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孔子 及其後裔的墓園。在 山東 麯阜市 城北門外,有林道與城區相連。面積約三千畝,環以高墻。林內古木參天,有享殿等建築,歷代碑刻、石獸等很多。是我國著名的古跡,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元 揭傒斯 《孔林圖詩》:“ 尼山 之下,有 洙 有 泗 ;有蔚 孔林 ,在 泗 之涘。” 清 黃遵憲 《歲暮懷人詩》之三十:“石鼓摩挱拜 孔林 ,每談佛性説仙心。” |
|
在山東省麯阜城北門外。孔子和其子鯉、孫孔fd57及歷代衍聖公的墓地。歷經擴修,占地約200公頃,周圍有75千米的林墻。內有歷代帝王及名人碑碣一千多塊,鬆柏數萬株。是中國最大的人造陵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孔林聯繫方式 地址:麯阜城北。
郵編:272100 孔林投訴電話 濟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537-2235006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孔林景區榮譽 aaaa級景區 世界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 孔林門票價格 22 孔林節慶活動 孔子文化節9月26日╠╠10月10日 孔林開放時間 8:00-17:00 孔林最佳旅遊時間 遊麯阜三孔,四季皆宜,但習慣上人們偏好3-11月遊麯阜,每年此刻,為麯阜旅遊旺季。 孔林導遊圖 孔林特別提醒 遊麯阜要註意避開黃金周,麯阜旅遊三孔是必看得,其他可酌情一覽。 孔林美食 遊麯阜三孔,瞻仰先人欣賞古跡之餘,您還可大飽口福。麯阜市內傳統美味佳餚古色古香,首屈一指,且食宿方便,服務周到。
最有名氣的是與孔廟、孔府鄰近,格調高雅具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闕裏賓捨。其特別推出的魯菜精品孔府傢宴、孔府喜宴、孔府壽宴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
距“三孔”聖跡近在咫尺的杏壇賓館,所推出的“孔府宴”及各種美食精品,距孔府、孔廟僅200米的大成旅遊賓館,所提供的由特級廚師、糕點師精心製作的魯菜、川菜、及多種風味小吃,都頗有名氣,值得品味。
孔府宴誠然很貴,黑豆腐、饊子也是麯阜有名的小吃,味道一般,但很便宜,吃得飽。 孔林住宿 麯阜最高檔的賓館三星級闕裏賓館,門市價要400元。二星級賓館有位於市中心靜軒路1號的麯阜大成集團旅遊賓館及城南雪泉路上的杏壇賓館等。
麯阜不挂星級的賓館、招待所很多,一般標準房的價格在90╠╠150元之間,公共衛生房一般15元/床。 孔林購物 麯阜最有名的特産是楷雕、碑貼、尼山硯。此外,絹花、琉璃等其他工藝品亦小有名氣。 孔林交通 1路 中醫院、汽車站、孔府東門(鼓樓)、郵電局、顔廟、萬古長青坊、孔林。
5路 麯阜火車站、魯國盛世、六藝城、論語碑苑、汽車站、電影院、人民醫院。 孔林玩法 瞻仰古跡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傢族的墓地。 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衹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傢守林人後來隨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 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幹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纔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墻,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墻長達7.25公裏,墻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裏,比麯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裏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鬍、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斷碑深樹裏,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 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傢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神道
北出麯阜城門,就見兩行倉檜翠柏,如竜如虯,夾道而立,這就是孔林神道。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萬古長春坊。這是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撐的6根石柱上,兩面蹲踞着12個神態不同的石獅子。坊中的“萬古長春”四字,為明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初建時所刻,清雍正年間卻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樣。石坊上雕有盤竜、舞鳳、麒麟、駿馬、斑鹿、團花、祥雲等,中雕二竜戲珠,旁陪丹鳳朝陽紋飾,整個石坊氣勢宏偉,造型優美。
坊東西兩側各有緑瓦方亭一座,亭內各立一大石碑。東為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明代官僚鄭汝璧及連標等所立,上刻“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十個大字;西為次年二人立的“闕裏重修林廟碑”。兩碑均甚高大,碑頭有精雕的花紋,碑下有形態生動的龜膚。
洙水橋
由至聖林門西行為輦路,前行約200米,路北有一座雕刻雲竜、闢邪的石坊。坊的兩面各刻“洙水橋”三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聖公孔聞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號。坊北有一券隆起頗高的拱橋架於洙水之上。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合流,至麯阜北又分為二水。春秋時孔子講學洙泗之間,後人以洙泗作為儒傢代稱。但洙水河道久湮,為紀念孔子,後人將魯國的護城河指為洙水,並修了精緻的坊和橋。橋的南北各有歷代瀎修洙水橋的碑記洙水橋橋上有青石雕欄,橋北東側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稱作思堂,堂廣3間,東西3間廂房,為當年祭孔時祭者更衣之所。室內墻上鑲嵌着大量後世文人贊頌孔林的石碑,如“鳳凰有時集嘉樹,凡鳥不敢巢深林”,“荊棘不生塋域地,鳥巢長避楷林風”等等。此院東鄰的另一小院,門額上刻“神庖”二字,是當年祭孔時宰殺牲畜之處。
享殿
