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天文學計算的歷史,中國上推可以千年,在元朝蒙古人把中國文明幾乎全盤接受過來,利用了原有的官僚士大夫機構,但是讓一些“色目人”或外國人象馬可·波羅那樣,擔任教高的職位。蒙古人在北京設立了一座天文臺,在那裏工作的有中國人,也有從西方來的穆斯林科學家。當時所製造的一些天文儀器,例如渾天儀和挂在墻上的象限儀現仍保存在中國。在巴黎,現在還藏有一本扉頁上有漢字也有阿拉伯字的著作,表明這是公元1362年由撒馬爾罕的阿本·啊哈馬(abn ahmad)所編製並進呈元朝皇帝的一份太陰表。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又字勿庵,安徽宣城人。年二十七,與弟文鼐共習臺官交食法,著《天學駢枝》六捲。值天學書之難讀者,必求其說,至廢寢食。疇人弟子,皆折節造訪,人有問者亦詳告之無隱。所著天算之書八十餘種。西人謂日月高度等,其表影有長短,以證日遠月近,其說非是。作《太陰表影辨》一捲。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接管了欽天監,將觀象臺改名為中央觀象臺,隸屬教育部。教育總長蔡元培薦高魯主持中央觀象臺,由常福元協理。當時民國元年已過一半,衹好先編《民國二年歷書》,再編《民國元年歷書》,編歷仍沿用舊法。在編《民國三年歷書》時,稍有改革,日躔用紐康《太陽表》,月離用漢森《太陰表》。每年四月以前編好翌年歷本,於七月頒發至各省,由各省據樣本翻印。歷書除漢文本外,尚有藏、蒙文本。
本書係《天文算學纂要》第捲六,(清)陳鬆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