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武也就是孫子,出生於約公元前535年,字長卿,後人又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人。 公元前552年,即孔子出生的前一年,在齊國都城臨淄以北的莒邑(今山東廣饒縣境內,與樂安邑為同一地面),漢族。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軍事傢和軍事理論傢。他就是被後世並稱為山東文武兩聖人之一的武聖,也稱“兵聖”——孫武。(孫武出生時姓田,後改姓孫。為使稱謂統一,書中統稱孫武——編者註) 孫武的遠祖其實既不姓孫,也不姓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 陳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領域包括今河南的東部及安徽的北部,國都在陳(今河南淮陽一帶)。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鬍滿,他是舜的後代,父親是周武王時負責執掌陶器製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後,建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屏衛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建立齊國。鬍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此後,鬍滿因封陳而稱陳鬍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即姓陳。 公元前527年,年僅25歲的孫武完成曠世聖書——《孫子兵法》。 公元前707年,當陳國君位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桓公的弟弟殺了兄長陳桓公,篡奪了君位,自立為王,史稱陳厲公。7年以後,陳桓公的兒子陳林又殺死了他的叔父陳厲公自立為陳莊公。莊公在位7年,死後由其弟弟接位為陳宣公。陳宣公立其長公子禦寇為太子。公元前672年,陳宣公的寵妃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為討好寵妃,陳宣公廢嫡立庶,殺死了太子禦寇,另立寵妃生的兒子為太子。公子陳完(字敬仲,生於公元前705年)是陳厲公的長公子,又是太子禦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預感到大禍即將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險,於是决定逃離陳國。 離開陳國以後要投奔到什麽地方,陳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爭霸中原的角逐中,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銳意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廣納人才。於是,陳完毅然來到齊國。 陳完到達齊國後,齊桓公見他儀表堂堂,言談不俗,頗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且陳完又是陳國公子,虞舜之後,於是齊桓公打算聘他為客卿,也就是當齊桓公非齊裔的高級幕僚。陳完謙遜地謝絶了。齊桓公就讓他擔任了管理百工(全國所有的手工製造業)的“工正”(官名)。 陳完在齊國,講仁守義,辦事得體,表現出很高的道德修養。有一次陳完在白天招待齊桓公飲酒,當喝到興頭時,天已經黑下來了。齊桓公說:“點上燈繼續喝!” 這時陳完很恭敬地站起來說:“臣衹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飲酒,不知道晚上陪飲,實在不敢奉命。”後人評價陳完這種做法時說:“用酒來完成禮儀,不能無限度地繼續下去,就是義;陪君主飲酒完成禮儀後便不再使君主過量過度,這就是仁。”這件事是陳完講仁守義的很好體現。 陳完在擔任“工正”期間,不僅幫助齊國完成了“工蓋天下”、“器蓋天下”的爭霸目標,還組織人編定了《考工記》一書。由於陳完出色的工作和絶佳的人品,齊桓公便賜給他一些田莊。陳完一則為了隱姓避難,二則為了表示對齊桓公賜封田莊的感激,三則當時陳、田二字的讀音差不多,故以田為姓,改陳完為田完。田完後來娶齊大夫懿仲之女為妻,傢世逐漸興旺起來,富貴盈門,成為齊國的望族。田完死後,謚號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莊。田湣孟莊生文子須無,事齊莊公。田文子須無生桓子無宇,亦事齊莊公。田無宇承田氏傢族尚武遺風,以勇武著稱,力大無比,受到齊莊公的寵愛和器重,官至大夫,並被封采於齊國的莒邑(孫武出生地)。田無宇有三個兒子:田開(武子)、田乞(釐子)和田(孫)書。田開沒有官職,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動在柏寢臺,曾為齊景公登臺而鼓琴,是齊國有名的“樂師”。田乞為齊國大夫,先事齊景公,後為齊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間,嚮民衆收取賦稅時,故意用小鬥;而在嚮民衆放貸時,卻故意用大鬥,暗行德政於民,收取民心。從此,田氏深得民衆愛戴,“歸之如流水”,田氏傢族日益強盛。田(孫)書即孫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後因景公賜姓孫氏,改姓名為孫書。田(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字起宗,在景公朝中為卿。田無宇、田(孫)書、孫憑,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一時。 孫武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裏。 孫武到了吳國,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通過斬姬練兵,取得了吳王的賞識。在伍子胥,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倚重二人,把他們兩人視為左臂右膀。吳王讀過《孫子兵法》,也想深入討論。一天,吳王同孫武討論起晉國的政事。吳王問道:“晉國的大權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韓,魏,趙六傢大夫手中,將軍認為哪個傢族能夠強大起來呢?” 孫武回答說:“范氏,中行氏兩傢最先滅亡。” “為什麽呢?” “根據他們的畝製,收取租賦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貪廉做出判斷的。以范氏、中行氏來說,他們以一百六十平方步為一畝。六卿之中,這兩傢的田製最小,收取的租稅最重,高達五分抽一。公傢賦斂無度,人民轉死溝壑;官吏衆多而又驕奢,軍隊龐大而又屢屢興兵。長此下去,必然衆叛親離,土崩瓦解!” 吳王見孫武的分析切中兩傢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着問道:“范氏、中行氏敗亡之後,又該輪到哪傢呢?” 孫武回答說:“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范氏、中行氏滅亡之後,就要輪到智氏了。智氏傢族的畝製,衹比范氏、中行氏的畝製稍大一點,以一百八十平方步為一畝,租稅卻同樣苛重,也是五分抽一。智氏與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幾乎完全一樣:畝小,稅重,公傢富有,人民窮睏,吏衆兵多,主驕臣奢,又好大喜功,結果衹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轍。” 吳王繼續追問:“智氏傢族滅亡之後,又該輪到誰了呢?” 孫武說:“那就該輪到韓、魏兩傢了。韓、魏兩傢以二百平方步為一畝,稅率還是五分抽一。他們兩傢仍是畝小,稅重,公傢聚斂,人民貧苦,官兵衆多,急功數戰。衹是因為其畝製稍大,人民負擔相對較輕,所以能多殘喘幾天,亡在三傢之後。” 孫武不等吳王再開問,接着說:“至於趙氏傢族的情況,和上述五傢大不一樣。六卿之中,趙氏的畝製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不僅如此,趙氏收取的租賦歷來不重。畝大,稅輕,公傢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過分驕奢,在下者尚可溫飽。苛政喪民,寬政得人。趙氏必然興旺發達,晉國的政權最終要落到趙氏的手中。” 孫武論述晉國六卿興亡的一番話,就像是給吳王獻上了治國安民的良策。吳王聽了以後,深受啓發,高興地說道:“將軍論說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國的正道,就是要愛惜民力,不失人心。” |
|
詩人: 汪韶 Wang Shao
為憂玩色墮軍實,故假陳兵去二姬。 卻恨此機深莫悟,後人不諫受西施。 |
|
①孫武。亦稱孫子”。春秋末期軍事傢。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人。曾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見吳王,被吳王重用為將。與伍子胥一起共佐吳王實施破楚擊越,爾後爭奪中原之方略,使吳成為一隅之霸。其軍事思想豐富而深邃,並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所著《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學的奠基作。②孫武(1880-1939)。近代民主革命者〓北夏口(治今漢口)人。曾參加自立軍起義◇參加組織共進會,並加入同盟會。1911年聯合文學社準備起義,被舉為參謀長〓北軍政府成立後,任軍務部長。1912年組織民社,擁護黎元洪。晚年退居京滬,不問政事。 |
