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動物 : 被子植物 : 林業樹種 > 天麻
目錄
·No. 1·tiān má tiān má·No. 3
·No. 4·No. 5·No. 6
·天麻知識介紹: Gastrodia Knowledge Description:·種植栽培 Plant cultivation·天麻營養分析: Gastrodia Nutritional Analysis:
·天麻適合人群: Gastrodia for the crowd:·天麻食療作用: Gastrodia therapeutic effects:·天麻食物相剋: Gastrodia of grams of food:
·天麻做法指導: Gastrodia practice guidance:·昭通天麻的鑒別 Identification of Zhaotong Tianma·天麻的商品規格 Specifications of goods Gastrodia
·食療價值 Therapeutic value·天麻經典吃法 Gastrodia classic eat·天麻專利 Gastrodia patent
·天麻化學成分 Tianma Chemical composition·中國藥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中 草 藥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國藥典2000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0·花木百科 Flowers encyclopedia·醫藥詞典 Medical Dictionary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英文解釋·相關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No. 1
  多年生腐生直立草本。其地下塊莖為中藥。有息風、定驚的功用。可治眩暈眼黑、肝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等。
tiān má tiān má
  一種多年生腐生草本植物( Gastiodia elata ),全株無葉緑素,地下有肉質肥厚的塊莖,地上莖直立。塊莖入藥
No. 3
  用作中藥的此種植物的幹塊莖。別名赤箭、明天麻、定風草。熄風,定驚。治虛風眩暈、頭暈、頭痛,驚風抽搐、癲癇、肢體麻木、半身不遂
No. 4
  中藥名。産於我國 雲南 、 四川 、 湖北 以及西北、東北等地。中醫以塊莖入藥,治眩暈、頭痛、抽搐痙攣、小兒驚風等癥。又名“赤箭”。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赤箭》。
No. 5
  中草藥
  [概述]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莖肉質,地上莖杏紅色,葉子呈鱗片狀,花黃紅色。塊莖入藥,治眩暈、頭痛等。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的乾燥塊莖。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
  【功能主治】平肝息風止痙。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
  【應用】
  1. 用於頭暈目眩。治肝陽上亢的眩暈,可與鈎藤、石决明等配伍;如風痰為患引起之眩暈,又可以半夏、白术、茯苓等同用。
  2. 用於熱病動風、驚癇抽搐。對高熱動風、驚癇抽搐、角弓反張者,常與鈎藤、全蝎等配伍同用。
  3. 用於頭痛,痹痛,肢體麻木。配川芎等以治頭痛,配全蝎、乳香等以治痹痛等。此外,對於肢體麻木、手足不遂,常配當歸、牛膝等,則為臨床所常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天麻,原名赤箭,始載《本經》,宋代《開寶本草》始收載天麻之名。明代《本草綱目》中將二者合併稱“天麻赤箭”。別名明天麻,還有神草(吳普本草)、獨搖芝(抱撲子)、定風草(藥性論)、合離草、離母(圖經本草)之稱。日本人稱之為鬼箭桿、盜人腳等。
  天麻性味甘,平,有平肝息風的功能,常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癥。天麻是地道藥材。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天麻化學成分及藥理的認識不斷深入,對天麻産品的開發也不斷擴大。在古代,天麻在醫療保健中已被廣泛應用。《神農本草經》記載,天麻有“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的奇效;《名醫別錄》記載,天麻能“消痛腫,下支滿,寒疝下血”;《日華子本草》記載,天麻能“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開寶本草》記載,天麻能“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骨”;《本草綱目》記載,“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素問》雲:諸風掉眩,皆屬於木。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按羅天益雲: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小兒藥證直訣》、《聖濟總錄》、《普濟方》、《外科正宗》、《蘭臺軌範》等記載,天麻分別配伍相關藥物,可治療急驚風發熱、痙攣抽搐、偏正頭痛、筋骨疼痛、風濕腳氣、早衰白發、眩暈、肢體麻木、手足不遂、肝虛頭痛、中風偏癱、破傷風等癥。此外,還用於保健。《本草衍義》記載,“天麻,用根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則得矣”。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後患面風,用天麻配伍其它祛風活絡藥,研末酒調,熱熨患部;光緒頭痛眩暈,也常用天麻配伍相關藥物煎水洗頭。在現代,天麻在醫療保健中的應用更為廣泛。《中國藥典》記載,天麻有“具平肝熄風、祛風定驚的功效,用於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高血壓,耳源性眩暈”。《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天麻“主治高血壓、眩暈、頭痛、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小兒驚厥等癥”。一些名醫把天麻的作用歸結為“三抗、三鎮、一補”,即抗癲癇、抗驚厥、抗風濕,鎮靜、鎮痙、鎮痛,補虛。近年來,對天麻的醫療保健作用不斷有新發現。將天麻用於高空飛行人員,作為腦保健藥物,可增強視神經的分辨能力;日本用天麻治療老年性癡呆癥。
  臨床應用
  1. 用於頭暈目眩。治肝陽上亢的眩暈,可與鈎藤、石决明等配伍;如風痰為患引起之眩暈,又可以半夏、白术、茯苓等同用。
  2. 用於熱病動風、驚癇抽搐。對高熱動風、驚癇抽搐、角弓反張者,常與鈎藤、全蝎等配伍同用。
  3. 用於頭痛,痹痛,肢體麻木。配川芎等以治頭痛,配全蝎、乳香等以治痹痛等。此外,對於肢體麻木、手足不遂,常配當歸、牛膝等,則為臨床所常用。
  天麻,又名赤箭、定風草、水洋芋等,為蘭科天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乾燥塊莖入藥。天麻是著名的中藥材,早在兩幹多年前就已入藥,其性辛、溫、無毒。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天麻 (當時稱赤箭,,有醫治驚風、神志昏迷、提氣益神的作用。能治療頭昏、頭痛、眩暈、偏頭疼、語言謇、小兒驚風、四肢痙攣、風寒濕痹、神經衰弱等癥。臨床應用證明,對血管神經性頭痛,腦震蕩後遺癥等有顯著療效。
  天麻著名食譜
  天麻的吃法極為豐富,是傳統藥膳的極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斷創新,本站衹是收集了一部分極為有名的吃法,以供參考
  天麻燉雞
  材料:母雞1衹(重約1500g),天麻15g,水發凍菇 50g,雞湯 500g,調料適量。
  烹製方法:將天麻洗淨切片,放入碗中,上籠蒸10min取出。雞去骨切成小塊,用油氽一下,撈出。蔥、薑用油煸出味,加入雞湯和調料,倒入雞塊,用文火燜40min,加入天麻片,再燜5min,勾芡,淋上雞油。
  食法、食量:佐餐或單食均可。
  功能:平肝息風,養血安神。
  適應範圍:用於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風濕痹之肢體麻木、酸痛,中風癱瘓,神經性偏頭痛,神經衰弱之頭昏、頭痛、失眠等癥。
  天麻豬腦粥 來源於《常見病食療食補大全》。
  材料:天麻10g,豬腦1個,粳米250g。
  烹製方法:將豬腦洗淨,與天麻共同置入沙鍋內,再放入粳米,加清水煮粥,以粥、腦熟為度。
  食法、食量:每日晨起,服用溫熱粥1次。
  功能:平肝息風,行氣活血。
  適應範圍:適用於高血壓、動脈硬化、美尼爾病、頭風所致的頭痛等癥。
  天麻燒牛尾 來源於《食用菌飲食療法》。
  材料:天麻10g,牛尾2條,母雞肉、肘子、幹貝母、調料知適量。
  烹製方法:將天麻洗淨放入罐內,加清水上籠蒸透切片。用母雞、肘子肉同煮湯。將牛尾按骨節縫剁開放入鍋內,加水、蔥、薑、白酒煮開以去異味,再將已去掉異味的牛尾挑入煮好的母雞、肘子湯鍋內,同時也將火腿、幹貝、調味品放入湯內,用文火煨2h。熟後將牛尾、母雞、肘子挑起,整齊地碼入盤中,然後再將天麻片鑲於盤周圍,淋上熟澱粉,澆上香油即成。
  食法、食量:每天食肉、喝湯1~2次。
  功能:祛風濕,止痛、行氣活血。
  適應範圍:適用於頭暈、頭痛、風潮等癥。
  天麻燉甲魚 來源於《膳食保健》。
  材料:甲魚1衹(約450g),天麻片15g,調料適量。
