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湖南 >長沙 > 寧鄉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Ningxiang County
  郵編:410600 代碼:430124 區號:0731
  拼音:Níng Xiāng Xiàn,Ningxiang Xian
  
    寧鄉縣位於湖南省東部。總面積2906平方千米。總人口129萬人(2003年)。
    寧鄉縣轄19個鎮、14個鄉:玉潭鎮、道林鎮、花明樓鎮、東湖塘鎮、夏鐸鋪鎮、雙江口鎮、煤炭壩鎮、壩塘鎮、偕樂橋鎮、灰湯鎮、雙鳧鋪鎮、老糧倉鎮、流沙河鎮、巷子口鎮、竜田鎮、黃材鎮、橫市鎮、回竜鋪鎮、大成橋鎮、大屯營鄉、金洲鄉、朱良橋鄉、菁華鋪鄉、南田坪鄉、資福鄉、楓木橋鄉、喻傢坳鄉、青山橋鄉、溈山鄉、沙田鄉、白馬橋鄉、歷經鋪鄉、城郊鄉。縣人民政府駐玉潭鎮。
基本概況
  寧鄉,治邑於三國,建縣於北宋。隸屬湖南省會長沙,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轄35個鄉鎮,384個村,總面積2906平方公裏,人口132萬。
  寧鄉,地處湘中東北部、湖南“五區一廊”金三角地帶,是長沙通往湘中、湘北之要衝,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條件,處於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武陵源、洞庭湖三大旅遊圈連接地帶,東連古城長沙,西屏張傢界國傢森林公園,南接韶山名人故裏,北望浩淼八百裏洞庭。交通發達,縣城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60公裏,石長鐵 路、長常高速公路、319國道橫貫東西,洛湛鐵路連通南北,1810、1816、1823、1824四條省道貫穿縣境,構成了寧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寧鄉是省會長沙的西大門,距長沙36公裏,是長沙通往湘中、湘北之要衝,溝通湘西北的咽喉要地,兩個小時車程可以輻射湘鄂贛11個地級市4000萬人口。寧鄉地勢由西嚮東呈階梯狀逐級傾斜,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 8℃,平均相對濕度81%,年均降雨1358毫米,平均日照時數達1739.2小時。
  寧鄉是已故國傢主席劉少奇同志故鄉,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傳統文化淵源深厚。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等1000多件青銅器的出土震驚中外,被世界考古界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
  自三國時開始這一片文明熱土便引人註目,生於斯的歷代文人騷客、政界名流不計其數。從佛教的一派之宗靈佑到與朱熹 並稱的理學大師張栻,從唐代大詩僧齊己到宋代金科狀元易祓,從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原國傢主席劉少奇、人民司法奠基人謝覺哉到前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光召、著名美學家李澤厚等,文明的弦歌代代不絶,鑄就了寧鄉人開闊的胸襟、敢為人先的精神底藴。
  寧鄉境地多為丘陵地帶,山地、平原、江河相映成趣,氣候宜人,植被豐富。豐富的自然資源,藴涵着巨大的開發潛力。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生豬之鄉”、“茶葉之鄉”,先後被列為全國優質米、瘦肉型豬、水産品生産基地,生豬和糧食産量分列全國第五位和第九位。縣內礦産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産有40多種150多處,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有煤、鐵、錳、鈾、金剛石、海泡石、花崗岩等20多種。
  寧鄉縣擁有衛生機構600個,病床1400張,專業衛生人員3480人。投資1億元興建的寧鄉縣人民醫院是全省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的縣級醫院。全縣有綫電視用戶4萬多戶,電視覆蓋率達99%。科學技術事業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科普示範縣”。全縣健全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了“兩個確保”方針,社會大局穩定。該縣是全國電氣化、信息化先進縣,電力供應充足,通訊業發達。寧鄉電信服務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市話裝機容量2.2萬門,程控電話、移動電話覆蓋全縣。
  改革開放以來,寧鄉縣域經濟發展迅速。1995年提前實現生産總值翻兩番,2002年,整體經濟實力躍居湖南省十強縣前列。2003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産總值83.87億元,同比增長12%;財政收入4.4億元,增長22.9%;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6.3億元,增長58.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1.36億元,增長43%,綜合實力躍居全省第三。
自然地理
  寧鄉地處湘東偏北的洞庭湖南緣地區,地理上界於東經111°53′-112°46′,北緯27°55′-28°29′,東鄰望城,南接湘潭、湘鄉,西與漣源、安化交界,北與益陽、桃江毗連。東西最大跨度88公裏,南北縱長69公裏。
  寧鄉縣是雪峰山餘脈嚮東北濱湖平原過渡地帶,境內地貌有山地、丘崗、平原。地表輪廓大體是北、西、南緣山地環繞,東南丘陵起伏,北部崗地平緩,東北低平開闊,整個地勢由西嚮東呈階梯狀逐級傾斜。縣境內有溈水、烏江、楚江、靳江四條主要河流,其中溈水、靳江為湘江一級支流,楚江、烏江是溈水一級支流,黃材水庫為全國三大土壩水利工程之一。
  寧鄉縣水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有溈水、烏江、楚江、靳江四條主要河流,其中溈水、靳江為湘江一級支流,楚江、烏江是溈水一級支流,黃材水庫為全國三大土壩水利工程之一。
  溈 水
  溈水河,又名“溈水”,古名“玉潭江”,發源於湖南省寧鄉縣的溈山,自西嚮東流入望城縣境內,於望城縣的新康鄉與高塘嶺鎮交界處流入湘江 ,全長144公裏,流域面積2750平方公裏,被譽為寧鄉縣的母親河。
  黃材水庫
  黃材水庫位於湘水一級支流偽水上遊黃材鎮以西3.5公裏的鐵山裏,下距寧鄉縣城52.5公裏。集雨面積240.8平方公裏,多年平均降雨量1436.4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83 億立米,水庫總庫容1.53億立米,正常水位166米,相應庫容1.26億立米,有效庫容1.24 億立米,庫容係數0.68,為多年調節水庫。
