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人物 : 名人 > 孫科
目錄
人物·簡介 Biography
  孫科(1891一1973),字哲生,廣東中山人,孫中山獨子。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任第一任廣州市長,1923年、1926年兩次再任廣州市長,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長,1932年任立法院長,主張速行憲政聯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1949年辭職旅居香港、法國、美國等地,1965年任臺灣“總統府”高級咨議,1973年9月13日病逝於臺北。
人物·生平 People Life
  1895年,孫科隨祖母移居夏威夷檀香山,檀香山中學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文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1907年在檀香山加入同盟會。1917年回中國,在廣州擔任大元帥府秘書。1918年到1920年擔任非常國會參議院秘書兼廣州時報編輯。1921年任廣州市長兼治河督辦,後任廣州市首任市長。
  1923年2月再任廣州市長。10月參與中國國民黨改組,獲指定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黨綱章程。1924年主持國民黨廣州特別黨部,6月與黃季陸合作提出《彈劾共産黨案》。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開府,任政府委員。1926年1月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5月第三次就任廣州市長。1927年3月任國民黨常務委員與國民政府常務委員。7月隨汪兆銘清共。
  1928年1月與鬍漢民與伍朝樞赴英德等地考察,起草《中國國民黨訓政大綱》,協助製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10月任鐵道部長與考試院副院長。
  1929年,孫科親領籌辦總理故鄉紀念學校一所(即今日的中山紀念中學)之責。
  1931年改任行政院長,因財政危機旋即辭職。同年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在廣州成立了一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相對抗。由於孫科上臺後,政府財政無比睏難,不到1個月便辭職了。孫科呼籲從速實施憲政。
  1932年改任立法院長,曾鼓吹實行立憲制度,但遭蔣介石冷遇。其間連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中蘇文化協會”成立,出任首屆會長。1938年奉派中國政府代表及蔣介石特使與蘇聯談判,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和《中蘇商務條約》,爭取蘇聯援助中國抗日戰爭。
  1944年11月,孫科在《紐約時報》撰文,暢談他長期以來對在中國實現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1945年出任國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長,國民黨中常委。
  1946年1月表國民黨與中國共産黨協商,然後跟隨蔣介石進攻共産黨占領區。1946年下半年,隨着國內政治環境的急劇變化,孫科從自己原來的立場全面後退,停止革新宣傳,轉而支持蔣介石的政策。
  1947年並任國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與李宗仁競選副總統落選,後再度出任行政院長。1948年11月,獲蔣任為行政院長。
  蔣介石於1949年1月下臺,由李宗仁代任總統。孫科以南京不穩,將行政院遷往廣州,一度令李宗仁政府無法運作,亦無法與共産黨和談。孫科亦是中共在1948年開列首43名國民黨“戰犯”之一。
  1949年辭職赴臺。1951年赴法國。1952年移居美國,擔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董事長。
  1954年夏,因次子孫治強從香港舉傢遷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孫科遂遷居與次子同住。
  1965年由美國至臺灣,任中華民國總統府高級咨議、考試院院長,1967年出任東吳大學董事長。
  1973年因心髒病病逝於臺北。終年82歲。
國父·之子 Son of the father
  孫科逝世後,蔣介石評價他“氣量恢弘,才識遠大”、“功在國傢,聲馳寰宇”,頗多溢美之詞。客觀上來看,這種措詞中有許多為逝者諱的客套成分,真正用來評價孫科,肯定不能算是完全貼切。一位研究孫中山先生多年的教授說到孫科的時候,坦言自己研究過程中並沒有加以特別的註意,認為他雖然很早便投身國民革命,且長期居於國民黨政府的高位,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終究衹覺得他是一個平常之人。
  孫科先生與其父孫中山先生比起來,孫科當然顯得庸常。但談論到孫科的時候,又是始終無法繞開孫中山這個名字的。
  普天下的父母,大概沒有一個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出息,偉人如孫中山先生大概也不能例外。我們從他對待兒女的問題上,可以看出孫中山作為一個普通父親的良苦用心。他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不僅讓孫科選擇了一條人生道路,早早便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更在自身修養、生活素養方面做了一個引導和表率,讓孫科成為國民黨要員中一個以能“看看書”而聞名的人物。
  坦白地說,做一個偉人的後代,是件非常難的事情,外人會經常下意識地將其與父輩拿來作比較。做個平常人顯然就是沒有沿承父輩風範,但超越又何其難?何況,孫科的坐標係,是孫中山這樣一個偉人。
  古人曾經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類的論斷,而魯迅先生也有句很大膽的話,大意是說,一個人的學問和能力,與花柳病不同,並不能經由性交傳給對方和子女。衹有頭腦簡單的庸俗之人,纔會說出“竜生竜,鳳生鳳”、“老子英雄兒好漢”這樣的奇談怪論。即使是被認為在教育子女方面最成功的曾國藩,子孫後代也是人才輩出,但影響力上終究沒有一個超越了曾國藩,卻也是事實。電影續集總是不如第一部好看,大概也是同樣的道理。
  孫中山身處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內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腐朽垂死,外有西方列強的激烈衝擊,整個中國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為民族乃至中國的未來尋找一個自強的出路的理想,造就了許許多多為革命振臂一呼、奔走一生的堅定革命者,而孫中山正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大而化之,産生一個對歷史、對社會有巨大影響的偉大人物,除了與生俱來的素質及後天的自身努力外,也有當時特定社會環境的客觀因索,否則,該如何理解“時勢造英雄”這一說法?
