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産地 委內瑞拉、圭亞那、西印度群島等地的江河流域
水溫 22~24℃
ph 7.0~8.5
食物 水蚯蚓、水蚤及人工合成餌料
性情 性情溫和、活潑好動,可與小型魚混養
孔雀魚體長4~5釐米,是最容易飼養的一種熱帶淡水魚。它豐富的色彩、多姿的形狀和旺盛的繁殖力,倍受熱帶淡水魚飼養族的青睞。尤其是繁殖的後代,會有很多與其親魚色彩、形狀不同的魚種産生。雌、雄魚差別明顯,雄魚的大小衹有雌魚的一半左右,雄魚體色豐富多彩,尾部形狀千姿百態。
別名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孔雀魚體形修長,有極為美麗的尾鰭。成體雄魚體長3釐米左右,體色豔基色有淡紅、淡緑、淡黃、紅、紫、孔雀藍等,尾部長占體長的2/3左右,尾鰭上有1—3行排列整齊的黑色圓斑或是一彩色大圓斑。尾鰭形狀有圓尾、旗尾、三角尾、火炬尾、琴尾、齒尾、燕尾、裙尾、上劍尾、下劍尾等。成體雌魚體長可達5—6 釐米,尾部長占體長的1/2以上,體色較雄魚單調,尾鰭呈鮮豔的藍、黃、淡緑、淡藍色,散布着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這種魚的尾鰭很有特色,遊動時似小扇扇動。孔雀魚適應性很強,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24℃,喜微鹼性水質,ph7.2—7.4,食性廣,性情溫和,活潑好動,能和其他熱帶魚混養。孔雀魚易養,但要獲得體色豔麗,體形優美的魚則從魚苗期就需要寬大的水體,較多的水草,鮮活的餌料,適宜的水質等環境。孔雀魚4~5月齡性腺發育成熟,但是繁殖能力很弱,在水溫24℃,硬度8度左右的水中,每月能繁殖1次,每次産魚苗數視魚體大小而異,少則10餘尾,多則70~80尾。當雌魚腹部膨大鼓出,近肛門處出現一塊明顯的黑色胎斑時,是臨産的徵兆。
孔雀魚,卵胎生將魚的代表,由於周期性的生産力,使得它贏得「百萬魚」的封號,也因此常是初飼養觀賞魚者傢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魚以東南亞進口及國內南部生産為主,兩者的共通特性是對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采室外培育的方式,因此充分受到陽光的洗禮,所以色澤顯得特別燦爛。起初孔雀魚雖為各界所接受,但落得和其它魚種混養及廉價易陣亡的悲慘印象,因此國內觀賞魚的發展雖有數十年的歷史,而孔雀魚卻得數十年如一日,毫無進展可言。這期間雖然有數波推展孔雀魚的動作,但始終因天時地利種種條件不配合而無疾而終。主要是國內觀賞魚界數十年來的高度開發,至今已進入瓶頸,因此在這波倡導活動之下終於獲得各方的響應,讓孔雀魚在觀賞魚界中建立一個新的領域。孔雀魚往往是初學入門者第一次飼養的魚種,卻也常常是養魚數十年者重拾的魚種,此現象正巧說明了孔雀魚易懂難精的特性,無怪乎能讓人如此的着迷,願意摒棄所有的魚種衹留孔雀魚。
孔雀魚屬卵胎生魚類。繁殖力強,性成熟早,幼魚經3-4個月飼養便進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後代,性成熟遲早與水溫高低、飼養條件密切相關。
孔雀魚繁殖時要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缸,水溫保持在26攝氏度。ph6.8-7.4,同時要多種一些水草,然後按1雄配4雌的比例防入種魚。待魚發情後,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斷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泄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當雌魚胎斑變得大而黑、肛門突出時,可撈入另一水族箱內待産。
雌魚産仔後,要立即將其撈出,以免吃掉仔魚。或者要塑料片圍成漏鬥狀隔離墻,侵入水中,將産仔雌魚放在漏鬥中,使仔魚産出後從漏鬥下空洞掉入漏鬥外水體,雌魚就吃不到仔魚了。
孔雀魚每月産仔一次,視雌魚大小,每次可産10-80尾仔魚,一年産仔量相當多,故有“百萬魚”之稱。繁殖時應註意,同窩留種魚不要超過三代,以免連續近親繁殖導致品種退化,使後代魚體越來越小,尾鰭變短。最好引進同品種魚進行有目的遠緣雜交,以防次品種退化,達到改良品種的目的。但孔雀魚壽命很短,一般衹有2-3年。第一胎一般産的比較少,最少衹産一條。價格5角~9元1條不等