|
①孫武。亦稱“孫子”。春秋末期軍事傢。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人。曾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見吳王,被吳王重用為將。與伍子胥一起共佐吳王實施破楚擊越,爾後爭奪中原之方略,使吳成為一隅之霸。其軍事思想豐富而深邃,並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所著《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學的奠基作。
②孫武(1880-1939)。近代民主革命者。湖北夏口(治今漢口)人。曾參加自立軍起義。後參加組織共進會,並加入同盟會。1911年聯合文學社準備起義,被舉為參謀長。湖北軍政府成立後,任軍務部長。1912年組織民社,擁護黎元洪。晚年退居京滬,不問政事。 |
|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傢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傢。漢族,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著有巨作《孫子兵法》,並為後世兵法傢所推崇。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孫子故裏——山東廣饒《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記載記載孫武的史料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武與孫武孫孫臏、吳起合列一傳,記載如下。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古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捨,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
|
孫武的遠祖其實既不姓孫,也不姓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
陳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領域包括今河南的東部及安徽的北部,國都在陳(今河南淮陽一帶)。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鬍滿,他是舜的後代,父親是周武王時負責執掌陶器製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後,建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屏衛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建立齊國。鬍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此後,鬍滿因封陳而稱陳鬍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即姓陳。
公元前707年,當陳國君位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桓公的弟弟殺了兄長陳桓公,篡奪了君位,自立為王,史稱陳厲公。7年以後,陳桓公的兒子陳林又殺死了他的叔父陳厲公自立為陳莊公。莊公在位7年,死後由其弟弟接位為陳宣公。陳宣公立其長公子禦寇為太子。公元前672年,陳宣公的寵妃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為討好寵妃,陳宣公廢嫡立庶,殺死了太子禦寇,另立寵妃生的兒子為太子。公子陳完(字敬仲,生於公元前705年)是陳厲公的長公子,又是太子禦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預感到大禍即將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險,於是决定逃離陳國。
離開陳國以後要投奔到什麽地方,陳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爭霸中原的角逐中,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銳意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廣納人才。於是,陳完毅然來到齊國。
陳完到達齊國後,齊桓公見他儀表堂堂,言談不俗,頗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且陳完又是陳國公子,虞舜之後,於是齊桓公打算聘他為客卿,也就是當齊桓公非齊裔的高級幕僚。陳完謙遜地謝絶了。齊桓公就讓他擔任了管理百工(全國所有的手工製造業)的“工正”(官名)。
陳完在齊國,講仁守義,辦事得體,表現出很高的道德修養。有一次陳完在白天招待齊桓公飲酒,當喝到興頭時,天已經黑下來了。齊桓公說:“點上燈繼續喝!”這時陳完很恭敬地站起來說:“臣衹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飲酒,不知道晚上陪飲,實在不敢奉命。”後人評價陳完這種做法時說:“用酒來完成禮儀,不能無限度地繼續下去,就是義;陪君主飲酒完成禮儀後便不再使君主過量過度,這就是仁。”這件事是陳完講仁守義的很好體現。
陳完在擔任“工正”期間,不僅幫助齊國完成了“工蓋天下”、“器蓋天下”的爭霸目標,還組織人編定了《考工記》一書。由於陳完出色的工作和絶佳的人品,齊桓公便賜給他一些田莊。陳完一則為了隱姓避難,二則為了表示對齊桓公賜封田莊的感激,三則當時陳、田二字的讀音差不多,故以田為姓,改陳完為田完。田完後來娶齊大夫懿仲之女為妻,傢世逐漸興旺起來,富貴盈門,成為齊國的望族。田完死後,謚號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莊。田湣孟莊生文子須無,事齊莊公。田文子須無生桓子無宇,亦事齊莊公。田無宇承田氏傢族尚武遺風,以勇武著稱,力大無比,受到齊莊公的寵愛和器重,官至大夫,並被封采於齊國的莒邑(孫武出生地)。田無宇有三個兒子:田開(武子)、田乞(釐子)和田(孫)書。田開沒有官職,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動在柏寢臺(今廣饒在當時是齊國後花園),曾為齊景公登臺而鼓琴,是齊國有名的“樂師”。田乞為齊國大夫,先事齊景公,後為齊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間,嚮民衆收取賦稅時,故意用小鬥;而在嚮民衆放貸時,卻故意用大鬥,暗行德政於民,收取民心。從此,田氏深得民衆愛戴,“歸之如流水”,田氏傢族日益強盛。田(孫)書即孫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後因景公賜姓孫氏,改姓名為孫書。田(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字起宗,在景公朝中為卿。田無宇、田(孫)書、孫憑,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一時。
孫武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裏。 |
|
長野剛繪製的孫武孫武出生的當天晚上,同在朝中為官的孫武的祖父孫書和父親孫憑都趕回傢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僕人都沉浸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孫書望着襁褓中的孫兒,真希望他快快長大,繼承和發揚將門武業,報效國傢。孫書决定給孫兒取名為“武”,孫憑完全贊同。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能止戈纔是武。古兵書上說“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協和大衆和豐富財物。孫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卿”在當時為朝中的大官,與大夫同列。孫書為齊大夫,孫憑為齊卿。他們希望孫兒將來也能象他們一樣,在朝中為官,成為國傢棟梁。
事情果真象他們所希望的那樣,隨着孫武的長大,逐漸顯現出對軍事的愛好和特有的天賦。也許是自幼受到將門家庭的熏陶,孫武自幼聰慧睿智,機敏過人,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而且特別尚武。每當孫書、孫憑自朝中回到傢裏,孫武總纏着他們,讓他們給他講故事。他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時間一長,在一旁侍候孫武的奴僕、傢丁也都學會了。於是,當祖父和父親不在傢時,孫武就纏着他們給他講。
除了聽故事,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孫傢是一個祖祖輩輩都精通軍事的貴族世傢,傢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黃帝兵書》、《太公兵法》、《風後渥奇經》、《易經卜兵》、《軍志》、《軍政》、《軍禮》、《令典》、《周書》、《老子兵錄》、《尚書兵紀》、《管子兵法》及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爭的許多竹簡,塞滿了閣樓。孫武就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傢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有一次,孫武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是什麽?戎是什麽?”
