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作者: 曾樸 Ceng Piao等 在今見的五百多部晚清小說中,江蘇人曾樸的《孽海花 》以其高出群倫的立意、大膽進步的思想、對達官名士生動的刻畫和巨大的影響,成為晚清小說中當之無愧的巨擘。《孽海花 》共三十五回,但其精華部分衹是1905年出版的前二十回。作者通過上流社會中的達官名士的活動和言論,反映了中國自同治初年到甲午戰敗這三十年間,知識分子從蒙昧閉塞、自我陶醉到睜眼看世界、並進而探索強國富民之路的心路歷程。這正是《孽海花 》小說最值得珍視的價值。小說規模宏闊,人物衆多,且大多都有原型。它以狀元洪鈞、妓女賽金花為主人公,涉及數百位達官名士,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孽海花 》在藝術上遠遠高出其他晚清小說。人物有生活,有性格,筆筆有來歷。小說結構工巧,文采斐然,筆觸老到,顯示出曾樸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文字功底。
本書為長篇小說,以金雯青與傅彩雲的婚戀故事為主綫,反映了晚清30年間的政治、外交概況,也較多描繪了文人學者及官吏的生活。 長篇小說。清代曾樸作。三十五回。前六回為金鬆岑所作,經曾樸修改。以狀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雲的婚姻為綫索,展現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三十年間的晚清社會風貌,對清政府的腐朽和帝國主義的野心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但描寫佚聞豔事過多。小說結構工巧,文采斐然,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原著“愛自由者起發,東亞病夫編述”。愛自由者即金天翮(1874—1947年),原名懋基,字鬆岑,號壯遊,又名金一,後名天翮、天羽,號鶴望,筆名麒麟、愛自由者、天放樓主人。江蘇吳江人。1903年在上海參加愛國學社,鼓吹資産階級革命,並應《江蘇》雜志約請,寫了《孽海花 》前六回,後交曾樸修改和續寫。他翻譯的俄國虛無黨史《自由血》,以及《女界鐘》《三十三年之落花夢》等,在清朝末年都很有影響。著有《天放樓詩文集》及小說論文《論寫情小說於新社會之關係》等。
東亞病夫是曾樸的筆名。曾樸(1872—1935年),字孟樸,又字,小木、籀齋,號銘珊,江蘇常熟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891年去北京,與名士李文田、文廷式、江標、洪鈞等人來往,研究元史及西北地理。1892年中舉,捐官為中書捨人,對朝野掌故、時政得失都有所瞭解。甲午中日戰爭後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進同文館學法文。1896年應試總理衙門受到打擊,激起對清政府的不滿,赴上海另尋出路,與譚嗣同、唐纔常、林旭等人結識,接受了資産階級改良派的一些主張,並以深通法國文學的陳季同為師,致力於法國文學的閱讀和研究。1904年開設小說林書社,1907年創辦《小說林》雜志,從事小說的編輯和發行工作,並親自創作小說和翻譯法國文學作品,《孽海花 》的前二十五回就是在這時寫成的。1908年曾樸參加了江浙一帶由張謇等人組織的立憲派活動。1909年充當了兩江總督端方的幕僚。辛亥革命後,做過江蘇省議員、財政廳長、政務廳長。1927年退居上海,開真美善書店,辦《真美善》雜志,翻譯和評述了大量法國文學作品,特別是浪漫主義作傢雨果的作品。他還創作了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魯男子》第一部《戀》,並着手《孽海花 》的修改和續寫,直到1930年完成第三十五回為止。