孔雀魚在狹窄的區域內會有爭地盤的現象,出現達到導致魚衹致死,所以當地方狹小的時候適合單條養殖。
【國外孔雀魚的發展】
在1859年,德國魚類學者wilhelm c.h. peters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rio guaire(地名)地方發現孔雀魚,因此他成了最早開始描述這種小型淡水魚的科學家,由於孔雀魚看來和poecilia (魚名)family的魚類很相像,所以wilhelm c.h. peters就命名孔雀魚為poecilia reticulata。reticulata這個字意指孔雀魚身上部分重疊的鱗片形成蕾絲般的圖樣。1861年時,西班牙的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來自巴巴多斯(barbados)的孔雀魚標本,由於他沒看到peter曾經做過的描述,而誤認為自己發現新的「屬」。senior filippi發現到孔雀魚看起來和poecilia十分相似,於是將它稱作lebistes poeciloides (frazer-brunner, 1953),而『孔雀魚』這名稱則是一直等到英國的植物學家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從千裏達(trinidad)帶回一些標本回去鑒定以後,經大英博物館的dr. albert gunther(人名)鑒定此標本為新的物種,為表彰robert guppy,所稱它作girardinus guppyi,『孔雀魚』這名稱從此纔被確立。孔雀魚的原産地是在委內瑞拉(venezuela)、圭亞那(guyana)、南美洲的北部海岸地帶和一些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上的島嶼。由於『孔雀魚』擁有多種的色彩花樣,所以也被大傢稱為彩虹魚。孔雀魚會用它朝上翹的嘴吃掉靠近水面的蚊子幼蟲,所以野生的孔雀魚曾在1930年代,被引進新加坡,來控製紅樹林沼澤地的蚊子數量(herre, 1940)。 【以上文章節錄自「臺灣優質孔雀魚協會」網站】
事實上,根據各項資料的記載,玩賞改良的孔雀魚的風氣最遲在1950年代就已開始。像蛇王、紅孔雀這一類的魚衹可說是開路先鋒。我在觀賞et30年特集時,特別註意到主角小男孩的房中有一缸孔雀魚,裏頭便含有紅孔雀及紅尾蛇王【鏡頭有清楚的帶到】,以體型來說,和現在的紅孔雀相較一點也不遜色,一定是人工改良的産品。我想這也是為什黱美國的紅孔雀體型及色澤如此優良的主因。
【國內國孔雀魚的發展】
國內的孔雀魚以引進的歷史來說,不會超過10年(這裏通稱的孔雀魚是以純係的孔雀魚而言)。最初由貿易商引進,大部份的係統來自於日係,少數是德係的係統。事實上國內比賽的規則及飼養風格也大多偏嚮日本【尤其是紋路係的魚衹如草尾、蛇王、馬賽剋等】。
目前在國內玩傢爭相飼養的改良下,像馬賽剋、草尾、蛇王一類的魚衹,都有和日本抗衡的實力(當然是以一般的飼養條件作基礎)。實際上像馬賽剋的發展,和日本就有較大的歧異。日本方面認為馬賽剋尾部要有紅、黃、黑三種顔色構成。臺灣方面則以偏好紅底黑紋或藍底黑紋的顔色,但不論審美觀點如何,一心想作出優良的孔雀魚都是值得我們佩服的。
在自然界中,有藍色色澤的個體一般來說是偏少的。也因此六年前莫斯科藍被引進的時候,造成相當大的風潮。一度飼養的人品可能多達衆多孔雀魚人口的50%以上。(以經營新未來舊版時註册的人口和飼養魚衹種類的比例推算)。比賽時單色組往往是一整片莫斯科藍的天下。然而由於飼養人口衆多滿,又該種魚衹體型較大,易於飼養,造成整個價格的崩盤。【在南部的漁場裏,作者曾見過滿滿70幾缸的深藍-黑色的莫斯科藍乏人問津】在衆多飼養者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又慢慢的退卻了。
在臺灣,常常會有一窩蜂趕流行的情形發生。等到流行一過,遺留下來的破壞往往非當初引進者所能想到。像美國鰲蝦、巴西龜都是很明顯的例子。還好人工育成出的孔雀魚極難於自然界中生存。在此呼籲各位新手或老手,一定要謹慎的評估魚衹的數量,由於孔雀魚算是多産的物種【一胎多達40-60衹】在玩傢細心的照料下,可以全數育成,何況生産周期衹有22-26天,因此若無詳細計劃,到時一定會魚滿為患。除了照料不來外,恐怕也失去養魚最主要的目的-修身養性。