  烹製方法:用沸水將甲魚稍燙一下後,颳去表面泥膜,挖淨體內黃油。用甲魚膽在甲魚殼背上塗1周,腹蓋嚮上置於容器中,再將天麻片、蔥、薑覆蓋其上,加黃酒適量後,容器加蓋,隔水燉1.5~2h。
  食法、食量:食時,根據食者的喜好,用麻油或調製蒜泥等調味汁水,蘸食新燉熟的天麻及甲魚,並喝湯。
  功能:滋養肝腎,平肝潛陽,活血散瘀。
  適應範圍:適用於高血壓、肝炎等癥。
  天麻竹瀝粥 來源於《百病飲食自療》。
  材料:天麻10g,粳米100g,竹瀝30g,白糖適量。
  烹製方法:將天麻浸軟,切成薄片,與粳米加水煮粥,調入竹瀝、白糖即成。
  食法、食量:粥及天麻片在1天內分2次服用。
  功能:平肝息風,清熱化痰。
  適應範圍:適用於肝風痰熱的癇癥(發作前常覺眩暈頭痛、胸悶乏力、心煩易怒,發作時突然昏僕、神志不清、抽搐吐涎,移時漸蘇,醒後一如常人)。
  天麻肉片湯 來源於《中國藥膳學》。
  材料:天麻、豬肉各適量。
  烹製方法:天麻浸軟切片待用。肉片做湯,加入天麻片3~6 g共煮。
  食法、食量:藥、肉、湯俱食,宜常服。
  功能:滋陰潛陽,平肝息風。
  我推薦5種治風濕、頭疼的做法。
  一、天麻煮雞蛋
  功效:治療頭痛目眩
  配方製作:鮮天麻60剋、雞蛋3個、水1000剋。先將鮮天麻切片放鍋內加水煮30分鐘後,打入雞蛋煮熟後即可食用。
  用法:隔日一次食。
  二、天麻、枸杞煮豬腦
  功效:對頭昏頭痛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配方製作:鮮天麻100剋,枸杞子15剋,豬腦2副。將鮮天麻片、枸杞子加水文火煎1小時,放入洗淨的豬腦煮熟後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三、天麻山藥燉乳鴿
  功效:具有補肝益腎、健胃、健脾、補氣益肺,滋腎固精等功效。可治療病後虛弱、陽痿早泄、消渴癥、婦女血虛、月經不調和閉經、頭痛、眩暈等癥。
  配方製作:鮮天麻、鮮山藥、蔥白段各100剋,乳鴿4衹,豬肉,豬熟肚片、豬腰子各250剋,水發緑豆粉條、萵筍、藕各150剋,豆腐幹200剋,生薑片25剋,料酒35剋,精????1o剋,雞精5剋,鬍椒粉3剋,雞湯3000剋。將高壓鍋置於火上,鍋內加入雞湯、天麻、山藥、乳鴿塊、生薑片、豬肉、藕片、豆腐幹、料酒、鬍椒粉、精????、蔥白段,燒沸後,打去浮沫,加閥壓10分鐘,停火降溫後,加入其它原料和雞精,再燒開後,即可食用。
  用法:食肉飲湯。
  四、天麻鴨子
  功效:滋陰潛陽,平肝息風。適用於陰虛陽亢,目眩頭暈,耳鳴頭痛,口苦咽幹等癥。
  配方製作:鮮天麻100剋,生地30剋,水母鴨1(約500)。將鴨宰殺,去毛及內臟,與洗淨切片之天麻,生地共燉至鴨料熟,加食????、味精等調味。
  用法:食肉飲湯。
  五、天麻肉片湯
  功效:滋補潛陽,平肝息風。適用於眩暈,頭痛等癥。現多用於高血壓、耳源性眩暈等。
  配方製作:天麻豬肉各適量。天麻切薄片待用;肉切片做湯,加入鮮天麻片60剋共煮。
  用法:藥、湯俱食。
  天麻的營養成分
  天麻營養豐富,100剋幹品中含海粗蛋白11.4%,脂肪5.2%,碳水化合物總量75.9%,纖維素5.8%,灰分7.5%,能量1606.6千焦。
  ~~~~~~~~~~~~~~~~~~~~~~~~~~~~
  拉丁名 gastrodia elata bl.
  中文名 天麻
  拉丁科名 orchidaceae
  中文科名 蘭科
  保護級別 3
  分佈 黑竜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臺灣、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西藏、雲南、廣西
  現狀 漸危種。天麻是一種珍貴的藥用植物,目前雖全國各大産區均已廣為栽培。但其野生資源,由於長期采挖和森林的過度采伐,嚴重破壞了其生態環境,有的地區已瀕臨絶滅。
  海拔下限(米) 400
  海拔上限(米) 3300
  形態特徵 腐生多年生草本。無緑葉,地下塊莖肥厚,長橢圓形、卵狀長橢圓形或啞鈴形,長約10(一20)釐米,粗3一5(一7)釐米,肉質,常平臥;節較密,節上輪生多數三角狀廣卵形的膜質鱗片。莖直立,高1一1.5(一2)米,下部疏生數枚膜質鞘。總狀花序頂生,花期顯著伸長,長30-50釐米,具花30-50(一100);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一1.5釐米,與子房(連花梗)近等長;花橙紅、淡黃、藍緑或黃白色,近直立;花梗長3一5毫米;萼片與花瓣合生成花被筒,筒長約1釐米,直徑5一7毫米,頂端5裂;萼裂片大於花冠裂片;唇瓣藏於筒內,無距,長圓狀卵圓形,長約7毫米,上部邊緣流蘇狀;蕊柱長5一7毫米,子房倒卵圓形。蒴果直立,倒卵狀橢圓形,長1.5(-2)釐米,直徑8一9毫米;種子細小,多數。
  特性 通常生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林緣或林問空地上,鬱閉度大的林下罕見。喜生於雨量適中,腐殖質層深厚的土壤上。天麻無葉緑素,是終生依靠蜜環菌armillariella mellea (vah1.ex franch.)karst.提供營養並調劑其生長機能的異養蘭科植物。天麻從種子萌發到下代種子成熟一般需要三年時間,其間植物體需經過原生塊莖,後生塊莖的充分發育,才能開花結果。從花莖芽自地面出土、開花、結實至種子散出,歷時約62-65天,而絶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地下,花期5-7月,果期7-8月。
  保護價值 天麻是名貴中藥,用以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等癥。天麻是一種名貴的中藥,而蜜環菌也能藥用。它是腐寄生植物,對研究蘭科植物的係統發育有一定的價值。
  保護措施 由於不合理的采收,目前有些地區野生天麻資源枯竭。而不少地區天麻的栽培面積擴大,基本上可以滿足市場的需要。為了保護種質資源,建議有關部門及自然保護區保護野生天麻,以利其自然生長繁殖。
  栽培要點 天麻必須在有蜜環菌的條件下才能生長、發育、繁衍後代。在産地栽培時,須預先準備好菌材,東北地區一般多用柞樹培菌,在6-7月間,地溫在20-25時,在半陰半陽山坡,選擇排水透氣良好的砂土地,分層堆積菌材,每層接上蜜環菌種,用腐殖質土填滿空隙。菌種最好取自天麻産地,選取附有菌絲的樹根或天麻均可。繁殖可用塊莖和種子。
  【英文名】 rhizoma gastrodiae
  【別名】赤箭、木浦、明天麻、定風草根、白竜皮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 的乾燥塊莖。春季4~5月間采挖為“春麻”;立鼕前9~10月間采挖的為“鼕麻”,質量較好。挖起後趁鮮洗去泥土,用清水或白礬水略泡,颳去外皮,水煮或蒸透心,切片,攤開晾幹。
  【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長條形,略扁,皺縮而稍彎麯,長3~15cm,寬1.5~6cm,厚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縱皺紋及由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紋多輪,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鸚嘴狀的芽或殘留莖基;另端有圓臍形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甘。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表皮有殘留,下皮由2~3列切嚮延長的栓化細胞組成。皮層為10數列多角形細胞,有的含草酸鈣針晶束。較老塊莖皮層與下皮相接處有2~3列橢圓形厚壁細胞,木化,紋孔明顯。中柱大,散列小型周韌維管束;薄壁細胞亦含草酸鈣針晶束。髓部細胞類圓形,具紋孔。
  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厚壁細胞橢圓形或類多角形,直徑70~180μm,壁厚3~8μm,木化,紋孔明顯。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25~75(93)μm。用醋酸甘油水裝片觀察含糊化多糖類物的薄壁細胞無色,有的細胞可見長卵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顆粒,遇碘液顯棕色或淡棕紫色。蠃紋、網紋及環紋導管直徑8~30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浸漬4 小時,隨時振搖,濾過。濾液加碘試液2~4滴,顯紫紅色至酒紅色。
  (3) 取〔含量測定〕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及對照品溶液,另取天麻對照藥材0.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9:1: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及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應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磷酸????溶液(0.1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和0.1mol/l磷酸氫二鈉溶液等量混合)-水(1.5:3:95.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70nm。 理論板數按天麻素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天麻素對照品(80℃乾燥1 小時)25mg,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 中含天麻素1m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經80℃乾燥後的本品粉末0.5g,置10ml量瓶中,精密加甲醇5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30分鐘,靜置24小時,振搖後再超聲處理15分鐘,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靜置。取上清液離心,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5μl 與供試品溶液5~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含天麻素(c13h18o7) 不得少於0.10%。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
