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浙江 >寧波 >寧波市區 > 天童寺
顯示地圖
目錄
《天童寺 Tiantong Temple》
詩人: 顧逢 Gu Feng

  雙峨聚首去年鼕,知鼕還歸太白峰。
  二十裏鬆山色裏,天晴時節一枝筇。
《天童寺 Tiantong Temple》
詩人: 王應麟 Wang Yinglin

  十裏青鬆接翠微,梵王宮殿白雲飛。
  鐘聲出岫客初到,月色滿庭僧未歸。
  偶有閒情依淨土,竟無塵慮瀆天機。
  明朝尚有登高興,千仞岡頭一振衣。
《天童寺 Tiantong Temple》
詩人: 薛嵎 Xue Yu

  佛界似仙居,僂臺出翠微。
  浙中山水最,海內衲僧歸。
  草樹有真意,禽魚盡自機。
  禪房無別事,唯見白雲飛。
我國佛教
  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屬禪宗。在浙江省寧波市東天童山上。東晉時建。為浙東佛教名寺。寺宇建築規年偉﹐附近峰巒峻拔﹐有瀑布飛泉﹐風景清幽。
No. 5
  天童寺聯繫方式 地址:太白山天童寺
  電話:0574-88480624 0574-88480250 天童寺投訴電話 寧波市旅遊投訴電話:0574-87291299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天童寺門票價格 5元 天童寺交通圖 天童寺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 從上海至此(286)公裏
  從杭州至此(669)公裏
  從南京至此(422)公裏 天童寺特別提醒 遵循佛教的一些禁忌,尊重佛門弟子。 天童寺美食 寧波菜又叫“甬幫菜”,擅長烹製海鮮,鮮鹹合一,以蒸、烤、燉等技法為主,講究鮮嫩軟滑、原汁原味,色澤較濃。像腐皮包黃魚、苔菜小方烤、雪菜炒鮮筍,便宜又好吃。吃小吃要到城隍廟,既熱鬧又有特色,蟹粉小籠包、鍋貼米綫、豬油湯糰、酒釀圓子……邊走邊吃,直把肚子撐破。城隍廟的百年老店摳籽脊窋一定要去。
  小吃:寧波湯糰、水磨粉、三北藕絲糖、三北豆酥糖、溪口千層餅、豆沙八寶飯、寧波豬油湯糰、竜鳳金團、鮮肉小籠包子、水晶油包、三鮮宴面、食餅筒、臺州薑湯面、薑汁核桃蛋、臨海麥蝦、臺州手打面、黃岩苔菜餅、水浸糕豆面碎、麥餅筒、羊腳蹄、楊梅燒
  特色菜:冰糖甲魚、苔菜拖黃魚、腐皮包黃魚、網油包鵝肝、鍋燒河鰻、黃魚海參、寧(甬)式鱔魚、火踵全雞、苔菜小方塊、雪菜大黃魚
  天童寺購物 中山路、解放南路、開明街、東門口一帶是寧波最繁華的街區,有銀泰、中百、長發、新華聯商廈等大型商場。而古色古香的城隍廟周圍,則是飲食店最多的地區。寧波鋪天蓋地都是名牌西服的廣告,“雅戈爾”、“杉杉”都響當當的名牌。現在新增的月湖風景區→鼓樓步行街→中山公園這一係列景點連在一起,值得一遊。特別是鼓樓步行街的古建築和相隔僅一條馬路的范氏故居古董市場更是有意思。還有集緑地、休閑、購物於一身的天一廣場,更是不可不去。如果想買衣服,建議到彩虹服飾廣場和城隍廟步行街;如果想買便宜貨,則可去輕紡城、望湖、靈橋等大型市場轉轉;如果想買海貨,可到新江橋畔的幹貨市場選購。
  寧波的旅遊工藝品非常豐富,著名的有:骨木鑲嵌、堆塑漆器、寧波金銀綉、朱金木雕、翻簧竹刻、泥金彩漆、竹編、寧波草席、余姚陸埠佛雕等。
  寧波的土特産以海産品為主,主要有:石斑魚、新風鰻鮝、明府鮝、爵鮝、梭子蟹、青蟹、長街蟶子、西店牡蠣、象山海蜒、象山蝦皮、寧波淡菜、彈塗魚等。 天童寺交通 在汽車東站乘362路空調公交車(始發站為第三醫院),票價4元,每15分鐘一班。
  天童寺玩法 拜佛
   山外青山翠滿峰,叢林禪院九州同。樓堂仙閣難相數,廣廈千間是天童。
  天童禪寺自義興祖師開山以來,經歷代相承,終於成為巍巍卓立。雄尊秀蔚,千楹萬礎,規模宏大的禪宗十方叢林。全寺占地面積7.6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88萬餘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餘個計999間。寺院座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東、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擁。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東峰、中峰、乳峰;右靠鉢盂峰,圓秀突起,狀如覆鉢,聿旗峰,陡驚峻險,似旌展揚。唯獨南面天闊山遠,一條郁郁葱葱萬鬆大道恭迎賓客朝山進香。