老師想今天孫武問的問題倒是簡單,於是隨口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孫武接着問:“祭祀是種精神的寄托,怎麽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傢的大事呢?”
老師頓覺奇異,一時答不出來。
孫武接着說:“衹有兵,纔是國傢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孫武長到8歲,被送進“庠序”(政府辦的正規學校)接受係統的基礎知識教育。當時,“五教”、“六學”是“庠序”的主修課程。“五教”是指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學”是指六種基本科目的學習,即禮、樂、射、禦、書、數。少年孫武天資聰明,對那些艱澀繁雜的“五教”以及規定的文化基礎課,看三兩遍就能熟記於心。往往其他同學還在埋頭苦讀,他早已記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一次,老師以為他貪玩,把他叫回去準備責罰一頓。責罰是要有理由的,老師就把剛剛學過的一段課文嚮他提問,孫武對答如流。老師找不出責罰的理由,衹好作罷。久而久之,老師感覺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賦,將來必成大器。於是教育孫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課程中,孫武最感興趣的是“六學”中的“射”和“禦”。在“射”、“禦”的第一節課上,老師先給學生講解了“射”、“禦”的基本內容及學習“射”、“禦”的意義。“射”和“禦”既是戰場拼殺的基本技能,也是齊國社會競技活動的主要項目。在齊國,每年的九月,都要舉辦一次全民“射”、“禦”逐賽,是國傢選將取纔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現自我,步入仕途的絶佳良機。
接下來,老師還重點講解了齊國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風。約在夏商之際,或更早一些,齊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聞名遐邇。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着“弓”組成的象形字。神話傳說中,東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馴服了十個太陽,同時射瞎了黃河(河伯)的眼睛。他還射死封豕長蛇,並在青丘(古鉅澱湖一帶)把猛禽“大風”射死,為民除害。人們尊稱他為“後羿”。殷商時期,齊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紂(《史記·秦本記》),一生非戰即鬥,最後戰死在海邊上(蜚廉塚在今廣饒縣城東)。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滅商,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尚武風俗得以承襲,並發揚光大。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賦予的徵伐特權,可以代表周王室徵討其他國傢,齊國推崇尚武習俗便成為必然。據史記載,齊國曾多次對萊、杞、奄、陽、譚等小國用兵。二是齊地有發展畜牧業尤其是養馬的優越地理環境,養馬業在諸侯國中捷足先登,這就為軍事裝備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自桓公時起,齊國就是各諸侯國中馬匹最多的國傢。桓公時,一次贈予衛國良馬就達300匹。孫武傢所處的青丘地區,就是齊國的養馬基地。
由於受尚武精神的影響,齊國從國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為榮。“射”和“禦”,是齊人首練的武技,主要用於長距離的攻擊,是軍事活動的重要手段。齊人嚮來以“射”術和“禦”術的高低為榮辱,這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要想出仕入相,為國傢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
在接下來的學習和訓練中,孫武對“射”和“禦”投入了比其他學生多數倍的努力。孫武刻苦練習,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很快,孫武就成了掌握這兩項技能的同輩貴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孫武沒有滿足,沒有就此止步,依舊是鼕練三九,夏練三伏。此時,孫武心中蒙蒙矓矓有一個理想,那就是長大後要象他的祖父孫書、叔父田穰苴一樣,成為一名馳騁疆場的大將軍。 |
|
長野剛繪製的孫武孫武到了吳國,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通過斬姬練兵,取得了吳王的賞識。在伍子胥,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倚重二人,把他們兩人視為左臂右膀。吳王讀過《孫子兵法》,也想深入討論。一天,吳王同孫武討論起晉國的政事。吳王問道:“晉國的大權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韓,魏,趙六傢大夫手中,將軍認為哪個傢族能夠強大起來呢?”
孫武回答說:“范氏,中行氏兩傢最先滅亡。”
“為什麽呢?”
“根據他們的畝製,收取租賦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貪廉做出判斷的。以范氏、中行氏來說,他們以一百六十平方步為一畝。六卿之中,這兩傢的田製最小,收取的租稅最重,高達五分抽一。公傢賦斂無度,人民轉死溝壑;官吏衆多而又驕奢,軍隊龐大而又屢屢興兵。長此下去,必然衆叛親離,土崩瓦解!”
吳王見孫武的分析切中兩傢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着問道:“范氏、中行氏敗亡之後,又該輪到哪傢呢?”
孫武回答說:“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范氏、中行氏滅亡之後,就要輪到智氏了。智氏傢族的畝製,衹比范氏、中行氏的畝製稍大一點,以一百八十平方步為一畝,租稅卻同樣苛重,也是五分抽一。智氏與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幾乎完全一樣:畝小,稅重,公傢富有,人民窮睏,吏衆兵多,主驕臣奢,又好大喜功,結果衹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轍。”
吳王繼續追問:“智氏傢族滅亡之後,又該輪到誰了呢?”
