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貴州 >安順 >平壩縣 > 天竜屯堡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天竜屯堡聯繫方式地址:貴州省平壩縣天竜鎮(561107)
  電話:0853-4295548傳真:0853-4295548天竜屯堡投訴電話安順市旅遊投訴電話:0853-3281747
  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天竜屯堡門票價格成人50元,學生25元天竜屯堡節慶活動屯堡文化是貴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朱元璋發動的平定元朝殘餘勢力梁王政權的戰爭徹底改變了這片土地,使貴州的民族結構發生了改變,促進了貴州成為一個省份,大量的漢族移民從江淮故地帶入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使貴州各族人民進入了先進的農耕文明,教育文明。屯堡先民入黔的功績是可昭之日月的,可以這樣說:歷史因為有了這次事件,有了這群人,貴州才能成為一個省份。
  屯堡實景組詩活動正是基於此,為了人們更好地瞭解屯堡文化,認識屯堡人,特采用了通史式的敘事長詩加上現代流行的實景演出藝術形式表達對屯堡先民的紀念,更好地宣傳屯堡文化,深入開發屯堡旅遊。整場演出以音樂和長詩為背景,動用演員人數達200餘人,且全部以當地村民作為演員,原生態地展示屯堡人遷徙的整個歷史,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
  天竜屯堡最佳旅遊時間來安順旅遊重在玩山玩水,夏天七八月是最好的時候。天竜屯堡特別提醒觀賞瀑布的時候,水霧很大,最好選用防水性能較好的相機。同時不要忘記攜帶遮光罩和塑料袋,或者帶個大沿休閑帽,主要用來為相機和鏡頭遮雨,防止水濺在機身上。還要帶塊鏡頭布,隨時擦拭鏡頭上的水珠。天竜屯堡美食安順的特色菜有八寶娃娃魚、燒烤香豬、罐罐雞、天麻鴛鴦鴿、籃球鴿蛋、涼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肉絲等;當地的豆腐丸子也很有特色。
  小吃有安順牛肉粉、鎮寧波波糖、五彩珍珠湯、刺蝟包、包𠔌粑、安順破酥包、碗耳糕、南瓜包、紅油脆哨糯米飯、梅花香芋、蕎涼粉、油炸粑稀飯、碎肉豆沙粑、酸菜粑、捲粉裹裹、鍋渣等,種類極為豐富,令人食而難忘。
  天竜屯堡住宿安順市因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而聞名,因此,在景點附近有不少賓館、旅店可供住宿。遊客還可在距離黃果樹瀑布45公裏的安順市下榻,那裏條件較好,有六傢星級酒店,十余家涉外酒店和餐館,其中較好的有虹山賓館、民族飯店、神奇大酒店等。天竜屯堡購物在遊覽氣勢恢弘的黃果樹、瑰麗多姿的水上石林之餘,不妨選擇一些富有安順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帶回去贈送親友。如著名的安順三刀、布依地毯,以及各種蠟染製品等。
  汽車站門口和市區的很多地方都有不少小店,經營具有安順特色的土特産和紀念品。隨便逛逛就能有不少收穫,記得講價就行了,比貴陽北京路上的店鋪要便宜很多。景區內還有各式旅遊特産出售,到處都可以看到具有貴州特色的工藝品,如儺面具、牛角梳、根雕,天麻酒和杜仲酒等。
  天竜屯堡玩法觀光、度假、旅遊、
  走進天竜屯堡,仿佛走進夢的巷子,600年前的戰事已經隨着歲月遠去。春天的寨子是靈動的,我們到的當天,一個兩百人的旅遊團從貴陽趕來,屯堡姑娘操着地道的普通話講解着屯堡故事,明代遺風。26個導遊全是天竜的農村姑娘,她們成為當地農民參與辦旅遊的一個亮點。
  
  屯堡文化是貴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朱元璋發動的平定元朝殘餘勢力梁王政權的戰爭徹底改變了這片土地,使貴州的民族結構發生了改變,促進了貴州成為一個省份,大量的漢族移民從江淮故地帶入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使貴州各族人民進入了先進的農耕文明,教育文明。屯堡先民入黔的功績是可昭之日月的,可以這樣說:歷史因為有了這次事件,有了這群人,貴州才能成為一個省份。
  
  屯堡實景組詩活動正是基於此,為了人們更好地瞭解屯堡文化,認識屯堡人,特采用了通史式的敘事長詩加上現代流行的實景演出藝術形式表達對屯堡先民的紀念,更好地宣傳屯堡文化,深入開發屯堡旅遊。整場演出以音樂和長詩為背景,動用演員人數達200餘人,且全部以當地村民作為演員,原生態地展示屯堡人遷徙的整個歷史,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
  屯堡村民流傳着一句順口溜:本寨的房子,雲山屯的門子,天竜的“模子”。所謂“模子”,指天竜發展旅遊的模式。3月5日,天竜農民旅遊協會會長鄭錦賢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協會農民前幾天跑到他傢,要求參股辦旅遊。”目前公司已經有意嚮把農民引進門。
  
  天竜屯堡古鎮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這裏就是有名的順元古驛道,天竜屯堡古鎮最早是順元古驛道上的一個驛...