  脫離開具體的客觀環境,透過孫中山的高大背影去看待孫科,雖是人之常情,卻又不是公平與理性的做法。孫科的一生,是沿循着父親所開創的道路平穩走下去,有繼續革命之責,卻已無開創之功,其成就也就自然不能與孫中山的經世偉業相提並論。至於孫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凝聚的個人魅力,更是未經受過太多波折的孫科所不能比擬的。
  客觀地來說,孫科的確沒有其父的雄圖大略,即使與同輩的政治人物相比,他也不一定有非常突出之處,但至少不是紈絝子弟、衙內、公子哥一類人物,也並不是資質平庸、毫無想法、衹能依靠父親名聲混日子的一個人。他仍有自己的政治抱負,提出過實施憲政的政治主張,並大力抨擊蔣介石的獨裁,衹是囿於環境、地位的製約,常常表現得一波三折前後互異,這大概也是他的地位、性格、與環境等因索互相作用的結果吧。
  也許,世上英雄本來就不常有,大多數人都衹是在不斷努力地逃脫平庸命運的過程中。那麽,後人看待孫科的時候,首先應該持的,或許就是一種平和心態。
父親·導師 Father, mentor
  雖然孫中山先生畢生在為革命勞碌奔波,但對於自己唯一的兒子,他不僅充當着一個父親的角色,更是兒子孫科的人生與革命導師的角色。正是在他的引導下,孫科早年便投入革命並長期擔任國民黨的要職。也正是在父親的督促下,孫科養成了好讀書的習慣,並以“養浩然氣,讀有用書”自勉,一直到晚年移居美國,仍然讀書不輟。
  孫科早年在檀香山讀中學時,孫中山就曾經從英國寄給他一套“人人文庫”叢書,這套一百多册的英文文學書籍,都是英美著名大作傢撰寫的小說、劇本,信中還不忘告誡兒子:“你要使英文進步,單靠學校的課本是不夠的,必須多多閱讀文學名著,久而久之,自然會有進步。”孫科準備在中學畢業後研究農業,孫中山非常贊賞兒子的選擇,親自為他選擇學校。
  在檀香山加入同盟會後,孫科擔任《自由新報》、《大聲周刊》的編輯,孫中山甚感欣慰。回到國內後,孫中山與孫科寫信的主要內容,仍然是讀書。1919年,孫科撰寫了《都市規劃論》、《廣告心理學概論》兩書,且積極從事譯述的工作,受到父親的好評。而不管到什麽地方,孫中山與兒子的主要溝通內容幾乎都是以書為載體。孫科在《八十述略》中回憶道:“先父不時從各地寄來一大包一大包的書籍要我閱讀。如果他到南洋一帶,寄來的幾乎全是我國的綫裝書;到了歐美,便寄來英文的各種名著來。”
  孫科喜歡讀書的名聲在外,以致反對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在國民黨要人中,他也是個比較能“看看書的人”。到了晚年,孫科遠離曾經數十年相伴的政治鬥爭,終於有機會靜心修養,唯以讀書自娛。他曾回憶說:“除了偶爾出外小作旅遊外,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讀書上面。”有人評價說:“孫科能在大洋彼岸一旖旎小鎮以讀書為樂,實屬國民黨政要顯貴中的鳳毛麟角。說這是有惠於其父孫中山好讀書的遺傳個性,恐怕還不如說是受益於孫中山早歲對他循循善誘,力促其勤學苦讀的一片苦心,更為準確得當。”
  對待革命的問題上,孫中山從來沒有給兒子以特別的照顧,或者說偏襢兒子。孫科最初回國時,廖仲愷認為他在美國研究過市政,又有都市規劃著作,是廣州市長的理想人選。但孫中山認為他年紀缺乏行政經驗而未允許,後在鬍漢民的勸說下纔正式委任。當時孫中山的革命軍經濟睏難,孫科在廣州為其財政上的籌備做了有力的支持,成為國民政府的重要陣地。
  1923年,因為籌集軍餉的問題,孫科遭到父親的責駡,他認為是鬍漢民假藉命令索錢,挑撥他父子不和,並用手杖打嚮鬍漢民,結果驚動了孫中山。孫中山怒不可遏,一手奪過衛士的駁殼槍,就要打孫科。而孫科後來與鬍漢民不和,發展到互相猜忌,孫中山立即寫信給他說:“正宜開誠布公,同心協力,以共扶危局。”
政治·憲政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1928年,北伐完成,中國基本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為“國傢改造”提供了一個“千載一時的機會”。孫科認為“如果革命而沒有建設,實在可說是完全失掉了革命的真意義。”於是,他主張以漸進的方式促進國民黨革新,以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發展。