孫武說:“那就該輪到韓、魏兩傢了。韓、魏兩傢以二百平方步為一畝,稅率還是五分抽一。他們兩傢仍是畝小,稅重,公傢聚斂,人民貧苦,官兵衆多,急功數戰。衹是因為其畝製稍大,人民負擔相對較輕,所以能多殘喘幾天,亡在三傢之後。”
孫武不等吳王再開問,接着說:“至於趙氏傢族的情況,和上述五傢大不一樣。六卿之中,趙氏的畝製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不僅如此,趙氏收取的租賦歷來不重。畝大,稅輕,公傢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過分驕奢,在下者尚可溫飽。苛政喪民,寬政得人。趙氏必然興旺發達,晉國的政權最終要落到趙氏的手中。”
孫武論述晉國六卿興亡的一番話,就像是給吳王獻上了治國安民的良策。吳王聽了以後,深受啓發,高興地說道:“將軍論說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國的正道,就是要愛惜民力,不失人心。”
電視劇《兵聖》朱亞文飾演的孫武孫武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閭經國治軍,製定了以破楚為首務,繼而南服越國,爾後進圖中原的爭霸方略;並實施分師擾楚、疲楚的作戰方針,使吳取得與楚爭雄的主動權。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吳軍攻剋了楚的屬國鐘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吳王準備攻楚,孫武認為“民勞,未可。”請再等待。伍子胥則提出疲楚的戰略,建議把部隊分為三軍,每次用一軍去襲擊楚國的邊境,“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用這種“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戰法來疲憊楚軍,消耗楚的實力。闔閭采納了這個意見,反復襲擾楚國達六年之久,使楚軍疲於奔命,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條件。孫武和伍子胥還根據楚與唐、蔡交惡,楚國令尹子常生性貪婪,因索賄得不到滿足而拘留蔡、唐國君,蔡、唐兩國對楚極其怨恨的情況,獻聯合唐、蔡以襲楚之計。蔡、唐雖是小國,但居於楚的側背,這就為吳軍避開楚軍正面,從其側背作深遠戰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條件。公元前506年,吳國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孫武與伍子胥佐闔閭大舉攻楚,直搗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吳軍要由今天的蘇州進到江陵附近,進行千餘裏深遠的戰略奔襲。孫武等人協助闔閭製定了一條出乎楚國意料的進軍路綫,即是從淮河逆流西上,然後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捨舟登陸,再乘楚軍北部邊境守備薄弱的空隙,從著名的義陽三關,即武陽關、九裏關、平靖關,直插漢水。吳軍按照這一進軍路綫,順利地達到漢水,進抵楚國腹地。楚軍沿漢水組織防禦,同吳軍隔水對陣。由於楚軍主帥令尹子常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為了爭功,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戰敗。吳軍乘勝追擊,5戰5勝,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 |
|
吳國從此強盛起來,開始了討伐越國的戰爭。在一次與越國的戰爭中,闔閭受傷不久病死,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公元前494 年 春天,越王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嚮吳國進發,夫差率10萬精兵迎戰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邊),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在黑暗的夜幕中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着5000名殘兵敗將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衹得嚮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的爭霸活動在南方地區取得勝利後,便嚮北方中原地區進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領着數萬精兵,由水路北上,到達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與晉、魯等諸國君會盟。吳王夫差在這次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爭得霸主的地位。
隨着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再象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不再那麽重視,反而重用姦臣伯嘉。越王勾踐為了消沉吳王鬥志、迷惑夫差,達到滅吳目的,一方面自己親侍吳王,臥薪償膽;一方面選美女西施鄭旦入吳。西施入吳後,夫差大興土木,建築姑蘇臺,日日飲酒,夜夜笙歌,沉醉於酒色之中。孫武、伍子胥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復,故必須徹底 滅掉越國,絶不能姑息養姦,留下後患。但夫差聽了姦臣的挑拔,不理睬孫武、伍子胥的苦諫。由於伍子胥一再進諫,夫差大怒,遂製造藉口,逼其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裏,扔到江中,不給安葬。伍子胥的死,給了孫武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識到吳國已經不可救藥。孫武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
|
一歲:據《史記》和《新唐書》所記,孫武係陳國公子孫完後裔,生於樂安(今山東廣饒)。至公元前544年,孫武一周歲。
二歲: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齊景公五年,孫武在齊(今山東廣饒境內,當時廣饒為齊國後花園,廣饒柏寢臺為齊桓公會盟諸侯的地方)。子産執鄭政,鄭國大治。
三歲: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齊景公六年,孫武在齊。
四歲: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齊景公七年,孫武在齊。晉趙武死,韓宣子執晉政。楚令尹圍殺王自立,是為楚靈王。
五歲: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齊景公八年,孫武在齊。春,晉侯使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六歲: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齊景公九年,孫武在齊。> 齊之田氏放貸,大鬥出,小鬥進,“民歸之如流水”。
七歲: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齊景公十年,孫武在齊。楚會蔡,陳,鄭,許,徐,滕,頓,鬍,瀋,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於申(今河南省南陽北)。楚靈王與陳,蔡等攻吳,破朱方(今江蘇省江東),執殺齊慶封。
八歲: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齊景公十一年,孫武在齊。魯廢中軍,四分公室。楚聯越攻吳,敗於鵲岸(今安徽銅陵一帶)。
九歲: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齊景公十二年,孫武在齊。楚攻徐,吳人救之,楚令尹子蕩攻吳,敗於房鐘(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歲: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齊景公十三年,孫武在齊。楚靈王六年,章華之宮落成,召魯君往賀,魯昭公不得已赴楚。衛襄公死,子靈公元立。
十一歲: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齊景公十四年,孫武在齊。楚滅陳。
十二歲: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齊景公十五年,孫武在齊。
十三歲: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齊景公十六年,孫武在齊。田,鮑二氏攻欒,欒施,高疆奔魯。田桓子無宇對貧睏孤寡者都發給糧食,其勢益大。
十四歲: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齊景公十七年,孫武在齊。楚靈王十三年,誘殺蔡靈侯,滅蔡,以公子棄疾為蔡公。吳王餘祭死,弟餘眯立。
十五歲: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齊景公十八年,孫武在齊。楚靈王十一年,派兵圍徐以威脅吳。
