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 : 國際關係 > 女性主義
目錄
女性主義
作者: 李銀河 Li Yinhe
資料來源: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做决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即女性主義思想泰鬥波伏瓦所說的“第二性”。
概述
  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即女性主義思想泰鬥波伏瓦所說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這樣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主義卻認為,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為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為建構起來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當中,男性也受壓迫,但是他們是由於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的成員而受壓迫,而不是由於是男性而受壓迫。女性則不同,除了因為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等原因之外,還僅僅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壓迫。
背景
  女性主義是跟女權主義、婦女解放運動相聯繫的。
  婦女解放運動到今天為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很早,大概是19世紀末左右,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次浪潮,當時爭論的一個焦點是要求性別包括男女之間的平等,也就是兩性的平等,當時也要求公民權、政治權利,反對貴族特權,強調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沒有區別的。最重要的一個目標是要爭取政治權利,往往被稱作“女權運動”。
  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一般地說,是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開始的。人們認為,最早也是起源於美國。這次運動一直持續到80年代。其基調是要消除兩性的差別。把兩性的差別實際上看成是在兩性關係中,女性附屬於男性的基礎。要求各個領域對公衆開放,等等。波伏娃的《第二性》即産生於這一時期。
  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對於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的學術研究興起。因此,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義流派。長久以來,在社會上是一個以男權意識為中心的社會意識形態。所以人們在這種意識形態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們從男權的角度來描述這個世界,並且把這種描述混同於真理,就是說,這種描述是千真萬確的,是天經地義的。他們對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挑戰。儘管流派衆多,但基本點是爭取兩性平等,改變女性受歧視壓迫的現狀。
理論
  女性主義理論可以被劃分為宏觀理論和微觀理論兩大類。
  宏觀理論
  女性主義宏觀理論包括一些對世界和歷史加以闡釋的宏大敘事,如世界體係理論。這一理論原本衹是將世界區分為中心地域、半邊緣地域和邊緣地域,分析這些地域之間的權力關係,完全忽略了女性主義的因素。但是經過女性主義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論要點,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僅僅作為男性傢長家庭的一個成員;不再認為家庭成員的利益總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獨立的經濟貢獻,女性在全球經濟中作為非正式勞動力、家庭工人、食品生産者的角色。
  再如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女性主義循着馬剋思主義的思路,並對它做了女性主義的改造。一個最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下列論點:男權製是先於資本主義制度就存在的,因此推翻資本主義衹是結束男性對女性壓迫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微觀理論
  女性主義的微觀理論也是門類繁多,不勝枚舉。在此試舉幾例:
  ·交換理論:這一理論指出,理性的人一嚮被假定為自私的、相互隔離的、無情感的行為者,而女性主義理論則做出了另一種假設,它假設人是相互連結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義還用交換理論解釋男女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額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知識資源。
