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財會 > 失業
目錄
失業的種類
  1、自願意失業與非自願失業
  失業有很多種類,根據主觀願意就業與否,即自願失業與非自願失業
  所謂自願失業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實際工資超過其邊際生産率,或者說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作條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業。由於這種失業是由於勞動人口主觀不願意就業而造成的,所以被稱為自願失業,無法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因此不是經濟學所研究的範圍。
  另一種是非自願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願意接受收現行工資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這種失業是由於客觀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經濟學中的所講的失業是指非自願失業
  2、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
  非自願失業又可以分成這樣幾種類型,可以分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指生産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由於轉換職業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業。這種失業的性質是過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於勞動的供給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種求職性失業,即一方面存在職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與此數量對應的尋找工作的失業者,這是因為勞動力市場信息的不完備,廠商找到所需雇員和失業者找到合適工作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摩擦性失業在任何時期都存在,並將隨着經濟結構變化而有增大的趨勢,但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失業存在是正常的。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也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的,而且通常起源於勞動力的需求方。結構性失業是由經濟變化導致的,這些經濟變化引起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於其供給。
  造成特定市場中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導致:第一是技術變化,原有勞動者不能適應新技術的要求,或者是技術進步使得勞動力需求下降;第二是消費者偏好的變化。消費者對産品和勞務的偏好的改變,使得某些行業擴大而另一些行業縮小,處於規模縮小行業的勞動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崗位;第三是勞動力的不流動性。流動成本的存在製約着失業者從一個地方或一個行業流動到另一個地方或另一個行業,從而使得結構性失業長期存在。
  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社會總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當經濟發展處於一個周期中的衰退期時,社會總需求不足,因而廠商的生産規模也縮小,從而導致較為普遍的失業現象。周期性失業對於不同行業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需求的收入彈性越大的行業,周期性失業的影響越嚴重。
  也就是說,人們收入下降,産品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行業,周期性失業情況比較嚴重。通常用緊縮性缺口來說明這種失業産生的原因。緊縮性缺口是指實際總需求小於充分就業的總需求時,實際總需求與充分就業總需求之間的差額,圖1說明了緊縮性缺口與周期性失業之間的關係。
  在圖1中,橫軸OY代表國民收入,縱軸AD代表總需求,當國民收入為Yf時,經濟中實現了充分就業,Yf為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實現這一國民收入水平所要求的總需求水平為ADf,即充分就業的總需求。但實際的總需求為AD0,這一總需求水平决定的國民收入為Y0,Y0小於Yf,這就必然引起失業。Y0小於Yf是由於AD0小於ADf造成的。因此,實際總需求AD0與充分就業總需求ADf之間的差額就是造成這種失業的根源。這種失業是由於總需求不足引起的,故而也稱為“需求不足的失業”。
  除了這幾種主要失業類型外,經濟學中常說的失業類型還包括隱藏性失業,所謂隱藏性失業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實際上對産出並沒有作出貢獻的人,即有“職”無“工”的人,也就是說,這些工作人員的邊際生産力為零。當經濟中減少就業人員而産出水平沒有下降時,即存在着隱藏性失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曾指出,發展中國傢的農業部門存在着嚴重的隱藏性失業
失業的影響
  失業會産生諸多影響,一般可以將其分成兩種: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
  失業的社會影響雖然難以估計和衡量,但它最易為人們所感受到。失業威脅着作為社會單位和經濟單位的家庭的穩定。沒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損失,戶主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滿足,家庭關係將因此而受到損害。西方有關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解雇造成的創傷不亞於親友的去世或學業上的失敗。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際關係也受到失業的嚴重影響。一個失業者在就業的人員當中失去了自尊和影響力,面臨着被同事拒絶的可能性,並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終,失業者在情感上受到嚴重打擊。
  失業的經濟影響可以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理解。當失業率上升時,經濟中本可由失業工人生産出來的産品和勞務就損失了。衰退期間的損失,就好像是將衆多的汽車、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銷毀掉了。從産出核算的角度看,失業者的收入總損失等於生産的損失,因此,喪失的産量是計量周期性失業損失的主要尺度,因為它表明經濟處於非充分就業狀態。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根據美國的數據,提出了經濟周期中失業變動與産出變動的經驗關係,被稱為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的內容是: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一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兩個百分點。換一種方式說,相對於潛在GDP,實際GDP每下降兩個百分點,實際失業率就會比自然失業率上升一個百分點。
  西方學者認為,奧肯定律揭示了産品市場與勞動市場之間極為重要的關係,它描述了實際GDP的短期變動與失業率變動的聯繫。根據這個定律,可以通過失業率的變動推測或估計GDP的變動,也可以通過GDP的變動預測失業率的變動。例如,實際失業率為8%,高於6%的自然失業率2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就將比潛在GDP低4%左右。