較好的方法是能夠做好公母隔離,並且將多餘的魚衹送出或賣出。總之,對孔雀魚付出越多心血,越能得到漂亮的魚衹。 |
|
拼音:kǒng què yú
英文名稱:guppy(guppies)
産地 委內瑞拉、圭亞那、西印度群島等地的江河流域
水溫 22~24℃
PH 7.5~8.5
食物 水蚯蚓、水蚤及人工合成餌料
性情 性情溫和、活潑好動,可與小型魚混養
別名 鳳尾魚 |
|
孔雀魚體長4~5釐米,是最容易飼養的一種熱帶淡水魚。它豐富的色彩、多姿的形狀和旺盛的繁殖力,倍受熱帶淡水魚飼養族的青睞。尤其是繁殖的後代,會有很多與其親魚色彩、形狀不同的魚種産生。雌、雄魚差別明顯,雄魚的大小衹有雌魚的一半左右,雄魚體色豐富多彩,尾部形狀千姿百態。
別名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孔雀魚體形修長,有極為美麗的尾鰭。成體雄魚體長3釐米左右,體色豔基色有淡紅、淡緑、淡黃、紅、紫、孔雀藍等,尾部長占體長的2/3左右,尾鰭上有1—3行排列整齊的黑色圓斑或是一彩色大圓斑。尾鰭形狀有圓尾、旗尾、三角尾、火炬尾、琴尾、齒尾、燕尾、裙尾、上劍尾、下劍尾等。成體雌魚體長可達5—6 釐米,尾部長占體長的1/2以上,體色較雄魚單調,尾鰭呈鮮豔的藍、黃、淡緑、淡藍色,散布着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這種魚的尾鰭很有特色,遊動時似小扇扇動。孔雀魚適應性很強,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24℃,喜微鹼性水質,pH7.2—7.4,食性廣,性情溫和,活潑好動,能和其他熱帶魚混養。孔雀魚易養,但要獲得體色豔麗,體形優美的魚則從魚苗期就需要寬大的水體,較多的水草,鮮活的餌料,適宜的水質等環境。孔雀魚4~5月齡性腺發育成熟,但是繁殖能力很弱,在水溫24℃,硬度8度左右的水中,每月能繁殖1次,每次産魚苗數視魚體大小而異,少則10餘尾,多則70~80尾。當雌魚腹部膨大鼓出,近肛門處出現一塊明顯的黑色胎斑時,是臨産的徵兆。
孔雀魚,卵胎生將魚的代表,由於周期性的生産力,使得它贏得「百萬魚」的封號,也因此常是初飼養觀賞魚者傢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魚以東南亞進口及國內南部生産為主,兩者的共通特性是對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采室外培育的方式,因此充分受到陽光的洗禮,所以色澤顯得特別燦爛。起初孔雀魚雖為各界所接受,但落得和其它魚種混養及廉價易陣亡的悲慘印象,因此國內觀賞魚的發展雖有數十年的歷史,而孔雀魚卻得數十年如一日,毫無進展可言。這期間雖然有數波推展孔雀魚的動作,但始終因天時地利種種條件不配合而無疾而終。主要是國內觀賞魚界數十年來的高度開發,至今已進入瓶頸,因此在這波倡導活動之下終於獲得各方的響應,讓孔雀魚在觀賞魚界中建立一個新的領域。孔雀魚往往是初學入門者第一次飼養的魚種,卻也常常是養魚數十年者重拾的魚種,此現象正巧說明了孔雀魚易懂難精的特性,無怪乎能讓人如此的着迷,願意摒棄所有的魚種衹留孔雀魚。
孔雀魚屬卵胎生魚類。繁殖力強,性成熟早,幼魚經3-4個月飼養便進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後代,性成熟遲早與水溫高低、飼養條件密切相關。
孔雀魚繁殖時要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缸,水溫保持在26攝氏度。pH6.8-7.4,同時要多種一些水草,然後按1雄配4雌的比例放入種魚。待魚發情後,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斷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泄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當雌魚胎斑變得大而黑、肛門突出時,可撈入另一水族箱內待産。
待産箱中的溫度應比原水溫高1~2度,箱底放青苔或水草,給小魚設一個避身之處。雌魚産仔後,要立即將其撈出,以免吃掉仔魚。或者要塑料片圍成漏鬥狀隔離墻,侵入水中,將産仔雌魚放在漏鬥中,使仔魚産出後從漏鬥下空洞掉入漏鬥外水體,雌魚就吃不到仔魚了。