十六歲: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齊景公十九年,孫武在齊。楚公子棄疾(蔡公),公子比(子幹),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靈王之弟)率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入楚,靈王西歸自殺,立子比為王。棄疾以靈王將至恐嚇子比,子皙,二人自殺,棄疾即位,名熊居,是為楚平王。吳餘眯二年,來州來(今安徽省鳳臺)。
十七歲: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齊景公二十年,孫武在齊。楚平王初立,恐國人及諸侯叛之,乃施惠於民,結好鄰國,息兵五年。
十八歲: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齊景公二十一年,孫武在齊。吳王餘眯死,子僚立。
十九歲: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齊景公二十二年,孫武蒙山求學。齊攻徐,至蒲遂(今江蘇省睢寧西南)。
二十歲: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齊景公二十三年,孫武蒙山求學。吳王僚攻楚,戰於長岸(今長江裕溪口一帶),大敗,失王船“餘皇”,公子姬光(諸樊子)夜襲楚軍,奪回“餘皇”。
二十一歲: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齊景公二十四年,孫武漫遊天下,考察歷史古戰場。
二十二歲: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齊景公二十五年,孫武漫遊天下,考察歷史古戰場。少師費無極(忌)欲平王疏遠太子建,請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北)築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來築城以拒吳。田書因伐莒功大,景公賜姓孫,食采於樂安。
二十三歲: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齊景公二十六年,孫武在齊,博覽群書,研究歷代戰爭兵法理論,作著《兵法》的準備工作。費無極譖太子建將以方城之外為叛,楚平王召見,建奔宋,繼又奔鄭,為鄭人所殺。楚殺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餘口,伍子胥奔吳。
二十四歲: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齊景公二十七年,孫武,是年與田淑賢成婚。
二十五歲: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齊景公二十八年,孫武在齊。周景王死。國人立長子猛。子朝猛爭位。晉出兵助猛。猛旋死,謚悼公。立其弟訇,是為周敬王。
二十六歲: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齊景公二十九年,孫武在齊。吳王僚八年,攻州來。楚與頓,鬍,瀋,蔡,陳,許之兵往救,戰於雞父(今河南省固始東南,一說在安徽壽縣西南),楚軍大敗。
二十七歲: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齊景公三十年,孫武在齊。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師與越人窺吳境,楚平王至圖陽(今安徽省巢縣南境)而還。吳躡楚之後,滅鐘離(今安徽省鳳陽東北)。
二十八歲: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齊景公三十一年,孫武在齊。魯昭公率師攻伐季孫氏,“三桓”聯兵反抗昭公,昭公兵敗奔齊。孔子因魯亂帶弟子適齊,為高昭子傢臣。
二十九歲: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齊景公三十二年,孫武在齊。楚平王死,子珍立,是為楚昭王。
三十歲: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齊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聯合欒,鮑,田三傢反晏嬰,孫憑參與其中,恐遭敗後株連,孫武挈妻子奔吳,隱於穹窿中,著成《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僚十二年,攻楚圍潛(今安徽省霍山東北)。楚左尹伯卻宛等絶其後,吳軍被睏不能退。公子光利用時機,設宴請吳王僚赴會,遣專諸刺王僚。姬光繼位,是為吳王闔廬(閭)。楚伯卻宛等乘吳亂大敗吳師,凱旋而還。費無極,鄢將師妒火中燒,設計殺伯卻宛全家,伯卻宛子伯喜奔吳。國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殺死費無極,鄢將師。
三十一歲: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吳王闔閭元年。闔閭舉伍子胥為行人,伯喜為大夫。伍子胥奉闔廬之命,請孫武出山練兵斬姬。闔廬拜孫武為元帥兼軍師,執掌吳之國政。
三十二歲: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吳王闔閭二年。孫子在吳。
三十三歲: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吳王闔閭三年。吳取分兵擾楚之策,討吳叛臣,斷楚翅翼,滅徐與鐘吾。
三十四歲: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吳王闔閭四年。吳取三師以敝楚,多方以誤楚之策,攻楚之夷,潛,六,楚軍往救,吳軍攻弦,楚軍往救,吳軍又退。楚人探知吳軍確已返國,乃自回軍。楚軍一退,而吳之又一軍復出,進攻養邑,楚人救援不及,吳遂攻剋養邑,殺公子掩餘與燭庸。
三十五歲: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吳王闔閭五年。楚聯越伐吳,為吳軍所敗。闔閭使伍子胥增築都城。
三十六歲: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吳王闔閭六年。孫子在吳。
三十七歲: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吳王闔閭七年。吳為繼續施行多方誤敵之策,誘桐叛楚,投餌釣魚,囊瓦上鈎,率師攻吳,被吳軍擊敗於豫章,吳遂取巢,獲公子繁以歸。自此役之後,楚國豫章山以東諸邑及附庸,屬國全為吳所有。
三十八歲: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吳王闔閭八年。孫子在吳。楚囊瓦嚮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嚮唐成公索馬,兩君不肯,囊瓦無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歲: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王闔閭九年。晉以周王室名義會十八國諸侯於召陵,謀攻楚。晉荀寅嚮蔡昭侯求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圍蔡,吳往救,開始了吳破楚入郢之戰。吳軍至淮納棄舟,越大別山,進攻楚囊瓦軍於柏舉(今湖北省麻城東),勝機攻入郢都。囊瓦奔鄭;昭王逃入雲夢澤中,被“盜”襲擊,又奔隨。楚申包胥求救於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許出兵。
四十歲: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吳王闔閭十年。秦救楚,敗吳兵,闔廬弟夫概回吳自立,闔廬先回吳,奪回王位。吳軍相繼班師回國。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歲: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吳王闔閭十一年。吳攻楚,敗其舟師,又敗其陸師於繁陽(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歲: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吳王闔閭十二年。孫武見闔閭日益專橫,生活糜爛,沉溺於酒色,不納臣諫,遂以回國探親為由,隱遁山林,從此史無所記。有人說他回到了齊國,與傢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有人說他功成身隱,以盡天年而終,終年七十五歲,即公元前470年,終於吳國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所轄之吳縣。如此等等,俱都傳說而已,皆無史可考。 |
|
1、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
2、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3、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4、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5、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6、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傢,...