  水庫以灌溉為主,兼有發電、防洪、養殖等綜合效益。工程於1958年9月動工, 1965年樞紐工程基本竣工,開始發揮部分效益,1968年灌區配套完成,1969年8月9日出現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洪峰流量2100秒立米,相應最大下泄流量720秒立米,削減洪峰65.7%,調洪最高水位167.54米,超過正常水位1.54米。由於水庫調節性能好,從1965年投入正常運用到1992年的27年間,水庫達到或接近正常水位的衹有5年。
  寧鄉縣屬中亞熱帶嚮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寒冷期短,炎熱期長。
  全縣年日平均氣溫16.8℃,一月日平均4.5℃,七月日平均28.9℃。年平均無霜期274天,年平均日照1737.6小時,境內雨水充足,年均降水量1358.3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1%。
  寧鄉境內多為丘陵地帶,山地、平原、江河相映成趣,氣候怡人,植被豐富。寧鄉自然資源豐富,有着巨大的開發潛力。
  寧鄉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生豬之鄉”、“茶葉之鄉”,先後被列為全國優質米、瘦肉型豬、水産品生産基地,生豬和糧食産量分列全國第五位和第九位。縣內礦産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産有40多種,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有煤、鐵、錳、鈾、金鋼石、海泡石、花崗岩等20多種。
歷史沿革
  唐貞觀元年(627年)以“鄉土安寧”之意置寧鄉縣
  寧鄉地區漢為益陽縣地。三國時置新陽縣。晉改為新康縣。隋並入益陽縣。境域古為荊楚地。秦屬長沙郡。唐貞觀元年(627年)置寧鄉縣。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建縣,隸潭州長沙郡。元隸湖廣行中書省湖南道宣慰司天臨路。明隸湖廣布政使司長沙府。清隸湖南省長沙府。
  寧鄉縣東臨望城,西接安化等縣。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黔中郡,秦隸屬長沙郡,三國時期為吳新陽縣,晉太康元年(280)改名新康,隋開皇九年(589)並入益陽,唐武德四年(621)復析益陽置新康。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析益陽、長沙、湘鄉部分地始置寧鄉縣,縣治設今橫市鎮,後改設今玉潭鎮。千餘年來,境地析劃,幾經變化,縣域卻沿襲未變。從宋代起寧鄉縣就隸屬潭州,明清屬長沙府。
  民國時,寧鄉隸湖南省第5行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鄉曾歸屬益陽、湘潭兩地區,1983年劃歸長沙市轄。現隸屬長沙市。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距省會長沙市44公裏。轄城關、雙江口、煤炭壩、黃材4鎮及74鄉,16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寧鄉縣轄17個鎮、18個鄉。總人口1247218人,其中: 玉潭鎮 56046 道林鎮 54500 花明樓鎮 45634 東湖塘鎮 44665 夏鐸鋪鎮 35123 雙江口鎮 50157 煤炭壩鎮 50567 壩塘鎮 39687 偕樂橋鎮 30370 灰湯鎮 20559 雙鳧鋪鎮 36374 老糧倉鎮 58259 流沙河鎮 64226 巷子口鎮 36816 竜田鎮 21805 黃材鎮 55412 橫市鎮 47491 大屯營鄉 39819 全民鄉 27223 朱良橋鄉 31786 菁華鋪鄉 30815 回竜鋪鄉 36249 南田坪鄉 24827 資福鄉 34372 楓木橋鄉 36517 大成橋鄉 31355 喻傢坳鄉 35670 青山橋鄉 48404 溈山鄉 9945 祖塔鄉 4587 沙田鄉 28738 崔坪鄉 5698 白馬橋鄉 20458 歷經鋪鄉 27952 城郊鄉 25112
  2004年,寧鄉縣轄18個鎮、17個鄉。
  2005年,祖塔鄉與溈山鄉合併設立溈山鄉,鄉人民政府駐密印寺;崔坪鄉與黃材鎮合併設立黃材鎮。截至 2005年12月31日,寧鄉縣轄18個鎮、15個鄉:玉潭鎮、道林鎮、花明樓鎮、東湖塘鎮、夏鐸鋪鎮、雙江口鎮、煤炭壩鎮、壩塘鎮、偕樂橋鎮、灰湯鎮、雙鳧鋪鎮、老糧倉鎮、流沙河鎮、巷子口鎮、竜田鎮、黃材鎮、橫市鎮、回竜鋪鎮、大屯營鄉、全民鄉、朱良橋鄉、菁華鋪鄉、南田坪鄉、資福鄉、楓木橋鄉、大成橋鄉、喻傢坳鄉、青山橋鄉、溈山鄉、沙田鄉、白馬橋鄉、歷經鋪鄉、城郊鄉。
  
    2007年,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10號)批復同意:將寧鄉縣全民鄉更名為金洲鄉。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15號)批復同意:將寧鄉縣雙江口鎮的茶亭寺、石頭坑2個建製村成建製劃歸城郊鄉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城郊鄉轄1個社區、14個建製村,總面積46.36平方千米,總人口2.97萬人;雙江口鎮轄1個社區、13個建製村,總面積71.69平方千米,總人口4.58萬人。3月8日,湖南省民政廳《關於寧鄉縣大成橋鄉撤鄉設鎮的批復》: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大成橋鄉設立大成橋鎮。以原大成橋鄉的行政區域為大成橋鎮的行政區域,大成橋鎮轄2個社區、7個建製村,總面積58平方千米,總人口3.0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大成橋(原大成橋鄉人民政府駐地)。
  
  道林鎮
    2005年年初,將原有36個村合併為14個村和1個道林社區。道林社區由原天竜村、道林村、石壁村和道林居委會組成,全社區總人口7000餘人;原道林鎮居委會3000餘人,原天竜村、道林村、石壁村共有農業人口4321人。
人口民族
  寧鄉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穩定。2004年末總人口1307037人,其中男性674742人,女性632295人,男、女性別之比為106.7:100,年內出生14740人,死亡8913人,人口出生率11.4‰,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長率4.6‰。