孔雀魚每月産仔一次,視雌魚大小,每次可産10-120尾仔魚,一年産仔量相當多,故有“百萬魚”之稱。繁殖時應註意,同窩留種魚不要超過三代,以免連續近親繁殖導致品種退化,使後代魚體越來越小,尾鰭變短。最好引進同品種魚進行有目的遠緣雜交,以防次品種退化,達到改良品種的目的。但孔雀魚壽命很短,一般衹有2-3年。第一胎一般産的比較少,大約産10~80尾;第二胎大約産80~120尾。價格幾元到幾十元甚至幾百元1條不等
孔雀魚在狹窄的區域內會有爭地盤的現象,出現達到導致魚衹致死,所以當地方狹小的時候適合單條養殖。 |
|
在1859年,德國魚類學者Wilhelm C.H. Peters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Rio Guaire(地名)地方發現孔雀魚,因此他成了最早開始描述這種小型淡水魚的科學家,由於孔雀魚看來和Poecilia (魚名)family的魚類很相像,所以Wilhelm C.H. Peters就命名孔雀魚為Poecilia reticulata。Reticulata這個字意指孔雀魚身上部分重疊的鱗片形成蕾絲般的圖樣。1861年時,西班牙的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來自巴巴多斯(Barbados)的孔雀魚標本,由於他沒看到Peter曾經做過的描述,而誤認為自己發現新的「屬」。Senior Filippi發現到孔雀魚看起來和Poecilia十分相似,於是將它稱作Lebistes poeciloides (Frazer-Brunner, 1953),而『孔雀魚』這名稱則是一直等到英國的植物學家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從特立尼達(Trinidad)帶回一些標本回去鑒定以後,經大英博物館的Dr. Albert Gunther(人名)鑒定此標本為新的物種,為表彰Robert Guppy,所稱它作Girardinus guppyi,『孔雀魚』這名稱從此纔被確立。孔雀魚的原産地是在委內瑞拉(Venezuela)、圭亞那(Guyana)、南美洲的北部海岸地帶和一些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上的島嶼。由於『孔雀魚』擁有多種的色彩花樣,所以也被大傢稱為彩虹魚。孔雀魚會用它朝上翹的嘴吃掉靠近水面的蚊子幼蟲,所以野生的孔雀魚曾在1930年代,被引進新加坡,來控製紅樹林沼澤地的蚊子數量(Herre, 1940)。【以上文章節錄自「臺灣優質孔雀魚協會」網站】
事實上,根據各項資料的記載,玩賞改良的孔雀魚的風氣最遲在1950年代就已開始。像蛇王、紅孔雀這一類的魚衹可說是開路先鋒。我在觀賞ET30年特集時,特別註意到主角小男孩的房中有一缸孔雀魚,裏頭便含有紅孔雀及紅尾蛇王【鏡頭有清楚的帶到】,以體型來說,和現在的紅孔雀相較一點也不遜色,一定是人工改良的産品。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紅孔雀體型及色澤如此優良的主因。 |
|
國內的孔雀魚以引進的歷史來說,不會超過10年(這裏通稱的孔雀魚是以純係的孔雀魚而言)。最初由貿易商引進,大部份的係統來自於日係,少數是德係的係統。事實上國內比賽的規則及飼養風格也大多偏嚮日本【尤其是紋路係的魚衹如草尾、蛇王、馬賽剋等】。
目前在國內玩傢爭相飼養的改良下,像馬賽剋、草尾、蛇王一類的魚衹,都有和日本抗衡的實力(當然是以一般的飼養條件作基礎)。實際上像馬賽剋的發展,和日本就有較大的歧異。日本方面認為馬賽剋尾部要有紅、黃、黑三種顔色構成。臺灣方面則以偏好紅底黑紋或藍底黑紋的顔色,但不論審美觀點如何,一心想作出優良的孔雀魚都是值得我們佩服的。
在自然界中,有藍色色澤的個體一般來說是偏少的。也因此六年前莫斯科藍被引進的時候,造成相當大的風潮。一度飼養的人品可能多達衆多孔雀魚人口的50%以上。(以經營新未來舊版時註册的人口和飼養魚衹種類的比例推算)。比賽時單色組往往是一整片莫斯科藍的天下。然而由於飼養人口衆多滿,又該種魚衹體型較大,易於飼養,造成整個價格的崩盤。【在南部的漁場裏,作者曾見過滿滿70幾缸的深藍-黑色的莫斯科藍乏人問津】在衆多飼養者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又慢慢的退卻了。