天竜屯堡
  天竜屯堡古鎮位於貴州省西部平壩縣,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台山、竜眼山兩山脈,距貴陽市72公裏。這裏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明初時,朱元璋調北鎮南,在這裏大量屯兵,兵來自江浙漢族,本世紀初被當地儒士改名為“天竜屯堡”。
  走進天竜屯堡,仿佛走進夢的巷子,600年前的戰事已經隨着歲月遠去。春天的寨子是靈動的,我們到的當天,一個兩百人的旅遊團從貴陽趕來,屯堡姑娘操着地道的普通話講解着屯堡故事、明代遺風。景區解說導遊全是天竜的農村姑娘,她們成為當地農民參與辦旅遊的一個亮點。
  屯堡村民流傳着一句順口溜:本寨的房子,雲山屯的門子,天竜的“模子”。所謂“模子”,指天竜發展旅遊的模式。3月5日,天竜農民旅遊協會會長鄭錦賢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協會農民前幾天跑到他傢,要求參股辦旅遊。”目前公司已經有意嚮把農民引進門。
  天竜屯堡古鎮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這裏就是有名的順元古驛道,天竜屯堡古鎮最早是順元古驛道上的一個驛站,名叫飯籠驛。由於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從明代開始就在這裏及周邊大量屯兵,時至今日依然如幫,這裏仍是駐軍重地。 清朝康熙年間,雲貴總督範承勳奉旨實行“改土歸流”後,屯堡人由軍戶轉變為普通百姓。天竜屯堡古鎮更名為“飯籠鋪”,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裏依然是清廷的驛站和屯兵重地。
  天竜原名飯籠,本世紀初,天竜的幾位有名鄉儒感覺飯籠鋪的“飯籠”二字不雅,經提議,取天台山的“天”,竜眼山的“竜”二字為村寨之名,這就是天竜屯堡鎮“天竜”二字的由來。
  屯堡地戲歷代的屯兵都在這塊大地上留下了歷史的遺跡:明朝徵南軍隊在天台山背後的兵器加工場所(本地人呼之為“打鐵坑”);煙堆山的明代烽火臺殘壘;圍繞天台山的古城墻;清“威同之亂時”修建有垛口、炮臺、瞭望哨的竜眼山屯,至今殘垣尚存;在天竜屯堡古鎮中,則是巷道縱橫交錯,遍布於巷道中的深邃搶眼,石拱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這一切無不顯示出戰爭的遺跡,屯堡人武備的思想。
  明代飯籠驛最初的建設者是如今天竜“張、陳、瀋、鄭”四大姓的入黔始祖們,特別是身為“通政大夫”的陳典(註:通政大夫是主管郵政的官吏),在天竜設驛站,建塘房(塘房是驛站供來往人員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則建“屯堡”屯紮軍隊。天竜屯堡古鎮是一個軍事防禦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築典範,它四周建有石拱門,巷道如網,易守難攻,橫跨在古驛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粵的軍事重地。
屯 堡 史
  朱元璋經過數年徵戰,於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歷年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各族人希望 能夠有一個安定的生存環境,恢復生産、發展經濟,朱元璋順應時勢, 內修政治,加強了國傢的建設,逐步為中原地區的老百姓營造了安定的生産生活條件。面對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勸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勢力迫於明軍的強大都紛紛歸附大明王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不奉正朔,在謀巨的脅迫下,數度殺害朱元璋的使臣,舉兵反叛。朱元璋大怒,終於下定了用武力解决問題的决心,同年九月初在南京點齊大軍,派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大將軍, 蘭玉、沐英為副將,戰船遮天蔽日,溯長江水道至武昌與湖廣、河南、江西、浙江四兵馬司軍隊匯合,三十萬大軍聲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 傅友德精心策劃,把大軍分為兩路, 一路為偏師, 由“都督郭英、鬍海、陳桓等率兵五萬,由四川永寧(今敘永)趨烏撒(今威寧),友德自率大軍由辰、沅越貴州”。 