  在政治理念上,孫科非常欣賞英美的民主制度。他一度是“以黨治國”的積極擁護者,但是隨着國內外矛盾的急劇變化和黨治弊端的逐步暴露,轉而在國民黨內最先提出結束黨治、盡速實施憲政的主張。抗戰後期,他又呼籲實現多黨製的民主政治。1944年,孫科在《紐約時報》撰文,暢談他長期以來對在中國實現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他認為中國“必須先有賢明的政治領導,使中國及其人民邁嚮民主政治的目標前進”。這種政治主張,反映了在陷入睏境的國民黨政權時,孫科試圖以西方的模式來重新調整發展方向的努力。
  近二十年的時間裏,孫科一直對蔣介石的獨裁不滿。1931年,他曾經指責蔣介石“以個人支配黨,使黨成為個人的工具”,在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下,“中國國民黨已名存實亡”。抗戰後期孫科再次猛烈抨擊蔣介石,要求實現國民黨的民主化,“應該坦白地承認過去二十年來,黨的機構和作風實在是走錯了路”,要求健全國民黨的選舉制度。
  孫科一生服膺父親的三民主義,但也認為“一定要從主觀的感情的宣傳”轉嚮“作客觀理智的研究”,即“取法中山先生探求真理的虛心態度,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接受歐洲現代最近代化的思潮”。在經濟和民生問題上,孫科從鞏固國民黨統治基礎前提出發,強調用改良的方法盡快解决農村的土地問題。
  至於對待共産黨的態度,孫科幾經反復。他曾與宋慶齡一道,聯名呼籲恢復孫中山製定的三大政策。但到了抗戰前期,他又公開追隨蔣介石,攻擊共産黨。到了抗戰後期,他又改變態度,公開呼籲承認中共合法地位,反對再打內戰。種種現象表明,孫科的政治理念顯得並不十分成熟。
  儘管孫科提出過一係列的政治理想與主張,儘管他長期處於國民黨的上層,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個能對决策産生决定性影響的政治勢力,進入真正的權力中心,加上他思想的內在限製,使得他在與蔣介石的合作中,不得不經常采取妥協的態度,並最終與國民黨政權共沉浮。
情感·風流 Romantic feelings
  孫科共有二子四女,元配夫人為表妹陳淑英。四個女兒中,孫穗英和孫穗華的生母是陳淑英,孫穗芬的生母是孫科的二夫人藍妮,而孫穗芳生母叫嚴藹娟。藍妮是孫科公開承認的二夫人,他們之間的麯折戀情對孫科的政治生涯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藍妮是雲南哈尼族苗王後代,容貌秀麗,對中國古典詩詞也有一定瞭解。1935年在上海的一次宴會上,孫科與藍妮一見鐘情,旋即邀請她擔任自己的機要秘書。兩人感情與日俱增,不久,孫科决定娶藍妮為二夫人。婚禮那天,孫科請了立法院的同事,一共擺了4桌酒席。在同事的祝賀聲中,他說:“哈哈,我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孫科娶了藍妮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她的忠貞感情,親筆給藍妮寫了一張字據:我衹有元配夫人陳氏與二夫人藍氏二位太太,此外决無第三人,特此立證,交藍巽宜二太太收執。1938年,藍妮在上海生下了女兒,孫科給愛女起名叫孫穗芬。
  抗日戰爭爆發後,藍妮告別尚在襁褓中的女兒,與孫科前往重慶。當時,藍妮廣泛地與社會各界人士交往,與鄧穎超、康剋清等共産黨人關係甚好。1940年藍妮獨返上海,回到女兒孫穗芬的身邊。