7、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8、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9、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虛實是也。
11、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12、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13、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4、兵者,詭道也。
15、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
|
孫武的故裏問題,前人已有成說,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孫子武者,齊人也“。最近兩個世紀纔出現了對孫武故裏的考證。至今,史學界廣饒說、惠民說、博興說、臨淄說並存。今人在探究孫子故裏的過程中,對孫子故裏的定位出現了“祖居地”與“出生地”的分歧。持“樂安說”者以“祖居地”為故裏,依據孫武的祖父孫書“食采於樂安”,而認定樂安就是孫武的故裏。持“非樂安說”者以“出生地”為故裏,認為“出生並長期生活的地方即為故裏”。從而依據《史記》《左傳》等典籍提供的史料,得出孫武出生在前,孫書“食采於樂安”在後的結論,論證孫武的故裏不可能在樂安。差之毫釐,謬以千裏。如此以各自的故裏標準在兩條道上跑車。
“樂安說”所依據的史料最重要的有兩則:一是唐朝元和年間林寶編纂的《元和姓纂》孫姓條下的“樂安,孫武之後,漢有賓、碩,魏有清河太守孫煥,晉有孫顗,避地於魏,故屬樂安,因傢焉”的記述。二是《新唐書•宰相世係表》:“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桓、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前則被認為是關於孫武故裏的最早記載,後則被認為是證明孫武故裏在樂安的“鐵證”,此後許多關於孫武的介紹多以此說稱其為“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廣饒說”在新編的《山東歷史》、《辭海》等資料文獻中都有所體現,從廣饒挖掘出的一係列古墓石碑上的記載也可以確定“孫子故裏”廣饒說的正確性。目前越來越多的史學界、軍事界學者認同“廣饒說”。
“惠民說”在郭剋勤編寫的《孫子故裏新考》中,充分闡述了孫武故裏“惠民說”的論點和論據,其結論得到孫子兵法研究會及相關專傢學者的初步認同(但是流傳已久的“惠民說”是指曾經包含廣饒縣在內的“惠民地區”而並非今天的“惠民縣”)。
“臨淄說”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和《山東通志》知,孫武的祖父陳文子傢居臨淄魚裏。想必孫武及其父親陳無宇都應該出生並生長在臨淄魚裏。大連圖書館資料庫《孫子年譜》載,公元前515年,30歲的孫武纔挈妻子奔吳。也就是說,孫武30歲以前是在臨淄魚裏度過的。若按現代意義上的故裏概念而論,臨淄魚裏即是孫武故裏。
孫子故裏——山東廣饒 |
|
《兵聖》
電視劇《兵聖》
出品人:王中軍
總監製:王中磊
監 製:葛衛東
總製片人:張紀中
執行製片人:宋亞平
編 劇:高大勇/郎雪楓/康峰/馬帥/劉東嶽
導 演:趙箭/吳傢駘/戚健
動作導演:趙 箭
發行人:薛萬國
企劃宣傳:朱墨/續梅娟/劉宏
主要演員:
朱亞文 飾 孫 武 鬍 靜 飾 紫
李 泰 飾 無 咎 許還幻 飾 翟 芊
何琢言 飾 莫 離 趙 毅 飾 伍子胥
陳謎銘 飾 恩 伯
劇情簡介:
春秋末年,諸國並立。齊國內部,卿大夫之間的傾軋鬥爭非常嚴重。田氏、國氏、高氏、鮑氏四大傢族更是明爭暗鬥,此消彼長。孫氏和田氏本為一傢,孫武(朱亞文飾演)一直跟隨叔叔田穰苴學習兵法,他與國氏的無咎(李泰飾演)、高氏的紫蘇(鬍靜飾演)從小一起長大,孫武和無咎都傾慕紫蘇,可是紫蘇衹對孫武情有獨鐘。孫武的父親孫憑為人低調韜晦,並不參與幾大傢族的鬥爭。
權勢鬥爭風雲突變,孫氏傢族一瞬間被推到生死邊緣,為孫傢引來這場災難的,是孫武在楚國結交的摯友伍子胥(趙毅飾演)。這場災難徹底改變了孫武的人生軌跡——從此,摯愛的情人紫蘇對他冷若冰霜;從此,童年玩伴無咎逃亡楚國,成了他一生的敵人;從此,他遠走吳國,開始了他傳奇的軍事生涯。
在吳國,孫武的軍事才華充分展現。以三萬大軍破無咎率領的二十萬楚軍,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為了彌合過去的仇恨,他將俘虜無咎留在身邊做了部下,在此還遇到陪伴自己終生的紅顔知己翟芊(許還幻飾演)。隨戰場上的勝利而來的,是他極為厭倦卻無法擺脫的政治鬥爭。摯友伍子胥與他在政見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太子之爭使吳王不再信任他,無咎經過處心積慮的鑽營,成為兩代吳王的寵臣,像一條毒蛇一樣盤踞在孫武的周圍,時刻尋找時機報仇;而自己摯愛的紫蘇,竟被齊王獻給吳國成為太子妃,孫武、紫蘇、無咎三人異國再見,恍如隔世……
孫武再次産生了遁世之心,他希望遠離宮廷政治,把心血投入到兵法的修訂中,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一個更大的政治漩渦正在把他捲入……
千古奇才孫武,在陰謀與背叛中煉就驚人才華,在烽煙四起的戰場上縱橫馳騁,在詭譎叵測的宮廷中艱難生存,兩位紅顔知己與孫武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傳世名著《兵法十三章》又是如何橫空出世,謎底盡在《兵聖》 !