傅友德親率的二十五萬大軍到達洞庭湖後,棄船走湘黔 古驛道,浩浩蕩蕩直撲梁王老巢。 明軍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辛徵程到達普定(今安順),於臘月11日攻下普定,後又剋普安(今盤縣)。梁王聞聽攻剋了“滇之喉”的普定, 大懼, 急命司徒平章達裏麻為 將,聚集十萬大軍屯紮于云南麯靖白石江南岸, 企圖靠天塹阻擋明軍。臘月十六日, 明軍翻山越嶺終於到達麯靖壩子。忽遇大霧,伸手不見五指,主將傅竜德欲停待霧散後再進軍,副將沐英對傅友德說道: “彼不意我軍深入, 若倍道急趨,掩其不意, 上所謂出奇製勝者此也。”傅友德聽從沐英的建議,兵行至白石江北岸阻水而止。傅友德一面派人尋船渡江,從正面擊敵;一面派 數千人馬繞道上遊渡江,從敵後發動奇襲。沒有多久,大霧散開,數十萬大軍兩岸對壘,繞道上遊的數千明軍隱於山林中搖旗吶喊,達裏麻以為神軍天降,大驚而陣亂,明軍趨勢渡江猛攻,一舉全殲十萬元軍。這就是徵南戰爭中决定性的戰役白石江大戰。 元軍失敗之後,梁王看大勢已去,“棄昆明城而走晉寧忽納寨,焚竜衣,驅妻子赴滇池死,遂與右丞托迪,魯爾俱自殺”《明通鑒》,徵南戰事基本平息。為防止元朝殘餘勢力和土司勢力再次反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駐防,於是就有了明朝政府屯田西南的壯舉,也使西南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大開發。中國的屯田歷史最早可上追溯到漢代的漢文帝時,那時漢文帝為了充實邊防力量,招募了大量的移民到邊疆屯田, 漢武帝和漢宣帝使用軍隊屯田駐墾, 文帝的“募民實邊”為民屯之始, 武帝、宣帝的軍隊屯田為軍屯之祖。元朝政府使用雲南當地少數民族進行屯田,始開西南屯田之先河。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批準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摺,下令徵南大軍就地屯田駐防。今天我們來追尋明代屯田西南的歷史足跡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有不少“屯堡文化”研究專傢指出: 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視為是貴州、雲南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開發, 由於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纔使貴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礎,貴州才能於永樂十一年(1413)建省,從此“獨立”,不再隸屬于云南、四川等省管轄。
  地處祖國大西南的雲貴高原, 山多林莽, 河流縱橫,歷來被統治者視為南蠻之地。據有史可考最早進入這片神奇土地的中原移民是戰國後期的莊踽,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始楚威王時(註:楚威王為楚 項襄王之誤),使將軍莊踽將兵循江而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莊踽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踽至滇池,地方三百裏,旁平地,肥繞數千裏, 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奪楚巴、黔中郡,道路不通, 因不還, 以其衆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莊踽的楚軍一直打到滇池,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他欲還報楚君時,楚已為秦所滅,他衹好率衆回到雲南, 自立為滇王,不久便易其服而溶入了西南諸民族之中。其次是秦漢時期, 秦始皇一統中原後,為了在西南加強設置郡縣,派常頰修築了著名的古驛“五尺道”。五尺道起自四川宜賓,終至雲南麯靖。西漢時, 漢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 在南越吃了一種叫“茄醬”的食品,覺得其味甘美, 問産地, 南越人說産自巴蜀,是從夜郎境地運來的。於是唐蒙想到從夜郎出奇兵控製南越的奇想。最終奏請朝廷。帶兵“浮船胖舸江”進入了夜郎境地,兵發南越。漢武帝為了打通印度的商道還派大將郭昌統兵入滇進行對滇的徵伐。以上漢人進入西南對西南的開發收效甚微,直至唐宋元時西南仍未得到什麽實際意義的開發,元朝統治者雖使彝族、白族兩個少數民族在雲南進行過屯田,但西南仍是蠻荒一片。各民族部落各自為政, 中央政令很難得到真正的貫徹實施。道路交通狀況也很落後,僅靠幾條坎坷的驛道跟外界溝通,直到明朝洪武年間開始的屯田,習‘轟轟 烈烈地展開“西南大開發”的序幕。
