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7日,時任中信集團公司總經理的孔丹接替王軍,出任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這一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名義做出的正式决定,意味着孔丹成為中國最大金融集團公司——中信的掌門人;同時,在國傢官員序列中成為正部級幹部。
孔丹,經濟學家吳敬璉25年前的弟子,1984年加入與中信同屬於“改革實驗區”的光大集團,短期內即擢升為集團副董事長。在此職位上,他曾先後輔佐王光英、邱晴、朱小華、劉明康;直至2000年7月,由光大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一職,調任中信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成為董事長王軍之下的“二把手”。王軍滿65歲退休;孔丹接替,年59歲。
如今,總資産近8000億元人民幣的中信集團,確立了新的掌門人。回顧1995年,54歲的王軍成為中信第三任董事長。王軍自己回憶說,“我不是一個獨斷專行的人,很多事情都是領導班子討論决定,唯一一次‘獨斷專行’是在1996年出讓中信泰富18%的股份。”
當時的簽字價格是每股32元左右,但轉讓後不久,股價漲到了58元。轉讓6億股,每股差了1元錢,國有資産就流失1個億——當初王軍被“國有資産賤賣”包圍,甚至面臨撤職的風險。
但中信集團因此套現得到108億現金,隨後到來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信沒嚮國傢要錢,不僅渡過難關,還愈發壯大。
在即將到來的孔丹時代,中信將如何發展?據悉,中信集團近期最重要的工作是確保中信銀行年底在港交所順利上市。中信集團內部目前正在製定“十一五”發展規劃,對旗下的衆多企業進行重組和整合。此次行動將包括中信銀行和中信嘉華銀行的整合、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的整合、中信基金和華夏基金的整合。
為了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中信曾經接觸的瑞信集團、法國巴黎銀行、西班牙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和英國巴剋萊銀行。8月17日,孔丹以中信集團、中信國際董事長的身份,出席中信國際的上半年業績發佈會。
孔丹表示,要把中信集團發展為金融主業突出、其他非金融業務優勢明顯的國際集團。在中信銀行上市的操作部分,副董事長常振明是“上市能手”。
雖然發佈會高調,但中信國際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卻不如人意,淨利潤衹有4.92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跌32%。其中淨利息收入下跌11.9%,衹有4.98億港元。這主要因為,中信集團剛剛對旗下資産進行了大規模控股公司式改造,使其90%以上的資産為金融業,所以影響了公司收益。
而中信集團金融業內,中信銀行居於核心地位。中信集團總資産80%以上是中信銀行資産,中信集團持有中信銀行90%以上股份,所以中信銀行上市就更顯得重要。
以前孔丹可以隱形,但他上任後,不僅會更加忙碌,而且不得不走嚮臺前,和機構投資者交流,加強各方聯繫,帶領中信集團走嚮國際化。
孔丹面對的是中國金融業即將全面開放,所以他的步伐必須加快。
現在,59歲的孔丹仍舊坐在自己原來的辦公室裏,面對着自己已經工作了6年的這傢超大型國有金融集團,既熟悉又新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