  天童禪寺現存的規模,基本上保持明季的格局。整個建築群體佈局嚴謹,結構精緻,主次分明,疏密得體。雄偉高大的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羅漢堂等主體殿堂,依次座落在倚山勢而建的廣阔臺基上,一殿高於一殿逐級高升,氣勢磅礴。各殿堂均按我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重檐疊閣,畫棟雕梁,莊嚴而古樸,成為古剎的“中軸綫”。東西兩旁有新新堂、伽藍殿、雲水堂、自得齊、立雪軒和客堂、祖師殿、應供堂、靜觀堂、面壁居等十幾個僧房客寮對稱分佈。與主體殿堂互相呼應,互為襯托。另外按照地形還建有鐘樓、東西禪堂、戒堂、如意寮、御書樓、庫房、先覺堂、長庚堂、東桂堂、方丈殿等建築十餘處,綴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建築群體。所有殿堂樓閣均以長廊連接,衹有一進入寺門,晴天不曬太陽,雨於不走濕路,便可到達寺內任何一處,可見建造者的獨具匠心。
  天童禪寺始建於晉朝,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
  西晉永康年(公元300年),僧人義興雲遊至揚州部會郡縣(即今鄞州)南山之東𠔌,因愛其山水,遂在此結茅修持。相傳,當時東𠔌附近並無人煙,卻有一位童子每天前來送給薪水。不久精捨建成,童子對義興大師說:我是太白金星,因為大師篤於道行,感動玉帝,命我化為童子前來護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辭。言訖童子不見。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
  到了唐代,宗弼禪師感到東𠔌地狹𠔌淺,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將精捨遷徙太白峰下(即天童禪寺今址),距義興大師開山處公一公裏之遙。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由相國第五琦秦請,因山有玲瓏岩,肅宗帝賜名“天童玲瓏寺”。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鹹啓禪師主席,弘揚洞山宗風,時正值曹洞宗發軔伊始。鹹通十年(公元869年),據浙東觀察使楊嚴所請,懿宗帝敕賜“天壽寺”名。
  中國的禪宗到宋代日益昌盛,至南宋時達鼎盛時期,天童禪寺也成為禪宗之名剎。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帝敕賜“天童景德禪寺”額。神宗帝即位後,召寺僧惟白人禁問道,三登高座。並於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賜惟白金紫衣一襲。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微宗帝敕賜惟白“佛國禪師”號,並御制天童景德寺惟白續燈錄序。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覺禪師繼席,住山30年,復弘曹洞宗風,僧人常住千人以上,為天童禪寺中興時期。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建成能容納千人的僧堂,前後14間、20架、三過廊、二天井,縱200尺廣16丈。繼而擴大山門,成為巍峨傑閣,安奉千佛。中建盧捨那閣,旁設五十三善智識像,名為“千佛閣”。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右丞相永國公史浩奏請,孝宗帝翰揮“太白名山”四字賜寺。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虛庵禪師擴建千佛閣,鳩工庀材,歷三寒署。擴建後的千佛閣高三層12丈,飛異,隱接雲霄,宏麗甲東南。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奏請定“禪院五山十剎”,天童禪寺列為五山之第三山。
  元大德三年(公元1301年),成宗帝賜千佛閣為朝元寶閣,後殿。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良禪師重建朝元寶閣,鑄萬銅佛供於閣中,閣旁增置二樓,左鴻鐘,右輪藏,煙雲繚繞,金碧輝煌。有詩贊曰:“雲從太白山頭起,香自朝元閣上飄”。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順帝敕賜元良禪師“善覺普光祥師”號。
