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魏明帝太和 太和(227年-233年正月)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君主魏明帝曹睿的第一個年號,共計7年。這是曹魏政權的第二個年號。
太和七年正月改元青竜元年。 |
|
|
晉廢帝司馬奕太和 太和(366年-371年十一月)是東晉皇帝晉廢帝司馬奕的年號,共計6年。
太和六年十一月,晉簡文帝即位,改元鹹安元年。 |
|
|
孝文帝元宏太和 太和(477年正月-499年十二月)是北魏的君主魏孝文帝元宏的第三個年號,也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共計近23年。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北魏宣武帝元恪即位沿用,次年改元景明。
春正月乙酉朔,詔曰:“朕夙承寶業,懼不堪荷,而天貺具臻,地瑞並應,風和氣晼,天人交協。豈朕衝昧所能緻哉?實賴神祗七廟降福之助。今三正告初,祗感交切,宜因陽始,協典革元,其改今號為太和元年。” |
|
|
唐文宗李昂太和 大和(或作太和,827年二月—835年十二月)是唐文宗的年號,共計9年。 |
|
|
漢末主李勢太和 太和(344年-346年九月)是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漢末主李勢的第一個年號,共計3年。
太和三年十月改元嘉寧元年。
《華陽國志》作343年改元,《資治通鑒》作344年改元。 |
|
|
後趙明帝石勒太和 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是十六國時期後趙政權後趙明帝石勒的第一個年號,共計3年。也是後趙所使用的第一個年號。
石勒319年稱王,但是直到328年纔開始使用年號。
太和三年九月改元建平元年。
又鐘淵映《歷代紀元考》考證《魏書》載劉曜得黑兔改年太和有誤,實為後趙石勒年號。劉曜並沒有改元之事。這可能是因為當時前趙和後趙國號相同,領土相接,傳聞謬誤,導致史書記載錯誤。 |
|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裏,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潁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裏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範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着對家乡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裏,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捲。 |
|
太和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素有“椿櫻之鄉”之美譽。而今,科技、文化、體育、教育、衛生事業引人矚目,多次榮獲“田徑之鄉”、“書畫之鄉”等光榮稱號。全市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 萬多人,現有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 所,小學 所,教學設施、師資水平和學生素質等在省內外享有聲譽,每年為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5000多名。其中省重點中學——太和中學、太和一中為清華、北大等國傢級重點院校培養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 |
|
太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建有7個車站;105國道、308省道和南洛高速公路在縣內縱橫交織,潁河黃金大道經過太和40多公裏,縣城距阜陽4C級機場和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僅37公裏,形成了立體交通網絡。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六縱六橫"的道路框架使城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裏,常住人口增加到15萬。供電、通信網絡覆蓋全縣,設施先進完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有力的保障。 |
|
太和縣社會安定,政策穩定,法製日益健全,可為客商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生産資料、信息、技術和勞務市場逐步完善。銀行和保險機構健全,服務網點遍布城鄉。市內有阜陽市全市唯一的一傢四星酒店——華源國際大酒店和三星級的鏡湖賓館等中高檔賓館10多傢。其中華源國際大酒店是“華藥會”(國內醫藥界規模影響最大的盛會之一)每年的指定接待酒店!