  ·網絡理論:女性主義用這一理論分析性別差異與性別不平等。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他的社會關係的總和。男女兩性由於從兒時起結識的人就不同,後來的關係網絡也不同,因此造成了兩性發展機會的巨大差異。
  ·角色理論:這一理論涉及女性的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角色衝突問題。這兩種角色一旦發生衝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從家庭角色,女性因此喪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遷的機會,致使女性做事業的動力降低。女性比較集中的職業由於缺勤率高、精力投入少,因此變得價值較低,報酬也較低。
  ·地位期望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男女兩性在進入性別混合的目標動力群體時,由於群體對男性的期望值高於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體互動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權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動,群體內的兩性都會反對她,敵視她。在這種情況下,性別期望模式得到了鞏固。
  ·符號互動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的心靈、自我和社會都是通過符號交流和話語製造出來的。正如標簽理論所揭示的那樣,女性往往在社會教化的過程中接受了社會對男尊女卑的定義,於是遇事常常會自責,取悅和討好男性以避免懲罰,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兩性之間的巨大差別。
  ·新弗洛伊德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兒童大多由女性撫養,無論男孩女孩在開始時愛慕的對象都是女性,因此男孩要成熟起來就必須否定母親,女孩卻不必否定母親,結果是女孩在成為女人之後,更關註人際關係和養育性;男孩在成為男人之後,更關註個人,拒絶情感表達,總想通過在社會上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並且導致了男性在公領域的統治和仇女傾嚮。男女兩性發展出不同的道德和理性模式,男性強調抽象原則,女性則更加關註具體情況。
生態女性主義
  1、 生態女性主義的基本觀點
  生態女性主義就是將生態學與女性主義結合在一起。這一思想流派在1970年代出現,在1990年代得到重要發展。關於生態女性主義有這樣兩種提法:女性主義的生態學 (the ecology of feminism) 和生態學的女性主義 (the feminism of ecology)。生態女性主義試圖尋求一種不與自然分離的文化,並且認為一個生態學家必定會成為女性主義者。
  生態女性主義反對人類中心論(anthropocentrism)和男性中心論(androcentrism),主張改變人統治自然的思想,並認為這一思想來自人統治人的思想。它批評男權的文化價值觀,贊美女性本質,但並不完全是本質主義的,它反對那些能夠導致剝削、統治、攻擊性的價值觀。生態女性主義批判男性中心的知識框架,目標是建立一個遵循生態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原則的烏托邦。
  生態女性主義的主要信念包括:
  第一,女性更接近於自然;而男性倫理的基調是對自然的仇視。自然與文化的兩分,生理(動物)世界與社會(人類)世界的分離,男女兩性的區分,以及跨文化的觀點,將女性與自然、繁殖、物質、他者性歸為一類;將男性與文化、生産、形式、自我性歸為一類;這是西方男權製意識形態的一部分,為貶低和強姦自然和女性尋找合理性。(Kourany, et al., 451)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男性是把世界當成狩獵場,與自然為敵;女性則要與自然和睦相處。因此,女性比男性更適合於為保護自然而戰,更有責任也更有希望結束人統治自然的現狀——治愈人與非人自然之間的疏離。這正是生態運動的最終目標。生態女性主義主張自然世界與女性主義精神的結合。它認為應當建立不與自然分離的文化。儘管生態運動不一定全是女性主義的,但是任何深刻的生態運動,其性別化程度是令人震驚的。它之所以令人震驚是因為深刻的生態學意識是一種女性意識,或者可以說,生態意識是一種傳統的女性意識。生態女性主義者關註着地球上生態的嚴重破壞,森林消失,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對此感到痛心疾首。她們說:“我們在和自己作對。我們不再感到自己是這個地球的一部分。我們把其他造物視為仇敵,很久以前我們就已放棄了自我。”生態女性主義提出:“對地球的一切形式的強姦,已成為一種隱喻,就像以種種藉口強姦女性一樣。”(Plant, 1-8)
  生態女性主義者格裏芬(Susan Griffin)指出:我們不再感到我們是這個地球的一部分。我們把其他造物視為仇敵。森林消失,空氣污染,水污染……很久以前,我們就已經放棄了自我。我們的生活方式正在毀掉我們的環境,我們的肉體,甚至我們的遺傳基因。(轉引自Plant, 7-8)
