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奧利亞羅非魚
  奧利亞羅非魚學名Oreochromisco aureus,國外稱藍羅非魚(Blue tilapia),臺灣稱它為奧利亞吳郭魚,也有的稱其為紫金彩鯛等。麗魚科cichlidae,羅非魚屬tilapia(有稱麗鯛科,麗鯛屬)。1981年由廣州水産研究所和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先後通過香港從臺灣引進試養。從1984年起,逐步嚮全國推廣養殖,較多的是作雜交親本使用。
  奧利亞羅非魚體側扁,呈鱸形;它的體色隨年齡而加深,從青紫色帶金色光彩,而轉為紫褐,喉胸部為灰色,腹白,體側有暗橫帶9╠10條,鱗片中央的色素較四周深,使體側具有多條縱嚮排列的點綫條紋;背鰭、臀鰭呈暗紫色,均有素色斑點。胸鰭淡灰透明。腹鰭灰黑且長,末端達生殖突。尾鰭具斑點,斑點從接近尾柄處開始,隨年齡而嚮後散布,並由銀白色逐漸轉嚮金黃色,尾鰭後緣平截。背鰭和尾鰭邊緣呈微紅色。奧利亞羅非魚與尼羅羅非魚形態上最明顯的差別在尾鰭的條紋上。前者為紫色不垂直的點狀條紋,後者尾鰭條紋為黑色垂直。
  奧利亞羅非魚對低溫的耐受能力比尼羅羅非魚略強,臨界溫度為7.13±0.07℃,致死溫度為3.95±0.24℃。其耐????性也比尼羅羅非魚強,耐????度可達50‰。在食性上,奧利亞羅非魚在魚苗時,主要攝食浮遊生物,特別是浮遊動物,2釐米後攝食絲狀藻類等,魚種到成魚主要為雜食。由於它食性廣,能消化一些其他魚類不易消化的藻類和不喜歡攝食的食物,所以池塘養殖可采用施肥與投飼相結合的方法。投喂人工飼料,我國主要以植物蛋白為主要飼料蛋白源,粗蛋白質的含量應控製在25%以上,特別是集約化養殖時,粗蛋白質含量應控製在27╠30%為宜。其精養和集約式養殖,增産潛力很大。
  奧利亞羅非魚同樣需要越鼕保種。親魚或魚種在越鼕池內,由於密度較大,常會發生魚病。因此,做好越鼕魚的魚病防治工作,顯得至關重要。魚種放入越鼕池以前,要把池水排幹,清除池內污、雜物,重新灌好清潔水後,還要用漂白粉進行消毒,毒性消失後才能放魚。入池的親魚或魚種要進行魚體消毒。平時加強日常管理,防止水質惡化。越鼕羅非魚會出現的病害主要有水黴病、白頭白咀病和白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