  【功能主治】平肝息風止痙。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
  【用法用量】 3~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天麻
  (一)概述
  別名赤箭、木浦、明天麻
  為蘭科天麻屬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blume),以塊莖入藥。天麻性平味甘,具有熄風定驚的功效。主治小兒高熱驚厥,肢體麻木不仁,偏頭痛,眩暈、高血壓、頭暈失眠等癥。分佈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陝兩、安徽等地,其中以四川分佈面廣。此外河北、河南、山東及東北各地也有少量的培植。天麻為多年食菌草本,葉片褪化成膜質,全株幾乎不含葉緑素,屬典型的異養型植物。它與擔子菌綱傘菌自由蘑科密環菌[armdla-riamellea(vaht.ex,fr)oud」互為“食科”,共生共處。密環菌不但能附於天麻球莖上,並從生長點和附貼麻體的菌索上種出多量菌絲侵入天麻的表皮組織吸取養分。但當密環菌進入皮層後,遇到天麻分泌的溶菌素被溶解吸收,變成了天麻的營養。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30~150釐米。地下塊莖肉質肥厚,長圓形,有不很明顯的均勻環節。塊莖項芽成熟期生出直立的地上莖,高約100~15o釐米,紅棕色。葉退化成膜質鱗片,基部呈鞘狀抱莖。立夏至小暑間開花,總狀花序,花黃緑色,歪壺形。蒴果長圓形,熟時開裂,種子多而細小,粉末狀。
  (三)生長特性
  野生天麻,喜歡生長氣溫較低的,常年多雨、霧、濕度大、腐殖質厚的黑沙土,鼕無嚴寒,夏無酷熱,年平均氣溫10℃左右,被砍伐雜木林或竹林地中。特別是砍伐燒山之後的二荒地,樹樁下面較多。天麻無根又無葉,主要靠密環菌供給養分,而密環菌喜歡生長在疏鬆、透氣好的沙質壤土中,密環菌豐富的地方,正是天麻集中生長的地方,所以栽培天麻先採集和培育密環菌。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壤上或砂土、林地、竹林地、燒荒的二荒地、坡地、半陰半陽地、晚陽坡、陽坡地,坡地的坡度約在5~10度左右,溝𠔌平地也可以。
  2.繁殖方法
  天麻繁殖方法分兩種,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但目前多采用無性繁殖。
  (1)培育菌種
  在每年的4~6月份培育菌種為適宜的時間。菌種的來源有二,一是人工培育菌材菌枝;二是采挖天然的菌材。
  采挖天然菌材:密環菌是一種乳白色腐生真菌,暗處有螢光。菌索須根狀,稱為根狀菌索,棕色,子實體傘狀,蜜黃色,柄上有環。菌索多生長在高山森林地的腐朽竹、木上,溪溝兩邊濕潤的地方為最多。能夠腐生的樹木有200多種,連一些和未草的根上也能腐生,土溫達到20℃左右,濕度達60%-80%菌絲繁殖最多。天麻能夠生長的地方密環菌也多,容易采挖。
  人工培育菌材:凡是闊葉樹均可培育菌材,如樺樹、野櫻桃、青杠、毛粟樹、柳樹等,砍下樹幹和直徑10釐米以上的枝丫,鋸成60釐米左右長的樹節,並把樹皮砍至木質部,每隔2.5~3釐米砍一魚鱗口,作為培育材料。細律砍3排,粗棒砍4排。
  培育菌材的方法:選擇腐殖質較多,排水良好的濕潤的沙質壤土,高山選嚮陽坡,低山選早晚陽坡。
  ①坑培法
  挖坑深50釐米,長寬根據地形大小而定,坑底要手,撒上3釐米厚的腐殖質土,坑底鋪一層新鮮木材段,樹皮嚮上,用腐殖質土填滿空隙,第二層放菌種,菌種少可每隔兩根新材放一根菌材。反復鋪3層,最後一層放新材,樹皮嚮下,每層用腐殖質土或加拌一些枯枝敗葉,填滿空隙。做到實而不緊,鬆而不空。上面蓋土層16釐米。每坑最多不超過200根菌材。如遇幹旱及時澆水保持濕潤。該法適低山和幹旱地區。
  ③半坑培法
  每坑培育菌材250根左右,坑深30釐米,此法同坑培法,衹是1~2層木材高出地面上面蓋沙土厚1.5釐米左右或墳堡型。該法適於溫濕度適中的地區。
  ③堆培法
  在地面上,平整後,一層新材一層菌材,層層堆積,方法同上。每堆培育菌材200~250根,該法適於溫度低,濕度大的高山區。半陰半陽坡地培育菌材。
  ④箱培法
  在室內四季均可進行,可用箱子,也可用磚砌成槽。但溫度必須保持在20℃左右,用等量的沙子或鋸末作填充物。
  ⑤菌枝培育
  為了減少資源的損失,將小樹枝砍成20~25釐米長的短節,方法同坑培法,每坑可培育出75千克左右菌枝,大約40天左右即能培育成。此法在高低山均可培育。
  (2)栽天麻
  無性繁殖:新鮮麻米、白頭麻、箭麻都可作種。在初春3~4月,鼕11月天麻休眠階段栽培為好。此時溫度正是密環菌生長發育,高山區春栽為好,低山區秋裁為好。當天麻萌動時,密環菌就能供給養分了。
  栽培天麻的方法:
  ①菌材伴栽
  挖坑深大約36釐米,寬大約60釐米,長100釐米。溝底整平先撒3釐米厚的腐殖質土,鋪一層人工培育的菌材(樹皮嚮上),菌材之間相隔1~2釐米寬,用腐殖土壤填實空隙。把天麻種放在緊靠菌材之間,見菌材上哪裏有菌索,麻種放在那裏,之後再順序放完二層菌材,上面蓋沙壤上,覆土16~17釐米。每溝用菌材9~13根,用白頭麻40個左右或者鮮麻米0.15~0.2千克。
  ②菌材加新材法
  坑深、長、寬同上。下層兩邊放兩根菌根,中間一根菌材和一根新材。菌材和新材之間相隔3~4釐米寬。兩材間放種麻3~4個,靠近菌林平行擺放,栽完後,用土填好空隙,再順序平放第二層,放法同下層,蓋上厚16~17釐米。
  ③菌床栽培法
  在6月份培育好苗床,挖坑深40釐米左右,寬60釐米,長90釐米,坑底順序平放一根菌材和一根新材,相隔3~4釐米寬,用沙壤土鎮實空隙,第二層同上一樣,填好空隙蓋土即成苗床。當年或第二年春在培好的苗床上面揭開一層菌材,下層菌材不動,把菌材間的土稍扒開,栽上種麻,種完用沙壤上填實空隙,蓋嚴木材段,再同樣放上第二層菌材,方法同上,此法適合高山區。
  ④新材加菌技栽培法
  挖坑深、長、寬同菌材伴栽,在坑底平放一層新材,每行之間放菌枝三節,菌枝節兩端,稍斜,放在二新材之間,栽種麻之後用沙壤土填實空隙,但與新材上端相平。再順序平放第二層新材和菌枝,蓋沙壤上15釐米左右。每窩用新材13根,種數量同上。
  有性繁殖:目前實際生産中存在嚴重的問題,就是天麻無性繁殖的退化。為瞭解决生産實際問題,應該采用有性繁殖,也就是種子繁殖。從種子播種到形成種麻僅一年半時間,而且天麻高産優質。一個天麻可採種子2-4萬粒,種子細小。一株天麻能采收果實30個左右。天麻用種子繁殖分春秋二季,其方法如下:
  栽麻:寒冷地方采用春栽,溫暖地方采用鼕栽。
  選種麻:在新鮮麻種中選優,體形健壯,頂芽粗壯,沒有損傷的箭麻,用菌材伴栽一層。每窩用菌材9根左右,箭麻17個左右,每行菌材之間平放兩個箭麻,頂芽嚮上。春栽上面覆土7釐米左右,蓋樹葉或麥草、稻草3釐米。鼕栽同上,覆土18釐米左右,次年春扒去防寒士。出苗後要搭蔭棚,或用樹木等遮蔭。棚高150釐米。箭麻抽薹時,綁架固定,防止倒伏。幹旱地要及時澆水,澇時要註意排水。
  採種播種:5~7月開花結果,種子由下往上陸續成熟,果皮呈棕紅色,開始裂口,當裂縫1~2條時,由下往上陸續采收。采回後把果放陰涼處晾2~3天,抖出種子,播到培養好的苗床。春天3~4月份,選擇質量好的菌材,放在坑深30釐米,寬60釐米,長120釐米再放樹葉5釐米厚,然後平放第二層菌材,仍用樹葉和砂土填實空隙,放5釐米厚樹葉,上蓋沙土12釐米厚。播種時把苗床上的樹葉和菌材揭開,種子均勻的播到床內的菌索和菌材上,立刻平放樹葉和上層菌材,上面蓋好樹葉和砂土,播種後第二年鼕季11月收穫,分級移栽。栽法同無性繁殖。
  3.田間管理
  天麻整個生長期不需要什麽特殊管理,衹要註意經常保持上壤濕潤,澇時及時排水,水分不能過多,特別是在後期,否則亂根。在高寒地區栽培天麻註意防寒措施,在低山區和平原區註意夏季高溫的影響,在室內和室外坑栽培要有遮蔭措施。
  4.病蟲害防治
  (1)亂根病
  發生亂根病兩個原因:一是雜菌侵梁天麻亂根;二是生長期雨水過多使天麻亂根。
  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栽天麻。菌材無雜菌感染,菌材間隙要填好。經常註意排水。
  (2)蠐螬
  幼蟲咬斷莖稈或咀食大麻根,造成斷莖和根部空洞。
  (3)螻蛄
  成蟲和若蟲危害天麻莖和在地下作隧道,被害天麻斷面處呈麻絲狀。
  防治方法:上述兩種病害用燈光誘殺成蟲,或用90%敵百蟲1000倍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澆灌。毒餌誘殺,用0.025千克氯丹乳油拌炒香的麥麩5千克加適量水配成毒餌,於傍晚撒於田間或畦面誘殺。
  (五)采收加工
  鼕栽的第二年鼕或第三年春收。春栽的當年鼕季或第二年春收。
  野生天麻多在芒種前後采挖。挖時註意收大留小,小的讓它繼續長大。挖後去莖,洗去泥土,擦去粗皮,分大小3、4個等級,水開後在水中稍加一點明礬,然後把天麻投入水中,大者煮10~15分鐘,小者煮3~4分鐘,以能煮過心為準。炕時,先急火而後緩火,要經常翻動(不宜直接用手翻,以免手污染至發黑),並用幹淨的布擦去天麻上的水汽,若膨脹用小針刺幾個小孔放氣,至半幹時宜用石頭或木板壓一夜,使體扁,再曬或炕至全幹。
  蘭科。多年生共生草本。成熟的植物體有塊莖及花莖,沒有根和葉。塊莖肉質,淡黃色,長卵形或長圓形,長7~15釐米,有均勻的環節,節處有膜質鱗葉。花莖直立,高1~1.7米,總狀花序頂生,花淡橙紅色或黃緑色。蒴果長圓形或倒卵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於海拔400~3200米的林隙或林邊。主要分佈於四川、雲南、陝西、貴州、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甘肅、吉林、臺灣及西藏。印度、不丹、尼泊爾、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地區亦有分佈。