  第二,地球上的生命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網,並無上下高低的等級之分。我們的社會狀態是種族分隔、性別分隔的。人們都接受了這樣一種世界觀,甚至沒有感覺到它是一種錯誤的意識形態。這種世界觀認為,存在是分等級的。在這個等級體係中,上帝這類純精神是最高級的,而生長在地球上的生命是低級的;在所有的生命中,人又是最高級的,以下依次是動物、植物、山、海和沙;在人類當中,白種男性是最高級的,以下纔是其他種族和性別的人們。而生態女性主義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反對對生命做等級劃分。
  第三,一個健康的平衡的生態體係,其中包括人與非人在內,都應保持多樣化狀態。消費市場把人們的文化興趣搞得千人一面,既浪費資源,又無趣。生態女性主義主張,應當發起一個反集中化的全球運動,既照顧到人們的共同利益,又要反對某些消費形式的統治和強製性,這種強製性實際上是一種暴力形式。而生態女性主義就是這個運動的潛在力量之所在。
  第四,物種的幸存使我們看到,重新理解人與自然 (自身肉體與非人自然) 關係的必要性。這是對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理論的挑戰。生態女性主義批判二元對立的理論,反對將人與自然分離,將思想與感覺分離。概括地說,生態女性主義所主張的是按照女性主義原則和生態學原則重建人類社會。(Plant, 20)它強調所有生命的相互依存,將社會壓迫與生態統治的模式兩相對照。它是對全球環境危機的女性主義回應,主張積極改善女性與環境的狀況,並且認為這兩項任務是息息相關的。
  生態女性主義者對發展的概念提出質疑,她們認為,發展這個概念是基於西方男權製和資本主義關於經濟進步的概念而形成的,以為變革必須走綫性發展的道路。從文化角度上講,這個概念具有局限性,但卻被奉為神明,在全世界通用。它不僅帶有霸權主義特徵,而且與女性運動所強調的基本價值觀背道而馳。女性運動的價值是去聽取無權者的呼聲,尊重差異性;而發展概念不重視個體,不重視社區層面,衹是從經濟角度評估人類與社會的進步,卻不考慮諸如文化、社會、政治、精神等人類的貢獻。她們提出的一個主要觀點是:如果兩性差別能被考慮在內,發展計劃的實施一定會取得巨大進步。經濟發展應當順應女性日常生活的情理,不應當一味追求競爭和侵略的精神;男性和統治制度應當改變自己,應當富有責任感、教養、開放思想並且最終放棄等級思想。
女性主義電影
  從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整整十多年間,美國影壇興起一股女性主義電影風,許多優秀的女演員也在這一段時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凡妮莎以及珍芳達合演的《茱莉亞》(描寫反納粹女傑的生平故事)、莎莉菲爾德的《心田深處》(描寫堅強的農村婦女的故事)、傑西卡蘭芝的《弗朗西斯》(描寫性格女星對抗好萊塢的悲劇故事)等。形成這一股風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開始盛行於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以及女性解放運動,另一方面也多虧了這一批優秀的女演員,她們不願意再以充當銀幕花瓶為滿足,願意嚮復雜而有深度的女性角色挑戰,當然,也讓我們有幸領教到她們苦心經營的豐碩成果。這一股風潮到90年代便被許多肌肉男星的動作片以及計算機動畫的科技奇觀所取代,讓我們更對那一個時代的美好難以忘懷。
  女性電影應該是什麽?很難定義,因為現在也還在發展中,如果用狹義的定義就是:女性觀點來詮釋有關女性的議題的電影。而廣義的定義:女性導演所拍攝,不一定是女性議題的電影,或是男導演拍攝,但是探討女性活動、女性題材的電影。一些導演擅長刻畫女性角色、女性情欲,這跟男性所表達情欲上的差別在:探討的是心靈而不衹是動作; 情欲流動的描述而不是攝影機對女性身體的描繪; 身份上的尋找、認同,私密性的傢醜、告解、誠實的表露,親人和好朋友或許會受到侵犯,所以還包含事前、事後的溝通。其它包還性別、同性、異裝的議題的作品。當然,女性主義電影還是以女性為其主角,描寫這一些女性在父權以及時代的傾軋下奮力求取生存尊嚴的故事,所描寫的女性角色並不是為了對舊時代的賢妻良母歌功頌德,藉以更加鞏固父權的教化;反之,它更多描寫的是一些桀驁不馴,甚至不見容於當時的「壞女人」,她們特立獨行的行徑除了勇氣可嘉之外,對於性別刻板的顛覆、以及性別壓迫的解放更是引人深思。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
  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出品時間:1996
  出品國:丹麥/法國
  片長:159min
  《破浪》、《白癡》和《黑暗中的舞者》是拉斯·馮·提爾表現愛和犧牲主題的三部麯,被稱為《金心三部麯》。《金心》是他小時候看過的一本連環畫的書名,是一個關於善良的小姑娘的童話故事,她帶着一個面包,獨自一人穿越大森林,當她走出森林的時候,她身上什麽東西都沒有了,她赤身裸體,儘管這樣,她仍然對將來充滿信心,她說"我能對付"。《破浪》、《白癡》和《黑暗中的舞者》裏的女主角都有堅韌的犧牲精神和強烈的宗教情懷,可以說,《金心》中的小女孩是她們的原型,三部影片的女主人公貝絲、卡琳、塞爾瑪都遇到了極大的麻煩,沒有外人可以依靠,衹能靠自己的身體和靈魂與命運抗爭。拉斯·馮·提爾有意讓主角處在極端的邊緣,以表達極緻的美好。
  《破浪》是一個關於信仰的童話 ,對於宗教這樣一個敏感問題,從伯格曼、布萊鬆到基斯洛斯基,幾乎所有現代電影大師都有所觸及,儘管如此,1996年《破浪》的上映還是掀起了軒然大波,影片對宗教與生命、情及欲之間關係的探討令人們大為震驚。影片說的是一個天主教徒的新婚妻子,為了讓因意外事故而高位截癱的丈夫有恢復的可能,鋌而走險,和其他男人發生關係,回來後在枕邊悄悄說給丈夫聽,從妻子的講敘與自己的想象中,他汲取了生存的力量,最終,丈夫獲救了,這女人卻被殘殺了。影片講述了一個充滿激情同時又帶有神秘色彩的愛情故事,貝絲被定義為一個忠實的信徒,一個義無返顧的殉道者,一個純潔的天使。她的一切行為都與其堅定的宗教信念緊緊相連,她所面臨的實際上是堅持愛的信念與屈從於那個偏僻的鄉村中教會對村民的嚴厲管製所帶來的壓力之間的選擇。