  全縣參加養老保險的單位849個,參保在職工人數為51767人,增長6.8%,其中參保的離退休人數為15601人,增長3.5%。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32501人,增長6.3%,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745人。新增就業人員8715人,其中安排下崗再就業412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參加醫療保險的單位358傢,參保人數達31483人。
  寧鄉全縣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傢族、哈尼族、傣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仫佬族、羌族、怒族、黎族等24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98%。人口密度為450人/平方公裏。
風土人情
  且以大成橋集鎮為中心的民間文藝,豐富多彩。鄉間文人學士和一些雖無高深文化卻善於編誦韻話的靈活人,編造了很多“贊獅子”、“贊土地”、“贊新娘”等等美麗歌謠。如歐陽漢民先生收集整理的四門詩,集大成橋周圍地名,以韻律相拼集,實有獨特風味:
  東門一出月形山,泉塘灣裏水翻翻。黃貓福履石獅子,四路煤夫運上灘。
  南門一出星星街,五墩橋連馬鞍灘。銅鼓金盆鳧翼段,遇到幹旱下黑潭。
  西門一出景緻巧,石龜掃墓金雞曉。虎形山映玉泉清,怡神今昔相思了。
  北門一出遠逍遙,草子黃泥獨木橋。江界竜溝鬥氣嶺,衹見樵夫過路高。
  青林村文人李小寅,善詩聯。以情意善良,德行高尚,所作詩聯格律嚴謹,有詩詞兩集,行世錄其“天道救世”六首。詩題:日寇劫火於馬底驛,一傢骨肉會聚,喜哭交榮,感念絶句六首兼寓天恩,喚醒世人:
  一傢骨肉團圓日,萬裏河山破碎時。莫謂陰冥無主宰,而今天道已全知。
  人果從心自有天,暫欣數口得安全。從今努力潛修善,自可平安到晚年。
  衣襦都帶劫中灰,骨肉疑從隔世來。墮地有人剛百日,伏波宮畔見孫孩。
  八口蟬聯出故園,兩傢偏結生死緣。從今記取途中險,再造全叨一寸天。
  禍侵中原亦有根,不忘日本又忘天。世間善惡循環事,老眼看來五十年。
  朝朝雙淚濕衣襟,為哭中原劫太深。但願世人回首早,自傢懺悔換天心。
  另錄對聯二首:
  做個好人身潤心安魂夢穩,
  行些善事天歡地喜鬼神欽。
  三年三處過年甘肅乾州馬底驛,
  一世一生做事憑心樂善不貪財。
  獨特的“圍鼓子戲”
  以老藝人歐藹堂、歐萼生、張芳之、歐貴謙、歐體財、歐𠔌宜等人組成。以200多劇目的劇情人物腔調,配以相應的樂器,由司鼓者,以鼓點指揮,其他人員按生旦淨醜分工的人物腔調,配以樂器清唱全劇,故曰“圍鼓子戲”。一九五六年寧鄉組織民間文藝匯演,大成橋“圍鼓子戲”以威武、戲路廣(200多個湘戲,劇目隨點隨唱)獲兩個一等奬。
  大成橋觀音殿的額戲
  每年一度的七天觀音戲,固定為八本。為了照顧街房白天營業,中齋的早晚加演一本(即其中一日商店不殺豬羊,全體廟會人員和虔誠信士,吃一天素菜為中齋日)也有地方紳士和娛樂愛好者倡導春秋兩季不定期加演。看戲者也有嚴規,臺下另有一進廠房,專供婦女觀看,男人不得入內,違者罰錢唱戲。
  大成橋的故事會
  按規章,主管觀音會的四名首士,必須擔任第二年故事會的主持人。故事會緊跟觀音額戲的中齋前後三天為故事會,每天陣隊相同,但四擡故事上的戲麯人物,一天一換,以示精彩。
  故事會的陣隊:
  (一)四位首士開道,伴以雜耍“火流星”;(二)四把統傘;(三)二十面蜈蚣旗;(四)宮燈四至八盞;(五)九節竜燈配以大鑼大鼓;(六)排燈四至八盞,寫有國泰民安、政通人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清潔平安、歡天喜地、老幼康安、六畜興旺等吉祥詞語; (七)彩排高腳隊伍(12—20人不等);(八)化裝好的十八羅漢,小和尚隊;(九)地故事,以彩排的“八仙慶壽”、“唐僧取經”、“古城相會”、“將相和”等戲劇列隊隨行;(十)四架擡故事,以精秀的小孩,彩裝飾成“觀音坐蓮”、“劉海砍椎”、“哪咤鬧海”等劇目成為故事會的壓軸彩景;(十一)彩排“魚翁戲蚌”;(十二)裝彩四小孩的鞦韆壓陣,間以四套小開臺和大小樂器跟隨。這純屬於農民的自娛自樂。
  改革開放以後作過一次大的會演,邑人謝國恩作詩記載刊登在“寧鄉詩詞”第二輯上。詩題:大成橋故事會,相傳始於明代,集民間技藝之盛,自娛自樂。然,自慶祝抗戰勝利作過一次盛大演出後,即停辦至今。一九九三年九月,鄉民慶小康之樂,自發集資舉辦,使中斷半個世紀的故事會得以恢復。節目精彩,規模宏大,觀衆數萬,秩序井然。財東爭先贊助,現場捐款四萬餘元,情景感人,詩以記之:故事臺臺自演編,引來老幼萬千千。小生花臉青衣舞,獅子竜燈火流傳。麯麯歌謠謳盛世,聲聲鑼鼓震堯天。財東贊助添佳趣,一舉捐資四萬元。
  大成橋方圓幾十裏婦孺皆知的一個故事發生在明代中葉。大成橋街口的南邊一華裏處有個大屋叫“高堂衝”,當時的業主叫歐星舫,傢産大得嚇人,收租過萬擔。大成橋周圍的土地大部分是他的祖業。大成橋原來是座木橋,不時被山洪衝垮,行人極不方便。隨着商業的繁榮,商鋪不斷增加,木橋不相適應,當地一些社會賢達倡議改建,由鄉鄰自願捐資。唯獨這個收租萬擔的大富豪一文不出,他嚮捐資人答復,他的佃農在大成橋的下遊五十米處有座下泉塘灣木橋,他可走自己的橋來往。
  當地群衆也不因這個大戶不捐資而氣餒,歷時三年終於將小木橋改建成四墩五搭的永固性石橋,並在橋頭左側立有四大塊石碑。第一塊碑文記載修橋經過和艱苦程度;其餘三塊盡是記載着捐資獻工的名字。
  幾十年後,歐星舫的第八個兒子成婚。聯姻的女方是益陽的何天佑傢四小姐,女傢是益陽最大的富戶,收租過萬擔。成親那天,男方、女方兩傢都要表現富有,熱鬧非凡。何氏嫁妝數不清,什麽東西都湊成八,八的諧音是“發”,八八六十四臺,還有四十八人的樂隊,長喇叭有十八支,轎子都有百多張,四個隨身丫環都是坐轎,迎親隊伍上千人。這樣的隊伍要經過大成橋就出了難題,大成橋的鄉鄰不允許他的迎親隊伍過橋,理由是修橋時歐星舫拒絶捐資。這個大富豪為怕有失體面,遂與當地協商,以紅色氈毯鋪墊橋面,以鞭炮不息過橋的苛刻條件,同意迎親隊伍過橋。
  幾十年之後,高堂衝的傢業很快敗落。千人迎親的新娘子歐八太婆最後窮得討米。她的娘傢收租幾萬擔為什麽不支援她呢?因為聯姻兩傢結怨太深,一直不通來往。原因是何天佑聽錯話音,亂表態。男傢送了“八字”以後,何天佑派個寧鄉籍的長工到高堂衝來察訪,這個長工回傢如實嚮主人秉報:講高堂衝四代冒分傢,人多紊雜難以維持。何的女婿歐八少爺名下分得租地一千多擔。益陽與寧鄉有些話語口音混紊,何天佑把“一千多擔”聽成“七千多擔”,故依允婚事。又因成婚日,何天佑以大財東駕勢,盛氣凌人,高堂衝的槽門上懸有“翰林學士”的御賜扁額,進高堂衝的槽門不下轎,歐星舫是個“翰林學士”,見何天佑有故意奚落意思,故轉身入內不見“親傢”,從此積怨,兩傢無往來。何四小姐遠離娘傢,孤立無援,落得討米要飯的結局,而且討米又不會問路,每天外出衹會走原路,近鄰幾戶怎麽能長期供得起,衹好帶她走些新戶。
  這個故事為什麽年久不息被傳誦呢?捐資修橋是高堂衝九牛一毛之事,農民最痛恨“為富不仁”、以財傲衆的人。修橋築路是民間公認的美德,有意啓示後人獨不傲衆,多做行善積德的事。民間還有“富不過三代”的警示語,細想充滿哲理性。因為富傢子女依賴祖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還有什麽奮鬥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祖業再多也不可能守住。