《孫子大傳》
電視劇《孫子大傳》
出品人:路徵
總製片人:燕子
策 劃:陳浥
導 演:劉心剛
製作人:徐洪濤 李茫野
原 著:韓靜霆
編 劇:張永琛
出 品:北京星光燦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主要演員:
張豐毅—孫 武
景 甜—漪 羅
尤 勇—闔 閭
孫 悅—靈 樾
李子雄—夫 概
張 博—勾 踐
廖 凡—專 諸
鄭 玉—伍子胥
張喜前—伯 嚭
午 馬—季 札
李 煜—帛 女
翁 虹—眉 妃
夫 差—王 烈
侶皓吉吉—終纍
契那日圖—申包胥
劇情簡介:
電視劇《孫子大傳》將以史詩般的恢弘氣勢在熒屏上再現春秋時期吳楚越三國興衰的歷史風雲,更要展現動蕩歷史中人物的命運沉浮。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齊國人“孫武”還遠不是今天被推為兵傢第一人的“孫子”,而衹是一個流落到吳國尋求抱負的異鄉之客。傢族的變故將他推離了故鄉,而吳宮臺的情勢逼使他斬殺二妃,纔開始了他吳國大將軍的輝煌生涯,引出了他與奇女子漪羅的種種愛恨情仇。從背井離鄉的逃亡之人,到官拜吳國大將軍一戰成名,再到潛心兵學的山野隱者,孫武展開了他波瀾壯闊撼人心魄的人生遭際,所幸無論身處高位還是落為貧民,孫武有他的漪羅相伴而不再感到寂寞。同樣,本為楚國郡主的漪羅也流落他國,報仇不得的她卻被賜給自己殺姐的仇人,命運將她和孫武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由孤苦剛毅的復仇女到深明大義的人間天使,生為女兒身的漪羅有着更加麯折坎坷的命運。
此外,名相伍子胥為報傢仇,十年蓄志、嘔心瀝血輔佐兩代吳王以車裂終了;梟雄吳王闔閭弒兄篡位、爭霸諸國,在沙場上被馬踏而死;吳王夫差暴躁多疑、志大才疏、貪圖美色成為亡國之君;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勵志報亡國之仇,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等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為我們勾勒出了那個時代的歷史風貌,也透視出了動蕩歷史中個人的命運沉浮。 |
|
孫武(1880—1939),男,漢族,湖北夏口人。1896年考入武昌武備學堂,1900年參加唐纔常漢口自立軍,被推為嶽州司令。1904年9近代革命傢孫武月赴日本,入成城學校習陸軍。1905年11月歸國。加入武昌日知會,並幫助劉靜庵辦江漢公學。1908年夏,再往日本,入大森軍事講習所,研究野外戰術及新式炸彈;8月與焦達峰等在東京組織共進會,任軍務部主任,不久被推為湖北主盟。回鄂策劃革命。1909年編會黨為五鎮,旋赴梧州參加起義,事敗退居香港,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被武漢共進會、文學社等團體推為主席。武昌起義後,任湖北軍政府軍務部部長,1912年3月,自行引退。1915年12月,任參政院參政。1922年,鄂督蕭耀南委其為漢口地區清查督辦。1926年夏,任湖北地區清查督辦。北伐軍抵武漢後,孫退居北平。
孫武是清朝末年革命黨在華中一個重要的革命團體共進會的負責人之一。武昌首義前一天,他在漢口寶善裏22號的樓房中搬移炸彈,部署起事,不料用力過猛,把一個玻璃管子撞破,藥水滴在炸彈裏面,“轟隆”一聲炸彈爆炸,把他的面部燒得稀爛。幸而同志們用一塊毛巾蓋在孫武臉上,裝扮成病人,坐了一輛人力車送往同仁醫院就醫。由於這一爆炸,驚動了印度巡捕,發現這個革命機關,通知清朝總督衙門,逮捕了許多志士。這些志士慷慨成仁,第二天激起了武昌起義,而孫武因為養病沒有參加起義壯舉。他本是革命黨內定的武昌都督,因為他不在,群竜無首,方推舉與革命黨毫無關係的黎元洪。但孫武的大名,仍是武昌起義初期響當當的人物。當時大傢都知道革命黨的領袖是孫文,以為孫武是孫文的兄弟,這對當時革命士氣,有很大幫助。後來他任軍政府的軍務部長,蔣翊武和張振武都是副部長。
1939年11月10日,孫武病逝於北平。 |
|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傢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漢族,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孫子故裏——山東廣饒《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記載記載孫武的史料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武與孫武孫孫臏、吳起合列一傳,記載如下。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古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捨,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
|
《兵聖》
電視劇《兵聖》
出品人:王中軍
總監製:王中磊
監 製:葛衛東
總製片人:張紀中
執行製片人:宋亞平
編 劇:高大勇/郎雪楓/康峰/馬帥/劉東嶽
導 演:趙箭/吳傢駘/戚健
動作導演:趙 箭
發行人:薛萬國
企劃宣傳:朱墨/續梅娟/劉宏
主要演員:
朱亞文 飾 孫 武 鬍 靜 飾 紫
李 泰 飾 無 咎 許還幻 飾 翟 芊
何琢言 飾 莫 離 趙 毅 飾 伍子胥
陳謎銘 飾 恩 伯
劇情簡介:
春秋末年,諸國並立。齊國內部,卿大夫之間的傾軋鬥爭非常嚴重。田氏、國氏、高氏、鮑氏四大傢族更是明爭暗鬥,此消彼長。孫氏和田氏本為一傢,孫武(朱亞文飾演)一直跟隨叔叔田穰苴學習兵法,他與國氏的無咎(李泰飾演)、高氏的紫蘇(鬍靜飾演)從小一起長大,孫武和無咎都傾慕紫蘇,可是紫蘇衹對孫武情有獨鐘。孫武的父親孫憑為人低調韜晦,並不參與幾大傢族的鬥爭。
權勢鬥爭風雲突變,孫氏傢族一瞬間被推到生死邊緣,為孫傢引來這場災難的,是孫武在楚國結交的摯友伍子胥(趙毅飾演)。這場災難徹底改變了孫武的人生軌跡——從此,摯愛的情人紫蘇對他冷若冰霜;從此,童年玩伴無咎逃亡楚國,成了他一生的敵人;從此,他遠走吳國,開始了他傳奇的軍事生涯。
在吳國,孫武的軍事才華充分展現。以三萬大軍破無咎率領的二十萬楚軍,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為了彌合過去的仇恨,他將俘虜無咎留在身邊做了部下,在此還遇到陪伴自己終生的紅顔知己翟芊(許還幻飾演)。隨戰場上的勝利而來的,是他極為厭倦卻無法擺脫的政治鬥爭。摯友伍子胥與他在政見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太子之爭使吳王不再信任他, 孫武再次産生了遁世之心,他希望遠離宮廷政治,把心血投入到兵法的修訂中,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一個更大的政治漩渦正在把他捲入……
千古奇才孫武,在陰謀與背叛中煉就驚人才華,在烽煙四起的戰場上縱橫馳騁,在詭譎叵測的宮廷中艱難生存,兩位紅顔知己與孫武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傳世名著《兵法十三章》又是如何橫空出世,謎底盡在《兵聖》 !