  天麻在中國已有兩千年的使用歷史,在歷代本草中列為上品,其記述最早見於《神傢本草經》。塊莖主要含天麻素等成分。性平、味甘,有息風、止痙的功能。主治眩暈、頭痛、四肢拘攣、麻木、神經衰弱、失眠、風濕疼痛、小兒驚風等。因藥源緊缺,近年來已采用人工培植的方法生産。天麻在自然條件下完成一代生活史需歷時3年,其間須經過原生球莖、初生球莖與次生球莖的發育過程,才能開花結果。各類球莖在其生長過程中必須依靠消化浸染其皮層的蜜環菌才能生存,其次是依靠表皮從周圍土壤吸收水分和無機????。蜜環菌屬擔子菌綱、傘菌目、白蘑料,它是一種廣域分佈的菌類,主要營腐生生活。幼小的天麻原生球莖必須及時地與蜜環菌建立營養關係才能生育。栽培時如不及時接菌,天麻的原生球莖將因細胞內貯存的多糖及蛋白質迅速耗盡而死亡。因此及早接種是天麻豐産的關鍵。
  【歷史沿革】天麻始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為赤箭,並言:“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名醫別錄》雲:“生陳倉川𠔌、雍州及太山少室”。《唐本草》載赤箭是芝類:“莖似箭桿,赤色,端有花。”《開寶本草》雲:“生鄆州、利州、太山、勞山諸處。”《本草圖經》雲:“今汴京東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 《本草品匯精要》雲:“邵州、鄆州者佳。”
  【各傢論述】
  1.《本草衍義》:天麻,用根,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則得矣。
  2.李杲:肝虛不足者,宜天麻、芎窮勞以補之。其用有四: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癵驚悸,諸風麻痹不仁,風熱語言不遂。
  3.《綱目》: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素問》雲,諸風掉眩,皆屬於木。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按羅天益雲: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今有久服天麻藥,遍身發出紅丹者,是其祛風之驗也。
  4.《藥品化義》:天麻,氣性和緩,《經》曰,肝苦急,以甘緩之。用此以緩肝氣。蓋肝屬木,膽屬風,若肝虛不足,緻肝急堅勁,不能養膽,則膽腑風動,如天風之鼓蕩為風木之氣,故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由肝膽性氣之風,非外感天氣之風也,是以肝病則筋急,用此甘和緩其堅勁,乃補肝養膽,為定風神藥。若中風、風癵、驚風、頭風、眩暈,皆肝膽風證,悉以此治。若肝勁急甚,同黃連清其氣。又取其體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條達血脈,諸風熱滯於關節者,此能疏暢。凡血虛病中之神藥也。
  5.《本草新編》:天麻,能止昏眩,療風去濕,治筋骨拘攣癱瘓,通血脈,開竅,餘皆不足盡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經絡血脈之間,捨天麻又何以引經,使氣血攻補之味,直入於受病之中乎?總之,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內避之痰,而氣血兩虛之人,斷不可輕用之耳。
  6.《本草正義》:天麻氣味,古皆稱其辛溫,蓋即因於《本草經》之赤箭,而《開寶》、甄權諸傢,稱其主諸風濕痹,冷氣癱瘓等證,皆因辛溫二字而來,故視為驅風勝濕,溫通行痹之品。然潔古諸傢,又謂其主虛風眩暈頭痛,則平肝息風,適與祛風行痹宣散之法相背。使其果屬辛溫宣散,則用以治虛風之眩暈頭痛,寧不助其l騰而益張其焰?何以羅天益且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從此知果是風寒濕邪之痹着癱瘓等癥,非天麻之所能奏效也。蓋天麻之質,厚重堅實,而明淨光潤,富於脂肪,故能平靜鎮定,養液以息內風,故有定風草之名,能治虛風,豈同誑語。今恆以治血虛眩暈,及兒童熱痰風驚,皆有捷效,故甄權以治語多恍惚,善驚失志,東垣以治風熱,語言不遂,皆取其養陰滋液,而息內風。蓋氣味辛溫之說,本沿赤箭之舊,實則辛於何有,而溫亦虛言。
  7.《本經》:主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
  8.《別錄》:消癰腫,下支滿,疝,下血。
  9.《藥性論》:治冷氣頑痹,癱緩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
  10.《日華子本草》: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
  11.《開寶本草》:六髦罘縭裕鬧新危,利腰膝,強筋力。
  12.張元素:治風虛眩暈頭痛。
  13.《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癵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No. 6
  天麻
  (《雷公炮炙論》)
  【異名】鬼督郵(《本經》),明天麻(《臨證指南醫案》),水洋芋(《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鼕彭(藏名)。
  【來源】為蘭科植物天麻的根莖。
  【植物形態】天麻,又名:赤箭、離母(《本經》),神草(《吳普本草》),獨搖芝(《抱樸子》),赤箭脂、定風草(《藥性論》),合離(《酉陽雜俎》),合離草、獨搖(《本草圖經》),白竜皮、赤箭芝(《綱目》),自動草(《湖南藥物志》)。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釐米,全體不含葉緑素。塊莖肥厚,肉質長圓形,長約10釐米,直徑3~4.5釐米,有不甚明顯的環節。莖直立,圓柱形,黃赤色。葉呈鱗片狀,膜質,長1~2釐米,具細脈,下部短鞘狀。花序為穗狀的總狀花序,長10~30釐米,花黃赤色;花梗短,長2~3毫米;苞片膜質,狹披針形或綫狀長橢圓形;花被管歪壺狀,口部斜形,長7~8毫米,基部下側稍膨大,裂片小,三角形;唇瓣高於花被管的2/3,具3裂片,中央裂片較大,其基部在花管內呈短柄狀;子房下位,長5~6毫米,光滑,上有數條棱。蒴果長圓形至長圓倒卵形,長約15毫米,具短梗。種子多而細小,粉末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於林下陰濕、腐殖質較厚的地方。分佈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安徽、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西藏等地。
  本植物的莖葉(天麻莖葉)、果實(天麻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鼕、春兩季采挖,鼕采者名"鼕麻",質量優良;春采者名"春麻",質量不如鼕麻好。挖出後,除去地上莖及須根,洗淨泥土,用清水泡,及時擦去粗皮,隨即放入清水或白礬水浸泡,再水煮或蒸透,至中心無白點時為度,取出晾幹,曬幹或烘幹。
  【藥材】乾燥根莖為長橢圓形,略扁,皺縮而彎麯,一端有殘留莖基,紅色或棕紅色,俗稱"鸚哥嘴",另一端有圓形的根痕,長6~10釐米,直徑2~5釐米,厚0.9~2釐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常有淺色片狀的外皮殘留,多縱皺,並可見數行不甚明顯的須根痕排列成環。鼕麻皺紋細而少,春麻皺紋粗大。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略平坦,角質,黃白色或淡棕色,有光澤。嚼之發脆,有粘性。氣特異,味甘。以色黃白、半透明、肥大堅實者為佳。色灰褐、外皮未去淨、體輕、斷面中空者為次。
  主産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炮製】天麻:揀去雜質,大小分檔,用水浸泡至七成透,撈出,稍晾,再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曬幹。炒天麻:先用文火將鍋燒熱,隨即將片倒入,炒至微黃色為度。煨天麻:將天麻片平鋪於噴過水的表芯紙上,置鍋內,用文火燒至紙色焦黃,不斷將藥片翻動至兩面老黃色為度。
  ①《雷公炮炙論》:"修事天麻十兩,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熬焦熟後,便先安置天麻十兩於瓶中,上用火熬過蒺藜子蓋內,外便用三重紙蓋並係。從已至未時,又出蒺藜子,再入熬炒,準前安天麻瓶內,用炒了蒺藜子於中,依前蓋,又隔一伏時後出。如此七遍,瓶盛出後,用布拭上氣汗,用刀劈,焙之,細銼,單搗。"
  ②《綱目》:"若治肝經風虛,惟洗淨,以濕紙包,於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幹用。"
  【鑒別】1.有的殘存表皮組織。皮層外側單列至數列細胞壁稍增厚,可見稀疏的壁孔;厚壁細胞多角形或類長圓形,常呈連珠狀增厚,微木化。中柱薄壁細胞較大,類圓形或多角形,有時可見紋孔。維管束外韌型或周韌型,散在,導管兩個至數個成群,非木化。薄壁組織中可見草酸鈣針晶束,有的散在;薄壁細胞中含多糖類團塊狀物,遇碘液顯棕或淺棕紫色。
  2.取粉末,製成10%水浸液,加碘試液2-4滴,顯紫紅至酒紅色。
  3.取粉末,製成10%乙醇(45%)浸液,加硝酸汞試液0.5ml,加熱,溶液顯玫瑰紅色,並産生黃色沉澱。
  4.取粉末,製成5%乙醇浸液,在紫外光燈下顯石緑色熒光。
  【性味】甘,平。
  ①《本經》:"味辛,溫。"
  ②《藥性論》:"無毒。味甘,平。"
  ③《醫學啓源》:"氣平,味苦。"
  【歸經】入肝經。
  ①《綱目》:"入肝經氣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膀胱二經。"
  ③《本草新編》:"入脾、腎、肝、膽、心經。"
