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奉行天命。《書·泰誓中》:“惟天惠民,惟闢奉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製質文》:“作宮邑於 下洛 之陽,名相官曰尹。作《濩樂》,製質禮以奉天。” | 歷朝的奉天 Dynasties of the Mukden | 一。陝西乾縣
唐高宗病逝後,葬於“乾陵”(今乾縣境內的梁山上)。光宅元年朝廷將乾陵一帶設為奉天縣,縣治定在今乾縣城址。在唐昭宗時又將奉天縣改為乾州,民國時又將乾州改為乾縣.
史書記載“乾州,唐以高宗乾陵所在,改醴泉縣為奉天,又升為乾州。”由此可以看出,奉天一詞含有“崇敬祖先”之意
二。清代盛京將軍轄區
隨着滿洲朝廷入關,其受漢人禮節文化影響漸深,從盛京的改稱奉天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奉天是滿洲竜興之地,又安葬着太祖太宗兩朝皇帝。因此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年改盛京為奉天,是為了表示不忘本,以及對太祖太宗皇帝的追思。
順治元年(1644)﹐以盛京(今遼寧瀋陽)為留都﹐置內大臣統轄東北全境。三年改內大臣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改漢稱為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將軍。四年改鎮守奉天等處地方將軍。至乾隆十二年(1747)定名盛京將軍﹐主要負責當地軍政事務(見清將軍)﹐並兼管奉天府尹事務大臣﹐監督府尹。康熙後盛京將軍轄境﹐東至興京邊二百八十裏吉林烏拉界﹐西至山海關八百餘裏山海衛界﹐南至金州(今遼寧大連)南境七百三十餘裏海界﹐北至開原邊二百六十餘裏。 將軍下設副都統(初名梅勒章京)二員。雍正五年(1727)增為三員﹐分駐盛京﹑錦州﹑熊嶽三城。同時還於重要城﹑堡﹑關門地方設城守尉﹑防守尉﹑協領﹑佐領﹑防禦等官率兵駐紮。後因海防緊要﹐道光二十三年(1843)熊嶽副都統移駐金州﹐更名金州副都統。光緒元年(1875)為守護永陵﹐新設興京副都統。五年添設圍場海竜總管﹐六年定圍場總管加副都統銜。 另沿奉天與吉林﹑內蒙古柳條邊設威遠堡等十餘處邊門﹐亦派官兵駐守﹐分屬盛京兵部及各地副都統﹐並統屬於將軍。同時﹐盛京將軍還負責監督哲裏木盟的科爾沁六旗。
清統一全國後﹐奉天地區仿順天府事例﹐設民署民官管理漢族事務。在時間上可分兩個時期﹕
封禁期 順治十年至鹹豐十年(1860)﹐除短時外﹐主要為“封禁”期﹐順治十年設遼陽府(今遼陽)﹐轄遼陽(附郭)﹑海城二縣。十四年罷遼陽府﹐於盛京置奉天府﹐設府尹(專管盛京地方民人事務)。康熙三年增承德(附郭)﹑蓋平(今蓋縣)﹑開原﹑鐵嶺四縣﹐升遼陽縣為州。於此稍前﹐康熙元年在遼西錦州地方置錦縣﹐三年於廣寧(今遼寧北鎮)設廣寧府﹐另置廣寧縣﹑寧遠州﹐並隸廣寧府。四年罷廣寧府﹐改設錦州府﹐移治錦縣。錦州府及所屬州縣﹐均受奉天府尹管轄。雍正四年奉天府境域擴大﹐於吉林烏拉置永吉州﹐寧古塔(今黑竜江省寧安)置泰寧縣﹐伯都訥(今吉林扶餘)置長寧縣。此時奉天府轄境北至長寧縣鬆花江八百七十裏蒙古界﹐東北至永吉州穆稜河二千零四十餘裏寧古塔界。西北至義縣大寧堡四百五十餘裏界。七年罷泰寧縣。乾隆元年罷長寧縣﹐並入永吉州。十二年永吉州改吉林廳﹐隸吉林將軍。至此奉天府轄境縮小﹐僅及東北開原以南遼瀋和半島地區。至鹹豐十年奉天府尹轄奉天﹑錦州二府﹐遼陽等四州﹐以及五廳八縣。這些府﹑廳﹑州﹑縣主要分佈在遼河兩岸和濱海地區。
弛禁開放期 鹹豐十年後﹐根據中英《天津條約》規定﹕首開遼河下遊牛莊為商埠﹐後因遼河淤積﹐十一年改為營口﹐遂使營口成為東北第一個嚮外國開放的通商口岸。此後清政府鑒於形勢﹐廢除“封禁”。光緒三十一年東北全部開禁。又兼東清(後改中東)鐵路興建﹐於是關內齊魯﹑燕﹑晉一帶農民大量移居東北。東北民政管理體製和區劃體係逐步完備。為鞏固海防﹐加強邊疆治理﹐同治五年(1866)改山海關監督為奉錦山海關兵備道﹐並加按察使銜﹐轄沿海金州廳﹑岫岩州﹑復州﹑海城﹑蓋平等地。同年設營口海防同知﹐以加強海關管理。光緒二年命盛京將軍兼管奉天府尹﹐加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總督奉天旗民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關防。加奉天府尹二品銜﹐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撫事。各州縣滿漢兼用。三十三年裁盛京將軍﹐改設奉天省﹐置巡撫。至宣統三年(1911)奉天省共領四道﹑八府﹑五直隸廳﹑三散廳﹑六州﹑三十二縣。光緒末年﹐奉天(渖陽)﹑安東﹑大東溝﹑遼陽﹑鳳城﹑新民﹑鐵嶺﹑通江子﹑法庫門﹑大連等十處闢為商埠。隨著東清南滿鐵路支綫(1903)﹑京奉(1907)﹑安奉(1910)等鐵路建成﹐奉天省的交通和地理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連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港灣條件﹐取代營口而躍居東北第一大港。昔日的遼河﹑鬆花江﹑鴨緑江水運日趨衰落﹐舊時驛站交通被取代﹔一些新的經濟和交通中心很快集嚮鐵路沿綫。