以後因體弱多病,無力再接續下去,1935年病逝於常熟。他的著作,除兩部小說外,還有詩詞、戲劇、日記、譯述等。 《孽海花 》的成書過程和版本比較復雜,現分述如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江蘇》本。1903年金鬆岑應東京的江蘇留日學生辦的《江蘇》雜志之約,寫了《孽海花 》前六回,其中第一、第二回刊登於《江蘇》第八期上,作者署聯所,即金鬆岑的筆名。1904年3月, 金氏在《愛自由者撰譯書廣告中》中,將《孽海花 》標以“政治小說”,並介紹說:“此書述賽金花一生歷史,而內容包含中俄交涉,帕米爾界約事件,俄國虛無黨事件,東三省寧件,最近上海革命事件,東京義勇隊事件,廣西事件,日俄交涉事件,以至今俄國復據東三省止,又含無數掌故,學理,軼事,遺聞。精彩煥發,趣味濃深。現已付印,即日出書。”可見此書是以揭露帝俄侵略野心為主題,僅擬寫至 1903年為止。 這即《孽海花 》最初的計劃。實際上金著《孽海花 》並未成書出版。
光緒帝三十一年(1905年)小說林本。1904年8月, 曾樸創辦小說林書社於上海。金鬆岑即將所作《孽海花 》前六回交給曾樸,二人共同商定了六十回目,曾樸手擬了一份《孽海花 》人物名單,計一百一十名,分為“舊學時代”、“甲午時代”、“政變時代”、“庚子時代”、“革新時代”、“海外運動”六個階段計劃全面反映晚清社會。隨即曾樸對前六四進行了修改,並續寫下去,經過三個月的努力,一氣呵成了二十回,分成兩編(每編五捲十回),於乙巳(1905年)正月和八月由日本東京翔鸞社印刷、小說林社發行。三十二開本,鉛印。此書兩册封一均以海水浪花島嶼為背景,中間橫書“孽海花 ”三字。封二中央書“孽海花 ”三個大字,右上端標以“歷史小說”,左下側書“亞蘭女史題”,均堅行書寫。捲首有賽金舀±半身照片,題“狀元夫人曹夢蘭(又名賽金花)像”。每捲捲首均題“愛自由者起發,東亞病夫編述”,每捲捲末均有插圖。第一回結尾列有全編六十回的回目。此書今上海圖書館有藏本。
1907年《小說林》雜志創刊後,曾樸又續寫了五回,連載於該刊第一期(21回,22回)、第二期(23回、24回)、第四期(25回),以後中輟。19I6年強作解人曾將二十一回至二十四回編為三編,並與佚名的《孽海花 人名索隱表》、強作解人的《孽海花 人物故事考證》八則及《續考》十一則合刊,由上海擁百書局排印,上海望雲山房發行。
曾樸此時創作的二十五回,至今未見有合刊的單行本行世。阿英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二捲》中僅收了一至九回(中華書局1960年版)、魏紹昌在《孽海花 資料》(增訂本)中僅收了第一至六回及第二十五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均非全壁。
真美善本。1927年曾樸由政壇重返文壇,在上海創辦了真美善書店和《真美善》雜志,開始了《孽海花 》的修改與續寫工作。這一年,曾樸對前二十五回進行了修訂,特別對其中的一至六回和二十五回作了較大的變動,如刪去首回所列的六十回回目;刪去反對科舉制度、反對封建專製君主、以及陳千秋主張用“霹靂手段”推翻清廷的激烈言論;刪去第二十五回兩則反映下層人民抗日衛國要求的故事;將四、五兩回有關興中會的革命活動下移至第二十九回;添進了龔自珍與太清西林春、龔孝琪與褚愛林、曹公坊與李霞芬、劉永福與花哥等豔情故事。1928年1 月真美善書店出版了修訂本第一、二編二十回。此書每編一册,每册各五捲十回,封面有自由女神像,中間竪寫書名,題署“東亞病夫著”,第一編捲首有作者《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一文作為代序,兩編每回均有辰伯所作插圖一至三幅不等。今上海圖書館有藏本。