在臺灣,常常會有一窩蜂趕流行的情形發生。等到流行一過,遺留下來的破壞往往非當初引進者所能想到。像美國鰲蝦、巴西龜都是很明顯的例子。還好人工育成出的孔雀魚極難於自然界中生存。在此呼籲各位新手或老手,一定要謹慎的評估魚衹的數量,由於孔雀魚算是多産的物種【一胎多達40-60衹】在玩傢細心的照料下,可以全數育成,何況生産周期衹有22-26天,因此若無詳細計劃,到時一定會魚滿為患。除了照料不來外,恐怕也失去養魚最主要的目的-修身養性。
較好的方法是能夠做好公母隔離,並且將多餘的魚衹送出或賣出。總之,對孔雀魚付出越多心血,越能得到漂亮的魚衹。 |
|
雖然孔雀魚在臺灣水族已經躍升為主角,並且引起貿易進口商極度的興趣,無視於孔雀魚的質量優劣與否,大量引入歐洲、日本孔雀愛好傢或俱樂部的孔雀魚,但是臺灣孔雀魚愛好者,甚至是進口商和販賣者卻對孔雀魚的基本知識及觀念的認識非常貧乏,因此常常發生把觀賞用的孔雀魚當作經過係統維持或品種穩定的孔雀魚來販賣,因而誤導剛入門的孔雀魚愛好者的觀念。基因衰敗或基因不明的觀賞孔雀魚,和經過長時間的篩選、作係統維持的孔雀魚其價值和目的本來就是絶然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可能衹有名字(都是叫作孔雀魚),這個月特別公開AF JAPAN作孔雀魚的公式,其最終目的是,希望讓臺灣孔雀魚愛好者能正確清楚地瞭解純係孔雀魚。
現在臺灣除了「AF-JAPAN」100多種孔雀魚之外,其它係統的日係孔雀,東南亞及德國的孔雀都陸續被引進臺灣,AF JAPAN的孔雀魚幾乎都是利用基本品係(帶限性遺傳基因,顯性遺傳基因的品種)和衍生種所作出,這個月我們就如何用基本品種創作出洐生種來進行解說。
要做出孔雀魚的衍生種,並不是[A+B=AB]或[AB-A=B]如此單純,必須先瞭解用於交配的孔雀魚是帶何種類型的基因,否則即使作出外型出衆的魚也是無法固定下來。
以下列出目前在臺灣市場販賣,且循正統方式作出,屬於固定品種的遺傳基因類型。
*基本品種A-I---(帶限性遺傳基因的品種)---能影響身體色澤的表現
蛇王(蕾絲蛇王) [XYC][XLYC] (C:COBRA)(LACE)
古老品係 [XY(OF)] (OF:OLD FASHION)
維也納緑寶石 [XY(VE)] (VE:VIENNA EMERALD)
白金(黃白金、紅白金=珊瑚) [XYP][XY(CO)](PLATINUM)(C0:CORAL)
金屬(全金屬) [XYM] (M:METAL)
日本藍 [XYJ] (J:JAPAN BLUE)
*基本品種A-Ⅱ---(帶限性遺傳基因的品種)---能影響身體色澤的表現
美社莎 異數體 [XLYPYC]
美社莎 正常體 [XYPC]
珊瑚美社莎 正常體 [XY(CO)C]
銀河 異數體 [XCYPYC]
銀河 正常體 [XCYPC]
白金日本藍 異數體 [XYPYJ]
聖塔瑪莉亞蛇王 正常體 [XY(SM)C] (SM:SANTA MARIA)
金屬蛇王 正常體 [XYMC]
*基本品種B-Ⅰ---(帶顯性基因的品種)----特別對尾鰭的表現有影響
馬賽剋
草尾
德係黃尾禮服(黃白尾)
素色尾
*伴性遺傳基因C-I
禮服[XT](T:TUXDEO)
素色尾[XS](S:SOLID)
蕾絲[XL]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D-I----(體色以外的遺傳基因)
馬特利=[mm](m:material)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E-I---(體色遺體基因)
白子 [aa] (a:albino)
真紅眼 [rr] (r:real red eye)
黃化種 [gg] (g:golden)
藍化種 [bb] (b:blue)
粉紅 [pp] (p:pink)
虎斑 [tt] (t:tiger)
白化種 [ggbb]
虎斑白化種 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 [bbtt]
虎斑粉紅 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 [pptt]
白子粉紅 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 [aapp]