  這個故事因有現實教育意義而記載於此。
  咽檳榔流行於湘潭、長沙、株洲、寧鄉、衡山、醴陵、益陽、沅江一帶,尤以湘潭最甚。老湘潭人往往於飯後嚼檳榔一口,謂之“解油性”,助消化。平日交際、待客接賓更離不開檳榔。
  湘潭諺雲:“拜年不敢當,進屋吃檳榔”、“客人到我傢,一隻檳榔一口茶。”湘潭人嚼檳榔,不僅嚼果皮內細嫩的檳榔核,而且嚼粗硬的外殼,嚼時紮口,須嚼很長時間才能嚼軟、嚼出其滋味。湘潭人嗜好檳榔,因而檳榔銷售量很大。市面上每三、五步便有一個檳榔店。民國時期統計,湘潭城區每年檳榔稅收超過全部教育經費。如今人們嗜嚼檳榔有增無減,其做法也有所演變與發展。過去用石灰加糖熬成漿,塗在檳榔外表泡製,稱“石灰檳榔”。後改為用酒、糖精稍泡後,點上桂子油、薄荷油之類的芳香物,稱為“改良檳榔”。近日又加拌芝麻,其味越發香美。久而久之,習以成俗,盛行不衰。
  舊寧鄉人外出或在外鄉人面前總好講理由,稱能幹,所以外鄉人就送給寧鄉人一個綽號:“寧鄉裏手”。
  土寧鄉人在外買東西,總要跑三四個店子,先問問價,又比比貨,然後再擇其中一傢買。其理由是:“貨比三傢不吃虧”、“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 “買三傢”,“貨比貨”,使寧鄉人在外進貨購物時,很少吃虧;寧鄉人不管在哪裏上學讀書,大都勤學好問,爭強好勝,其理由是:“學問學問,勤學好問”, “多讀書,不得輸”,因此,寧鄉學子的學習成績大都引人註目;寧鄉人成了名人或是大人物,穿着上仍很隨便,不修邊幅,其理由是:“秀纔不怕衣服破,就怕肚子裏沒得貨”等等。寧鄉人幹什麽都愛說個理由,或是說上兩名,譬如:鼓勵你學手藝,就會說:“草鞋沒樣,邊打邊像”;批評學習不求真懂的人就說:“不懂裝懂,一世飯桶”;對舊的師徒關係不滿,就說:“徒弟徒弟,三年奴隸,呷(吃)不得飽飯,打不得臭屁!”……寧鄉人挂在嘴邊或放在心裏所念叨的這些,都是千百年來形成於寧鄉地區勞動群衆之中的民間諺語。這些諺語是經他們創作並廣為口頭流傳的定型化的藝術短語,它形象地總結了人們的生産經驗,生活知識和道德規範,以驚人的準確性,道出了事物十分復雜的本質,是帶有諷勸、訓誡、經驗和哲理性特證的語言結晶。
  寧鄉地區民間諺語的思想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反映了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指導勞動群衆進行社會鬥爭和生産鬥爭的重要工具,按其所表達的內容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政治諺語。這類又分為:
  (1)反映尖銳的社會矛盾和階級壓迫,如“地主花樣多,鬼計幾皮蘿”,“颳別人的油,長自己的膘”,“做年長工呷年虧,沒到五更地主催”,“地主心,毛鐵釘;有好長,釘好長”等,一針見血地揭露出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
  (2)集中社會鬥爭的經驗,教導勞動群衆對階級敵人不能有任何幻想。如“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三日不害人,走路沒精神”“牛角越長越彎,地主越大越貪”、“衹有蠻官,沒得蠻百姓”等。
  (3)諷刺反動統治階級,揭露他們的醜態。如“上官放衹屁,下官唱臺戲”、“烏鴉笑豬黑,自己不覺得”、“文官三衹手,武官四衹腳”“狗不咬屙屎的,官不打送錢的”等。
  第二、勞動和道德諺語
  勞動諺語主要是關於勞動和學習的。教導人怎樣工作和勞動,如“牽牛要牽鼻子,捉豬要抓尾巴”、“捉噠(了)雞婆生不得蛋”、“不怕難就怕不耐煩”等;教導人工作要認真細緻,如“裏手怕大意,外行怕過細”等;教導人做事不要斤斤計較,如“男不記事,女不記養”等;教導人勞動知識的,如“生意無巧,人齊貨跑”、“大生意要做,小生意要守”、“問不煩來挑不厭,買賣興隆客滿店”等;教導人學習要一步步進行,如“才學走路先扶墻,才學講話先喊娘”;教導人學習要註重有形和無形的,如:“文章要寫好,腿腳要多跑”等。
  道德諺語則表現了勞動群衆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的品質和感情。如“修橋鋪路,子孫大路”、“做好事積公德,人不曉得天曉得”、“茄子不開虛花,細伢子不講假話”、“君子不跟牛鬥架”等等。
  第三、保健和藥物諺語
  這類諺語很多,是因為舊時代勞動群衆因貧窮請不起醫生,衹能靠自己掌握一些保健藥物知識來保證自己健康。保健方面的諺語,如“鼕吃羅卜夏吃薑,不勞郎中開藥方”、“藥補不如食補”、“慪四凍九”、“月裏病難得好,月婆子少洗澡”、“小病不治,大病難醫”、“痘要結,麻要瀉”、“活動活動,沒病沒痛”、 “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等;藥物方面的諺語,如“有噠半邊蓮,敢於同蛇眠”、“識得山裏草,一世吃不了”、“打得爬,離不開七裏麻”、“瀉藥輕煎,補藥濃熬”、“兩腳不敢移,離不開五加皮”等等。
  第四、風物特産諺語
  風物諺語,主要表現勞動群衆對家乡自然環境和生活特色的描述,如“寧鄉好米,其香五裏”,表現了寧鄉作為“四大糧倉”的特色;“黃春和的粉,半雅亭的餃,火宮殿的臭豆腐香又辣;楊裕興的面,徐長興的鴨,柳德芳的湯圓真好呷”、“趕得南門的包子,丟了北門的豆腐”等,表現了勞動群衆對鄉土的愛戀。特産諺語,表現了勞動群衆對自己勞動經驗的總結和描述,如“寸長鞭炮,七十二套”、“炮竹噼嚦啪,少不得黃泥巴”、“炮竹變煙花,搭幫硫磺和鐵砂”、“炮竹能開花,搭幫氯酸鉀”等等。
  第五、情趣諺語
  這類諺語比重很大,是勞動群衆為豐富自己的生活,從許多有趣的生活現象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形象短語,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表現了勞動群衆的生活和幽默。如“裝三根香,放九個屁,菩薩不做聲,自己過不得意”、“三衹哈蟆鬧一塘,三個堂客鬧一房”、“姐夫看姨妹,越看越有味;姨妹看姐夫,越看越邋糊”、 “公不離婆,秤不離砣”、“嶽母看見了郎,又是粑粑又是糖”、“傢娘一面鼓,出門講媳婦;媳婦一面鑼,出門講公婆”等等。這些諺語,即充滿着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又充滿着寧鄉地區的鄉土氣息,因此最為勞動者所樂道。
  總之,寧鄉地區的民間諺語,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而思想又非常深刻,是寧鄉地區勞動群衆語言的精華和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它以自己深刻的哲理性和生動的形象性,影響和哺育了一代一代的寧鄉人,成了寧鄉地區民間鄉土文化中一種獨特的民間傳言。這種傳言至今仍在影響着寧鄉人民。
  寧鄉花鼓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民間小戲劇種。它形成於清代,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是一個藝術風格獨特、群衆基礎深厚、地方色彩鮮明、生活氣息濃郁的地方小戲劇種。它隨着花鼓戲藝人的創作實踐逐漸形成許多路流派,其中以瀏陽、寧鄉、益陽、西湖、醴陵等五路為主要流派。這五路花鼓戲因都以寧鄉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所以通稱為寧鄉花鼓戲。