  《破浪》裏的教堂光禿禿的,那些民衆生活的地方起先是沒有鐘聲的,而祈禱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的傳統中,鐘聲意味着天堂之音,文藝復興時期,把上帝稱為造鐘者,因為當時造鐘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工藝,衹有上帝才能完成,而凡人需要做的,就是使用,衹是拉響鐘聲。影片中的漁村一直籠罩在令人窒息的氛圍中,教會用各種規範約束人們的行為,當漁村的神父判定這個人上天堂那個人下地獄的時候,而拉斯·馮·提爾認為,他們並沒有這個權力,這些人是反宗教的,是對本源的歪麯和剋扣,拉斯·馮·提爾質疑的不是天主教的精神實質,他所針對的衹是天主教世俗化的方式。最後一個鏡頭,是俯拍的全景,透過雲層,好象是在天堂裏俯看着人間。壓抑的情感完全被釋放出來了,小夥子聽到了鐘聲,起先誰也不相信是真的,以為是收音機裏傳出來的,後來纔知道是教堂裏傳出來的,世俗無情地擯棄了她,天堂的鐘卻為她敲響,在當今信仰的大廈幾近坍塌的年代,拉斯·馮·提爾編造了一個女人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對信仰的不懈追求中並最終贏得奇跡的童話。
  作為Dogma 運動的前奏,《破浪》從形式到思想主題都是一次全面的回歸。形式上,嚮簡單樸素回歸,內容上,則回歸人類古老而傳統的命題:愛情和信仰。
  《沉默(Tystnaden)》
  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主演: Ingrid Thulin Gunnel Lindblom Jorgen Lindstrom
  出品時間:1963
  出品國:瑞典/美國
  片長:95min
  這是伯格曼“信仰和救贖三步麯”的第三部(其它兩部是《穿過黑暗的玻璃》和《鼕之光》)。它是個實足難解的寓言。
  Ester是個翻譯傢和知識分子,她和妹妹Anna以及Anna的兒子Johan一起坐火車回瑞典旅行。他們在Timuku城下了車,住進了一傢外國老賓館,他們聽不懂那裏的語言。Ester患了晚期肺病,但依然對Anna關心倍至;而Anna卻不願被生病的姐姐束縛。她走出賓館,在附近的咖啡館裏結識了一名侍者。回到賓館,Anna把自己的性經歷告訴了Ester,Ester的性欲也被喚醒了。Anna換到賓館的另一個房間裏繼續和侍者做愛。她的行為引起了姐妹倆的激烈爭吵……
  《碧波女賊(Bandits)》
  導演:卡耶-馮-嘉妮亞(Katja von Garnier)
  出品時間:1997
  出品國:德國
  片長:107min
  這是年輕女導演Katja von Garnier的首部長片。片裏的故事很難會是真人真事,不過在電影裏導演就給它出現了一次。
  一所女子監獄,一隊囚犯組成的樂隊每次都在小教堂練習。霹靂火性子年輕搶匪主音電結他手Luna不滿原有鼓手錶現,爭鬧間把她逐出樂隊。剩下三人對着將臨的公開表演和鼓手空缺反應各異。
  在工場裏她們碰見了因自衛殺男友的爵士樂手Emma。Emma上訴無望,遂走進小教堂打鼓發泄;鼓藝受另三人欣賞。接下去的獄中交往,Luna和Emma的工場梁子漸漸化解,Emma更替四人樂隊起了"Bandits"名字--以為是bands和tits(乳房,也可指女性),誰知日後成為樂隊標記。另兩個成員是年輕天真愛美偽造犯電結他手Angel,和毒殺伴侶的中年鍵琴手Marie。樂隊主力是玩搖滾樂。
  一夜四人被押往警察周年餐舞會娛賓。路上男獄警出言性騷擾Angel,到會場時Luna趁機對不遜獄警飽以拳腳,Emma提議趁機逃走,四人於是開始逃亡,目標就是籌夠四萬馬剋盤川,乘船逃至南美小國圭亞那。名男探長Schwarz和四人樂隊的大半個月追逐戰就此開始。
  四人成名就是因媒體衹報導兩個同時越獄男囚犯,心有不甘而致電電視臺采訪開始(很有趣,好像諷刺社會男人往往比女人在大事裏更可以占重要位置似的)。節目播出,唱片公司老闆垂青,Schwarz急忙召記者要求托出逃犯行蹤。四人在樹林掘出贓款不果,但聽到唱片公司把她們的歌麯「剽竊」派臺播放,結果是齊齊操上唱片公司,敲了老闆五萬馬剋,還要把合約簽至無法生效。
  四人繼續逃亡,於路上交流痛苦過去和人生哲學。在小酒館即興演唱時警察追至,樂隊要求人質跟隨,竟有多人舉手願意。結果四人挾了美國遊客West離開酒館上路。途中人質與樂隊的關係打破了既有模式,變成共患難的同路人。West在路上先被Angel纏上,後又搭上了Luna,短暫的三角關係換來的是West被攆出四人之外。逃亡路上樂隊聲譽日隆,甚至有人替她們發行專集,路上被歌迷圍至水泄不通。
  還有數天是船期,車走至高空吊橋時,Marie突然死去,剩下哀傷三人被警察圍捕。三人先按Marie生前話語在橋上為她進行烈火葬禮,及後跳橋逃走。Emma一時掉下心愛項鏈,未有跳橋而被警察拘捕。因着姊妹義氣,Emma堅决不說另外二人行蹤,另二人設法救出Emma,以在停車場伏擊,挾持Schwarz的女助手而如願。
  三人繼續逃走以登船,以在一盒雪茄內的時間破案的探長Schwarz,雪茄盒最後一支雪茄一次又一次的出現。樂隊剩下三人在港口廢屋天台舉行告別演唱會,依然招得人山人海。Schwarz派大隊人馬到場拘捕,三人藉歌迷之力得以跳樓逃走。三人走到碼頭,似看到Marie在船上嚮她們招手;警員瞄準,她們拔鎗丟掉,警鎗子彈嚮她們射去。
  Schwarz似乎沒法生擒三人,三人似乎與Marie重逢。