四星級華源國際大酒店 |
|
太和土地肥沃,物産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産量占全國總産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藥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术、白芍、黨參、牡丹、藥菊等,均以産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産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藴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産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太和工業城鄉並舉,門類齊全。醫藥、化工、紡織、食品、塑料、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縣工業中的支柱行業。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綫條、撕膜繩、中藥材、篩網、人畜毛發等産品的一批鄉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
太和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尼竜繩、木裝飾條、薄荷油、中藥材、紅芋三粉、毛發、篩網等衆多的專業市場日益壯大,輻射全國。醫藥商業與新興的醫藥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藥經濟,成為帶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産業發展的"竜頭"。
太和特産
香椿、櫻桃、薄荷、黃花菜被稱為“太和四寶”。
太和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明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
太和貢椿芳香肥嫩,質脆味美,品種多樣,有黑油椿、紅油椿、春油椿等。太和椿芽尤以黑油椿品質最佳,𠔌雨前來摘,腌製後長年不腐,常食可抗腫瘤。早在唐朝,每年𠔌雨前後,驛者就馱着上等鮮椿芽馬不停蹄趕往長安;明萬歷二年《太和縣志》載;“每屆春季,各地遊人都到太和嚐鮮(指椿芽)”;清道光年間,椿芽已遠銷到東南亞各國。太和貢椿多次被選送參加全國農産品展覽。
太和縣是中國櫻桃的主要産地,唐宋時期已有名氣,著名品種有:大鷹嘴、杏黃桃、黃金桃、金畿桃、銀紅桃等。其特點為成熟早,果核內無仁、含糖量高。櫻桃幹色澤鮮紅,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味道甘美。
太和盛産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産量占全國總産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和“清涼世界,左右行情”之美譽。薄荷油、薄荷腦可用於化工、醫藥、食品行業,遠銷東南亞各國。
太和土地肥沃,物産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中藥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术、白芍、黨參、牡丹、藥菊等,均以産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産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
歷史沿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與齊楚為鹿上之盟。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後歸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陳遷都巨陽。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墻)。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處(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改屬亳州。十三年,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亳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
|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製,全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27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製,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34年(1945年),調整區劃,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竜李鄉、光蘆鄉、竜臺鄉、鬍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製,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𠔌、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墻。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8月31日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全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全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全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全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全縣設李興、原墻、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臺、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全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全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全縣設33個公社。計為: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墻、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廟、墳臺、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鬍總、大廟。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製,全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産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全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2000年,太和縣轄24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71482人,其中: 城關鎮 131423 舊縣鎮 59480 稅鎮鎮 37495 皮條孫鎮 21091 原墻鎮 49059 倪邱鎮 47127 李興鎮 59572 大新鎮 47592 肖口鎮 48043 關集鎮 42972 三塔鎮 59177 雙浮鎮 39625 蔡廟鎮 25648 三堂鎮 42806 苗老集鎮 40577 趙廟鎮 49877 宮集鎮 36689 墳臺鎮 70732 洪山鎮 55673 清淺鎮 33741 五星鎮 36018 高廟鎮 20571 桑營鎮 35710 大廟集鎮 40375 鬍總鄉 20574 趙集鄉 37951 郭廟鄉 39252 馬集鄉 35962 二郎鄉 27543 阮橋鄉 38894 雙廟鄉 40133
2004年底,太和縣轄31個鄉鎮。 |
|
鏡湖秘釀、太和殿等。 |
|
太和公園,位於人民中路,公園風景秀麗,有亭臺樓閣和娛樂設施。
太和文廟,與公園相鄰,文廟正門懸挂“太和元氣”四個大字的牌匾,門前的廣場就是文廟廣場,有高大的牌坊。院內有廟宇設施。