曾樸修訂、續寫的二十一回至三十五回,先連載於《真美善》雜志上,由一捲一期至五捲六期,斷斷續續刊登了三年多(1927年11月—1930年4月)。1935年1月真美善書店將二十一回至三十回作為第三編出版, 同時又將一至三編十五捲三十回合為一册印行,這就是通行的三十回本初製本。此書上海圖書館有藏本。今所見1941年上海真美善書店重刻本、1944年上海真美善書店三刻本、1940年成都孫次舟敘錄本、1955年北京寶文堂本、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本、1957年臺北世界書局本,都是根據真美善初刊本三十回重印的。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印行了《孽海花 》增訂本,除真美善本三十回外,並附錄了三十一回至三十五回及《孽海花 人物索隱表》(劉文昭增訂)。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此又重印了增訂本三十五回。
《孽海花 》的續作有兩種,一是陵士諤的《新孽海花 》。此書銜接小說林本《孽海花 》一至二十回,自二十一回“背履歷庫丁蒙廷辱,通苞苴妃子受官笞”起,至六十二回“專製國終攖專製禍,自由神還放自由花”止,回目完全襲用曾樸、金鬆岑所訂的六十回回目,1912年9月由上海大聲圖書局出版,共四册, 後因涉訟毀版。此書與原作殊不稱。二是燕𠔌老人(張鴻)的《續孽海花 》。張鴻係曾樸同鄉摯友,受曾樸之托而作續書。此書銜接真美善本《孽海花 》一至三十回,由三十一回續寫至六十回,仍以賽金花為綫索,主要描繪了清末戊戌變法和庚於事變兩大歷史事件,文字生動,是一部較好的續作。此書於1943年由真美善書店出版,翌年再版過一次,1982年黑竜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的校訂本。
小說第一回以孽海中的奴樂島隱喻中國,此島從古不與別國交通,約莫十九世紀中段,島的四周忽然起了怪風大潮,把島根岌岌搖動,誰知一般國民,還是醉生夢死,到了一千九百零四年,平白地天崩地塌,那島直沉嚮孽海中去。此時上海來了個愛自由者,想要探聽奴樂島的實在消息,卻不知從何處問起,恍惚間,忽見一所小空屋裏供着一盆極嬌豔的奇花化成一絶代美人,那美人叫住愛自由者,將一捲紙鄭重違與他,他展開一看,卻是一段新鮮有趣的歷史。愛自由者寫了一段,就找他的朋友東亞病夫,叫他發佈那一段新奇歷史。遂成了《孽海花 》這部小說。
《孽海花 》《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被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在中國小說史上,《孽海花 》是一部當之無愧的文學名著。它的出版,曾於20世紀初期的文壇引起轟動,在不長的時間裏,先後再版10餘次,“行銷10萬部左右,獨創記錄”(範煙橋《孽海花 側記》)。專傢的評論亦頗為熱烈,著名小說研究專傢蔣瑞藻在《小說枝談》中,轉引《負暄瑣語》的評論說:“近年新撰小說風起雲涌,無慮千百種,固自不乏佳構。而才情縱逸,寓意深遠者,以《孽海花 》為巨擘。”一代古文大師、著名外國文學翻譯傢林琴南,對之推崇備至,“嘆為奇絶”。魯迅對此書亦多有褒揚。然而,不同的聲音亦復有所聞:鬍適以為:“《孽海花 》一書……但可居第二流”。一部小說不僅引起一般讀者的廣泛興趣,以至一版再版,並且招來諸多文化名人評頭品足,這確乎是一件極有趣的現象。我們今天的讀者,盡可以放開自己的眼光去鑒賞,去評判。為了有助於朋友們閱讀,不妨對作者的經歷,成書的過程,以及小說諸般特徵略作評介如下:
