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0-1748年歐洲的一場國際性戰爭。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去世,因無男性繼承人,立遺囑由女兒瑪麗亞·特利莎繼承奧地利所有領地。但普魯士、法國等國反對,引起戰爭。奧地利在英國、俄國等國支持下,保住了瑪麗亞·特利莎的繼承權。但普魯士奪得西裏西亞,成為強國。 |
|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逝世,並無男性後嗣,而根據卡爾六世於1713年所頒布的《1713國事遺詔》,其長女瑪麗婭·特蕾西婭有權承襲其奧地利大公之位,而瑪麗婭·特蕾西婭的夫婿弗蘭茨·斯蒂芬則可承襲其神聖羅馬帝國帝位。可是,法國、西班牙、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剋森、撒丁王國、皮埃蒙特、那不勒斯王國並不承認《1713國事遺詔》,而德意志三大諸侯國——普魯士、巴伐利亞和薩剋森更極力協助瑪麗婭·特蕾西婭的表姐夫,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阿爾布雷希特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卡爾七世)。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因此反奧陣營裏最積極的一方,普魯士在1740年12月16日正式嚮奧地利宣戰。奧地利則聯合英國、波希米亞、匈牙利、荷蘭、西裏西亞及俄國,抵抗反奧陣營的入侵。以兩次西裏西亞戰爭為骨幹並且長達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正式爆發。 |
|
戰事爆發初期,奧軍在各處均處於不利位置。1740年12月,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二世親率2.5萬人突襲西裏西亞,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開始。奧軍無法抵抗,節節敗退。1741年1月3日,西裏西亞的首府布雷斯特被普魯士占領。戰事發展至1月底,大部份西裏西亞地區均被普軍所占,奧軍衹得撤退至摩拉維亞。1741年4月10日,雙方在西裏西亞的莫爾維茨村進行了莫爾維茨會戰,普王弗裏德裏希二世親率2.16萬人與奈伯格將軍統率的1.9萬奧軍在此處决戰。普軍在步兵與火炮上占優,而奧軍則在騎兵上占優,雙方激烈交戰,最後奧軍因不敵普軍的猛烈炮火,被逼撤退。 |
|
在莫爾維茨會戰後,普魯士與法國、巴伐利亞、 薩剋森和西班牙結盟進攻奧地利,以加強攻勢。1742年1月,奧軍主動進攻巴伐利亞,以逼使巴伐利亞退出戰爭,並從而進逼波希米亞。普王弗裏德裏希二世立即親率普、法、薩剋森三國聯軍共3.4萬人進逼至奧地利邊境,以圍魏救趙。在解除巴伐利亞與波希米亞的危機後,普軍調兵北嚮,並於1742年5月17日,與由格林的卡爾親王統率的3萬奧軍在霍圖西茨進行决戰,經過一輪激戰,雙方互有勝負,但奧地利的傷亡較大(奧軍損失6330人,普軍損失4800人)。因此,奧軍被逼撤退。 |
|
1742年6月初,奧地利無法再戰,被迫嚮普魯士求和。並在該年7月28日與普魯士在簽訂《柏林和約》,以西裏西亞及格拉茨公國割予普魯士為代價,兩國停戰,至此,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宣告結束。 |
|
奧地利並不甘心於這種屈辱的議和條約,因此便與英國、漢諾威、黑森、荷蘭結盟進攻反奧陣營除普魯士外的其它盟國。戰事重啓,至1742年底,波希米亞和巴伐利亞已被奧軍奪取。1743年2月8日,奧地利軍在特勞恩伯爵的統率下,在意大利的與莫特馬爾統率的西班牙軍隊决戰,結果雙方均損失慘重。1743年6月,以英軍及奧軍為主幹的聯軍約4萬人,由英王喬治二世與奧地利的奈伯格將軍統率,嚮阿沙芬堡進軍,與由諾瓦耶元帥統率的法軍約6萬人在德廷根近郊進行决戰。法軍不敵,被逼撤退。同時間,奧地利再與薩剋森結盟,其軍勢變得更強。1744年夏,奧軍攻至法國的阿爾薩斯,並同時進逼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 |
|
1744年8月17日,普魯士再度施展突襲攻勢,大敗薩剋森,並攻進波希米亞。該年9月16日,普軍占領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正式揭幕。與上次一樣,奧軍因普軍的突然襲擊而在最初的數個月被其大敗。奧軍衹得轉打消耗戰,並成功消滅普軍近1.2萬人,約占其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同時間,奧軍亦派兵偷襲普軍的補給綫,以截斷其彈藥及糧食供應。 |
|
1744年11月26日,普軍因欠缺彈藥及糧食供應,衹得退出布拉格,撤至西裏西亞,轉為戰略防禦,並誘敵深入。1745年初,奧軍擊敗法軍和巴伐利亞軍,並於該年5月,攻至西裏西亞。5月26日, 普軍約5.9萬人在西裏西亞的霍亨弗裏德貝格埋伏。6月4日清晨,普軍再度施展其拿手好戲,突襲奧地利與薩剋森聯軍,使得奧薩聯軍損失慘重,被逼撤退。 |
|