  1948年,在副總統的選舉中,許多人都認為,孫科有蔣介石做後臺,穩操勝券。然而,這時發生了一件導致孫科功敗垂成的所謂“藍妮事件”。《救國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報道,說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中央信托局沒收了藍妮的一批德國進口的顔料,作為敵偽財産處理,可是孫科緻函國民大會秘書長,說這批顔料為“敝眷”藍妮所有,要求發還……,《救國日報》的報道出來後,孫科在選舉中大受影響,經過四輪選舉,最後李宗仁擊敗了孫科,當選為國民政府副總統。
  落選的結果也使得孫科與藍妮最後分手。據說,當時孫科為了能競選上副總統,面對政敵利用《救國日報》所做的大肆詆毀,不僅未替藍妮公開辯解,相反,還為洗清自己做了一些小動作,這就激怒了生性倔強的藍妮,從此和孫科形同陌路人。
  孫科與藍妮之女孫穗芬,1966年,她在臺灣第一次見到了生父孫科。直到其父於1973年去世,她每年去臺灣兩次,“我相信父親內心是想彌補我幼年時所缺少的父愛”。
晚年·落寞 Lonely old age
  孫科久居高位,與父親孫中山一樣“不蓄私財”。正因為孫科囊中羞澀,以致他漂泊海外的生活是異常艱苦的。孫科夫婦出國遠行的盤纏,還是靠賣了房子湊足的,他們閑居美國,沒有任何固定的收入,僅依靠兒女接濟小額款項,省吃儉用,一切自己動手,度過了十多個落寞而清苦的春秋。民國時的生活,感慨不已,她對寓所描述道:那是一幢嚮當地人訂租的房子,周圍全部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就像海邊專供遊人遊泳後休息的那種臨時房捨一樣,風一吹就開,無以名之,姑且稱為“火柴盒式”的房子。
  孫科夫婦在與其子共同生活的十多年中,全家分別負擔清潔工作,由孫科負責打掃各室內的清潔,包括衛生 間,每天用吸塵器做工;夫人陳淑英負責廚房的清潔工作;孫治強負責搬運重物品、清理戶外清潔工作,他的夫人則照顧孩子們以及承擔瑣碎的傢務事。後來當孫科遷居Lagune Beack後,為了節省開支,自己種菜,自己烹飪灑掃,生活異常清苦。當時有人曾這樣描述他的生活:“一幢簡陋的平房,沒有地毯,沒有僕人,凡事自己動手,曾經是叱咤風雲的人物,而今卻能自甘淡泊,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卻非常富足,他的傢中,到處都是書籍。”
  對於在美國的生活狀況,孫科曾回憶說:“在美國定居的一段悠長歲月中,友朋酬酢甚少,惟有國內去的朋友,纔不惜遠道來訪;不能前來的,也多拍個電報或通電話,張君勱先生亦時相過從,所以除了 偶爾出外小作旅遊外,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讀書上面。”孫科喜歡讀書的名聲在外,以致反對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在“黨國要人”中,他也還比較的是一個“看看書的人”。“養浩然氣,讀有用書。”這是當年孫科在南京寓所挂的一幅很得意的書法作品。此時,孫科年逾古稀,遠離曾經數十年相伴的政治鬥爭,終於有機會靜心修養,餘暇唯以讀書自娛。他每天徒步到圖書館看書,有時直到圖書館關門,管理員催他走,他纔戀戀不捨地回傢。其實,孫科自幼在其父孫中山的關心、督促下,養成好讀書的習慣,晚年在異域每當展捲閱讀,父親對他的諄諄教誨就縈回腦際,孫科早在檀香山讀中學時,獻身革命的孫中山就曾經從英國寄給他一套“人人文庫”叢書,這套一百多册的英文文學書籍,都是英美著名大作傢撰寫的小說、劇本。孫中山在信中還不忘告誡兒子:“你要使英文進步,單靠學校的課本 是不夠的,必須多多閱讀文學名著,久而久之,自然會有進步”。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一傢人曾在南京有一段短暫的團聚時光。這時,孫中山與孫科談話的一個重要內容,仍是議論讀書。顯然,孫科在美國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尚能一如既往的“養浩然氣,讀有用書”,自然凝聚着孫中山的一片苦心。難怪有人說:“孫科能在大洋彼岸一旖旎小鎮以讀書為樂,實屬國民黨政要顯貴中的鳳毛麟角。說這是有惠於其父孫中山好讀書的遺傳個性,恐怕還不如說是受益於孫中山早歲對他循循善誘,力促其勤學苦讀的一片苦心,更為準確得當”。孫科這位昔日堂堂的國民政府顯要,在美國因生活睏難,竟連買書的錢都不夠,衹購報紙、期刊閱讀。但這絲毫不改變他對讀書的嗜好。