  【功用主治】息風,定驚。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小兒驚癇動風。
  ①《本經》:"主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
  ②《別錄》:"消癰腫,下支滿,疝,下血。"
  ③《藥性論》:"治冷氣頑痹,癱緩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
  ④《日華子本草》:"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
  ⑤《開寶本草》:"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⑥張元素:"治風虛眩暈頭痛。"
  ⑦《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宜忌】《雷公炮炙論》:"使禦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
  【選方】①治偏正頭痛,首風攻註,眼目腫疼昏暗,頭目旋運,起坐不能:天麻一兩半,附子(炮製,去皮、臍)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一兩,荊芥穗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一分,芎藭半兩。上七味,搗羅為末,入乳香勻和,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漸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聖濟總錄》天麻丸)
  ②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頭暈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瘙癢,偏正頭痛,鼻齆,面目虛浮:天麻半兩,芎藭二兩。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酒任下。(《昔濟方》天麻丸)
  ③治中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艱難,腰膝沉重:天麻二兩,地榆一兩,沒藥三分(研),玄參、烏頭(炮製,去皮,臍)各一兩,麝香一分(研)。上六味,除麝香、沒藥細研外,同搗羅為末,與研藥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晚食前服。(《聖濟總錄》天麻丸)
  ④婦人風痹,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二兩。上藥細銼,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一鬥五升,浸經七日,每服溫飲下一小盞。(《十便良方》天麻酒)
  ⑤治風濕腳氣,筋骨疼痛,皮膚不仁:天麻(生用)五兩,麻黃(去根、節)十兩,草烏頭(炮,去皮)、藿香葉、半夏(炮黃色)、白麵(炒)各五兩。上六味,搗羅為細末,滴水丸如雞頭大,丹砂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天麻丸)
  ⑥治小兒風痰搐搦,急慢驚風,風癇:天麻麯兩(酒洗,炒),膽星三兩,僵蠶二兩(俱炒),天竺黃一兩,明雄黃五錢。俱研細,總和勻,半夏麯二兩,為末,打糊丸如彈子大。用薄荷、生薑泡濃湯,調化一丸,或二、三丸。(《本草匯言》)
  ⑦治小兒諸驚:天麻半兩,全蝎(去毒,炒)一兩,天南星(炮,去皮)半兩,白僵蠶(炒,去絲)二錢。共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天麻子大。一歲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荊芥湯下,此藥性溫,可以常服。(《魏氏傢藏方》天麻丸)
天麻知識介紹: Gastrodia Knowledge Description:
  天麻又名赤箭、明天麻,是蘭科植物天麻的乾燥塊莖。呈橢圓形或長條形,略扁,皺縮而稍彎麯,長3~15cm,寬1.5~6cm,厚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縱皺紋及由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紋多輪,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鸚嘴狀的芽或殘留莖基;另端有圓臍形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甘。鼕季莖枯時挖出者為“鼕麻”,質量較好;春季植株出芽時挖出者為“春麻”,質量較差。挖得後,除去地上莖及菌絲,擦去外皮,洗淨煮透或蒸熟,壓平,微火烤幹。潤透切片。以體實澤亮半透明者為佳。
  天麻主要産於中國的華中及華南地區。中醫認為天麻具有息風、止痙、祛風除痹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各種肢體麻木、頭痛等癥狀,是中醫治療大腦及神經係統疾病的常用藥物。
種植栽培 Plant cultivation
   1、選地、整地:宜選半陰半陽的富含有機質的緩坡地、𠔌溝地栽種,土質以疏鬆的壤土、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砂土,尤以生荒地為好。土壤PH5~6為宜。忌黏土和澇窪積水地,忌重茬。此外還可利用防空洞、山洞、地下室等場所種植天麻
  2、繁殖方法:主要用塊莖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
  (1)塊莖繁殖:鼕栽或春栽。鼕栽天麻接菌率高,生長快,時間在11月。春栽在3~4月。栽前要培養好菌床。適宜蜜環菌生長的樹種,常用殼鬥科的青杠、槲櫟、栓皮櫟、毛慄等,以樹皮厚、本質堅硬、耐腐性強的闊葉樹為好。將選好的木材鋸成40-50釐米長的木棒,樹皮砍成魚鱗口。在選好的地塊,於栽前2-3個月,挖深25~30釐米、寬60釐米、長度據地形而定的窖。窖底鬆土整平,鋪放一層幹樹葉或腐殖質土,用處理好的新木棒與帶蜜環菌的木材(俗稱菌材)間隔擺1層,相鄰二棒間的距離為6-7釐米,中間可夾些闊葉樹的樹枝,用腐殖質土填實空隙,以防雜菌污染,再覆土3~4釐米。同法擺第二層,上覆土10釐米。保持窖內濕潤,上蓋雜草遮蔭降溫保濕使蜜環菌正常生長,即成菌床。選無病斑、無凍害、不腐爛的塊莖作種栽,大小分開,分別栽培。栽植時,把種麻平行擺放在菌棒間的溝內,緊靠菌棒,用腐殖質土填平空隙,再蓋上3釐米,以不見底層菌材為宜。同法栽第二層,最後蓋上10~15釐米,上蓋一層樹葉雜草,保持土壤濕潤,越鼕期間加厚覆土層,以防凍害。
  如采用人工菌床和塑料袋栽培,所用種麻為生長健壯的白麻和米麻,由於采用人工控溫,栽培時間從11月至翌年4月均可進行。
  (2)種子繁殖:選擇重100剋以上的箭麻,按上法隨采隨栽,抽薹時要防止陽光照射,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授粉時間可選晴天10時左右,待藥帽蓋邊緣微現花時進行。授粉後用塑料袋套住果穗,當下部果實有少量種子散出時,由下而上隨熟隨收。由於天麻種子壽命短,采下的蒴果應及時播種。播種時,將菌床上層菌材取出,扒出下層菌材上的土,將枯落潮濕的樹葉,撒在下層菌材上,稍壓平,將種子均勻撒在樹葉上,上蓋一薄層潮濕落葉,再播第二層種子,覆土3釐米,再蓋一層潮濕樹葉,放入土層菌材,最後覆土10~15釐米。如每窖10根菌材可播蒴果8~10個,每個蒴果約有3萬粒種子,種植得當,第二年秋可收到一部分箭麻、白麻、子麻和大量的米麻,可作為塊莖繁殖的種栽。
  3、田間管理:天麻裁後要精心管理,嚴禁人畜踩踏。越鼕前要加厚覆土,並加蓋樹葉防凍;6~8月高溫期,應搭棚或間作高稈作物遮蔭,雨季到來之前,清理好排水溝,及時排除積水,以防塊莖腐爛。春、秋季節,應接受必要的目光照射,以保持一定的溫度。
天麻營養分析: Gastrodia Nutritional Analysis:
  1.平肝熄風。本品質潤多液,能養血熄風,可治療血虛肝風內動的頭痛、眩暈,亦可用於小兒驚風、癲癇、破傷風。
  2.祛風止痛。用於風痰引起的眩暈、偏正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
  本品甘平,潤而不燥,主入肝經,長於平肝息風,凡肝風內動、頭目眩暈之癥,不論虛實,均為要藥。
天麻適合人群: Gastrodia for the crowd:
  氣虛甚者慎服
天麻食療作用: Gastrodia therapeutic effects:
  味甘、辛,性平。歸肝經。質堅微香,降而能升。
天麻食物相剋: Gastrodia of grams of food:
  天麻不可與禦風草根同用,否則有令人腸結的危險。
天麻做法指導: Gastrodia practice guidance:
  天麻對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暈不合適,天麻適合用於內風所致的頭暈。內風引起頭痛的三種類型:一、肝陽上亢型,表現癥狀:頭痛頭暈同時出現;二、痰濁中阻,表現癥狀:經常感覺頭偏沉;三、腎虛病人,表現癥狀:頭痛頭暈同時伴有記憶力減退的癥狀。
昭通天麻的鑒別 Identification of Zhaotong Tianma
  一:外表呈橢圓形,稍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短小飽滿;
  二:表面灰黃色或淺棕色,有縱嚮皺折細紋,習稱“薑皮樣”;
  三:有明顯棕黑色小點狀組成的環節,習稱“芝麻點”;
  四:一端略尖,有時尚帶棕紅色的幹枯殘芽,習稱“鸚哥嘴”,另端有圓臍狀疤痕,習稱“肚臍眼”。
  五:鬆香斷面,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平坦,半透明革質,白色或淡棕色,體重質結實。
  六:雲天麻煮出來無酸味。
  雲天麻鑒別口訣“鸚哥嘴,凹肚臍,外有環點幹薑皮,鬆香斷面要牢記。”
天麻的商品規格 Specifications of goods Gastrodia