作者曾樸,初字太樸,後改字孟樸,筆名東亞病夫,病夫國之病夫等。江蘇常熟人。生於1872年,卒於1935年。他生活的年代,恰是中國社會充滿了動蕩與變革的時代。而曾樸又是一個生性敏感、熱心國事之人,因此而隨時代大潮的激蕩而沉浮。他19歲即考中秀纔,次年中舉,可謂少年得志,名震鄉裏。轉年即赴京應試,卻因試卷墨污而名落孫山。隨即捐官內閣中書,留京供職。越2年,爆發了甲午海戰,中國一敗塗地,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國人震驚。曾樸懷抱憂國憂民之志,難耐內閣中書的閑散空曠,立志進入外交界,以實現“為國宣勞”的人生理想。為此,而入同文館學習法文。至1896年,負責外交事務的總理衙門招考章京,曾樸雖以“異纔”而聞名京師,卻因不為內閣衙門保舉而不得應試資格。其壯志難酬,悲憤至極,拂袖出京而去。次年,至上海創辦實業,適逢譚嗣同、林旭等維新志士聚集滬上,謀劃變法革新。曾樸為之所動,與譚、林諸君朝夕相聚,籌謀新政。1808年,應康有為、梁啓超相召,譚、林等北上京師。曾樸則因父親喪葬瑣事尚未料理清楚而滯留滬上。不久,戊戌變法失敗,譚、林諸君殉難。曾樸聞訊不勝驚恐,迅即由瀘返鄉。鄉居期間,與開明士紳丁祖蔭、徐念慈、張鴻等人,倡導新式教育,雖遭頑固勢力百般阻撓,但最終還是衝决各種阻力,創辦了常熟第一所小學。又自辦日文講習班,聘日籍教師任課。1903年再赴上海,經營繭絲業,因受外絲傾銷的衝擊,折本而罷。次年,轉入出版業,創辦“小說林社”,出版中外小說。1907年又創辦《小說林》月刊。1908年因資金周轉不靈,出版社被迫關閉。即在曾樸從事出版業的同時,亦未曾中斷政治活動,他曾參加張謇、孟昭常等人為中心的預備立憲公會,積極倡導君主立憲製。到1909年,清政府已處四面楚歌的境地,曾樸卻應大官僚端方之聘,進入兩江總督衙門,做了幕僚。次年,又因端方保薦,以候補知府身份,先後在杭州、寧波任職。辛亥革命後,被選為江蘇省議員,又歷任官産處處長、財政廳廳長、政務廳廳長等職。直至國民革命軍北伐至江蘇,纔終止了官場生涯。1927年重操舊業,創辦“真善美”書店,並出版發行《真善美》雜志。至1931年,復以資金不能流轉而歇業。隨即由瀘返鄉,4年後結束了他坎坷麯折的人生歷程。這裏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終其一生,始終熱衷於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著述達數10種之多,而尤以《孽海花 》蜚聲中外,藝術魅力歷久而不衰。
《孽海花 》的成書過程,亦如同它的作者人生歷程那樣,復雜而又麯折。第一、二回發表於1904年留日青年在東京創辦的《江蘇》雜志第8期,而作者並不是曾樸而是金鬆岑。金氏以愛自由者為筆名刊發兩回之後,又寫成4回,遂以6回書稿寄送好友曾樸商酌。曾樸以為題材尚好,衹是格局過於狹隘,建議作大的修改,使之“盡量容納30年來的歷史”。金氏以為寫小說非己所長,則順水推舟,任由曾樸去修改、續寫。曾樸遂埋首案頭3月餘,得20回(含對金氏6回徹底改寫)。1905年由日本翔鸞社分兩集出版發行。至1930年,續寫至35回,其中前20回於1928年由真善美書店再版,依然分作兩集。後15回則由《真善美》雜志陸續刊發。1931年將此15回的前10回結集,由真善美書店出版,是為第3集。繼而,又將3集合為一册出版。簡而言之,合刊後的版本為30回,後5回並未放入其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出版的寶文堂本,1956年出版的上海文化出版社本,以及1959年上海中華書局本,都是30回本。直到1962年,中華書局纔將後5回作為附錄增入出版,是為增訂本。 《孽海花 》內容繁富,時間跨度大,如何從總體上把握它的本質特徵?作者對其創作意圖的剖白,對我們頗有啓發。《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曾雲:“這書主幹的意義,衹為我看着這30年,是我中國由舊到新的一個大轉關,一方面文化的推移,一方面政治的變動,可驚可喜的現象,都在這時期內飛也似的進行。我就想把這些現象,合攏了它的側影或遠景和相連係的一些細節事,收攝在我筆頭的攝影機上,叫它自然地一幕一幕地展現,印象上不啻目擊了大事的全景一般。”由是觀之,作者試圖在這部小說裏容納30年歷史的本質內容,並表現出它的發展趨勢。