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女兒節的說法有很多。其中影響日本韓國“女兒節”的是上巳節。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竈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上巳也稱為女兒節。
但女兒節非僅此一個。端午也是女兒節,明代濃榜《宛署雜記》:“宛(宛平縣)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亦積壓歸寧,因呼為婦兒節。”五天中哪天是女兒節呢?該書又記:“五月女兒節,係端午索。”可知衹指端午。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七夕又是女兒節,因為乞巧拜月皆是少女之事。加上上巳節,就有三個女兒節。
三個女兒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陽數相重,衹不過相重的陽數大小之別。這倒並非出於故意安排,它們都不是從陽數上得名的。七夕有女兒節之稱,當在最前,其次是端午,最後纔是重陽。但從意義上說,端午兼屬小閨女,已嫁女,七夕專指小閨女,重陽專屬已嫁女,同中有異,相映成趣。
一稱“鬥牛節”。
農歷四月初八,湖南江永縣各村寨未出嫁的瑤族姑娘,相約到風景優美的山林或泉水邊野餐。每人帶幾樣食品,必須在傢中煮熟或在火中煨烤便可食用的。
其中幾樣必不可少:一是花蛋,煮熟,在蛋殼上繪上自己設計的織花邊的圖案;一是花糍粑,在糯米糍粑的一邊刻上綉荷包的花樣,每個糍粑的花樣不能重複,帶多少個糍粑則不論;一是花糖,蜂蜜與熟米粉製成,用黑、白兩色芝麻鑲上各種頭巾圖案。這三樣不必人人都做,但一群聚餐的姑娘中必須三樣都有,爭奇鬥豔,稱為“鬥牛”,父母兄嫂必須支持,但不能代勞,必須姑娘自己動手製作。姑娘們這一天穿上節日盛裝,帶上“三花”食品和其他食品到野餐地點說笑打鬧,追逐嬉戲。姑娘“鬥牛”不許小夥子偷看。衹要姑娘們發現小夥子並喊出他的名字,小夥子就得乖乖受罰,為姑娘們撿柴燒火、煨烤食品、尋找野果、采摘山花,不能逃跑。如逃跑,為姑娘們傳出去,就受到恥笑,難再得到姑娘的青睞。
另外還有流行於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
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竜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生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遊,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决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並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來歷]
唐朝武德年間(公元624年),端陽佳節時分,蜀北重鎮利州(今四川廣元),城外嘉陵江一名為“江潭”之處,有一官船正蕩槳於此。船上管弦悠揚、歌舞輕曼。忽然,天上烏雲密佈,江面波翻浪涌。衹見一道電光霹靂一閃,從江心猛然騰出一條金竜來。那金竜在天上一陣狂舞後便直撲官船而來,頓時將端坐於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楊氏嚇昏過去。當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來後,風已停浪也靜,那滿天的烏雲也消去無蹤影,衹有明媚的陽光正溫暖地灑在清清的江面上。槳櫓款款,風和日麗,一切是那樣的寧靜而又安詳,好像剛纔什麽也沒發生一樣。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一個女嬰,再後來這個女嬰長大成人在歷經了一段艱辛後就成了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女政治傢、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輪聖神皇帝”武則天。
唐時的利州為紀念在此誕生的這位傑出的女性,當地民衆便在楊氏感竜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處之畔的烏竜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廟“皇澤寺”,那碧波蕩漾的江潭也被稱為“金輪感孕所”。每年在武則天生日這天都將舉行盛大的慶祝紀念活動,“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全城婦女將身着豔麗的服裝傾城而出匯集嘉陵江兩岸。她們移舟江潭,載歌載舞,翼求金竜再現、再感竜孕、再多生出幾位為天下婦女揚眉吐氣的女豪傑來。這一習俗沿襲於今,每年的九月一日,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廣元女兒節”。
在地方性節日中,廣元女兒節應該算是非常隆重的節日,每年9·1時,廣元市全城都很熱鬧,絲毫不亞於春節的隆重。廣元由於地處嘉陵江上遊,河上風大,在女兒節這天,廣元鳳凰山還會舉行風車展,滿山挂滿來自全國各地的各式風車,給女兒節增添了濃厚的節目氣氛。 |
|
日本女兒節人偶 日本女兒節緣起中國傳統的上巳節,是中國文化在日本的延伸和發展。
3月3日是日本傳統的女兒節。每逢此時,有女孩的人傢都會擺出做工精湛、造型華美的宮裝人偶來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長。如果大傢喜歡看動漫或者日劇,對女兒節一定不會陌生,那天,很多紙做的人偶或者木製人偶都隨水飄去..... 他們的風俗認為:讓人偶為人們帶走更多的疾病和悲傷!