洙水橋北,先是一座緑瓦三楹的高臺大門——擋墓門,後面就到了供奉孔子木主的享殿。去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對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係墓前的石柱,又稱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溫順善良,用以守墓;角端,也是一種想象的怪獸,傳說日行1萬8千裏,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翁仲,石人像,傳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均稱翁仲,用以守墓。兩對石獸為宋宣和年間所刻,翁仲是清雍正年間刻製的,文者執笏,武者按劍。甬道正面是享殿,殿廣5間,黃瓦歇山頂,前後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鬥栱。殿內現存清帝弘歷手書“謁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頽”等詩句。解放戰爭時,朱德總司令曾在此殿內召開過軍事會議。
孔子墓
享殿之後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墓。此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墓周環以紅色垣墻,周長裏許。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黃養正書。墓前的石臺,初為漢修,唐時改為泰山運來的封禪石築砌,清乾隆時又予擴大。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佈局名為攜子抱孫。
子貢廬墓處
孔子墓西的3間西屋為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後,衆弟子守墓3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3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享殿之後,另有一座灰瓦攢尖頂的方亭,稱“楷亭”。亭內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樹,即摹自其南側的“子貢手植楷”。相傳子貢奔喪來後,將一棵楷樹苗栽於其師墓旁,後成大樹。清康熙間遭雷火焚死,後人將枯幹圖象刻於石上。
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欞碑亭,為駐蹕亭,北面緑瓦所復的碑亭是為紀念宋真宗趙恆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間及南面黃瓦所復的二碑亭為紀念清帝玄燁及弘歷祭祀孔子所建。“蹕”是黃帝出行的車駕,此三亭即黃帝祭祀駐車之處。亭內尚有當時的石碑。
孔尚任墓
沿環林路東行,在孔林東北方向,過一石坊後,路旁立一巨碑,上寫“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這就是清初茂名劇作傢、《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碑。由此嚮西,有一座上書“鸞音褒德”的墓群,孔子的後裔孔謙、孔宙孔彪、孔褒等均埋葬於此。自漢墓群西行還有明墓群,那裏墓塚點點,碑碣纍纍,石獸成群,明代名書法傢李東陽、嚴嵩等所書寫的碑石立於其間。
漫步孔林深處,飽覽林內瑰寶,使人感嘆不已。
於氏坊
為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紀念牌坊。傳乾隆女兒臉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說:“主一生有災,須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災禍。”朝中議論,衹有聖人後代最妥,由於滿漢不準通婚,乾隆讓女兒認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於敏中為義父,改姓於後下嫁孔傢。此坊為紀念於氏而立。
子貢手植楷
傳為孔子弟子子貢所植楷,後人立碑建亭以示紀念。 |
|
孔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傢族的墓地。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麯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衹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傢守林人後來隨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幹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纔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
規模孔林 孔林位於山東省麯阜縣城北2公裏處,它是我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 林墻全部用灰磚砌成,高達三、四米,長達7.3公裏,占地3000畝,墻中古木參天,茂林幽深,相傳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鄉的樹木種植於孔林之內,因而樹種極多。林中墓塚纍纍,碑碣林立,石蟻成群,除孔子、孔鯉、孔及這祖孫三代墓葬和建築外,還有孔令貽、孔毓垢、孔聞韶、孔尚任墓等。這裏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漢代石碑被移入孔廟之外,尚存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何紹基、康有為等歷代大書法傢的親筆題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林中神道長達1000米,蒼檜翠柏,夾道侍立,竜幹虯枝,多為宋、元時代所植。林道盡頭為"至聖林"木構牌坊,這是孔林的大門。由此往北是二林門,為一座城堡式的建築,亦稱“觀樓”。四周築墻,墻高4米,周長達7000餘米。墻內有一河,即著名的聖水——洙水河。洙水橋北不遠處為享殿。是祭孔時擺香壇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獸。享殿之後,正中大墓為孔子墳地,墓前有明人黃養正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東邊為其子“泗水侯”孔鯉墓;前為其孫“沂國述聖公”孔子思墓。據傳此種特殊墓穴佈局稱之為“攜子抱孫”。
孔子墓前東側有三亭,是宋真宗、清聖祖和清高宗來此祭孔時停留之處,叫作“駐蹕亭”。 墓南二百米處的亭殿後,有子貢親手栽植的楷樹遺跡和“子貢廬墓處”。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氣派較大、墓飾規格也高的,要數第七十二代孫孔憲培妻子的墓——於氏坊。這位於氏夫人原來是乾隆皇帝的女兒,因當時滿漢不通婚,皇帝便將女兒過繼給一品大臣於敏中,又以子女名義下嫁給衍聖公,故稱於氏坊。
孔林裏還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戲劇傢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書而名盛一時。他的墓穴位於內圈外側的東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為康熙皇帝導遊孔廟和孔林,由於他學識淵博,講解生動而深得皇帝的賞識。 |