1634年(清天聰八年),皇太極改瀋陽為盛京(漢文為天眷盛京、滿文音為謀剋敦、英譯Mukden)。1644年(清順治元年)遷都北京後,清以瀋陽為陪都,並於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古城區設奉天府,這便是瀋陽又名奉天的由來。 | | Fengtian
奉天
清代東北政區名。順治元年(1644),以盛京(今遼寧瀋陽)為留都,置內大臣統轄東北全境。三年改內大臣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改漢稱為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將軍。四年改鎮守奉天等處地方將軍。至乾隆十二年(1747)定名盛京將軍,主要負責當地軍政事務(見清將軍),並兼管奉天府尹事務大臣,監督府尹。康熙後盛京將軍轄境,東至興京邊二百八十裏吉林烏拉界,西至山海關八百餘裏山海衛界,南至金州(今遼寧大連)南境七百三十餘裏海界,北至開原邊二百六十餘裏。
將軍下設副都統(初名梅勒章京)二員。雍正五年(1727)增為三員,分駐盛京、錦州、熊嶽三城。同時還於重要城、堡、關門地方設城守尉、防守尉、協領、佐領、防禦等官率兵駐紮。後因海防緊要,道光二十三年(1843)熊嶽副都統移駐金州,更名金州副都統。光緒元年(1875)為守護永陵,新設興京副都統。五年添設圍場海竜總管,六年定圍場總管加副都統銜。
另沿奉天與吉林、內蒙古柳條邊設威遠堡等十餘處邊門,亦派官兵駐守,分屬盛京兵部及各地副都統,並統屬於將軍。同時,盛京將軍還負責監督哲裏木盟的科爾沁六旗。
清統一全國後,奉天地區仿順天府事例,設民署民官管理漢族事務。在時間上可分兩個時期:
封禁期 順治十年至鹹豐十年(1860),除短時外,主要為“封禁”期,順治十年設遼陽府(今遼陽),轄遼陽(附郭)、海城二縣。十四年罷遼陽府,於盛京置奉天府,設府尹(專管盛京地方民人事務)。康熙三年增承德(附郭)、蓋平(今蓋縣)、開原、鐵嶺四縣,升遼陽縣為州。於此稍前,康熙元年在遼西錦州地方置錦縣,三年於廣寧(今遼寧北鎮)設廣寧府,另置廣寧縣、寧遠州,並隸廣寧府。四年罷廣寧府,改設錦州府,移治錦縣。錦州府及所屬州縣,均受奉天府尹管轄。雍正四年奉天府境域擴大,於吉林烏拉置永吉州,寧古塔(今黑竜江省寧安)置泰寧縣,伯都訥(今吉林扶餘)置長寧縣。此時奉天府轄境北至長寧縣鬆花江八百七十裏蒙古界,東北至永吉州穆□河二千零四十餘裏寧古塔界。西北至義縣大寧堡四百五十餘裏界。七年罷泰寧縣。乾隆元年罷長寧縣,並入永吉州。十二年永吉州改吉林廳,隸吉林將軍。至此奉天府轄境縮小,僅及東北開原以南遼瀋和半島地區。至鹹豐十年奉天府尹轄奉天、錦州二府,遼陽等四州,以及五廳八縣。這些府、廳、州、縣主要分佈在遼河兩岸和濱海地區。
弛禁開放期 鹹豐十年後,根據中英《天津條約》規定:首開遼河下遊牛莊為商埠,後因遼河淤積,十一年改為營口,遂使營口成為東北第一個嚮外國開放的通商口岸。此後清政府鑒於形勢,廢除“封禁”,采取“移民實邊”政策。中日甲午戰爭後,光緒三十一年東北全部開禁。又兼東清(後改中東)鐵路興建,於是關內齊魯、燕、晉一帶農民大量移居東北。東北民政管理體製和區劃體係逐步完備。為鞏固海防,加強邊疆治理,同治五年(1866)改山海關監督為奉錦山海關兵備道,並加按察使銜,轄沿海金州廳、岫岩州、復州、海城、蓋平等地。同年設營口海防同知,以加強海關管理。光緒二年命盛京將軍兼管奉天府尹,加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總督奉天旗民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關防。加奉天府尹二品銜,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撫事。各州縣滿漢兼用。三十三年裁盛京將軍,改設奉天省,置巡撫。至宣統三年(1911)奉天省共領四道、八府、五直隸廳、三散廳、六州、三十二縣。光緒末年,奉天(瀋陽)、安東、大東溝、遼陽、鳳城、新民、鐵嶺、通江子、法庫門、大連等十處闢為商埠。隨着東清南滿鐵路支綫(1903)、京奉(1907)、安奉(1910)等鐵路建成,奉天省的交通和地理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連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港灣條件,取代營口而躍居東北第一大港。昔日的遼河、鬆花江、鴨緑江水運日趨衰落,舊時驛站交通被取代;一些新的經濟和交通中心很快集嚮鐵路沿綫。
20世紀初的奉天市街道
(王兆明)
| | - n.: old name of Mukden, captial of Liaoning Province
| | 楊渥, 景皇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