三月三日女兒節,本來衹是八世紀平安時代宮廷貴族女子之間,互相在紙偶人身上換穿衣裳的遊戲,與現代小女孩辦的傢傢酒遊戲類似。流傳到十三世紀室町時代時,纔逐漸統一在三月三日過節。直至十六世紀江戶時代,這個節日纔在庶民之間盛行起來;也是在江戶時代,開始裝飾起雛偶人。
女兒節的正式名稱是「雛祭」(hinamaturi),又因為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所以也稱為「桃花節」。這天,如果傢中有未滿周歲的女兒,當母親的就得準備「散壽司飯」(壽司飯上添加許多魚介、蛋絲等)與蛤蜊湯,招待來慶賀節日的親朋好友們。「散壽司飯」因為看上去鮮豔華麗,很適合女兒節的主菜;蛤蜊湯是因為蛤蜊的貝殼,衹能是唯一的一對,所以象徵女孩子的貞操。其實,說穿了也衹是這個時期恰好是蛤蜊盛産期,可以吃到新鮮的魚介類而已。
因為是女兒當傢作主的節日,所以雛偶人通常也是娘傢外公外婆贈送的。現代家庭都是外公外婆事前先包好紅包,讓年輕夫婦們去選購自己中意的雛偶人,其它伯叔姑姨們則是當天包紅包來。雛壇上的雛偶人,大約擺飾一個月後,纔小心翼翼地收存起來,等第二年時再拿出來重新擺飾。至於返禮,以前是紅豆飯與紅、白四方糖,現在已經不再計較非紅豆飯不可了,一盒餡餅附上娃娃照片就行。
擺放人偶是女兒節的最大特徵,這些身穿錦衣的宮裝人偶以精美華麗和做工細膩著稱。女兒節人偶的擺放非常講究,在特製的雛壇上,一般為3層、5層和7層等奇數排列。一個標準的人偶雛壇的頂層為“天子與太後”,以下各層可根據需要配以三女官、負責奏樂的五雛童、侍從以及聽差等。在擺放人偶的同時,還要輔以“桃花、燈籠、梳妝臺、日用品”等裝飾,一些地方的習慣中還會放上白酒和菱餅等食品。
女兒節的人偶一般在3月3日之前數日開始擺放,結束後則要及時收藏起來留待來年再用。據說,一旦人偶擺放時間過長,將會影響女兒的婚嫁。
從女兒節的人偶規格往往可以判斷出某個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會地位,同時它也是日本經濟發展的真實反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人偶的擺放數量和奢華程度都達到頂峰。如果祖先是聲名顯赫的世傢,傢中擺放的人偶甚至有幾百年的歷史,可列為國傢指定的特別文物。 |
|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四、初五是藏族的“女兒節”。姑娘們由自傢親兄弟陪同,身着節日的禮服,帶上美味佳餚,上山采花對歌,大傢共同敬酒,互相祝福,慶賀自己快樂的節日。 |
|
- : Daughter burl
|
|
乞巧節, 七夕 |
|
|
|
女兒節人偶 | 廣元女兒節 | 藏族女兒節 | 土傢族女兒節 | 女兒節謀殺案 | 四川廣元女兒節 | 夕陽染紅的女兒節 | 夕陽染紅的女兒節人偶前篇 | 夕陽染紅的女兒節人偶後篇 | 夕陽染紅的女兒節人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