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摩崖造像
孔望山景區,為國傢4A級風景名勝區,距連雲港市區2.5公裏,因孔子登山望海而得名,這裏有原始社會新時器時代祭海的杯盤石刻,有秦王朝的東大門遺址;有中國最早的東海神廟遺址;有迄今為止中國唯一的漢代圓雕石象;有北齊年間的千年古剎;有唐、宋、元、明各朝代官宦文豪的題刻;特別是東漢摩崖造像的發現,取代了敦煌莫高窟“中華母窟”的桂冠,證實了以孔望山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價值無法估量,堪稱國寶。加之那巧奪天工的竜洞,神奇美麗的傳說,“華夏第七十一福地”的稱謂享譽海內外。
1、佛教摩崖造像,位於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勢鑿成。現存造像105個,分佈在東西長17米,高8米的山崖上。造像有佛、菩薩、弟子、力士和供養人。大多反映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傳統。本生故事有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圖。佛教故事有“說法圖”、“涅磐圖”等。
2、竜洞庵,位於孔望山南側,始建於北齊年間,唐中宗時改建為竜興寺。明代於舊址上重建,更名“竜洞庵”。“文革”中竜洞庵也遭受了劫難,塑像被毀,文物流散。竜洞庵的整個建築以大殿的山門為一中軸綫,組成一個高低錯落,左右對稱的建築群。從山門拾級而上,穿過圓洞式山門,進入院中,單檐硬山頂的大殿正中供奉着釋迦牟尼的佛像,兩側是阿儺和迦葉兩個弟子。兩側周圍是十八羅漢彩繪塑像。前山門中的神座上,前面是彌勒佛,後是韋馱塑像,兩側是四大天王。東廂房是觀音殿。整個建築輪廓雄渾,氣勢壯觀。大殿兩側有棵千年古柏,仍然蒼翠欲滴。東側有棵始植於宋代的糯米茶樹,春季花開時節,菊院清香。院內還有古井一口,名曰“甘露泉”。
竜洞3、孔望山杯盤刻石,位於孔望山的最高處,是在一塊天然大石上鑿成。大石全形如硯,故稱“硯石”,大石略呈長方形,東西320釐米,寬200釐米,厚70—120釐米,底部有三塊小石支撐。大石東段鑿成平面,平面正中有一直徑40釐米的盤形凹刻,周圍有8個標形凹刻。大岩東北端厚壁上鎸有隸書體“硯石”兩字,字徑14釐米。孔望山杯盤刻石是東漢時期祭祀東海君之物。
杯盤刻石
4、孔望山石象,位於孔望山摩崖造像東約70米處,石象為主體圓雕,是依一塊花崗岩巨石的自然形狀雕鑿而成。比一般真象的軀體還要大的多。身高2.60米,身長4.8米,背寬3.5米。象身西側有一高88釐米,寬49釐米,深0.2釐米的陰鑿凹面,係未見刻銘的題榜。象身東側以陰綫刻一高113釐米,寬62釐米的方框,內刻隸書體“象石”二字。在刻銘與象前腿之間,有一個平面淺浮雕象奴,高92釐米,頭帶“T”字型發髻,雙腳帶有腳鈴,右手持一鐵鈎。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蓮花。
孔望山石象竜洞石刻5、竜洞石刻,位於孔望山竜洞庵兩側“竜洞”的內外石壁上。題刻20多處,年代宋至清,大字近3尺,小字寸餘。竜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為豐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陳文燭寫的《孔望山銘》。有明代嘉慶時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書題刻“歸雲飛鳥”,還有明邵瑞良的“歸雲洞”題刻。明代林廷玉的詩刻:“看竜洞偶成,幻化成溟蒙,丹崖一洞空。地靈呼即應,應是訝相逢。”還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詩刻,最具代表性,詩曰:“竜洞良宵月照,黃花滿地秋香,此時此會文彥,一殤一詠情長。矗矗山岩麯抱,潺潺朐海東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憶綢繆。”字體嚴謹,風格古拙,筆力遒勁,風格猶如宋篆,而且寫景抒情,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
東海廟碑碑座6、東海廟遺址及東海廟碑,位於孔望山西南端,碑的內容為東海相桓君修繕東海廟的緣起、經過及“尊靈祗、敬鬼神”的宗旨。碑背有一行17字:“闕者,秦始皇所立,為之秦東門闕,事在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