  明太祖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6年)册封天下名寺,賜浙江省寧波府鄞縣天童山景德禪寺為天童禪寺,列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山。到神宗年間,寺院遭受了一次歷史性的災難。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二十一日,鄞縣發生特大水災,風雨驟作,山洪暴發,天童禪寺殿宇盡圮,礎礫無存。是年歲鼕住持因懷在廢墟上重建殿堂。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密雲禪師住持天童,鼎力重興。於崇禎八年(公元1653年)建佛殿、天王殿,繼而建法堂、先覺堂、藏經閣、方丈殿;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 建雲水堂、供應堂、延壽堂;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建西禪堂、東西兩客堂;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建東禪堂、新新堂、迥光閣、返照樓,並重瀎萬工池,修造七寶塔,所有工程,無不建造完備,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規模和格局。時為寺院的鼎盛時期,現存的鑄於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千僧鍋右以佐證,該鍋直徑2.36米,深1.07米,重4000公斤。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世祖帝召寺僧道進就敕諭,並賜三衣、黃衣、緣雲緞袍各一襲。次年賜帑金千兩命重修佛殿,敕封道“弘覺禪師”號,並賜銀印一顆,重40兩,方廣三寸許,右為漢篆“弘覺禪師之印”,左鎸滿文一行,賜三衣、五衣、七衣、黃祖衣、宮道袍、沉香色道袍及千衲衣、夾衣等。御書僧詩一首,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忱。”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9年),聖祖帝敕賜天童寺御書金字心經寶塔一幅,旁記康熙歲次乙酉二月南巡舟中書。五月又賜金字心經一捲、僧詩一幅、白綾四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3年),世宗帝賜御書“慈雲密佈”匾額及柱聯、贊釋迦、觀音偈各一。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寄禪和尚住持後,將十方叢林住持繼承制度改為十方選賢制度,稱為選賢叢林,這種制度是叢林住持史上的一個進步。
  中國佛教界領袖圓瑛大師於民國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930-1936年)住持天童6年,使古剎更為壯嚴,由他主持鑄成的大銅鐘高2.76米,下口徑1.86米,鐘面鑄有81捲《華嚴經》,重達1.5萬斤,現挂鐘樓上。
  新中國成立後,天童禪寺得到了人民政府保護,僧衆殿堂功課,威儀整肅,參禪修持,不廢古規。同時發揚“農禪並重”優良傳統,參加農業生産勞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寺院移作它用,佛像被毀。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並撥款進行修復,古寺重輝,法炬復燃,全寺僧衆又晨鐘暮鼓,誦經禮佛,參究禪理,紹隆三寶,如法如律地進行宗教活動。
簡介 Introduction