太和溫泉度假村,位於太和縣城北郊,是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吸引着衆我省內外遊客。
櫻桃園,位於鏡湖西路,每至櫻花盛開和櫻桃成熟季節,前來觀光的絡繹不絶。
太和萬壽山,位於太和三角元東,是太和唯一的山。站在山頂可欣賞美麗的平原緑野,一望無際。山前有一湖泊,可以在裏邊遊泳健身。這裏適合忙裏偷閑的人們散心踏青。
其他解釋
亦作“ 大和 ”。 1.天地間衝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衝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昂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薑濬題裴式微餘幹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禦以傷大和。” 宋 陸遊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啓》:“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顔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鼕至大禮大赦製》:“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麯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佈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衝和、舒和三麯。”《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
|
徐廣縉(1797~1869),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縣大新區徐寨人,清嘉慶年間進士,選庶吉士.歷任山東,陝西道御史,廣西鄉試正考官,榆林知府,江西總糧道,福建按察使,順天府尹,四川布政使,江寧布政使,雲南巡撫,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和兩湖總督。
白鶴1970年11月生,安徽省太和縣人,大學文化,現為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太和縣書法協會副主席,仁濟書畫院副院長。作品曾獲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奬”、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奬”獲提名奬、入展第三屆全國楹聯書法展、第八屆中青展,作品在《人民日報》、《中國書法》、《書法》、《青少年書法》、《書法之友》等報刊發表或專題介紹。2002年2月由榮寶齋出版《當代中青年書法十傢-白鶴書法作品集》。2003年獲首屆“杏花汾酒杯”中國電視書法大賽行草組金奬。2005年11月在安徽合肥成功舉辦“白鶴書法作品展”。作品曾在《人民日報》、《中國書法》、《書法》等刊物上發表或作專題報道。
蘇磊,現為中國美術傢協會安徽分會會員、中國人物畫研究會會員、北京華和廳書畫院特約畫傢。
蘇磊,筆名石緣,留香居士,1966年1月生於太和,幼年酷愛畫事、殘紙筆耕,入手連環畫,80年代初,潛入河南工藝美院,拜著名美術教育傢、版畫傢李天瑛教授門下,基礎紮實。多年來潛心研究任伯年、吳昌碩、潘天壽、黃胄等大師之法,立足傳統,刻意創新,並嘗當代新水墨之創作,主攻寫意人物(尤善鐘馗)。近年作品深受導師陳政明、華其敏、範楊等大傢的贊許和指導,並得到領南派國畫大師羅鼎華老人的真傳。
其國畫作品《曹雪芹》在2005年中國美協、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舉辦的全國書畫大展中榮獲國畫一等奬;中國書協、中國美協、共青團中央聯合舉辦的2006年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榮獲青年美術銀奬;在2007年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全國書畫大展中榮獲國畫銅奬;同年在偉人頌 “紀念毛澤東《論實事求是》發展7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金奬,並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名傢妙墨集錦》,被組委會授予“當代書畫百強”榮譽稱號。
王鐵漢,男,回族,38歲,安徽省太和縣人,號秋實居人,冰骨,主攻焦墨山水,畢業於武漢紡織工學院服裝係染美專業,在校期間獲得湖北省高校文化藝術節青年組美術一等奬。現為北京北方書畫院特聘書畫師,中國書畫傢協會會員,安徽全椒儒林畫院特聘二級畫師,華南藝術工作者協會理事,北京京東美術館註册簽約高級美術師,通過國際職業資格認證與註册聯合會美術職業認證(認證號碼IORC05862237)中國書法函授學院客座教授,,
作品獲奬介紹:2006年8月參加中國國畫傢協會等8傢聯辦的紀念中國共産黨建黨8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獲得銅奬,九月份在魯迅故裏杯全國書畫大展中獲得優秀奬(共設30名)作品編入獲奬作品集,十月作品編入(中國書畫傢精品集),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海內外書畫大賽中獲得銀奬,作品同時收入(當代名傢特邀書畫作品雅賞),2006年12月獲得第三屆中華名人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大賽二等奬,2007年2月作品入選半個世紀中國書法美術經典作品徵集,2007年獲的孺子牛藝術奬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7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金奬,2007年3月獲得第二屆唐詩宋詞全國書畫大賽金奬,07年3月第二屆山西國際書畫藝術節獲佳作奬,2007年3月江西三爪侖國際詩詞書畫大賽獲銅奬,2007年三月作品發表在中國書畫報第22期,2007年4月獲得陽光杯全國書畫攝影詩文大賽一等奬。 |
|
taihe
太和
中國北宋哲學家張載氣一元論哲學的重要範疇。始見於《周易·乾·彖辭》:“保合太和乃利貞”。意思表示天地、四時之氣不失其序,很諧調。“和”在西周末已具有初步哲學意義,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春秋時晏嬰說:“和如羹焉”;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對立面的均衡、和諧和統一,與絶對的、沒有差別的同一相區別。後人多用“太和”形容社會的太平景象。張載藉用了“太和”這一範疇的和諧、統一的含義,用來表示氣的一種狀態,即陰陽二氣和合的統一體。張載說:“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相蕩、勝負、屈伸之始。”王夫之註解說:“陰陽異撰,而其□□於太虛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渾淪無間,和之至也。”太和表示太虛中陰陽處於和諧的狀態,是陰陽二氣的矛盾統一體。張載又認為,太虛中陰陽二氣,各有不同的特性,陽氣為浮、升、動,陰氣為沉、降、靜,因而産生對立,互相激蕩、摩擦、排斥,“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蕩,升降相求,□□相揉,蓋相兼相製,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無方,運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謂之何哉!”陰陽二氣的相互排斥、吸收,造成了太虛之氣的運動變化。“太和所謂道”,也就是“陰陽合一存乎道”,道就是陰陽二氣互相作用互相推移的過程。張載豐富了太和這一範疇的內涵,不僅指陰陽二氣的和諧、統一,而且指出在和諧、統一中又包含了對立,對立雙方的互相作用,引起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從而把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起來。
(劉宏章)
|
|
大和, 太龢, 太和區, 太和縣 太和社區 太和村 太和居委會 太和鎮 太和鄉 太和街道 |
|
技術 | 電腦 | 武當山 | 名山 | 安徽 | 櫻桃 | 特産 | 太和發 | 西安太和發實業商貿公司 | 鄂州 | 地名類 | 周市 | 奧鴨 | 行政區劃 | 地理 | 鎮 | 阜陽 | 農村 | 原墻 | 歷史沿革 | 地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