白子超白 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 [aabb]
白子超白 三重隱性同質接合體 [aabbgg]
真紅眼白子超白 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 [bbrr]
真紅眼白子超白 三重隱性同質接合體 [bbggrr]
公開孔雀魚的公式 (二)
孔雀魚的品種及衍生種是根據上述6種遺傳基因的組合所做出,如果再加上長鰭型,則可以做出上千種基因組合的孔雀魚。
1.限性遺傳基因×顯性遺傳基因=[A]× 如:美社莎馬賽剋等
2.限性遺傳基因×伴性遺傳基因=[A]×[C] 如:白金德係黃尾禮服等
3.隱性遺傳基因×限性遺傳基因×顯性遺傳基因=[E]×[A]×如:白子美社莎草尾等
4.隱性遺傳基因×限性遺傳基因×伴性遺傳基因=[E]×[A]×[C]如:真紅眼日本藍紅尾禮服等
5.1、2、3、4的組合再加上體色以外的隱性遺傳基因[D]如:白子馬特利蛇王黃尾
要做出孔雀魚的衍生種,一般的方式都是利用公魚的限性遺傳基因再配合母魚的隱性、顯性、伴性遺傳基因,所以若能明確瞭解用於做出衍生種的公母魚個體帶的限性、伴性、隱性、顯性遺傳基因到底位於體染色體或性染色體的XY那一方,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固定衍生種。
若要作出係統固定的衍生種孔雀魚,必須以帶限性或顯性遺傳基因的公魚為基準重複交配,若要更進一步讓作出的衍生種孔雀魚品種安定(體態優美)及固定,就必須重複淘汰同胎母魚3~4次,並且要重複用與親代母魚同一品糹的母魚來當種魚。
P A(公)×B(母)=F1 F1(公)×B(母)=F1
↓ ↑ ↓
F1(公)×B(母)=F1 F1(公)×B(母)=F
因目標品種及種親的不同,交配次數也有差異。以下是筆者為了讓作出品種的表現形及固定率穩定,在AF JAPAN GP-FM 實行的交配法。
公魚品種(A) 母魚品種(B) 交配次數 作出品種(C)
霓紅禮服(伴隱) 德係黃尾禮服(顯伴) 1次 天空藍禮服
藍草尾(顯性) 德係黃尾禮服(顯伴) 2次 天空藍禮服
蛇王(限性) 馬賽剋(顯性) 2次 馬賽剋蛇王
蛇王(限性) 白子紅尾(顯伴) 3次 白子紅尾蛇王
古老品係扇尾(限性) 馬賽剋(顯性) 2次 古老品係馬賽剋
珊瑚雙劍(限性) 馬賽剋(顯性) 3次 珊瑚馬賽剋
珊瑚雙劍(限性) 白子紅尾(顯伴) 2次 白子珊瑚紅尾
日本藍蘆聖德(限性) 馬賽剋(顯性) 3次 日本藍馬賽剋
日本藍蘆聖德(限性) 藍草尾(顯性) 4次 日本藍藍草尾
白金雙劍(限性) 馬賽剋(顯性) 3次 白金馬賽剋
白金雙劍(限性) 德係黃尾禮服(顯伴) 4次 白金德係黃尾禮服
金屬蛇王(限性) 馬賽剋(顯性) 2次 金屬莫斯科
全金屬馬賽剋(限性) 藍草尾(顯性) 4次 全金屬藍草尾
接下來就半藍化種(不完全顯性遺傳基因=[Bb])的遺傳基因及其品種做簡單說明,不完全顯性基因就是表現藍草尾或藍馬賽剋等藍色係的基因。
[BB]=普通種,[Bb]=普通種以藍色表現。
也就是說藍化種的遺傳基因變成異質接合體[Bb]時,就形成不完全顯性基因,但白子[aa]或黃化體[gg]等若呈異質接合體[Aa]或[Gg]的基因型態,其個體的表現與普通種無異。
[AA]=[Aa] [GG]=[Gg] 其表現形不變
因此天空藍禮服生出紅尾禮服的個體或藍草尾生出紅色係的草尾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藍○○○」都是不完全顯性基因的品種。
[Bb][Bb]的交配結果 [BB][Bb]交配結果 [BB][bb]交配結果
B b B b B B
B BB Bb B BB Bb b Bb Bb
紅 藍 紅 藍 藍 藍
b Bb bb B BB Bb b Bb Bb
藍 藍化體 紅 藍 藍 藍
做出藍色係的品種有上述3種基因組合方式,需依品種選擇合適的方式。再者,日本藍的藍色並不屬於不完全顯性遺傳基因。
日本藍馬賽剋[BBXYJ] (Japan blue)
日本藍藍馬賽剋[BbXYJ] (Japan blue)
筆者已確實藍化種的遺傳基因除了剛剛解說的「不完全顯性遺傳基因」還有一種是現今的野生種孔雀所帶「隱性遺傳基因」[Bb],為無法表現出藍色係的藍化種孔雀魚。