  清光緒年間,“湘中歲首有所謂燈戲者,初出兩伶,各執骨牌二面,對立而舞,各盡其態”。“燈戲”及指花燈、地花鼓一類的歌舞演唱形式。寧鄉花鼓戲就是在這種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吸收勞動山歌、走場牌子和戲麯音樂發展起來的。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發展為較有故事情節的對子花鼓;其後發展為“三小戲”(小旦、小生、小醜),逐漸具有戲劇性質,為草臺班演出階段;後來吸收其他劇種的腔調、伴奏和表演等藝術表現手法成為戲麯劇種。它的産生和形成都在民間,而不像其他劇種那樣先由宮廷、上層社會提倡然後再傳到民間,因此極具群衆性。解放前,寧鄉花鼓戲被統治者視為淫戲,嚴令禁演。 1909年(清宣統元年)寧鄉城曾貼有禁演花鼓戲的“四言訓示”:“省垣首善,敦俗為先,淫戲賣武,諭禁久宣”。藝人常被提鑼毀箱或抓去坐牢遊鄉。儘管如此,花鼓戲不但屢禁不絶,反而愈禁愈熾。正如《醴陵縣志》所載:“採茶一名花鼓,政府以其導淫,懸為歷禁,然農村往往於新春偷演,禁不能絶”。人們瞞過官府耳目,於夜深人靜之時,深山野嶺之處,鋪四衹扮桶,搭幾塊門板,以曬墊蓋頂,縛草為臺,盡情唱演,盡情觀賞,所以演花鼓戲的班子曾一度被稱為“草臺班”。民國後禁令鬆弛,1920的有“義和班”進入寧鄉正式演出。1930-1940年又有“得勝班”在長演出,維持時間最長。
  寧鄉花鼓戲的演唱,最初是一旦一醜的“兩個”戲(小旦、小醜,或稱對子戲),後發展為“三小”,並以此為主要特點。它的各路流派:瀏陽路以“採茶調” 為代表,多演《雪梅教子》、《孟薑女》等正劇;寧鄉路因出入城鄉,因而不得不致力於聲腔音樂的創新,以小調見長,處理細膩,字正腔圓,委婉清新,真摯動聽,並發展了弦樂伴奏。各路花鼓戲經過近百年來的藝術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較完整的寧鄉花鼓戲體係。
經濟概況
  一、綜
  2007年,寧鄉縣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全縣生産總值(GDP)突破200億元,達到207.23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37.46億元,增長6.8%;第二産業增加值112.51億元,增長18.3%;第三産業增加值57.26億元,增長15.5%。2003~2007年全縣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4.04%。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産總值16675元,比2000年增長164.9%,翻了一番多。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在全縣生産總值中,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9.5∶52.2∶28.3調整為18.1∶54.3∶27.6。由於新型工業化有力推進,工業增加值占生産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推動第二産業增加值占生産總值比重也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生産性服務業支撐作用加大,實現增加值11.61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加快2.9個百分點,拉動全縣經濟增長1.01個百分點,貢獻率為6.6%。非公有製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139.05億元,占生産總值的比重為67.1 %,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新型城市化穩步推進,全縣城鎮化率35.32%,比上年提高4.02個百分點。
  經濟總量大幅增加。2008年,全縣生産總值(GDP)282.41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0.31億元,增長7.8%;第二産業增加值161.83億元,增長19.6%;第三産業增加值70.27億元,增長14.0%。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産總值22659元,比上年增長15.6%。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在全縣生産總值中,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8.1∶54.3∶27.6調整為17.8∶57.3∶24.9,第二産業比重提高了3個百分點。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新型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4.2%上升到48.7%,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59.7%上升到64.9%。城市化發展加快,全縣城鎮化率37.8%,比上年提高2.48個百分點。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績。全縣全力落實省市8件實事,34個考核指標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其中有12個指標超額完成任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02萬人,比上年增長14.1%。160戶城鎮零就業家庭每戶至少實現了一人就業。新增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058人。全年投入城市低保資金1862萬元,保障對象1.43萬人;投入農村低保(含農村特睏戶救助)資金2863萬元,保障對象4.99萬人,城市低保資金和農村低保資金按規定標準發放到位率均為100%;新建、擴改建鄉鎮敬老院3所,新增集中供養五保老人445人;深入推動“福園安居”工程,完成五保戶危房改造2100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穩步推進,參合率達到了89.2%。全年春季和秋季分別免除了政策範圍內10.42萬名和10.68萬名農村中小學生的學雜費。全縣財政城鄉社區事務支出0.77億元,比上年增長42.5%;教育支出2.95億元,增長40.2%;醫療衛生支出0.83億元,增長43.7%。一批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得到解决;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群衆安全感提高,全縣社會大局穩定。