  朱元璋在徵服梁王和土司之後, 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邊”的政策,建立“衛所制度”,在滇黔古驛道兩側産糧區和關隘廣設“屯堡”,派軍士屯墾駐防,“三分操備七分種”,明軍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臘月十一日攻下普定之後,命安陸侯吳復修建城池,次年(1382年)二月建成了普定衛城, 由顧成擔任最高軍事長官“指揮使”。普定衛下設前後左中右5個千戶所,每個幹戶所統兵1120名,長官稱千戶:每個千戶所下設10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統兵112名, 長官稱百戶;百戶所下設兩個總旗,每個總旗下設5個小旗,小旗領兵10兵,每個衛所總領兵額5600名。按照明軍規定屯田將士帶傢眷,5600名軍士就是5600個家庭,這些徵南將士的傢眷們自願和被迫加入了屯田的行列,象這種以軍士和軍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稱為軍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種形式。軍屯建立之後和雲貴衆多的少數民族土司勢力相比較,仍處於弱勢地位,不能“永固江山”。於是朱元璋把江南一帶無土可耕的貧民、無業遊民、犯罪的富屍盡數遷移入滇黔屯田, 由政府按規定分發給土地、種子和農具,種出的𠔌物除上繳政府的稅糧而外,剩下的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 這種屯田形式稱為民屯。為了再擴大軍隊給養的來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別是食????貿易,朝廷又鼓勵商人參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開荒種植, 用所收𠔌物嚮政府換取“官????”用於經營,這種屯田形式稱為商屯。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軍民加強團结,抵禦控製當地少數民族土司勢力,保證政令暢通, 加強了中央集權製。屯田·移民屍閑時為民, 戰時為兵”,居住在軍事防禦功能很強的寨子“屯堡”裏。明代在西南大規模的屯田徹底的的改變了這片“蠻荒之地”,從洪武年問開始至明代中葉通過各種形式,上百萬的漢族移民進入西南,形成龐大的漢族移民群體,改變了西南“夷多漢少”的局面。明代中後期山於戰亂和苛賦日越加重, 屯田制度纔逐漸步入了衰退。
  今日的貴州仍然流傳着這樣一句話: “漢傢住街頭,苗傢住山頭,仲傢住水頭”,這句話中的“漢傢住街頭”,反映出明代屯田多半是在交通要道兩側, 以普定—衛-<安J幀)的屯田為例: 安順位於長江水係和珠江水係的分水嶺,地勢較為平坦,貴州的大壩子多半於此,真可謂地肥水美,再則安順是滇黔古驛道的必經之地,素有“滇之喉、黔之腹、 粵蜀之唇齒”的稱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這就保證了屯田的成功, 郵務和經濟動脈的暢通。沿驛道兩側的屯田把土司勢力一分為二,使其不能聯絡,有效的分割了土司勢力。現今在安順市周邊的屯堡仍能找到很多用於燃放烽火的烽火臺遺址,在那時哨兵如發現土司有 不軌動象,便燃放烽火發送信號,其它屯堡中的防備力量便快速聚集進行有效的防禦和攻擊。
  明代西南屯田有着偉大意義,它加強了中央集權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少數民族從中學到了漢族移民先進的農耕文明和儒學文化。最初少數民族對“屯堡人”處於敵視狀態,但隨着交融與磨合,仇恨逐漸淡化,少數民族同胞嚮屯堡人學會種植各種𠔌物的先進方法, 改變了當代刀耕火種的習慣。苗族至今仍把玉米叫做“那丟”,意思就是漢人的糧。朱元璋為了各少數民族嚮化儒學,強迫西南少數民族土司貴族子弟進入國子監學習儒學文化,使他們“永奉正朔”,從儒學中步入文明。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種文明的傳播確實帶有壓迫性,但是明朝的徵南屯田决不是一個簡單意義的徵伐占領,它是當時統一國傢的必需手段。
包含詞
天竜屯堡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