質而言之,就是要把《孽海花 》寫成一部歷史小說。而所謂歷史小說,已經不同於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演義小說”,歷史演義小說,即歷史的通俗化;而這裏所說的歷史小說,是具有近代意義的新概念。其基本特徵是:“把奇妙和真實”結合在一起,塑造“個人與社會歷史命運更緊密結合的人物”,表現歷史的本質和趨嚮,最終“把小說提高到歷史哲學的地位”(引號為盧卡契言論)。應該說,《孽海花 》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堪稱具有近代意義的歷史小說。這自然與作者對法國文學特別是對大仲馬、雨果的歷史小說具有頗為精到的研究不無關係。
《孽海花 》所表現的30年歷史內容,亦即同治中期至光緒後期這一特定歷史階段政治和文化的變遷史。
就政治演變而言,小說以同治中後期為背景,或隱或現地表現了光緒前、中期一係列重大事件的發展歷程:從中法戰爭到中俄領土爭端;從甲午海戰到臺灣軍民的反抗侵略;從洋務運動到維新派興起,以至資産階級革命領導的廣州起義的失敗。同時,作者更註重表現諸多政治事件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趨勢。誠如作者自云:“這書寫政治,寫到清室的亡,全註重德宗和太後的失和,所以寫皇傢的婚姻史,寫魚陽伯、餘敏的買官,東西宮爭權的事,都是後來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的根源。”小說中的光緒皇帝生性懦弱,完全被慈禧太後所挾製,即使册立皇后,亦沒有絲毫的决定權。慈禧將自己的外甥女塞給光緒立為皇后,以為耳目,而光緒所寵愛的姑娘衹好屈居皇妃之位,從此東、西宮爭寵的鬧劇愈演愈烈。東、西宮爭寵,實質是光緒與慈禧爭權的表現形式。後來,外間傳言,魚陽伯行賄皇妃,謀上海道肥缺。慈禧就藉機大打出手,立刻廷杖皇妃,並降之為貴人。因此而引起帝後失和。由此而後的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直至清王朝覆亡,都與帝後失和相關聯。不過,戊戌政變及以後的事件都在擬寫計劃之內,而並未付諸實施。
小說是如何表現30年來思想文化的變遷呢?作者在《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中對此亦有明確的揭示:“寫雅聚園、含英社、讀瀛會、臥雲園、強學會、蘇報社,都是一時文化過程的足跡。”從雅聚園的描寫中,可表現出同治時期一般讀書士子的精神風貌,國傢已處岌岌可危的境地,而他們對此卻麻木不仁,對世界大勢幾乎是一無所知,唯一感興趣的就是考究做八股文的要訣,陸菶如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然而,時代風雲的激蕩畢竟促使讀書士子階層發生分化,某些思想敏銳的通達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除舉子業之外,亦註重經史百傢的學問,而且對西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就在第2回有關雅聚園的描寫之後,敘及金雯青中狀元衣錦還鄉、乘輪船途經上海小住。有洋務派著名人物馮桂芬來訪,見面一番寒暄之後,即以長者口吻勉勵雯青說:“現在是五洲萬國交通時代,從前多少詞章考據的學問,是不盡可以用的……我看現在讀書,最好能通外國語言文字,曉得他所以富強的緣故,一切聲、光、化、電的學問,輪船、槍炮的製造,一件件都要學會他,那纔算得個經濟……”一番話足以振聾發聵,直令狀元郎茅塞頓開。隨後,金雯青又應邀赴一品香會客,席間聽薛淑雲(影射薛福成)、王子度(影射黃遵憲)等人“議論風生,都是說着西國政治學藝”,不由暗自慚愧,想道:“我雖中個狀元,自以為名滿天下,哪曉得到了此地,聽着許多海外學問,真是夢想沒有到哩!