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1893年2月, 河北完縣東任傢疃(今屬望都縣)人,逝於1963年8月,是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老先生的次子,諱煥文號二可,他自幼秉承傢教,又敏而好學,深得太極、形意、八卦諸拳之精髓,尤以武術擊技聞名於世。文武兼修,16歲始發奮苦修,三年得傢學大要。19歲與錢氏完婚,遂黃袱獨杖,遊歷南北數省,交流武藝,所過之處,聲譽鵲起。1924年,存周先生不慎被盟兄誤傷左目,遂閉門用功,數年後,存周先生竟臻不聞不見而知覺之境,技擊超神入化。1929年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存周先生被聘為首席監察委員。後受聘為江蘇省國術館代理教務長。1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存周先生被聘為國術評委。抗戰爆發,存周先生隨即參加抗戰。歷時三年餘,大小數十戰,強弱懸殊,終被日軍擊散。1942年,存周先生潛回北平。不久日人聞存周先生之名,欲請聘。存周先生聞訊,避至河北定興孫振川、孫振岱二師兄處。期間曾多次資助掩護抗日人士。1944年洛陽之役,長子保和對日寇作戰犧牲,存周先生慨然曰:不辱傢風。解放後,存周先生大隱於市,然但凡聞其名而來訪者無不驚服而去。存周先生自民元出道以來,與各派拳傢較藝無數,平生未遇其匹。海上名拳傢褚桂亭嘆存周武藝絶倫,技擊獨步,同時代無人能出其右。存周先生一生篤技擊、好任俠,遠浮名,書劍合璧,輕利重義。以其一生對武學研修的苦心孤詣和瀟灑超脫、求真忘我的精神境界感召後人。存周先生質樸天然,幽默博學,趣意清雅。通詩文詞麯,知古樂音律,更好書畫,以山水為多,尤善鬆柏,合以其性。存周先生於武學貢獻極大者有五項:
1、提煉出中國武術精神的內涵和五個特徵。倡導通過武術的鍛煉旨在提升生命的品質,培養人的自信心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氣質。培養“文能素手發科,武能捨身臨陣”的氣概和能力。進而有助於鑄造民族精神。
2、梳理出以自然為特徵的修拳思想,以簡明為特徵的修習方法,以圓融為特徵的技術結構,以實效為特徵的訓練方式,以中庸為特徵的價值標準。
3、提出研究拳勁的理論方法以及將各類拳勁升華為內勁的法則。豐富了不斷融合、不斷創新、和而不同、開放性的道藝武學的內容。
4、整理出技術——教學——效果的“三三結構”。這是由技術、教學、效果三個層次上的三大環節組成的三個閉合環,構成了技術融合、進步與創新體係。
5、倡導文武合藝,修身育德為宗旨的武學理念。認為文武合藝才能相得益彰。
孫存周所做的這些貢獻,在同時代的拳術傢中無疑是出類拔萃的。甚至可以說,沒有人可以相匹。
孫存周在武學技、理上做出的“小”貢獻就更多,舉不勝舉。比如孫存周總結出形軸、意軸,以及形跡、意跡的理論方法,把形意拳的技術和理論與太極拳的技術和理論融合為一體,即深化了對這兩門拳術的認識,又大大提高了練習的效果。僅此一項,就已經是很多名拳傢一輩子也沒有達到的成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