在日本,日本國産孔雀的愛好傢大約有一萬人之多,而販賣日本國産孔雀的水族館大約有500~700傢,其中可以稱得上是專賣店的約有10傢,這些愛好傢乃至於專賣店的老闆對本月號講解的內容能100%瞭解的人,除了筆者及AF專業工作人員外,大概不到10人,因此筆者及幾個飼養者也正在為解開孔雀的遺傳之謎而努力。
前陣子,新加坡某個漁場的負責人到筆者店裏互相交換了很多意見,最令筆者驚訝的是新加坡的繁殖者一點遺傳的知識都沒有,還能産出那麽大量的孔雀魚,可見得孔雀魚是生命力很強的熱帶魚。在日本,也有些飼養者雖然不懂遺傳學,偶而也能做出優良的孔雀魚,但是卻無法作出質量安定的孔雀魚。
筆者想傳達給讀者的是,衹要瞭解基本概念對於孔雀魚的遺傳並不是想象那麽難的事,希望各位孔雀魚愛好者能理解遺傳學,進而能做出體態優良安定的臺灣孔雀魚,也希望臺灣能出現像筆者一樣致力於瞭解孔雀遺傳基因的人,筆者會很樂於與有志的愛好傢,互相交換關於遺傳及作出新品種的意見。
參考:臺灣孔雀魚大師 蔡志恆先生
孔雀魚對顔色的要求
孔雀魚對顔色的要求有兩點:(1)顔色要勻稱:(2)色差要分明。而色彩濃度的薄與厚並非要求的重點,因色係若不均勻,將會形成有色塊的圖騰,也就是所謂的雜斑。色塊若無法再散開來,將扼殺此尾孔雀魚的“前途”。之所以不在乎孔雀魚顔色的厚與薄,主要是因其各具美感、各有特色。因此若將所謂的藍尾禮服共同比較時,您將發現有數十種之多,這當然包含了體色、尾色、尾型的排列組合了。
孔雀魚的色彩雖不若鏘魚多變,但在愛好者的不斷改良下也增色不少。在孔雀魚的基本品係中亦不乏媲美鏘魚的品種,如馬賽剋、銀河、草尾…等等。 |
|
一、缸和水的準備
飼養方法的研究
缸的準備主要是清潔和消毒。消毒我是采用沸水消毒法,消毒既徹底,還沒有化學藥物消毒後遺留的的問題,同時還是最環保的方法。要註意的是消毒時先把缸放平穩,一定要平穩,否則容易裂的。然後要先加少量沸水,讓玻璃適應溫度,以防止玻璃突然高度受熱而炸裂。最後再加適量沸水進行消毒。
養水是將自來水靜置3到5天,將水中氯氣揮發幹淨。然後將水加入消毒後的缸中,再加入硝化菌,用水妖精連續充氧24 小時,即可初步建立起硝化係統,這樣的水就可以放魚了。
二、接魚
接到魚後,不要急於打開包裝箱,回傢後暗光處開箱。途中防止動作過大導致的震動或翻滾。因為魚停食、無光的環境下,再經長途、長時間運輸後,體質虛弱、精神緊張,因此要特別小心,防止魚受驚而導致撞袋或撞缸受傷,或導致因驚恐引發的夾尾等情況。因此一切工作都要溫柔小心的操作。
三、兌水(也稱過水,專業名詞)
兌水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同時還很是煩瑣的操作。但想養好魚,就一定要細心、耐心的去完成,保證魚能夠初步順利適應我們的飼育環境,為以後正常養育打好基礎。而很多新手,都是在這方面犯了錯誤到導致損傷慘重!兌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水溫:缸中的水溫穩定在22到26度之間。接到魚後,不要急着打開包裝袋,先要把包裝袋用與缸中同水溫的水衝洗幹淨。然後把包裝袋放入缸中,約20到30分鐘,使袋中的水與缸裏的水,溫度達到一致。
2、開袋:打開袋後,先加入相當於袋中水量1/10的缸中水入袋,然後再慢慢的不斷把缸中水加入袋中,使魚逐步適應水質如PH、KH等的變化,整個過程持續30到40分鐘左右。當加入缸中的水達到袋中水的量時,即可把魚溫柔撈出放入魚缸中。此兌水過程,也可以用打吊瓶的輸液係統進行的,可以更好的讓魚適應水質的,對於比較珍貴的魚適用。兌水結束後,要將袋中的原水倒掉,因為魚在運輸過程中排泄的廢物、脫落的黏膜等物質,是細菌喜歡的食物和産床,是魚致病的重要病源。
3、魚入缸後十分恐慌,這時的光綫不要過強,更不要驚動它,例如觀看時都不能指指點點動作過大的,接魚之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一定要充分,魚入缸後不要總是在魚缸周圍四處亂竄,記住當天不要喂食!
4、第一天也不要喂食、不要換水,觀察它的狀態怎麽樣。一般來說在第一天魚的狀態會恢復一些,如找食、追逐配偶等。如狀態不好的話,可以加入1%濃度的飽和????水。
5、第二天:觀察如狀態不錯,魚四處尋找食物、追逐配偶等表現,就可以少喂一點點活餌,意思一下即可,千萬不要喂多!開口餌料以活食最好,如豐年蝦等,人工餌料由於消化睏難,不建議用。可換1/10的水,鼕天換的水要比缸中水溫高出1至2度,夏天要低1至2度,這也是一年中換水時溫度掌握的方法。
如果狀態不好,不喂,繼續觀察。
6、第三天:關鍵的一天!魚有問題的話這天就會明顯的看出來,觀察癥狀後對癥下藥即可。
