凌源兩縣交界,南與河北省平泉縣毗鄰,西與河北省承德縣、隆化縣接壤,總面積4317平方公裏,耕地142萬畝,森林覆蓋率45.6%。地貌為西高東低,特徵為“五山四丘一分川”。全縣轄11個鎮、2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籌備處、1個旅遊度假區,305個村,12個社區居委會,61萬人,為全區第二人口大縣。 寧城縣歷史文化悠久、底藴深厚。史稱“紫蒙之野”,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為遼代五都之一--中京所在地。現有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中京遺址,西漢右北平郡治所黑城遺址,南山根、小黑石春秋戰國文化遺址,清代乾隆年間修建的法輪寺以及漢代軍事哨所福峰山等衆多歷史古跡,其中遼中京遺址內的大明塔為全國現存古塔中體積最大、高度第二的實心磚塔。聞名遐邇的熱水溫泉水溫高達96度,有顯著的防病、治病功效,是休閑、度假療養、旅遊的勝地。
寧城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距北京、天津、瀋陽均不足400公裏,距秦皇島港口300公裏,距錦州港230公裏,是內蒙古自治區通往環渤海經濟圈的最近點。葉赤鐵路寧城段,大連至赤峰、瀋陽至赤峰、錦州到赤峰客貨列車從該綫通過,國道306綫和省道平雙公路穿越寧城境內,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500公裏。
寧城縣自然資源豐富、景觀秀美。境內有老哈河、坤都侖河兩大河流,七老圖、努魯爾虎兩大山脈和打虎石、釣魚臺兩大水庫,黑裏河林區天然次生林面積82萬畝,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國傢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金雕,已發現植物達777種,並於2002年晉升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縣內地下礦藏探明有金屬、非金屬礦三十多種,儲量較大的有煤、鐵、鉬、黃金、螢石、膨潤土等。 |
|
寧城縣轄9個鎮、4個鄉。
鎮:天義鎮、小城子鎮、大城子鎮、八裏罕鎮、汐子鎮、大明鎮、忙農鎮、黑裏河鎮、甸子鎮、熱水鎮
鄉:三座店鄉、大雙廟鄉、必斯營子鄉、五化鄉
共有342個行政村。
寧城縣郵編:024200。代碼:150429。區號:0476。拼音:Ningcheng Xian。 |
|
寧城縣自然資源豐富,全縣行政區域面積430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69萬畝,總人口為58.5萬人,全縣區轄18個鄉,10個鎮,342個行政村,7個居民委員會。縣境兩條主要河流老哈河與坤都倫河橫貫東西,兩河尚岸是糧食、甜菜、煙葉等主要産區。全縣河流年平均徑流量3.49億立方米,地下水開採資源為1.68億立方米。熱水鎮區地下儲有熱水資源,水中含有鉀、鈣、鈉、鎂等多種礦物質,對疾病有顯著療效。 |
|
寧城縣地處陰山礦帶,礦産資源相對豐富,現發現礦種達30餘種,礦産地186處,主要礦種含儲量:高嶺土70萬噸,黃金1000余公斤,鐵礦石150噸,花崗石、輝橄岩、玄武岩等石材20萬立方米,煤1500萬噸,膨潤土1970萬噸。
紅色文化
著名烈士高橋就是在此地英勇就義。 |
|
本縣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由於有特有的自然位置和復雜的自然環境,而且是內蒙古自治區野生種類最多的地區之一。縣境西北部林區衩列為國傢保護動物的金錢豹、黑熊等。黑裏河林區植被繁多,有天然次生林6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34.3%。 |
|
寧城縣可供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較多,著名熱水溫泉(在熱水鎮)、迷人的打虎石水庫庫區(在打虎石),秀美的福峰山,浩瀚的黑裏河林海,是旅遊的絶佳去處,從人文資源看,著名的遼中京遺址(在天意鎮《原鐵匠營子》“大明鎮附近”),遺址上雄偉的大明塔(等相關二塔三塔),古色古香的法輪寺及培育300多年的陪嫁牡丹吸引了各地的專傢與遊客,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閑、療養的好地方。 |
|
寧城縣的氣候特點:氣溫偏高,降水偏低,地區差異明顯,接墒雨及透雨出現較晚,無霜期較短,沒出現大範圍災害。 |
|
2007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0.7億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21.1%,其中:一産增加值14.3億元,增長4.6%;二産增加值20.6億元,增長35.1%;三産增加值15.8億元,增長22.2%。;財政收入實現3.53億元,增長4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35.8億元,增長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7.8億元,增長1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2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14元,分別增長19%和18.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33‰。 2008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産總值達到63.4億元,增長25%,其中:一産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0%;二産增加值28.6億元,增長39%;三産增加值19.1億元,增長20%。財政收入達到4.5億元,增長27.8%。招商引資達到25億元,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到46.5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1.4億元,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6‰以內。 |
|
- n.: Ningcheng County
|
|
寧城 |
|
|
|
寧城縣醫院 | 寧城縣中醫院 | 寧城縣服裝廠 | 寧城縣職教中心 | 寧城縣中蒙醫院 | 寧城縣鳳祥飯店 | 寧城縣八裏罕中學 | 寧城縣????務管理局 | 寧城縣衛生防疫站 | 寧城縣第二人民醫院 | 寧城縣天義鎮區衛生防保站 | 赤峰市精神病防治院寧城縣第二人民醫院 | 內蒙古財政學校中華會計函授部寧城縣函授站 | |
|
|
必斯營子鄉 | 城關鎮 | 黑裏河鎮 | 甸子鄉 | 小城子鎮 | 大城子鎮 | 天義鎮 | 八裏罕鎮 | 熱水鎮 | 頭道營子鎮 | 二竜鎮 | 汐子鎮 | 大明鎮 | 忙農鎮 | 布日嘎蘇臺鄉 | 馬架子鄉 | 三座店鄉 | 存金溝鄉 | 西泉鄉 | 大雙廟鄉 | 榆樹林子鄉 | 八肯中鄉 | 一肯中鄉 | 山頭鄉 | 石佛鄉 | 五化鄉 | 甸子鎮 | 大雙廟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