  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乾燥塊莖。
  規格標準:
  一等:幹貨。呈長橢圓形。扁縮彎麯,去淨粗栓皮,表面黃白色,有橫環紋,頂端有殘留莖基或紅黃色的枯芽。末端有圓盤狀的
  凹臍形疤痕。質堅實、半透明。斷面角質,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公斤26支以內,無空心、枯炕、雜質、蟲蛀、黴變。
  二等:幹貨。呈長橢圓形。扁縮彎麯,去淨栓皮,表面黃白色,有橫環紋,頂端有殘留莖基或紅黃色的枯芽。末端有圓盤狀的凹
  臍形疤痕。質堅實、半透明。斷面角質,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公斤46支以內,無空心、枯炕、雜質、蟲蛀、黴變。
  三等:幹貨。呈長橢圓形。扁縮彎麯,去淨栓皮,表面黃白色,有橫環紋,頂端有殘留莖基或紅黃色的枯芽。末端有圓盤狀的凹
  臍形疤痕。質堅實、半透明。斷面角質,牙白色或棕黃色稍有空心。味甘微辛。每公斤90支以內,大小均勻。無枯炕、雜質、
  蛀、黴變。
  四等:幹貨。每公斤90支以外。凡不合一、二、三等的碎塊、空心及未去皮者均屬此等。無蘆莖、雜質、蟲蛀、黴變。
  備註:
  傢種或野生天麻,均按此分等。
食療價值 Therapeutic value
  蘭科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塊莖。産於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等地。鼕季或春季采挖,除去地上莖和須根,洗淨,蒸透,乾燥。用時以溫水潤透,切片。
  [性能]味甘,性平。能平抑肝陽,息風止痙,祛風止痛。
  [參考]含香莢蘭醇、香莢蘭醛、天麻甙、多糧、維生素A類物質、粘液質。
  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能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輕度收縮腦血管,增加冠狀血管流量;能降低血壓,減慢心率,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能增強小鼠而缺氧能力;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用途]用於眩暈、頭痛、癲癇,驚厥抽搐;風濕痹痛,或中風後遺癥,肢體麻木,手足不遂。
  [用法]一日5~10g。煎湯,浸酒,入菜餚。研末服,每次1~1.5g。
  [附方]
  1,芎麻蒸魚:天麻15g,川芎10g。鯉魚1尾。鯉魚去鱗甲、腸雜,洗淨,剖開,放入天麻、川芎,加生薑、鬍椒、????等,置碗中,添適量的水,蒸熟。除去川芎食。
  本方以天麻平抑肝陽、止痛,川芎鎮靜止痛。用於肝陽止亢或高血壓病,眩暈頭痛。
  2,天麻杜仲酒:天麻、杜仲、木瓜各50g。以白酒500g浸漬。
  本方以天麻祛風止痛,杜仲強筋骨、止腰痛,木瓜除濕、舒筋活絡。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腰膝酸痛,筋脈拘攣。
天麻經典吃法 Gastrodia classic eat
  1、天麻川芎丸
  ①成份:天麻15剋,川芎60剋。
  ②用法: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次服9剋,食後細嚼,茶酒任下。
  ③主治:偏正頭痛,眩暈欲倒。
  ——摘自《元·御藥院方》
  2、川芎天麻
  ①成份:川芎500剋,天麻200剋,茶葉適量。
  ②用法: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日嚼一丸,清茶下。
  ③主治:具有熄風止痛功效。主治偏正頭痛及首風眩暈。
  ——摘自《本草綱目》
  3、天麻川芎茶
  ①成份:天麻3剋,川芎10剋,白芷3剋,春茶3剋。
  ②用法:用白酒一碗,將上四味藥置酒中,煎至半碗,取渣再用酒一碗,煎至半碗。合併煎汁,睡前以茶飲之。
  ③主治:滿頭作痛。
  ——摘自《元·御藥醫方》
  4、天麻洗藥方
  ①成份:天麻3剋,香白芷6剋,防風4.5剋,葛根4.5剋,金銀花6剋,生石膏9剋,川椒3剋,乳香3剋。
  ②用法:水煎,洗之。
  ③主治:前額頭痛。
  ——摘自《清·光緒皇帝醫方》
  5、天麻祛風清上洗藥方
  ①成份:天麻3剋,防風9剋,川芎6剋,白芷6剋,薄荷3剋,桑葉6剋,甘菊4.5剋。
  ②用法:用水熬透,洗之。
  ③主治:偏正頭痛,頭目昏重等。
  ——摘自《清·光緒皇帝醫方》
  藥膳類:
  天麻燉雞
  材料:母雞1衹(重約1500g),天麻15g,水發凍菇 50g,雞湯 500g,調料適量。
  烹製方法:將天麻洗淨切片,放入碗中,上籠蒸10min取出。雞去骨切成小塊,用油氽一下,撈出。蔥、薑用油煸出味,加入雞湯和調料,倒入雞塊,用文火燜40min,加入天麻片,再燜5min,勾芡,淋上雞油。
  食法、食量:佐餐或單食均可。
  功能:平肝息風,養血安神。
  適應範圍:用於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風濕痹之肢體麻木、酸痛,中風癱瘓,神經性偏頭痛,神經衰弱之頭昏、頭痛、失眠等癥。
  天麻豬腦粥  來源於《常見病食療食補大全》。
  材料:天麻10g,豬腦1個,粳米250g。
  烹製方法:將豬腦洗淨,與天麻共同置入沙鍋內,再放入粳米,加清水煮粥,以粥、腦熟為度。
  食法、食量:每日晨起,服用溫熱粥1次。
  功能:平肝息風,行氣活血。
  適應範圍:適用於高血壓、動脈硬化、美尼爾病、頭風所致的頭痛等癥。
  天麻燒牛尾 來源於《食用菌飲食療法》。
  材料:天麻10g,牛尾2條,母雞肉、肘子、幹貝母、調料知適量。
  烹製方法:將天麻洗淨放入罐內,加清水上籠蒸透切片。用母雞、肘子肉同煮湯。將牛尾按骨節縫剁開放入鍋內,加水、蔥、薑、白酒煮開以去異味,再將已去掉異味的牛尾挑入煮好的母雞、肘子湯鍋內,同時也將火腿、幹貝、調味品放入湯內,用文火煨2h。熟後將牛尾、母雞、肘子挑起,整齊地碼入盤中,然後再將天麻片鑲於盤周圍,淋上熟澱粉,澆上香油即成。
  食法、食量:每天食肉、喝湯1~2次。
  功能:祛風濕,止痛、行氣活血。
  適應範圍:適用於頭暈、頭痛、風潮等癥。
  天麻燉甲魚  來源於《膳食保健》。
  材料:甲魚1衹(約450g),天麻片15g,調料適量。
  烹製方法:用沸水將甲魚稍燙一下後,颳去表面泥膜,挖淨體內黃油。用甲魚膽在甲魚殼背上塗1周,腹蓋嚮上置於容器中,再將天麻片、蔥、薑覆蓋其上,加黃酒適量後,容器加蓋,隔水燉1.5~2h。
  食法、食量:食時,根據食者的喜好,用麻油或調製蒜泥等調味汁水,蘸食新燉熟的天麻及甲魚,並喝湯。
  功能:滋養肝腎,平肝潛陽,活血散瘀。
  適應範圍:適用於高血壓、肝炎等癥。
  天麻鯉魚
  〔原料〕天麻25剋,川芎10剋,茯苓10剋,鮮鯉魚1尾(1.5千克),醬油、料酒、食????、味 精、白糖、鬍椒粉、香油、蔥、薑、水豆粉適量。
  〔製法〕
  (1)將鮮鯉魚去鱗、鰓和內臟,洗淨裝入盆內,將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泡上,再將天麻放入泡過川芎、茯苓的米泔水中浸泡4--6小時,撈出天麻,置米飯上蒸透。切成片待用。
  (2)將天麻片放入魚頭和魚腹內,置盆內,然後放入蔥、薑,加入適量清水後,上籠蒸約30分鐘。
  (3)將魚蒸好後揀去蔥和薑,另用水豆粉清湯、白糖、食????、味精、鬍椒粉、香油燒開勾芡,澆在天麻魚上即成。
  〔功效〕平肝熄風,定驚止痛,行氣活血。
  〔應用〕適用於虛火頭痛、眼黑肢麻、神經衰弱、高血壓頭昏等癥。
  半夏白术天麻
  【組成】半夏9剋,天麻9剋,白术9剋,茯苓9剋,橘紅6剋,甘草6剋,生薑6剋,大棗3枚。
  【功用】健脾燥濕,化痰熄風。
  【主治】痰飲上逆,痰多心悸,眩暈頭痛等證。
  【古籍論】本方是治療內生風痰之劑。若痰因濕生,主要用白术燥濕化痰。暈由於風,輔以天麻平熄內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兼用半夏、茯苓、橘紅、甘草補脾益氣,化濕和中。並引用生薑、大棗調和營衛。
  天麻竹瀝粥  來源於《百病飲食自療》。
  材料:天麻10g,粳米100g,竹瀝30g,白糖適量。
  烹製方法:將天麻浸軟,切成薄片,與粳米加水煮粥,調入竹瀝、白糖即成。
  食法、食量:粥及天麻片在1天內分2次服用。
  功能:平肝息風,清熱化痰。
  適應範圍:適用於肝風痰熱的癇癥(發作前常覺眩暈頭痛、胸悶乏力、心煩易怒,發作時突然昏僕、神志不清、抽搐吐涎,移時漸蘇,醒後一如常人)。
  天麻肉片湯 來源於《中國藥膳學》。
  材料:天麻、豬肉各適量。
  烹製方法:天麻浸軟切片待用。肉片做湯,加入天麻片3~6 g共煮。
  食法、食量:藥、肉、湯俱食,宜常服。
  功能:滋陰潛陽,平肝息風。
  天麻蒸豬腦
  配方:天麻10 豬腦2 5 大蒜10 蔥5 ????5 紹酒5 雞湯200毫升
  製作:1.把天麻打成細粉9豬腦去紅腺及膜洗淨,薑、蒜洗淨,切片,蔥切花。
  2.把豬腦放在蒸盆內,加入天麻粉、????、薑、蔥、蒜和雞湯。
  3.把盛有豬腦的蒸盆置蒸籠內,用武火大氣蒸35分鐘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豬腦1衹。
  功效:平肝熄風,降低血壓。高血壓風痰上逆型患者食用。
  我推薦5種治風濕、頭疼的做法。
  一、天麻煮雞蛋
  功效:治療頭痛目眩
  配方製作:鮮天麻60剋、雞蛋3個、水1000剋。先將鮮天麻切片放鍋內加水煮30分鐘後,打入雞蛋煮熟後即可食用。
  用法:隔日一次食。
  二、天麻、枸杞煮豬腦
  功效:對頭昏頭痛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配方製作:鮮天麻100剋,枸杞子15剋,豬腦2副。將鮮天麻片、枸杞子加水文火煎1小時,放入洗淨的豬腦煮熟後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三、天麻山藥燉乳鴿
  功效:具有補肝益腎、健胃、健脾、補氣益肺,滋腎固精等功效。可治療病後虛弱、陽痿早泄、消渴癥、婦女血虛、月經不調和閉經、頭痛、眩暈等癥。