  片中四人就是不斷換車在路上逃亡,有一點公路電影的味道。四個女子的獨立性(不論在爭取自由、過生活或性愛)和搖滾精神合起來,味道新鮮。片中如酒館一幕等令人叫絶,自然換來觀衆拍掌叫好。
  本片裏衆平民大都是站在四人一方,就如劇中人所說:「衹要音樂出色,沒人會理會你是誰。」
  《安東尼亞之傢(Antonia's Line)》
  導演:瑪琳·格裏斯(Marleen Gorris)
  出品日期:1995
  出品國:英國/比利時/荷蘭
  片長:93min
  在這部令人振奮的1996年奧斯卡最佳外國語片奬中,一個有着堅強意志的荷蘭女人輓救了自己的生活。年老的安東尼亞在一天早晨醒來之後突然意識到她的生活已經走到了盡頭。於是她開始回憶自己在二戰之後與女兒丹妮爾一同來到那個農場小屋之後的生活。在接下來的50年中,這個農場迎來又送走了各種各樣的人。在這期間,丹妮爾成為了一個畫傢,並且生下了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Therese。若幹年後,Therese與母親一樣也有了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薩拉……
  《安東尼亞之傢》這部影片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對於角色的把握和塑造之上,尤其得力於導演的控製能力和飾演安東尼亞的Willeke van Ammelrooy的精彩表演。劇中的女性是開放和獨立的,並且不需要男人保護和承認的勇敢存在。她們也就是那些獨立女性的象徵。儘管很多批評傢贊揚這部影片的女性主義傾嚮並且給它貼上“毀滅一維男權世界”的標簽,然而它也時不時會流露出一點太過自以為是的情緒,好像格裏斯不太想讓自己能冷靜的去承受來自那些哪怕是溫和的批評的壓力。儘管如此,這部影片依然是一部對獨立女性和那些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而不是人云亦云庸俗生活的人的歡樂贊歌。
  《人·鬼·情》
  導演:黃蜀芹
  主演:裴豔玲
  出品時間:1987
  出品國:中國(上海電影製片廠)
  50年代,秋蕓的父母在戲班子裏搭檔唱《鐘馗嫁妹》,小秋蕓暗地裏偷着 學戲。後來母親與人私奔,父親欲帶 她回鄉,但秋蕓迷戀戲麯藝術,堅持要學戲。父親無奈,衹好教她唱男角 。秋蕓學藝刻苦,很快就成了戲班裏的臺柱。在一次演出中,她被省劇團 的顧老師選中,正式進入劇團。60年代,秋蕓在顧老師的傳帶下,已成為劇團的頭號女武生,師生之間也産生了真摯的感情。但顧老師是有婦之夫 ,為了秋蕓的前途,他離開了劇團。 秋蕓成名後,別人的嫉妒、諷刺、流言、誹謗總伴隨着她,使她深感苦惱 。“文化大革命”中,因無戲可演, 她也結婚成傢,生了兩個孩子。粉碎“四人幫”後,秋蕓煥發了青春,重 返舞臺,以精湛的技藝蜚聲國內外。 但丈夫對她的事業不支持,離傢而去 。生活的種種波折,使她深感人情寡淡,决心一輩子嫁給舞臺,永遠獻身藝術。
  本片於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奬最佳編劇奬,最佳男配角奬 (李保田),同年獲第五屆巴西利亞國際影視錄像節最佳影片金鳥奬。1989年獲法國第十一屆婦女導演電影節公衆大奬。
  電影研究專傢戴錦華教授在談到女性電影時,認為“中國若有女性電影的話,就是黃蜀芹導演的《人·鬼·情》”。導演黃蜀芹在該片中采用了套層結構,即戲中戲,“就在這樣一個結構當中,這個真實的女演員傳記顯露出許多非常豐富的東西,在我看來正好是現代女性所面臨的一種艱難的睏境”。戴錦華解釋說這種睏境有兩個雙重標準,一個是要求男人和要求女人不一樣;另一個是要求女人在社會上和男人一樣,要努力做一個成功的人,同時還要求女人要是一個女人。《人·鬼·情》在這方面有非常豐富的感性呈現,“這個故事本身有一個真實的傳記所不能包括的對於現代生活性別睏惑的表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黃蜀芹表達得非常貼切,電影拍得非常成功”。
  ------------------------------------------------------------------------------------------------------------------------------------------------------------------------------------------------------------------------------------
  女性主義(女權運動、女權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着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瞭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着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孕婦留職(maternity leave)、薪資平等、投票權、性騷擾、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傢務分配、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係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産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綫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的性器割除(genital mutilation,請見女性割禮)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而如強姦、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目錄