  天童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東30公裏的鄞縣東鄉太白山麓,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天童寺創建於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僧人義興雲遊至南山之東𠔌,見此地山明水秀,遂結茅修持,當時有童子日奉薪水,臨辭時自稱是“太白金星”化身,受玉帝派遣前來護持。自此山名“太白”,寺曰“天童”。唐開元二十年(732年),法璇禪師建太白精捨,後人稱之為“古天童”。至德二年(757年),宗弼禪師將寺遷到太白峰下,即今寺址。乾元二年(759年),肅宗賜名為“天童玲瓏寺。”鹹通十年(869年),唐懿宗敕賜“天壽寺”名。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敕賜“天童景德禪寺”額。寺僧惟白多次與神宗皇帝研討佛理,宋徽宗敕賜他“佛國禪師”稱號,並御書天童景德寺惟白續燈錄序。建炎三年(1129年),曹洞宗著名禪師正覺(1091—1157)住持,住山30年,弘傳曹洞宗教義,倡導“默照禪”。1134年,寺內修建容納千人僧堂,繼而擴大山門為佛閣,內供千佛。中建盧捨那閣,置五十三善智識像,稱“千佛閣”。寺內常住僧人上千,被稱為中興時期。淳熙十六年(1189年),日本僧人榮西本寺習禪,承臨濟法脈,回國後創立日本臨濟宗。宋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賜“太白名山”四字。紹興四年(1134年)虛庵禪師來寺住持,擴建千佛閣,高3層12丈,成為東南第一大殿。宋嘉定年間被列為“禪院五山”之第三山。天王殿四大天王特高特大,為江南諸剎所不及。佛殿供三世佛坐像,連座各高9.38米,迦葉、阿難侍立釋迦佛左右,兩翼為高約2米的十八羅漢坐像。三世佛後為海島觀音。法堂上層為藏經樓,堂西為羅漢堂,內層高1.5米的十八羅漢石刻像碑,刀工精細,形象生動。從天王殿到法堂,兩側有廡廊與配殿相連。中軸綫西有佛祖殿、選佛場、禪場,後有東桂堂,又西為大鑒堂。中軸綫東有鐘樓、御書樓、禦碑亭等。天童寺四周群山環抱,重嶂疊翠,古鬆參天,景色絢麗,有"深徑回鬆"、"鳳崗修竹"、"雙池印景"、"西澗分鐘"、"平臺鋪月"、"玲瓏天鑿"、"太白生雲"等十大勝景。宋王安石在鄞縣任縣令時;曾留下描繪天童的名句:"山山桑枯緑浮空,春日鶯啼𠔌口風。二十裏鬆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十分貼切。天童禪風遠播海外,宋代有日僧榮西到天童求法,並從日本募大批百圍巨木,建成千佛閣。以後代有日僧來此學禪。
景點介紹 Attractions
  位於寧波市東25公裏的太白山麓,號稱"東南佛國",為我國"五大叢林"之一。始建於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它從義興結廬至今近1700年,幾度興毀。其中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一次特大山洪幾乎使天童寺蕩然無存。一直到崇禎四年(1631年),密雲禪師主持修建,經10年,建築面積約4萬5千平方公尺,建成殿屋999間,規模宏偉,建築華麗,佛像高大,為國內罕見。相傳,西晉僧人義興和尚雲遊到此,開山搭廬,潛心苦修。天童寺寺院殿堂順着山勢,由低漸高,從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到佛殿到法堂再到羅漢堂,整個建築梯級佈局,錯落有緻。中軸綫由南嚮北依次為外萬工池、七塔苑、內萬工池、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先覺堂、羅漢堂,均重檐歇山頂,筒瓦騎縫,並飾以鴟尾脊獸。天王殿、鐘樓、東禪堂等重建於1936年。天王殿高19.6米,寬31.77米,深23.64米,四天王總高7.77米,特高特大,為江南諸剎所不及。現存佛殿為1635年(明崇禎八年)建,係寺內最古建築,殿高21.5米,寬39米,深29.25米,殿內三世佛坐像3尊,總高13.5米,其中佛身高6.38米。迦 葉、阿難侍立釋迦佛左右,兩翼為高約2米的十八羅漢坐像。三世佛後為海島觀音。法堂改建於1931年,上層為藏經樓,堂西為羅漢堂,內層高1.5米的十八羅漢石刻像碑,刀工精細,形象生動,傳說在水災時,這18羅漢拯救了此寺、。從天王殿到法堂,兩側有廡廊與配殿相連。中軸綫西有佛祖殿、選佛場、禪場,後有東桂堂,又西為大鑒堂。中軸綫東有鐘樓、御書樓、禦碑亭等。登上臺階,從上面望去棗黑色的屋瓦像波浪一般伸展開來,煞是出色。寺內佛殿前有清順治帝書"敬佛"碑、康熙帝書"名香清梵"匾、雍正帝書"慈雲密佈"匾。寺內有宋、元、明、清碑刻30餘方。天童寺四面群山環抱,重嶂疊翠,古鬆參天,有"深徑回鬆"、"鳳崗修竹"、"雙池印景"、"西澗分鐘"、"平臺鋪月"、"玲瓏天鑿"、"太白生雲"等十大勝景。宋王安石在鄞縣任縣令時;曾留下描繪天童的名句:"山山桑枯緑浮空,春日鶯啼𠔌口風。二十裏鬆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十分貼切。天童禪風遠播海外,在日本和東南亞有相當影響。“曹洞宗”是日本佛教重要派別之一,其開山祖師道元禪師曾在該寺參禪得法。日本“臨濟宗”始祖千光榮西,也曾來此參學,並從日本募大批百圍巨木,建成千佛閣。此外,日本一代繪畫巨匠雪舟和尚,還曾任過天童寺首座。以後代有日僧來此學禪。天童寺景區近日正在進行舊房拆遷和環境整治,這是景區多年來第一次進行大規模的整治。此後,寺院外圍綜合性的緑化、修路、布景等建設也將啓動,讓這個聞名海內外的“東南佛國”環境更加優美,旅遊設施更加完備。