  配方製作:鮮天麻、鮮山藥、蔥白段各100剋,乳鴿4衹,豬肉,豬熟肚片、豬腰子各250剋,水發緑豆粉條、萵筍、藕各150剋,豆腐幹200剋,生薑片25剋,料酒35剋,精????1O剋,雞精5剋,鬍椒粉3剋,雞湯3000剋。將高壓鍋置於火上,鍋內加入雞湯、天麻、山藥、乳鴿塊、生薑片、豬肉、藕片、豆腐幹、料酒、鬍椒粉、精????、蔥白段,燒沸後,打去浮沫,加閥壓10分鐘,停火降溫後,加入其它原料和雞精,再燒開後,即可食用。
  用法:食肉飲湯。
  四、天麻鴨子
  功效:滋陰潛陽,平肝息風。適用於陰虛陽亢,目眩頭暈,耳鳴頭痛,口苦咽幹等癥。
  配方製作:鮮天麻100剋,生地30剋,水母鴨1(約500)。將鴨宰殺,去毛及內臟,與洗淨切片之天麻,生地共燉至鴨料熟,加食????、味精等調味。
  用法:食肉飲湯。
  五、天麻肉片湯
  功效:滋補潛陽,平肝息風。適用於眩暈,頭痛等癥。現多用於高血壓、耳源性眩暈等。
  配方製作:天麻豬肉各適量。天麻切薄片待用;肉切片做湯,加入鮮天麻片60剋共煮。
  用法:藥、湯俱食。
  本文由雲南昭通野生天麻産地直銷 http://www.yuntianma.com 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天麻專利 Gastrodia patent
  天麻專利證書“一步法種植天麻裝置” 專利號[ZL96207832.8]
  《科技日報》早在1997年3月6日就以“幫貧致富闖新路”為題報道“張東祥研製開發的箱栽天麻裝置技術推廣8年,通過面授和函授,已為19省(市)3萬多農民、退休幹部職工進行了技術傳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億多元……”
  傳統方法種天麻産量不穩或不成功,究其原因:種植方法無科學依據,種麻退化無先進的選優手段,菌種不純成功無保障,箱栽天麻“一步法”是天麻種植技術的革命,為時下天麻種植熱潮推波助瀾。該法以“箱(廂)式微孔封閉式立體置放,采用營養豐富的枝條型原代菌種與有性雜交繁育的原代麻種一步到位,有效避免了病菌侵入和鼠、蟻、旱、澇等自然災害。”從此,種子種植天麻再也不難了。經全國各地學員生産證實:在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種植,都能高産高效。
  過去天麻栽培大都是沿用傳統的方法,産量不穩定,經濟效益低,導致天麻生産滑坡。而“一步法天麻裝置”生産周期短、成本低、産量高,經濟效益好,為農村發展庭院經濟和城鎮業餘致富開拓了新路。現介紹其技術要點如下:
  下種時間
  。每年2-6月下種,9-12月收穫;10-12月下種,次年4-6月收穫。
  種植範圍。
  不論是山區、平原還是城鎮,均可采用此法。因為天麻是完全處於封閉狀態下生産的,一般在10-30℃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
  栽前備料。
  首先做成長寬高為 61cmx30cmx30cm的木箱,若無木材資源,也可用紙箱、土磚代替,在10m2範圍內可容納40箱。
  箱栽天麻
  優點分析。
  該“一步法天麻裝置”之所以高産高效,其優點在於
  (1)此法與傳統法收效比為8:1,而投資僅為傳
  統的1/3;(2)木箱便於觀察與挪動,方便管理,
  更能充分利用空間,在城鎮,可利用床底層種植6箱;
  (3)適應天麻的生長習性,給天麻生長提供了營養
  源;(4)避免了白蟻和鼠害,提高了單産和質量。
  效益分析。每箱投入120元,恆溫6個月可收商品幹麻
  2公斤以上,價
  值240元,同時還可以收穫二代天麻種2公斤,可自
  行留種,循環發展,第二年每箱收入可達千元左右。
  名稱:天麻
  類別:平肝息風藥
  拼音:TIAN MA
  拉丁:Rhizoma Gastrodiae
  別名:鬼督郵、明天麻、水洋芋、鼕彭
  藥用部位:塊莖
  藥材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長條形,略扁,皺縮而稍彎麯,長3~15cm,寬1.5~6cm,厚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縱皺紋及由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紋多輪,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鸚嘴狀的芽或殘留莖基;另端有圓臍形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甘。
  栽培要點:天麻為無根、無葉緑素的寄生植物,塊莖常年潛居於土中,不能自養生活,必須依靠密環菌菌絲取得營養,生長發育。種植宜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砂質壤土栽培。以無性繁殖為主,亦可有性繁殖。
  産地:四川、雲南、貴州
  采收加工:鼕春兩季均可采挖。10月~11月采挖的為“鼕麻”,體質堅實粗壯質量好,3-5月間采挖的為“春麻”體泡質鬆質量差。挖起後趁鮮洗去泥沙,再用𠔌殼加少量淘米水反復搓去塊莖上的鱗片、粗皮等然後按大小分檔,上籠
  地道沿革:原名赤箭,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雲:“生陳倉川𠔌、雍州及太山少室”。《開寶本草》雲:“生鄆州、利州、太山、勞山諸處。”《本草圖經》雲:“今汴京東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 《本草品匯精要》雲:“邵州、鄆州者佳。”
  性味歸經:平;甘;歸肝經
  功能主治:平肝息風止痙。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禁忌:氣血虛甚者慎服。
天麻化學成分 Tianma Chemical composition
  天麻含香莢蘭醇、香莢蘭醛、維生素A 類物質、苷、結晶性中性物質、微量生物鹼、黏液質等。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 其含量約為0 .025%。現已能人工合成天麻素(天麻苷)、天麻苷元及其類似物。近證明天麻多糖也是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
中國藥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名稱:
  天麻
  漢語拼音:
  Tianma
  英文名:
  RHIZOMA GASTRODIAE
  基原:
  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乾燥塊莖。立鼕後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淨,蒸透,敞開低溫乾燥。
  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或長條形,略扁,皺縮而稍彎麯,長3-15cm,寬1.5-6cm,厚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縱皺紋及由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紋多輪,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鸚嘴狀的芽或殘留莖基;另端有圓臍形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甘。
  鑒別:
  (1)本品橫切面:表皮有殘留,下皮由2-3列切嚮延長的檢化細胞組成。皮層為10數列多角形細胞,有的含草酸鈣針晶束。較老塊莖皮層與下皮相接處有2-3列橢圓形厚壁細胞,木化,紋孔明顯。中往占絶大部分.有小型周韌維管束散在;薄壁細胞亦含草酸鈣針晶束。
  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厚壁細胞橢圓形或類多角形,直徑70-18μm。,壁厚38μm,木化,紋孔明顯。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25-75(93)μm。用醋酸甘油水裝片觀察含糊化多糖類物的薄壁細胞無色,有的細胞可見長卵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顆粒,遇碘液顯棕色或淡棕紫色。蠃紋導管、網紋導管及環紋導管直徑8-30μm。
  (2)取本品粉末0.5g,加70%甲醇5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天麻對照藥材0.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天麻素對照品,加甲酸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μl,對照藥材及對照品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9:1:O.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O%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5.0%。
  總灰分 不得過4.5%(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05%磷酸溶液(3:97)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20nm。理論板數按天麻素峰計算應不低於5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在80℃減壓乾燥1小時的天麻素對照品適量,加流動相製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在80℃減壓乾燥,粉碎,取粉末(過四號篩)約0.8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50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提取3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稀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濾過,取續濾波10ml,濃縮至近幹,殘渣加乙腈-水(3:97)混合溶液溶解,轉移至10ml量瓶中,並用乙腈-水(3;97)混合溶液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與供試品溶液5-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天麻素(C13H18O18)不得少於0.20%。