  1 歷史起源
  2 各種形式的女性主義
  2.1 女性主義的主要流派
  3 與其他運動的關係
  4 女性主義對西方的影響
  4.1 對公民權的影響
  4.2 對語言的影響
  4.3 對異性關係的影響
  4.4 對宗教的影響
  5 女性主義在東方的成效
  6 世界性的統計
  7 觀點:現代運動的本質
  8 當代對女性主義的批判
  9 著名的女性主義
  10 參看其他主題
  11 相關書籍
  12 外部鏈接
  12.1 女性主義資源
  12.2 中性立場
  12.3 批評
  歷史起源
  主文章:女性主義歷史
  以現代的哲學與社會運動的觀點來看,女性主義的通常以18世紀的啓蒙時代思想傢為起源。如瑪麗·沃斯通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的《女權的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19世紀之前少數幾篇可以稱得上是女性主義的著作之一。沃斯通剋拉夫特將女性比喻為高貴、社會菁英、嬌生慣養、脆弱以及有知識與道德怠惰的危險,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對於這樣的情況都有責任,並且認為女性擁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權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這並不是說更早以前就不存在着其他關於兩性平等的著作。比如說,神秘哲學家安裏西·哥內留斯·阿格裏帕(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在1529年所著的《關於女性之高貴卓越的演說》(The Declamation on the Nobility and Preeminence of the Female Sex)。
  女性主義在19世紀漸漸轉變為組織性的社會運動,因為當時人們越來越相信女性在一個以男性中心的社會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請見父權條目)。女性主義運動根源於西方的進步主義,尤其是19世紀的改革運動中。組織性運動的時間是起於1848年在紐約州色內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開的第一次女權大會。
  艾米琳·潘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是婦女參政權運動的奠基者之一,她試圖揭露英國社會制度裏的性別歧視,並且成立了婦女社會政治聯盟(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在許多成員微罪遭捕,然後因為《貓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而重複進出監牢數次後,她們被激起進行絶食抗議。其結果的強製喂食讓這些成員病得很嚴重,使得當時法律體製的殘暴受到社會關註,也因此助長了她們的目的。
  早期的女性主義者與最初的女性主義運動通常被稱為“第一波女性主義”(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後的女性主義被稱為“第二波女性主義”(the second-wave)。也有所謂的第三波女性主義(the third-wave),但是女性主義者之間對於其存在必要性、貢獻與概念意見不一。這三個“波”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就像海浪般,一個接一個永不間斷,後來者運用了前行者的貢獻與資源。現代女性主義有個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出版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1935年)一書。她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也是美國女性主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貝拉·艾布札格(Bella Abzug)所就讀的大學。在米德的書中報告說,查恩布裏(Tchambuli)部落中的女性擁有支配地位,卻沒有造成任何問題。這本書使得艾布札格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相信,歐洲對於男性氣質(masculinity)與女性氣質(femininity)的觀念是非常文化取嚮的,而並非無可抹滅的天性。
  各種形式的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這個詞會讓人覺得這是單獨的一個意識形態,然而事實上女性主義存在有許多流派。由於歷史背景、某些國傢裏面女性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女性主義為了達到不同的目的而産生了不同的路綫。因此也就存在着各種的女性主義