從今看來,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總要學些西法,識些洋務,派入總理衙門當一個差,才能夠有出息哩!”由此意味深長的心理剖白,可見在上海這等開放的城市,學西法、識洋務在知識界已成為時尚。時代畢竟前進了,傳統的詞章考據之學,已遠遠不足以敷用,洋務思想應運而生,盛行於世,思想文化演變之跡甚明。然而,洋務思想自有其先天的不足,它衹承認西方各國的船堅炮利及科技的進步,而無視其政治體製較之封建專製亦同樣具有的進步性和優越性。這種輕本而重末的致命弱點,隨着時代的推移而愈益為人們所認識。代之而起的則是以政治體製變革為實質內容的維新變法的思潮。到18回有關“談瀛會”的描敘,就十分清晰地表現了這一思想文化變遷的足跡。從第2回寫金雯青衣錦還鄉、途經上海聆聽薛淑雲、王子度的洋務高論,到18回敘及金雯青由俄返國途經上海參加“談瀛會”,其間經歷了20餘年的時間,這期間思想文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思想開始在社會傳播,同時,從洋務派中亦分化出一批具有變法思想的改良派。“談瀛會”上,依然是薛淑雲、王子度一班人,而其政治見解較20年前大有進步。“談瀛會”的中心話題是:“吾今自強之道,究以何者為先?”圍繞此論題,各抒高見。或以為力爭外交權為急務;或以為當以練兵為首要;或以為發展經濟為基礎;而最具說服力的論辯,則是以為必以政體變革為第一。而此論實際上最終成為諸名士的共識。毫無疑問,它屬於改良主義的新思潮。
小說寫到第29回,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已是19世紀末期甲午海戰之後的情狀。北洋水師乃洋務運動的産物,海上一場惡戰,竟不抵島國日本,幾至全軍覆沒。這沉痛的教訓給思想文化界以極大的震動,通達之士為之猛醒,他們清醒地意識到:政體不變革,單是辦辦洋務,終究是難以拯救衰敝的祖國。這種以變革政體為核心內容的維新思想,在甲午海戰之後頗為盛行一時。
與此同時,更有一些思想激進的知識分子,他們以為清朝政府已經腐敗透頂,頑固派勢力在朝廷占居絶對優勢,以和平的方式去變革政體,衹不過是浪漫的幻想,最終難以付諸實踐。那麽,他們的政治主張又當如何呢?第29回敘及革命派領袖人物楊雲衢(影射楊鴻飛)的演講辭,從而明確揭示了革命派政治主張的本質內容:“現在的中國少不得革命的了!但是不能用着從前野蠻的革命,無知識的革命。以前的革命,撲了專製政府,又添一個專製政府,現在的革命,要組織我黃帝子孫民族共和的政府。”很顯然,這種以“推翻專製,建立共和”為核心的政治主張,比之於維新思想來得更為激烈,亦更為切實!但是,在小說所描寫的那個特定時代,革命派思潮尚未風靡社會。第29回敘及革命中堅人物陳千秋衹身赴滬,試圖聯絡同志,發展革命力量,而結果卻令他大為失望。偌大一個上海,竟難覓知音。且不論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浪子以及惟知買進賣出、膽小怕死的商販,即使“大傢推崇的維新外交傢王子度,也衹是主張廢科舉,興學堂;衆人驚詫的改製新教王唐猷輝(影射康有為),不過說到開國會,定憲法。都是扶墻摸壁的政論,沒一個揮戈回日的奇才”。陳千秋的憂憤,既表達了對維新派切中肯棨的批判,又反映了革命派思想尚缺乏知音的時代特徵。革命派思潮風行於世,那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的事情,然而,《孽海花 》並未及此便匆忙收場。
總之,循着作者的筆觸,不難尋繹出30年間政治、文化的演變史,從而,使小說具有了“歷史哲學”的意味和境界。雖然,小說中不乏對清廷腐敗的揭露和譴責,然而,它衹是在反映政治文化變遷史過程中的附帶而已。因此,《孽海花 》終究是一部“歷史小說”。衹有把握了它的這一本質特徵,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就會深入一層。
