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宗勳生平
姚宗勳先生(1917-1985)浙江杭縣人,幼年孤苦寄居北京,畢業於中國大學文學係 ,後一直定居北京。自幼愛好武術。二十歲時投入意拳創始人王薌齋門下。四十年代初期,宗勳先生尚在大學肄業期間就名重京華,被王薌齋先生題詩賜名“繼薌”,意即托付衣鉢。由此,成了意拳發展使上的一個關鍵人物。姚宗勳先生認為,習拳目的有三:即健身、尋理趣、自衛。這三方面相輔相成,不可歉缺。姚宗勳先生更是以運動生物力學、人體解剖學、運動心理學、以及心理學作為訓練的理論依據。堅持科學的理論與訓練實踐相結合,摒棄一切自欺欺人毫無根據的封建迷信說教。 姚先生於拳學之始,就不拘泥師承門派的陋習。他勇於創新,志在改革,不斷吸收現代拳學的優點。特別是他還進行現代體育科學的研究以充實自己的學識。此舉在老一輩武術傢中並不多見。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與現代體育科學的結合,給意拳事業展現了更加廣阔的前景。這是姚先生對意拳所做出的極大貢獻。姚先生曾多次給國傢遊泳集訓隊、北京足球隊、北京田徑隊、北京舉重隊、北京射擊隊等講解意拳獨特的訓練方法以備各項運動訓練藉鑒應用。並在北京市體育科研所進行教學實驗,為我國的體育科研工作做出了大量的有益工作,獲得多方面的好評。科學的分析方法使得姚宗勳先生突破了傳統武術教學中衹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原始方法。如,將力學、物理學中的杠桿、面、蠃旋力等原理用來分析拳術中的每一個姿勢。每一個動作。以心理學原理說明意拳樁功中的精神假藉與意念誘導的作用和意義。這樣,就使教學擺脫了簡單模仿的機械性與盲目性。使意拳成了一門真正的係統化理論化的運動科學。其著述《意拳---中國現代實戰拳學》一書是姚先生畢生研究的心血結晶,也是從現代科學入手詮釋意拳的唯一權威論著。 作為一代大傢,姚先生除了在理論上的革新建樹外。更是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以實踐來印證理論。在意拳發展興旺時期的四十年代。姚先生的功夫正臻爐火純青的化境。擔當起了代師比武的重任。面對國內外各門派的挑戰,姚先生態度從容,言辭謙和,在比試中出手迅疾製服對手幹脆利落。講究分寸,决不濫傷敵手,儼然大傢風度。故常使來者畏威懷德。事後談起,往往欽其技藝又盛贊其武德高尚。其中許多人日後皆與先生成為莫逆,共同切磋武藝,探索精義。 姚先生在教學中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他主張“學拳首先要學會做人”;“要註意道德品質的培養和科學文化的學習”。
作為一位老武術傢,他在教學訓練中不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銳意改革,大膽吸收現代體育訓練中的成功因素,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和引而不發、啓發式的教學法。凡跟姚先生接觸過的人,無不對其坦率待人、誨人不倦的精神和精闢的講解、絶妙的示範感到鼓舞而倍加崇敬。姚先生一生剛直不阿,特別是在學術問題上絶不隨波逐流,堅持以科學理論指導意拳訓練;堅决反對一切封建迷信,包括“科學的迷信”;從不故玄其說、嘩衆取寵。他不斷教導學生們要腳踏實地進行艱苦的訓練和執著的探討,以追求拳學真諦,弘揚國之瑰寶。 1984年,在北京市體委和北京市武協的關懷下,籌備成立以姚先生為首的研究會。姚先生鑒於“大成拳”三字有引人誤解或麯解之嫌,决定恢復王薌齋先生創拳初衷的“意拳”原名。1984月日正式成立了“北京市武術協會意拳研究會”。姚先生出任會長,並被聘為北京市武協顧問,為意拳的研究和推廣做出了傑出貢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