  其中一個流派是激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認為父權是造成社會最嚴重問題的根本原因。這個流派的女性主義在第二波女性主義很受歡迎,儘管在今日已經沒有那麽突出。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將“女性主義”這個詞完全等同於激進女性主義所提出的觀點。有些人覺得傳統激進女性主義思想中將男性壓迫女性視為優先的考量,以及認為有一個普世的“女性”概念,太過於全面化了,而且其他國傢的女性與西方國傢女性感受到的“女性”經驗絶對不會是一樣的。西方國傢女性可能會覺得性別壓迫是她們所面對的壓迫根源,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女性可能會發現她們受到的壓迫是來自於種族或經濟地位,而不是她們的女性地位。
  有些激進女性主義者提倡分離主義 (separatist feminism),也就是將社會與文化中的男性與女性完全隔離開來,但也有些人質疑的不衹是男女之間的關係,更質疑“男人”與“女人”的意義(請見酷兒理論)。有些人提出論點認為性別角色、性別認同與性傾嚮本身就是社會建構(請見父權規範 heteronormativity)。對這些女性主義者來說,女性主義是達成人類解放的根本手段(意即,解放女人也解放男人,以及從其他的社會問題一起解放)。
  有些女性主義者則認為可能有些社會問題與父權無關,或者父權不是這些社會問題的優先考量(比如說,種族歧視或階級劃分);他們將女性主義視為解放運動的其中一種,與其他運動彼此影響。
  女性主義的主要流派
  亞馬遜女性主義(Amazon feminism)
  文化女性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
  自由意志女性主義(libertarian feminism)或個人女性主義(individualist feminism)
  唯物女性主義(material feminism)
  性別女性主義
  法國女性主義
  大衆女性主義(pop feminism)
  自由女性主義
  馬剋思女性主義(Marxist feminism)
  社會女性主義(socialist feminism)
  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
  性解放女性主義(sexually liberal feminism或sex-positive feminism)
  心靈女性主義(spiritual feminism)
  隔離女性主義
  第三世界女性主義
  跨性別女性主義(transfeminism)
  原型女性主義(proto-feminist)或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t)
  網絡女性主義 (Cyberfeminism)
  絲絨女性主義(fluffy feminism)
  與其他運動的關係
  大部分的女性主義者在政治上采取整體觀的行動路綫,他們相信馬丁·路德·金所說的:“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不公義都是對所有地方公義的威脅。(A threat to 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因此,有些女性主義者通常都會去支持其他社會運動,比如公民權利運動、同性戀權利運動、以及最近的父親權利運動。同時,許多黑人女性主義者如貝兒·鬍剋斯(bell hooks),批評女性主義運動為白人女性所把持。女性主義者所宣稱的女性不利之處,通常都是西方社會中女性的處境,而和黑人女性生活較沒有關係。這個觀念正是後殖民女性主義的關鍵點。許多黑人女性主義者會比較喜歡使用女人主義(womanism)這個名詞來表示她們的觀點。
  然而,有時候女性主義者會對跨性別運動保持警戒距離,因為後者挑戰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跨性者與性別認同為女性的變性者會被排除在某些“衹限女性”的場合之外,並且會被某些女性主義者所排拒,因為她們認為一個生下來就是男性的人,不可能真正瞭解女性所受到的壓迫。這種觀點被跨性者批評為跨性別恐懼癥(transphobic),並且認為對性別多元者的歧視是另外一種面貌的異性戀主義和父權壓迫。參見跨性別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
  女性主義對西方的影響
  有些女權運動者認為以下這些方面仍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有些並不同意,並且聲稱基本上已經贏了這場奮戰。
  對公民權的影響
  女性主義在西方社會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響,當中包括女性投票權;較為平等的工資;提出離婚的主動權與“無過失離婚”的出現;安全墮胎與結紮的權利;獲得大學教育的權利等。
  對語言的影響
  很多說英語的女性主義者都支持使用無性別意識的語言,例如以“Ms”統指所有已婚和未婚的女性,或在不清楚性別時用“他(he)或她(she)”指明,而不衹是用“他”。女性主義者也支持使用包含二性元素的語言,例如以“humanity”取代“mankind”(指人類)。女性主義者希望改變語言的運用,並非希望要求女性有平等權利或在政治論述中取得影響。它可以被視為改變有“性別歧視”元素的語言的嘗試,提出在英語中很多具有重男性色彩的例子(如用“他”(he)影容嬰孩)。女性主義者認為語言直接地影響了現實中的觀念(見薩丕爾-沃夫假說)。
  在後殖民女性主義中,語言並不像西方國傢一樣受到註目,因為很多非印歐語係的語言都沒有性別語法。
  對異性關係的影響
  對宗教的影響
  女性主義在東方的成效
  世界性的統計
  觀點:現代運動的本質
  當代對女性主義的批判