當然,歷史小說並非歷史教科書,即使它取材真實,人物亦歷歷可考(據考證,小說中人物有生活原型者達270餘人),但是,絶不可把它與歷史生活本身等量齊觀。它畢竟是一部精心結撰的“奇妙與真實”結合的文學作品,作者以狀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鈞)與名妓傅彩雲(影射趙彩雲)的婚姻生活故事為情節主綫,將30年間重要歷史事件的側影及其相關的趣聞佚事,加以剪裁提煉,熔鑄成篇。 《孽海花 》的結構頗具獨創性。作者曾對此作過極為形象而確切的比喻。“譬如穿珠,《儒林外史》等是直穿的,拿着一根綫,穿一顆算一顆,一直穿到底,是一根珠練;我是蟠麯迴旋着穿的,時收時放,東西交錯,不離中心,是一朵珠花。譬如植物學裏說的花序,《儒林外史》等是上升花序或下降花序,從頭開去,謝了一朵再開一朵,開到末一朵為止。我是傘形花序,從中心幹部一層一層的(地)推展出各種形象來,互相連結,開成一朵球一般的大花。”(《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
《孽海花 》作為歷史小說,刻劃人物性格吸取了我國古代“良史”的實錄精神。同時,又藉鑒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的諷刺手法,以寫實筆法評說事件、權衡人物。即使對威毅伯(影射李鴻章)這樣的人物,亦絶非一概駡倒,既寫他在甲午海戰中負有“因循坐誤”的歷史責任,又不是把失敗的全部責任統統歸咎於他,西太後挪用“一國命脈所係”的海軍經費,威毅伯又如之奈何呢?既寫他害怕開戰的膽怯心理,又寫他的知己知彼、老成持重。既寫他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因而遭到國人唾駡,又從深層次寫出簽約的根源在於國傢的貧弱。總之,在作者筆下,威毅伯不是一個被簡單化、臉譜化了的人物,而是一個具有歷史真實感的藝術形象。
《孽海花 》在藝術方面,亦多有不足之處。其結構雖雲工巧,獨創性亦顯而易見,但是,把30年間歷史重大事件連結於金、傅婚姻生活故事這條主綫,終難免有牽強之處。然而,所有這些終究是白玉中之微瑕而已。 外文名稱 Nie hai hua
更多外文片名: A Torn Lily
導演:
袁仰安 Yang'an Yuan
鬍小峰 Xiaofeng Hu ....(co-director)
黃域 Yu Huang ....(co-director)
編劇: 袁仰安 Yang'an Yuan
主演:
平凡 Fan Ping ....Wang Kui
石慧 Hui Shi ....Xiao Ju
蘇秦 Qin Su ....Wang Zhong
製作人 Produced by:袁仰安 Yang'an Yuan
攝影 Cinematography:黃錫林 Xilin Huang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黃域 Yu Huang ....assistant director
鬍小峰 Xiaofeng Hu ....assistant director
影片類型: 劇情
國傢/地區: 香港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上映
香港 Hong Kong 1953年2月14日 香港 Hong Kong 1953年 香港 Hong Kong 1953年 香港 Hong Kong 1953年2月14日 續孽海花 孽海花傳奇 新孽海花傳奇 國學大書院-儒林外史孽海花 集部第冊孽海花 三十五回曾樸撰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民國十七年二十年真美善書局鉛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