  1952年,孫科移居美國。到紐約後,他做了一次全身檢查,結果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及高血壓、失眠等病癥,經過三個月的治療,病情有所好轉。
  孫科夫婦在與其子共同生活的十多年中,全家分別負擔清潔工作,由孫科負責打掃各室內的清潔,包括衛生間,每天用吸塵器做工;夫人陳淑英負責廚房的清潔工作;兒子孫治強負責搬運重物品、清理戶外清潔工作,他的夫人則照顧孩子們以及承擔瑣碎的傢務事。後來為了節省開支,自己種菜,生活異常清苦。當時有人曾這樣描述他的生活:“一幢簡陋的平房,沒有地毯,沒有僕人,凡事自己動手,曾經是叱咤風雲的人物,而今卻能自甘淡泊,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卻非常富足,他的傢中,到處都是書籍。”
  據臺灣學者莊政教授著述披露,孫科夫婦閑居美國時沒有任何固定的收入,僅依靠兒女接濟小額款項,省吃儉用,一切自己動手,度過了十多個落寞而清苦的春秋。
人物·傢世 People Family History
  國父一傢
  1885年4月13日,國父孫中山與盧慕貞女士結婚。婚後六年(1891年9月18日)生子孫科,四年後生長女孫金延,次年生次女孫金婉。與盧慕貞離婚後,1915年10月25日,國父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
  孫科生二子四女:
  ● 孫科長子孫治平,1913年生。1955年獲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曾任國民黨中評委、電視公司董事長、聯合發展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治平生一子,孫國雄。國雄有三女一子:子偉仁、長女美玲、次女美蘭、三女美蓮。
  ● 孫科次子孫治強 1915年生。有美國加州大學政治經濟學學位。離過一次婚,第二任妻子林倫可比他小三十歲,生二子。共有二子二女:長子國欣、次子國元、長女嘉琳、次女嘉瑜。
  ● 孫科長女孫穗英 1922年生。
  ● 孫科次女孫穗華 1925年生。
  ● 孫科三女孫穗芳 1936年生。1956年讀上海同濟大學建築係。1959年移居香港。196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畢業於夏威夷太平洋大學。1995年11月獲斯裏蘭卡國際公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著有《我的祖父孫中山》一書。生有兩子:王祖榮長子,王祖耀次子。
  ● 孫科幼女孫穗芬 1938年生。
陝西省科技廳官員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Officials
  孫科,男,漢族,1965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工程專業博士。歷任寶雞市鬥雞中學教師,陝西師範大學講師,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廳(原省科委)政策法規處主任科員、辦公室副主任、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兼辦公室副主任、辦公室主任。2007年2月起,任中共陝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員、陝西省科技廳副廳長。
相關詞
紙幣孫中山興中岐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