  女性主義理論由於過度強調女性受害面與受歧視底,並且將傳統道德皆化約為保守勢力而全數予以反對,大部分教職人員又與社會現實面脫節過多。由於強調極其抽象兼且毫無限製的個人“選擇權利”(所謂個人'係指女性),將婦女勞動以金錢酬庸換算,並且把墮胎權、離婚權、性行為權、性交易除罪、通姦除罪等作為反抗父權手段等,皆受到嚴厲批判。
  現代社會不斷氾濫的離婚、非婚生子女、單親家庭(絶大多數為單親母職),證明兩性之間的人倫關係已陷於危機。正如人類學家的研究顯示,儘管在新思想新道德的衝擊之下,這一類經歷依然使受害人創劇痛深,在心頭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即使是比其他程度比較輕微的遭遇,也往往帶來精神上的不安與折磨-比方一般非暴力性質的正常性交等。舊的規範縱使再不合理,一旦不存,取而代之的也不一定就是某種合理的新秩序,既無法則,又缺乏共識,反使衆人惶惶不可終日。(艾瑞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極端的年代頁505)
  女性主義並不受到普遍主流學術界認同,而且至誕生來因為各種不經深思熟慮,缺乏任何分析深度,衹因衆人作如此想便據此而發的公開宣示的理論,而飽受各界;例如精神醫學、社會學、現代經濟學與教育學界批判。除宗教與道德保守派外,批判的社會學派也認為女權活動是破壞現代社會結構的主要原因之一。
  著名的女性主義
  參看其他主題
  家庭暴力
  墮胎
  重男輕女
  性別研究
  性別 (文化)
  性別角色
  性別主流化
  婦女研究
  港女
  女性主義歷史
  女性主義議題列表
  著名女性主義者列表
  著名女性主義著作列表
  女權運動團體
  女學學志
  厭女主義
  父權
  後結構主義
  強姦
  性騷擾
  相關書籍
  Thomas, Calvin, ed. (2000). "Introduction: Identification, Appropriation, Proliferation", Straight with a Twist: Queer Theory and the Subject of Heterosexuality, p.39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0252068130.
  Silverman, Kaja (1992). Male Subjectivity at the Margins, p.2-3.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Judith (1994). "Feminism in Any Other Name", differences 6:2-3: 44-45.
  外部鏈接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女權主義
  女性主義資源
  Don't Be Scared By Feminist Theory
  Donna Haraway - Bibliography
  "I Had an Abortion"
  Islam from Patriarchy to Feminism from LiberalIslam.net
  Judith Butler - Bibliography
  Naomi Wolf - Resources
  FemBio - Notable Women International
  Susan Faludi - Resources
  The SCUM Manifesto
  中性立場
  Famous Quotes on Feminism
  LadyWiki - open site for discussion & exchange
  The Seneca Falls Convention: Teaching about the Rights of Women and the Heritage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女性主義正反論
  批評
  Domain of Patriarchy
  Against feminist sexism: A balanced view of male and female power
  Independent Women's Forum
  Vast collection of anti-feminist resources
  Equity feminism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Men
  Eagle Forum
相關詞
肯尼亞環保運動人物藝術傢名人藝術社會學人類學
墨西哥女畫傢自然政治社會生態學性別歧視歧視
鐵路臺灣鐵路管理局日本鐵路女性社會現象後現代科學哲學女權主義
包含詞
後女性主義女性主義法學生態女性主義
中國女性主義女性主義詩歌女性主義歷史
女性主義樓盤女性主義科學哲學一條女性主義的狗
女性主義研究方法拉康與後女性主義女性主義者的飯票
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批評研究女性主義的中國道路女性主義科學觀探究
“女性主義”樓盤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女性主義”樓盤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火鳳冰棲:中國文學女性主義倫理批評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女性話語
女性視域: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女性話語《兒童文學中的女性主義聲音》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