1745年9月30日,奧薩聯軍在索爾再度與普軍决戰,但又被普軍擊敗。奧地利、薩剋森在衡量得失後,為免損失加劇,衹得在該年聖誕日與普魯士簽訂《德纍斯頓和約》。奧地利以西裏西亞全境割予普魯士為代價,換取普魯士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為奧地利大公,及其夫婿弗蘭茨·斯蒂芬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宣告結束。 此後,奧地利再與俄國結盟,並與法軍在奧屬荷蘭、意大利北部及海上進行戰鬥,互有勝負。1746年,法國由於知悉俄國援軍即將抵達奧屬荷蘭,决定與英、奧議和,於是簽訂《亞琛和約》,和約確定普魯士在西裏西亞的領土主權;並讓西班牙與薩丁得到奧地利在意大利的部份領地;法國則放棄其在印度的殖民地;統治神聖羅馬帝國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正式建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
|
普魯士
普魯士的陸軍在這場戰爭裏充份地表現了其卓越的質素,並且在戰後獲得大片土地,從此成為德意志地區除奧地利外最強的邦國。
戰略改變
這場戰爭的决戰數量較此前的三十年戰爭、大北方戰爭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少,改為以大量的消耗戰消耗敵軍的戰鬥力,影響了18世紀的大部份戰爭的戰略,使得整個18世紀的戰爭均着重消耗戰,直至拿破侖戰爭時纔出現改變。
戰術改變
綫式戰術在這場戰爭裏開始顯得有心無力,普軍對其進行了改革,發明了「斜式戰鬥隊形」的新型綫式戰術,使得攻擊力大增,並成為日後戰爭的主要戰術之一。 |
|
Aodili Wangwei Jicheng Zhanzheng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War of Austrian Succession
圍繞瑪麗亞·特蕾西亞繼承奧地利王位問題進行的歐洲戰爭。始於1741年。1748年參戰各國簽訂《亞琛條約》,戰爭結束。通過戰爭,瑪麗亞·特蕾西亞獲奧地利王位繼承權,但奧地利喪失大片領土。普魯士占領西裏西亞,成為歐洲強國。
哈布斯堡傢族的西班牙係於1700年絶嗣。奧地利皇帝查理六世亦無男嗣。為使哈布斯堡傢族的王權得以存續,查理六世於1720年正式公佈《國本詔書》,規定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土不可分割,如男嗣斷絶,皇位由女兒繼承。這一詔書相繼得到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各世襲領地及大多數歐洲國傢的承認。1740年,查理六世逝世,長女瑪麗亞·特蕾西亞根據《國本詔書》即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奪取西裏西亞,率先反對,提出由巴伐利亞選帝侯繼承王位,並於1740年12月不宣而戰,攻入西裏西亞,開始了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
1741年 5月,巴伐利亞、法國、西班牙在慕尼黑簽訂《尼芬堡條約》,不久,普魯士、薩剋森、瑞典、撒丁、那不勒斯、科隆等國也加入該條約,形成以瓜分奧地利為目標的軍事同盟,巴伐利亞選帝侯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便發展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巴伐利亞、法國由北方入侵,占領上奧地利、波希米亞,維也納告急。英國、俄國、尼德蘭僅在財政上給奧以支持。奧因實力不足,在對普作戰中受挫,被迫於同年10月簽訂剋萊因-施內侖多夫秘密條約,將下西裏西亞及奈捨城割讓給普魯士。1742年 7月,普奧簽訂柏林和約,普取得下西裏西亞、上西裏西亞和格拉茨。並承認瑪麗亞·特蕾西亞王位繼承權。
由於得到君主國世襲領地,尤其是匈牙利的有力支持,奧實力大增,在北綫連挫巴伐利亞軍,於1744年收復失地,攻占慕尼黑,巴伐利亞王出逃。奧地利同英、荷、撒丁諸國的合作通過《沃爾姆斯條約》得到加強。在廷根大敗法軍,在意大利境內擊潰西班牙軍,局勢轉而對奧地利有利。普魯士擔心奧地利收回西裏西亞,於1744年再度入侵奧地利,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開始。1745年,奧地利在連續失利後,同普魯士簽訂《德纍斯頓和約》,和約規定普魯士對西裏西亞的占有權,普魯士承認瑪麗亞□特蕾西亞的王位繼承權。普王馬剋西米利安三世□約瑟夫同奧締結《菲森和約》,承認《國本詔書》,並投票支持瑪麗亞·特蕾西亞的丈夫洛林公爵弗蘭茨·斯特凡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年弗蘭茨·斯特凡在法蘭剋福加冕,一度中斷的皇位重屬哈布斯堡傢族。1748年10月,各戰場參戰國在亞琛締結《亞琛和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條約承認《國本詔書》及弗蘭茨一世的皇位,規定法國將尼德蘭歸還奧地利,奧地利將意大利境內的某些屬地割與西班牙和撒丁。普魯士對西裏西亞及格拉茨領地的占有得到確認。和約使奧地利蒙受重大損失,改變了奧地利內部的民族構成,迫使其修正對外政策,與法國結盟,以對付主要敵手普魯士,並開始在國內實行瑪麗亞·特蕾西亞製訂的一係列改革措施。
(李澍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