《孫子大傳》
電視劇《孫子大傳》
出品人:路徵
總製片人:燕子
策 劃:陳浥
導 演:劉心剛
製作人:徐洪濤 李茫野
原 著:韓靜霆
編 劇:張永琛
出 品:北京星光燦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主要演員:
張豐毅—孫 武
景 甜—漪 羅
尤 勇—闔 閭
孫 悅—靈 樾
李子雄—夫 概
張 博—勾 踐
廖 凡—專 諸
鄭 玉—伍子胥
張喜前—伯 嚭
午 馬—季 札
李 煜—帛 女
翁 虹—眉 妃
夫 差—王 烈
侶皓吉吉—終纍
契那日圖—申包胥
劇情簡介:
電視劇《孫子大傳》將以史詩般的恢弘氣勢在熒屏上再現春秋時期吳楚越三國興衰的歷史風雲,更要展現動蕩歷史中人物的命運沉浮。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齊國人“孫武”還遠不是今天被推為兵傢第一人的“孫子”,而衹是一個流落到吳國尋求抱負的異鄉之客。傢族的變故將他推離了故鄉,而吳宮臺的情勢逼使他斬殺二妃,纔開始了他吳國大將軍的輝煌生涯,引出了他與奇女子漪羅的種種愛恨情仇。從背井離鄉的逃亡之人,到官拜吳國大將軍一戰成名,再到潛心兵學的山野隱者,孫武展開了他波瀾壯闊撼人心魄的人生遭際,所幸無論身處高位還是落為貧民,孫武有他的漪羅相伴而不再感到寂寞。同樣,本為楚國郡主的漪羅也流落他國,報仇不得的她卻被賜給自己殺姐的仇人,命運將她和孫武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由孤苦剛毅的復仇女到深明大義的人間天使,生為女兒身的漪羅有着更加麯折坎坷的命運。
此外,名相伍子胥為報傢仇,十年蓄志、嘔心瀝血輔佐兩代吳王以車裂終了;梟雄吳王闔閭弒兄篡位、爭霸諸國,在沙場上被馬踏而死;吳王夫差暴躁多疑、志大才疏、貪圖美色成為亡國之君;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勵志報亡國之仇,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等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為我們勾勒出了那個時代的歷史風貌,也透視出了動蕩歷史中個人的命運沉浮。 |
|
孫武
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古代軍事理論奠基者,春秋末期吳國將軍。亦稱孫子。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據唐以後典籍記載,為齊國田氏(即陳氏)後裔,祖父田書伐莒(今莒縣)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子孫因從此姓。 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齊國內亂,田、鮑兩族與欒、高兩族相攻,孫武避亂出奔吳國。身處諸侯爭霸、列國兼併、大夫爭權、社會變革的動亂之世,為尋求以戰止戰、保國安民的途徑和方法,入吳後長期避隱深居,潛心研究兵學,總結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著書立論,成兵法十三篇。值吳王闔閭即位,在行人伍子胥輔佐下,整軍經武,增強國力,欲破楚以圖霸,經伍子胥多次舉薦,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獻吳王闔閭,深得闔閭贊賞,被任為將軍。傳說曾在吳宮演練宮女,“小試”兵法,誅斬違犯軍令的吳王二寵姬,反映其從嚴治軍的為將之道。 周敬王八年(前512),闔閭興兵攻楚拔舒邑,欲乘勝直搗楚都。孫武着眼全局,認為楚國甚強,吳國“民勞”,大舉攻楚的時機尚不成熟,主張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此後數年間,按照伍子胥提出的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之策,多次出兵襲擾楚軍於江、淮之間,迫使楚軍疲於奔命,削弱其戰鬥力。十四年,與伍子胥共謀利用唐(今湖北隨州西北)、蔡(今河南新蔡)兩國與楚的矛盾,將其爭取為吳的盟國,既使楚陷於孤立,又扼楚之項背。隨即與伍子胥、太宰伯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攻楚,避開楚軍防守正面,沿淮水迂回進軍,由楚守備薄弱的東北部直驅楚腹心的江漢地區,打破楚軍戰略部署,進而調動楚軍脫離有利陣地,大敗楚軍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又乘勢追擊,連戰連勝,攻占楚都郢城(今荊沙市江陵西北),創造春秋時期具有明顯戰役特徵的著名戰例(見柏舉之戰),表現出孫武指導戰爭重謀略、重虛實、重人為的鮮明風格。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及漢墓出土的竹簡、木簡《孫子兵法》,集中反映了孫武豐富而深邃的軍事思想。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孫武率先論述戰爭全局和戰略全局問題,最早揭示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先勝而後求戰”、“致人而不致於人”、“因敵而製勝”等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深刻總結出“以正合,以奇勝”、“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我專而敵分”、“避實而擊虛”等一係列至今仍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閃耀着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的光輝。《孫子兵法》以其博大精深的戰略理論彪炳古今中外,孫武則以“兵聖”之譽而名垂千古。 |
|
Sun Wu
孫武
國古代軍事學家。春秋末期吳國將軍。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博興北,一說惠民)人。約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末至前5世紀初。其祖先為陳國公子完,因內亂逃至齊國,後稱田氏。孫武祖父齊大夫田書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後因齊國內亂,孫武出奔吳國。經吳國重臣伍員推薦,嚮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為將。吳、楚爭奪霸權,長期戰於江淮。孫武與伍員等輔助闔閭製定並實施自強其力、待機而動、分兵輪番襲楚的方略,使楚疲於奔命,國力耗損。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 506),闔閭采納孫武等建議,乘楚國兵疲鬆懈之機,以蔡、唐軍為前導,率軍從楚國守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迂回奇襲,一舉攻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國因此喪失了爭霸力量(見柏舉之戰)。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史記·伍子胥列傳》),以一隅之地而稱霸,孫武起了重要作用。産生於戰爭頻繁、社會大變革時代的《孫子兵法》,總結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最早比較係統地涉及戰爭全局問題,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總結了若幹至今仍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是不朽的軍事名著。孫武作為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對後世産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譚繼和)
|
|
- : Sun Wu
|
|
長卿, 孫武子 孫武鎮 |
|
歷史 | 文化 | 地理 | 呂劇 | 遺址 | 孫子 | 文物 | 孫子兵法 | 軍事 | 惠民 | 孫子故裏 | 電視劇 | 春秋戰國 | 戰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