  炮製方法:
  洗淨,潤透或蒸軟,切薄片,乾燥。
  性味:
  甘,平。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平肝息風止痙。
  主治:
  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
  用法用量:
  3-9g。
  貯藏:
  量通風乾燥處,防蛀。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中 草 藥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HIZOMA GASTRODIAE
中國藥典2000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0
  天麻
  拼音名:Tianma
  英文名:RHIZOMAGASTRODI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44
  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l.的乾燥塊莖。立鼕後至次年清明前采
  挖,立即洗淨,蒸透,敞開低溫乾燥。
  【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長條形,略扁,皺縮而稍彎麯,長3~15cm,寬1.5~6cm
  ,厚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縱皺紋及由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紋多輪,
  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鸚嘴狀的芽或殘留莖基;另端有圓臍形疤
  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甘。
  【鑒別】(1)本品橫切面:表皮有殘留,下皮由2~3列切嚮延長的栓化細胞組成
  。皮層為10數列多角形細胞,有的含草酸鈣針晶束。較老塊莖皮層與下皮相接處有2~3
  列橢圓形厚壁細胞,木化,紋孔明顯。中柱大,散列小型周韌維管束;薄壁細胞亦含草
  酸鈣針晶束。髓部細胞類圓形,具紋孔。
  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厚壁細胞橢圓形或類多角形,直徑70~180μm,壁厚3~8μm
  ,木化,紋孔明顯。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25~75(93)μm。用醋酸甘油水裝片
  觀察含糊化多糖類物的薄壁細胞無色,有的細胞可見長卵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顆粒,
  遇碘液顯棕色或淡棕紫色。蠃紋、網紋及環紋導管直徑8~3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浸漬4小時,隨時振搖,濾過。濾液加碘試液2~4
  滴,顯紫紅色至酒紅色。
  (3)取〔含量測定〕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及對照品溶液,另取天麻對照藥材0.5g,同法
  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
  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9:1: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
  10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及對照藥材
  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應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磷酸????溶液
  (0.1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和0.1mol/L磷酸氫二鈉溶液等量混合)-水(1.5:3:95.5)為流動
  相;檢測波長為270nm。理論板數按天麻素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天麻素對照品(80℃乾燥1小時)25mg,置25ml量瓶中,加
  甲醇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天麻素1m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經80℃乾燥後的本品粉末0.5g,置10ml量瓶中,精密加甲醇
  5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30分鐘,靜置24小時,振搖後再超聲處理15分鐘,再稱定重量,用甲
  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靜置。取上清液離心,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5μl與供試品溶液5~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
  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含天麻素(C13H18O7)不得少於0.10%。
  【炮製】洗淨,潤透或蒸軟,切薄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甘,平。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平肝息風止痙。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
  【用法與用量】3~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花木百科 Flowers encyclopedia
  天麻介紹
  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ume)
  科屬:
  蘭科 天麻
  別名:
  水洋芋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100釐米;根狀莖肥厚。花色紅色、橙黃、淡黃、藍緑或黃白色花期5-7月果期5-7月
  分佈與習性:
  産雲南西北部至東北部。分佈於中國大部分省(區);東亞及西伯利亞也有。海拔下限1950海拔上限3000生於疏林下、林緣、林間草地、灌叢、沼澤草叢、火燒跡地中。
  繁殖與栽培:
  暫無
  應用:
  漸危種
  圖片:
醫藥詞典 Medical Dictionary
    蘭科。多年生共生草本。成熟的植物體有塊莖及花莖,沒有根和葉。塊莖肉質,淡黃色,長卵形或長圓形,長7~15釐米,有均勻的環節,節處有膜質鱗葉。花莖直立,高1~1.7米,總狀花序頂生,花淡橙紅色或黃緑色。蒴果長圓形或倒卵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於海拔400~3200米的林隙或林邊。主要分佈於四川、雲南、陝西、貴州、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甘肅、吉林、臺灣及西藏。印度、不丹、尼泊爾、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地區亦有分佈。
    天麻在中國已有兩千年的使用歷史,在歷代本草中列為上品,其記述最早見於《神傢本草經》。塊莖主要含天麻素等成分。性平、味甘,有息風、止痙的功能。主治眩暈、頭痛、四肢拘攣、麻木、神經衰弱、失眠、風濕疼痛、小兒驚風等。因藥源緊缺,近年來已采用人工培植的方法生産。天麻在自然條件下完成一代生活史需歷時3年,其間須經過原生球莖、初生球莖與次生球莖的發育過程,才能開花結果。各類球莖在其生長過程中必須依靠消化浸染其皮層的蜜環菌才能生存,其次是依靠表皮從周圍土壤吸收水分和無機????。蜜環菌屬擔子菌綱、傘菌目、白蘑料,它是一種廣域分佈的菌類,主要營腐生生活。幼小的天麻原生球莖必須及時地與蜜環菌建立營養關係才能生育。栽培時如不及時接菌,天麻的原生球莖將因細胞內貯存的多糖及蛋白質迅速耗盡而死亡。因此及早接種是天麻豐産的關鍵。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天麻 百科大全
  tianma
  天麻
  gastrodia tuber
    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的乾燥塊莖。
    
英文解釋
  1. :  Tall Gastrodis Tuber,  rhizoma gastrodiae,  Tall Gastrodia Tuber,  gastrodia elata
  2. n.:  tuber of elevated gastrodia,  gastrodia tuber
相關詞
豬苓食用菌藥品大全雲南中草藥特色雲南特産神農架
野生阿發山貨失眠神經衰弱酸棗仁藥材種植食療
藥膳烹調
包含詞
天麻屬天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