  二、農 業
  農業生産穩定發展。全縣農業總産值63.76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種植業産值29.44億元,增長7.3%;畜牧業産值29.51億元,增長7.1%;漁業産值2.31億元,增長10.1%;林業産值1.87億元,下降5.6%。農作物播種面積穩中有增。糧食播種面積200.34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煙葉種植面積4.5萬畝,增長12.8%;蔬菜種植面積48.03萬畝,增長0.4%。主要農産品産量有增有減。糧食總産量90.76萬噸,比上年增長1.3%;煙葉0.59萬噸,增長4.6%;出欄肉豬209.8萬頭,增長3.6%;出欄牛6.5萬頭,增長3.2 %;出欄羊18.1萬頭,下降0.5%;出籠傢禽3820萬羽,增長6.9%;水産品産量3.06萬噸,下降1.3%。
  農業産業化步伐加快。全縣農産品加工企業190多傢,實現銷售收入42.12億元。52傢規模企業銷售收入37.96億元,比上年增長25.6%;實現利潤5.17億元,增長39.0%。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8個,比上年增長60%;合作組織成員8239戶,增長84.3%。
  農業生産能力繼續增強。全縣農村固定資産投資25.71億元,比上年增長12.8%。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1.9億元,增長51.2%。全年治理耕地面積2.07萬畝。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1.07萬畝。整修、護砌骨幹山塘328口,改造水渠水圳15萬米,除險加固小水庫21座,新增蓄水量153萬立方米。新建農村沼氣池5685戶,帶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完成農電整改1.23萬戶,改造低壓綫路5.3萬米。全年農村用電量22954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0.7%。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15.5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4.2%。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完成了23個鄉鎮和96個村的規劃修編,基本形成了縣、鄉、村三位一體、協調統一、科學合理的新農村建設規劃體係。34個示範村新修村組道路224公裏,完成路面整修348公裏,水泥硬化158公裏,通村公路硬化率達100%,通組公路硬化率達50%。新增3個自然村通電話,實現鄉鄉能上網。解决了65個自然村廣播電視盲區問題。新啓動整治示範點38個,新建垃圾站點358個。完成改水7896戶,改厠7543戶,改廚5974戶,新增人蓄分離戶8466戶,興建各類農村供水工程13處,解决了5.03萬人的飲水睏難及飲水不安全問題。在全省率先成立農民培訓中心,成為全國第一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範縣,全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含本鄉鎮)19.23萬人,比上年增長4.3%;勞務總收入8.65億元,增長190.2%。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産銷規模穩步擴大。全縣全部工業總産值284.64億元,增長3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産值194.49億元,增長47.5%。工業增加值91.47億元,比上年增長2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66億元,增長35.0%。其中,輕工業增加值26.39億元,增長28.9%;重工業增加值31.27億元,增長40.6%,增幅繼續高於輕工業。優勢産業增長加快,八大産業實現總産值157.96億元,比上年增長47.1%,加快7.4個百分點,拉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8.4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10.9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0.8%。52傢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60.51億元,比上年增長65.6%。規模以上工業新産品産值3.52億元,比上年增長692.3%,加快351.7個百分點。實現增加值1.04億元,增長599.7%。産銷銜接良好,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産值192.99億元,比上年增長46.7%,産品銷售率達99. 24%。
  主要産品産量穩定增長。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産量307.86萬噸,增長12.0%;鋁材1.06萬噸;水泥289.86萬噸,增長8.5%;機製紙及紙板10.96萬噸,增長18.5%;服裝1224.61萬件,增長24.7%;傢用洗衣機61.94萬臺,增長259.2%;礦山設備2.66萬噸,增長36.8%;包裝專用設備1741臺,增長150.9%;精製食用植物油6.41萬噸,增長40.9%;加工大米29.20萬噸,增長44.6%;配混合飼料28.11萬噸,增長18.9%。
  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90.30億元,比上年增長49.6%;實現利稅38.74億元,增長48.8%。獨立核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27.9%,比上年提高43.8個百分點。優勢産業對工業利潤的貢獻突出,八大産業實現利潤18.4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的74.5%。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産業利潤增長383.7%,建材産業增長80.1%,機電産業增長71.8%。
  建築業平穩發展。全縣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1.04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總産值16.02億元,增長20.03%;實現利潤1.36億元,增長51.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37.56萬平方米,增長11.0%;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26.79萬平方米,增長25.0%。