  未來的一二十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要轉移到城鎮就業,城鎮新增的適齡就業人員也有較大的就業需要,這就使得我國在未來這一二十年內面臨着較大的就業壓力,就業問題是我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要解决的最主要問題之一。奧肯定律告訴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决方案,即一定要保持GDP的高速增長,這樣一方面能迅速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能較好的解决未來的就業壓力。
  失業者可領取一定的失業救濟金,但其數額少於就業時的工資水平,因而生活相對惡化,促使其重新就業。從這一點上來說,不少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合理的失業率及其失業現象的存在,是促進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之一。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數據:2008年3月份,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25萬人,失業率為4。0%。
  沒有工作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者,我都統稱為失業人。
  一個人有能力工作,又積極尋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狀況。必須強調的是︰一個人被認為是失業的要素是:他必須是勞動力當中積極的成員,而且是在尋找有報酬的工作。
  不充分就業一詞,用以指稱那些僅能找到比正常時間短的工作的就業人員——兼職工人、季節性工人、打零工的人或臨時工——的狀態。此詞也可用以說明工人所受的教育或訓練使其胜任目前的工作而綽有餘力的狀況。
  多數國傢政府勞工部門收集和分析失業的統計資料,最後並將其列為經濟狀況健全程度的主要指標。研究失業趨勢和人口各組間統計數字的差異,以取得它們對經濟發展總趨勢和作為政府將采取行動的依據方面的含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充分就業一直是許多政府的既定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已草擬出各式各樣的計畫方案。應該指出的是,充分就業不一定與零失業率的含義相同;因為在任何一定時候,失業率總要包括一定數量的遊離於新、舊工作之間,但在長期意義上又不是失業的人們。在美國,2%的失業率時常被引作「基礎」比率。
  政府解决失業的措施:
  可以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購買支出、增加轉移支付、減少稅收;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如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購買證券。
  供給政策,如通過使工人對工作職位作出更積極的反應而影響勞動供給。促使雇主願意接受或雇傭現有技能的工人,以突破他們對勞動就業的限製。減少工會等壟斷組織對增加就業的製約。
經濟百科
    一個人有能力工作,又積極尋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狀況。必須強調的是︰一個人被認為是失業的要素是﹕他必須是勞動力當中積極的成員,而且是在尋找有報酬的工作。
    不充分就業一詞,用以指稱那些僅能找到比正常時間短的工作的就業人員--兼職工人、季節性工人、打零工的人或臨時工--的狀態。此詞也可用以說明工人所受的教育或訓練使其胜任目前的工作而綽有餘力的狀況。
    多數國傢政府勞工部門收集和分析失業的統計資料,最後並將其列為經濟狀況健全程度的主要指標。研究失業趨勢和人口各組間統計數字的差異,以取得它們對經濟發展總趨勢和作為政府將采取行動的依據方面的含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充分就業一直是許多政府的既定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已草擬出各式各樣的計劃方案。應該指出的是,充分就業不一定與零失業率的含義相同;因為在任何一定時候,失業率總要包括一定數量的遊離於新、舊工作之間,但在長期意義上又不是失業的人們。在美國,2%的失業率時常被引作基礎比率。
百科辭典
  shiye
  失業
  unemployment
    資本主義制度下一部分勞動人口喪失勞動機會、成為産業後備軍的組成部分。
    在資本主義社會,隨着資本積纍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本有機構成相應提高,用於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勞動者失業增多;特別是在經濟危機時期,失業情況更為嚴重。
    失業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避免的一種災難。但是,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卻把失業分成下列幾種:①因産業結構失調而引起的結構性失業;②由於技術進步,要求在不同職業或不同地域間重新分配勞動力而引起的摩擦性失業;③由於鼕季停止施工等引起的季節性失業;④由於拒絶接受較低工資而發生的所謂“自願失業”,等等。所有這些,都不是失業的根本原因。這些說法都是在掩蓋事實真相。因為,失業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國傢為瞭解决嚴重的失業問題,曾提出過種種對策,但無不以失敗而告終。根據J.M.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和就業倍數的理論,推行以擴張政府開支為中心的膨脹政策,結果不僅不能解决失業問題,反而引發了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發的畸形現象,宣告了凱恩斯主義的失靈。其他還有“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根據這些學派的主張實行減稅,緊縮政府開支;或者調節貨幣流通量,使它與經濟增長速度相適應。但所有這些,無非是緊縮政策或膨脹與緊縮交互運用的兩手政策,結果反而增加了失業問題的嚴重性。
    失業人數在全國勞動力總數中所占的比重稱為失業率。20世紀60~8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失業率有較大增長。把1970年到1983年的失業率作一比較:美國從4%增加到10.7%;日本從1.2%增加到2.7%;聯邦德國從0.7%增加到9.1%;法國從2.4%增加到8.5%;英國從2.6%增加到12.4%;意大利從3.1%增加到5.2%;加拿大從5.7%增加到11.6%;荷蘭從1.0%增加到14.3%。資産階級政府為了掩蓋失業真相,對未進行失業登記、未領取失業救濟金者以及半失業者,均不稱失業,他們所發表的失業統計和失業率,總比實際數字要小。
    失業是工人階級的災難,失業者往往顛沛流離,乞討過日,或者靠政府救濟過活。壟斷資本為了有利於獲得廉價勞動力的來源,保證榨取巨額利潤,是不會也不可能消滅失業大軍的。要真正消滅失業,就得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本身。
     (王放勳)
    
英文解釋
  1. :  Jobless,  unemployment
  2. n.:  out of employ,  state of being unemployed,  lose one's position,  out of work,  on the wallaby (track),  get notice,  employment inability,  in dry dock,  out of business,  out of bread,  on the beach,  lose employment,  be out of employment,  out of (breath/condition/date/the question/work),  idleness
  3. v.:  lose one's job
法文解釋
  1. v.  chômer, être sans travail, être au chômage
近義詞
失業狀況
相關詞
溺愛襁褓社會現象安置宏觀經濟經濟百科百科大全下崗
補助費經濟就業工作保險職業社會保障更多結果...
包含詞
失業率失業的半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