|
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墻,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帝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墻長達7.25公裏,墻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裏,比麯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裏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鬍、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斷碑深樹裏,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傢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
|
享殿之後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墓。此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墓周環以紅色垣墻,周長裏許。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黃養正書。墓前的石臺,初為漢修,唐時改為泰山運來的封禪石築砌,清乾隆時又予擴大。因為以前不能踏上孔子墓,所以就被看成了大成至聖文宣幹幕 |
|
位於麯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傢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醜,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塚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裏,周圍林墻 5.6公裏,墻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傢族的一部編年史”。孔林對於研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喪葬風俗的演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
自泰山發脈,石骨走二百裏,至朵阜結穴,洙泗二水會於其前,孔林數百畝,築城圍之。城以外皆孔氏子孫,圍繞列葬,三千年來,未嘗易處。南門正對嶧山,石羊石虎皆低小,埋土中。伯魚墓,孔子所葬,南面居中,前有享堂,堂右橫去數十武,為宣聖墓。墓坐一小阜,右有小屋三楹,上書“子貢廬墓處”。墓前近案,對一小山,其前即葬子思父子孫三墓,所隔不遠,馬鬣之封不用石砌,土堆而已。林中樹以千數,惟一楷木老本,有石碑刻“子貢手植楷”,其下小楷生植甚繁。此外合抱之樹皆異種,魯人世世無能辨其名者,蓋孔子弟子異國人,皆持其國中樹來種者。林以內不生荊棘,並無刺人之草。
摘自明張岱所著《夜航船》 |
山東麯阜孔廟、孔府、孔林 Shandong Qufu Confucius Temple, Cemetery of Confucius |
山東麯阜孔廟、孔府、孔林於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占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麯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麯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傢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麯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
|
Konglin
孔林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His Descendants
中國孔子及其子孫的墓地。在山東省麯阜城北 1公裏處。孔林作為一處延用2400餘年的傢族墓地,延續時間之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它是儒傢思想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裏所居統治地位的必然産物。孔林遺存豐富,對於研究中國墓葬制度沿革以及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書法、藝術等都具有重大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後葬魯城北泗上,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後,孔子陵墓受到重視。其後歷代皇帝不斷頒賜祭田、增建殿堂。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將墓地擴至 2平方公裏,並賜銀重建了高約3 米、厚約1.5米、長達7公裏多的磚砌圍墻,形成現在的規模。
孔林的總體佈局是逐漸形成的。林門前為長達1266米的神道,南與麯阜北門相連。神道平直,兩側檜柏夾侍。
神道中部有六柱五門“萬古長春”石坊,東西各有碑亭 1座,皆為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建。林門二重,建於元至順和明弘治年間,清康熙、雍正時重修。
孔子墓位於中部偏南、二林門西北(見圖孔子墓)。墓前洙水(即魯故城護城河)上有並列3座石橋,左右2小橋建於明弘治七年(1494),中橋始建年代不詳。橋前有四柱三間牌坊。柱上雕朝天吼,額刻嚴嵩書“洙水橋”。橋北為享殿,正殿5間,單檐,黃琉璃瓦頂,明弘治七年(1494)創建,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殿前甬道列石雕翁仲、文豹、□端、望柱各二,分別刻於宋宣和、明萬歷和清雍正年間,東南部有齋廳、神庖等房屋。墓前自北嚮南列駐蹕亭 3座,為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親臨祭孔而建。墓封土高約4米。前立元明石碑2通,墓東為子孔鯉墓,墓南為孫孔□墓。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墓在林內東北隅。
漢以來始立墓碑。孔林原有墓碑5000餘通,漢代孔宙、孔彪、孔謙、孔君等碑已移入孔廟,現地面上仍有宋、金、元、明、清、民國至今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3600餘通。其中著名的有李格非題記刻石,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何紹基、阮元等人題寫的墓碑,宋濂等人撰寫的墓表等。一些顯宦族孫的墓前還立有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
(孔祥林) |
|
- n.: the tomb of Confucius in Shand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