  四、固定資産投資和招商引資
  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146.28億元,比上年增長39.1%。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産投資120.57億元,增長46.4%。在城鎮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27.92億元,下降18.5%。施工項目547個,建成投産項目290個,分別增長38.5%和10.3%。
  工業投資增長加快。全縣城鎮工業投資58.34億元,比上年增長55.0%,加快37.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48.34億元,增長131.0%;工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為39.9%,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原材料工業投資3.16億元,增長48.1%;裝備製造業投資17.95億元,增長30.5%;高新技術産業投資10.4億元,增長41.4%。
  基礎建設力度增強。全縣基礎設施、基礎産業投資65.52億元,比上年增長51.1%。其中,電力交通、環境管理、公共設施管理投資分別增長4.6%、2.7倍和7.8倍。年末鄉村公路通車里程達3255.68公裏,其中年內新增551.35公裏。
  房地産開發增長加快。房地産開發投資11.35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加快8.6個百分點。商品房竣工面積63.4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1.6%,加快23個百分點。商品房屋銷售面積50.7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7.2%,加快32.1個百分點。其中,商品房期房銷售面積28.46萬平方米,增長47.9%。商品房屋空置面積8.12萬平方米。
  招商引資穩步推進。全年新引進規模項目310個,到位縣域外資金105億元,比上年增長15.6%。當年合同利用外資1.58億美元,增長72.7%,實際利用外資0.83億美元,增長31.7%。
  五、國內貿易和旅遊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89億元,比上年增長16.0%,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0%。分地域看,縣城消費品零售額29.98億元,增長17.8%,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3.5%;縣以下零售額38.91億元,增長14.6%,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6.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2.18億元,增長15.9%;餐飲業6.21億元,增長17.2%;其他行業0.5億元,增長15.2%。
  旅遊規模不斷擴大。以“創強”為契機,重點建設了溈山風景名勝區、灰湯溫泉國際旅遊度假區、望北峰風景區三個特色旅遊景區。全縣擁有4A景區1個、3A景區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處、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1個,“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配置得到完善,中國旅遊強縣創建成功。旅遊開發全面提速,旅遊人氣加速上升,經濟社會效益逐步提高。全年旅遊總收入16.25億元,比上年增長28.1%。接待旅遊人數438萬人次,增長15.3%。
  六、交通和郵電
  交通綜合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全年改建縣鄉道114.5公裏,硬化村道589.8公裏,改造橋梁15座,新建農村客運站場11個。總投資2.76億元,其中爭取國傢、省市專項資金1.3億元。金洲大道順利通車,長花灰韶公路寧鄉段路基拉通。交通基礎設施網路進一步完善,年末縣內公路通車里程已達3962.416公裏,其中高等級公路達到859.066公裏;鐵路里程68公裏。交通安全形勢平穩,交通事故頻率大大低於控製指標。全年交通運輸、倉儲業實現增加值4.0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郵電通信事業穩步發展。全縣郵電業務總量1.46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7.28萬戶,淨增2.6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8.87萬戶,淨增12.11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為21.9戶/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為39.3戶/百人,分別比上年增加2.2戶/百人和9.8戶/百人。年末互聯網寬帶用戶達4.49萬戶,增長1.6%。
  註:
  信息來自湖南省寧鄉縣2007年年度統計公報
  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GDP、各産業增加值絶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行政區劃
  寧鄉縣轄19個鎮、14個鄉,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金洲開發區和寧鄉縣經濟開發區)。以下區劃名錄根據(新寧鄉網)數字政務2009年最新資料更新。
  玉潭鎮:轄通益社區 南苑社區 新城社區 學庵社區 文中社區 八一社區 花明社區 楚溈社區 香山社區 9個社區居委會。
  道林鎮:轄盤竜村 清石村 天石村 華鑫市村 鑫星村 善山嶺村 壠楓村 啓仁村 燒湯河村 河清村 富豪村 靳水村 金華村 奇石村 道林社區 14個村委會1個社區。
  花明樓鎮:轄黃傢衝社區 花明樓社區 楊林村 金元村 戚佳山村 靳源村 芙蓉寨村 常青村 石立村 靳江村 大夫堂村 二橋村 朱石橋村 竹湖村 一新村 三江村 雙樹村 炭子衝村 花明樓村 17個村委會2個社區。
  東湖塘鎮:轄東湖塘社區 泉灣村 秦塘村 西衝山村 南竹村 燕山村 陶傢灣村 手板塘村 麻山村 許傢壩村 在鳳村 火扇村 牛山村 泉山村 太平橋村 14個村委會1個社區。