如果沒有問題,狀態良好的話,同樣喂一餐,比昨天喂量稍多一些,逐步在一周內過度到正常的喂量。換水也是如此。
7、兌水的規程一定要仔細完成,即使你對你的水質再有把握,也不贊成不經兌水直接把魚放入缸中,這一點切記,否則受傷總是難免的。 |
|
孔雀魚的大部份病癥,都是飼育者本身的疏忽所引發的,通常引發的病癥有四大因素: 1.水質的
常見疾病
惡化 水質惡化的最大原因是投餌過量所引起的水污染以及過濾器污穢所引起的有害質的積存。衹要每日的投餌適量,以及適當掃除過濾器與水質調整都可以防止發生。雖然適當的換水也有必要,切勿大量換水,這樣對孔雀魚會有傷害,需要稍稍註意。另外,如果過度清潔過濾器,也同時洗掉繁殖的過濾菌,從而導水質惡化。 2.水溫的變化 孔雀魚是屬於變溫動物,會隨着周圍環境的水溫度變換體溫的。水溫不論高或低都有礙魚體機能正常的運作,尤其水溫的上升或低下,對孔雀魚是最大的致命傷。結果體內的代謝不順,食欲也低下而會衰弱下去,也要註意季節早晚過度落差很多。 3.粗魯的接觸魚身 孔雀魚的身體表面是特別纖細而易損傷,所以利用魚網撈起時,要特別小心,否則體表一但損傷,細菌會從傷口侵入而感染。若不用魚網而用手撈起時,也不要用指甲損傷魚體。請特別留意。 4.帶進病癥 孔雀魚容易患病的原因中,估計最大的比例是受到他魚的感染,若將新購入的孔雀魚放於水族箱內時,一定要先行確認,是否有病癥或先養於檢疫缸觀察三、五天,確定無病癥再放入。
一般常見的病癥
1.白點病癥狀:魚體全面會出現直徑1mm以下的白色細點,並且一定會從各鰭發病之後再擴散至全身,如不予處 置時,將會漸次衰弱不久就會死亡。這是淡水魚典型病癥。儘管孔雀魚發病率不多,但也不是說完全不會發病,所以大意不得。原因:白點蟲等纖毛蟲所寄生引發的病癥,其體表的白點即是寄生蟲的本體。寄生蟲的外圍的表皮呈白色狀者也有,白點愈多則表示寄生狀態愈為嚴重。
2.爛尾癥癥狀:是從尾鰭開始附着黃白色粘着物。不久,再蔓延至各鰭,並漸次糜
病態孔雀魚
爛。尤其病情進行時,鰭部會呈爛腐狀,甚或斷落尾鰭都有。因食欲大減,不久連肌肉也被侵腐而衰弱致死,故有必要及早治療,發病雄魚較多,是其特徵。原因:遭受卡拉姆那裏斯細菌感染所引起,感染途徑為傷口,而受傷大部份由於魚衹之間的爭鬥,粗魯的接觸所引起的居多。
3.水黴病癥狀:別名口腐病,棉花病,但正名為水黴病。這是水黴寄生於體表而帶上棉花般是白色狀,不久蔓延至全身而腐爛皮膚,尤其病情進行時水黴繁茂部份會腐爛掉落都有可能。而到了患病中期以後就會失去食欲,遊水也欠活潑,不久將會死去。原因:體表的傷口或錨蟲,魚虱等寄生所引起的傷口,由水黴科的真菌着生引發二次病癥者。真菌大都是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居多。
4.鬆球病癥狀:全身的鱗片竪起魚體,全面也會鼓滿,病名是因為看似鬆球般乃有此名。如病情進行則魚鱗會剝落,於是不能再遊水而導致死亡。原因:遭受野羅孟那斯細菌感染所引發。
5.口腐病癥狀:口部外圍或頰部附近呈白棉花狀而不能再進食,不久,將會衰弱而致死。原因:與爛尾病一樣,卡拉姆那裏斯細菌感染為原因。輸入孔雀魚帶來的新感染癥狀:鰓部腫脹而在水面痛苦中勉強呼吸,並且合閉尾鰭而不時在搖頭,做不自然的遊水動作,不久,魚體呈白濁狀而衰弱致死。原因:由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細菌為感染因素。而一旦發現感染的魚衹時,必須隨即隔離於其它魚缸。初期者,衹有換水或加入????水也可改善。治療:可使用一些市售的殺菌劑來進行藥浴,大部份的情況都會有所改善。若仍然無法痊愈,原因可能在於一些導致細菌性的感染的因素,並未消除,如水溫過低,死魚未撈出等。患水黴病癥者,可能要註意水質,應撈除死魚或殘餌,並趕快換水,而鬆球病可能要優先改善水質,藥浴除去水中的病原,待魚較有食欲後,用細菌治療的藥餌喂食。至於爛鰭、爛尾等外表癥狀的魚衹,換水並佐以藥浴,情況也能改善。 |
|
劍尾魚 | 魚 | 觀賞魚 | 熱帶魚 | 養殖 | 孔雀 | 藍孔雀 | 緑孔雀 | 孔雀舞 | 紅劍魚 | |
|
|
白子孔雀魚 | 白金孔雀魚 | 禮服孔雀魚 | 劍尾孔雀魚 | 豹紋孔雀魚 | 金屬孔雀魚 | 蛇王孔雀魚 | 草尾孔雀魚 | 馬賽剋孔雀魚 | 孔雀魚的英文俗名 | 寶石藍美杜莎孔雀魚 | 孔雀魚的飼料和喂食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