寺院環境 Monastic environment
  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天童寺,曾列入禪宗五大寺院之一,賜“中華禪宗五山之第二山”,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揚州高雯寺並稱禪宗四大叢林。天童寺占地近6萬平方米,傍山而築,梯級佈局,有建築物720間。宋代王安石曾寫詩贊美:“二十裏鬆林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但目前天童寺山門外建築物雜亂無章,有的樹木面臨枯萎,環境髒亂差,與風景名勝很不協調。今年年初,鄞州區政府决定出資對景區外圍進行大規模拆遷整治,當地村民對這一重大工程也給予了積極配合。目前拆遷工程已經過半,全長1175米的三塘村新的繞村道路也已基本完工。據悉,此次天童寺景區集中整治需拆遷各類建築物的面積共計2.1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天童伏虎亭周邊,有民房、廠房、賓館、飯店、農用房、集體用房等,性質復雜。對此,東吳鎮幹部對有關的天童、三塘村村民進行政策宣傳與思想引導,先後多次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座談會,講清景區整治的現實意義,同時,組織部分村民代表到杭州靈隱寺(梅傢塢)參觀考察。在拆遷過程中,鎮裏還請了專業的評估單位會同村民進行全面丈量評估,此舉也得到了村民的全力支持。自10月8日全面動遷以來,已纍计拆除房屋1.29餘萬平方米。
  天童寺位於鄞縣天童鄉太白山麓,開創於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號稱“東南佛國”,為我國“五大叢林”之中國的禪宗到宋代日益昌盛,至南宋時達鼎盛時期,天童禪寺也成為禪宗之名剎。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帝敕賜“天童景德禪寺”額。神宗帝即位後,召寺僧惟白人禁問道,三登高座。並於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賜惟白金紫衣一襲。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微宗帝敕賜惟白“佛國禪師”號,並御制天童景德寺惟白續燈錄序。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覺禪師繼席,住山30年,復弘曹洞宗風,僧人常住千人以上,為天童禪寺中興時期。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建成能容納千人的僧堂,前後14間、20架、三過廊、二天井,縱200尺廣16丈。繼而擴大山門,成為巍峨傑閣,安奉千佛。中建盧捨那閣,旁設五十三善智識像,名為“千佛閣”。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右丞相永國公史浩奏請,孝宗帝翰揮“太白名山”四字賜寺。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虛庵禪師擴建千佛閣,鳩工庀材,歷三寒署。擴建後的千佛閣高三層12丈,飛異,隱接雲霄,宏麗甲東南。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奏請定“禪院五山十剎”,天童禪寺列為五山之第三山。
  元大德三年(公元1301年),成宗帝賜千佛閣為朝元寶閣,後殿。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良禪師重建朝元寶閣,鑄萬銅佛供於閣中,閣旁增置二樓,左鴻鐘,右輪藏,煙雲繚繞,金碧輝煌。有詩贊曰:“雲從太白山頭起,香自朝元閣上飄”。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順帝敕賜元良禪師“善覺普光祥師”號。