  夏鐸鋪鎮:轄香山衝村 三橋村 福安村 竜鳳山村 新一傢村 鳳凰村 長豐村 夏鐸鋪社區 嵇竜村 興旺村 六度庵村 高新村 天馬新村 11個村委會2個社區。
  雙江口鎮:轄新香社區 高田寺村 雙福村 雙東村 雙青村 雙江口村 山園村 五一村 白玉村 檀樹灣村 長聯村 雙江口社區 楊柳橋村 長興村 15個村委會1個社區。
  煤炭壩鎮:轄棤樹村 磚塘村 楠竹山村 石新村 賀傢灣村 東山村 賀石橋村 傅傢衝村 菖絲村 張傢灣村 竜石村 雙竜村 煤炭壩社區 14個村委會1個社區。
  壩塘鎮:轄長新村 繁榮村 油麻田村 金河村 保安村 溈烏村 金洲村 早安村 樂安村 沿江村 鋪嶺村 竜佳村 鳥鳴村 壩塘村 壩塘社區 14個村委會1個社區。
  偕樂橋鎮:轄水南村 福建村 康寧村 八石村 雙盆村 竹田村 汾華村 將軍村 金農村 偕樂橋社區 9個村委會1個社區。
  灰湯鎮:轄灰湯村 雙建村 新聯村 寧南村 花果村 泉江村 湯泉社區 6個村委會1個社區。
  雙鳧鋪鎮:轄月華村 合軒村 雙燕村 雙鳧村 餘新村 麥田村 河江村 雙桂村 粟溪村 廻竜山村 泉井村 雙鳧鋪社區 11個村委會1個社區。
  老糧倉鎮:轄老糧倉社區 唐市社區 星光村 竹溪壩村 新鄭村 藕塘灣村 藕塘灣村 雙舞村 仙洪壩村 金石村 唐市村 石清村 回春堂村 石傢山村 楊華江村 插花村 大竜村 長田村 石梁村 紅旺村 老糧村 楚江村 20個村委會2個社區。
  流沙河鎮:轄扶衝村 草衝村 山林街蓮花村 高華村 高山村 赤新村 赤新村 碼聯村 大田方村 罘罳村 清江村 長盛村 瓦子坪村 洪塘村 合興村 石奇村 紅梅村 荷林社區 流沙河社區 18個村委會2個社區。
  巷子口鎮:轄金楓園村 花橋村 扶峰村 仙竜潭村 黃鶴村 直田村 巷市村 獅衝村 雙河村 新書村 官山村 聯花村 巷子口社區 12個村委會1個社區。
  竜田鎮:轄石屋村 橫嶺村 七裏村 隔山衝村 白花村 月塘村 鼕塘村 黃泥田村 竜田社區 8個村委會1個社區。
  黃材鎮:轄峽塘村 通溪村 崔坪村 煙溪村 石竜洞村 勝溪村 清洋村 石山村 新橋村 鬆溪村 涓水村 鬆華村 石獅村 慄山村 井衝村 寧峰村 蒿溪村 鶴塘村 沙坪村 竜溪村 竜泉村 月山村 塅溪村 黃材村 新街社區 24個村委會1個社區。
  橫市鎮:轄仁橋村 關聖村 金豐村 界頭村 鐵衝村 橫市村 利民村 合金村 泉柳村 嚮陽村 雲山村 金棋村 望北峰村 橫市社區 13個村委會1個社區。
  回竜鋪鎮:轄新開河村 東車村 溈河村 左傢河村 華田村 泉福村 天鵝村 森金村 袁傢河村 黃山村 白雲新村 段傢橋村 回竜鋪村 萬壽山社區 13個村委會1個社區。
  大屯營鄉:轄新民村 白洋村 韶光村 宗一村 梅湖村 三仙坳村 韶河村 大屯營村 天裏村 河西村 獅北村 靳興村 石傢灣村 13個村委會。
  金洲鄉:轄同興村 竜橋村 坪石村 關山村 箭樓村 南洲村 泉塘村 雙金村 顔塘村 溈橋村 全民村 11個村委會。
  朱良橋鄉:轄檀桂村 南塘村 興桂村 雲濟村 羅巷新村 蓮花山村 槎梓橋村 新顔村 朱良橋村 左傢山村 10個村委會。
  菁華鋪鄉:轄嶂山村 竜王村 陳傢橋村 泗海村 洪侖山村 菁華鋪村 萬竜村 八傢灣村 傅傢塘村 桃林橋村 10個村委會。
  南田坪鄉:轄竹山村 煙田村 宜坪村 錫福村 橫田村 南芬塘村 軍裏村 洋西村 紅桃山村 南田坪村 10個村委會。
  資福鄉:轄窯裏村 河泉村 珊瑚衝村 萬福村 大紅村 江泉村 七星村 雙柳村 竜馬村 清泉河村 合星村 華寶村 12個村委會。
  楓木橋鄉:轄永興村 洪橋村 新風村 楊塘村 雙井村 洞庭村 袁河村 山竜村 杏村 楓木村 牛角村 11個村委會。
  大成橋鎮:轄玉河村 玉新村 二泉村 梅鳴村 青泉村 鵲山村 成功塘村 大成橋村 永盛村 9個村委會。
  喻傢坳鄉:轄神武村 湖溪塘村 太平山村 涌泉山村 仁泉村 九竜峰村 南嶺村 三民村 玉山村 喻傢坳村 10個村委會。
  青山橋鎮:轄甘江村 田心鋪村 心田村 造福村 永鋒村 花園塘村 樓霞新村 上流村 石橋鋪村 慄獅村 青山橋村 橋北村 太和橋村 田坪村 竹峰村 友園村 芙蓉村 17個村委會。
  溈山鄉:轄雙竜潭村 回心橋村 祖塔村 同慶村 西元村 溈源村 溈水村 溈清村 溈山村 八角溪村 10個村委會。
  沙田鄉:轄石梅村 五裏村 長衝村 石江村 沙田村 六寨村 新飛村 堆資村 合塘村 金蓮村 寶雲村 雙溪村 石筍村 13個村委會。
  白馬橋鄉:轄白竜村 仁福村 白馬村 鳳形山社區 正農社區 3個村委會2個社區。
  歷經鋪鄉:轄紫雲村 淨土庵村 群星村 大灣嶺村 歷經鋪村 南太湖村 金南社區 新寶塔村 7個村委會1個社區。
  城郊鄉:轄溈豐壩村 蔸子潭村 鎖匙衝村 茶亭寺村 許傢壠村 石頭坑村 木佳村 石泉村 關心村 羅宦村 合安村 塘灣村 卯田村 金星村
  茶亭寺村
  東溈社區
  石頭坑村
  14個村委會1個社區。
百科大全
  Ningxiang Xian
  寧鄉縣
  Ningxiang Xian
  湖南省長沙市屬縣,湖南糧食高産區和中國4個養豬重點縣之一,“寧鄉式”鐵礦最早定名地。位於湘江下遊西側的溈水流域。面積2903平方公裏,人口130萬。縣府駐城關鎮。漢屬益陽縣地,三國時吳分置新陽縣,晉改新康縣,宋置寧鄉縣。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歷史較早。縣境溈山盤亙西部,溈水中貫,形成朝東北傾斜敞口的凹狀丘陵盆地。農業生産以糧食為大宗,商品率高。傳統地方良種“寧鄉豬”,適應性強,早熟,屠宰率高,肉質細嫩鮮美,每年出欄40多萬頭,外銷仔豬50萬頭以上,約占農業總産值18.5%。茶葉種植歷史較久,茶園達0.7萬公頃,“溈山毛尖”被列為名茶。縣境有多種礦産。煤炭壩、清溪衝等處煤礦,煤質較好。鐵衝和回竜山等處鐵礦,賦存於上泥盆統錫礦山組地層中,屬沉積型赤鐵礦,稱“寧鄉式”鐵礦,分佈全省,主要集中於湘東、湘中及湘西北等地。灰湯溫泉,水溫88℃,天然熱泉流量1.96立方米/秒,屬低礦化重碳酸-鈉氟硅質水,已用於發電、育苗、養殖、醫療、提取化學元素等。縣東南花明樓炭子衝為劉少奇故鄉。
  劉少奇故鄉
  (鄧美成)
英文解釋
  1. n.:  Ningxiang County
近義詞
寧鄉
相關詞
福清市岑鞏縣長沙市旅遊區教育學校黃村鎮寧鄉三中
青山橋
包含詞
寧鄉縣政府民國寧鄉縣志寧鄉縣中醫院
寧鄉縣第六中學寧鄉縣第四中學寧鄉縣城北中學
寧鄉縣精神病院寧鄉縣人民醫院寧鄉縣歷經鋪中學
寧鄉縣攝影傢協會寧鄉縣精神病醫院寧鄉縣衛生防疫站
寧鄉縣紡織品公司寧鄉縣烏江皮革廠寧鄉縣華星大酒店
寧鄉縣工藝綉品廠寧鄉縣婦幼保健站寧鄉縣第三高級中學
寧鄉縣第十四高級中學湖南省寧鄉縣精神病醫院寧鄉縣第四人民醫院
寧鄉縣第三人民醫院寧鄉縣溈山竹木工藝製品廠湖南省寧鄉縣皮革製品廠
寧鄉縣沙河市場賓館銅官渚守風渚在寧鄉縣銅官渚守風(渚在寧鄉縣
寧鄉縣交通經濟發展總公司華竜賓館
分類詳情
張開青山橋鄉張開東湖塘鎮張開巷子口鎮張開偕樂橋鎮張開城郊鄉
張開白馬橋鄉張開橫市鎮張開流沙河鎮張開青山橋鎮張開玉潭鎮
張開大成橋鄉張開大屯營鄉張開道林鎮張開楓木橋鄉張開花明樓鎮
張開黃材鎮張開灰湯鎮張開回竜鋪鎮張開菁華鋪鄉張開老糧倉鎮
張開歷經鋪鄉張開煤炭壩鎮張開南田坪鄉張開全民鄉張開沙田鄉
張開雙鳧鋪鎮張開溈山鄉張開喻傢坳鄉張開朱良橋鄉張開金洲鄉
張開大成橋鎮張開竜田鎮張開壩塘鎮張開雙江口鎮張開夏鐸鋪鎮
張開資福鄉祖塔鄉崔坪鄉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