  明太祖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6年)册封天下名寺,賜浙江省寧波府鄞縣天童山景德禪寺為天童禪寺,列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山。到神宗年間,寺院遭受了一次歷史性的災難。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二十一日,鄞縣發生特大水災,風雨驟作,山洪暴發,天童禪寺殿宇盡圮,礎礫無存。是年歲鼕住持因懷在廢墟上重建殿堂。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密雲禪師住持天童,鼎力重興。於崇禎八年(公元1653年)建佛殿、天王殿,繼而建法堂、先覺堂、藏經閣、方丈殿;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建雲水堂、供應堂、延壽堂;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建西禪堂、東西兩客堂;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建東禪堂、新新堂、迥光閣、返照樓,並重瀎萬工池,修造七寶塔,所有工程,無不建造完備,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規模和格局。時為寺院的鼎盛時期,現存的鑄於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千僧鍋右以佐證,該鍋直徑2.36米,深1.07米,重4000公斤。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世祖帝召寺僧道進就敕諭,並賜三衣、黃衣、緣雲緞袍各一襲。次年賜帑金千兩命重修佛殿,敕封道“弘覺禪師”號,並賜銀印一顆,重40兩,方廣三寸許,右為漢篆“弘覺禪師之印”,左鎸滿文一行,賜三衣、五衣、七衣、黃祖衣、宮道袍、沉香色道袍及千衲衣、夾衣等。御書僧詩一首,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忱。”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9年),聖祖帝敕賜天童寺御書金字心經寶塔一幅,旁記康熙歲次乙酉二月南巡舟中書。五月又賜金字心經一捲、僧詩一幅、白綾四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3年),世宗帝賜御書“慈雲密佈”匾額及柱聯、贊釋迦、觀音偈各一。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寄禪和尚住持後,將十方叢林住持繼承制度改為十方選賢制度,稱為選賢叢林,這種制度是叢林住持史上的一個進步。中國佛教界領袖圓瑛大師於民國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930-1936年)住持天童6年,使古剎更為壯嚴,他主持鑄成的大銅鐘高2.76米,下口徑1.86米,鐘面鑄有81捲《華嚴經》,重達1.5萬斤,現挂鐘樓上。新中國成立後,天童禪寺得到了人民政府保護,僧衆殿堂功課,威儀整肅,參禪修持,不廢古規。同時發揚“農禪並重”優良傳統,參加農業生産勞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寺院移作它用,佛像被毀。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並撥款進行修復,古寺重輝,法炬復燃,全寺僧衆又晨鐘暮鼓,誦經禮佛,參究禪理,紹隆三寶,如法如律地進行宗教活動。
歷史 History
  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法璇僧在太白山𠔌重建,名“太白精捨”,今人稱之為古天童。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宗弼、縣聰等遷太白精捨於太白峰下即現今天童寺,成為禪宗十方叢林。
  唐會昌元年(841年)鏡禪師住持天童寺,創建鎮莽塔,寺院進一步擴展,宋代列入禪宗五大寺院之一。
  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册立天下寺名時,定名為天童禪寺,賜“中華禪宗五山之第二山”,清代則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揚州高雯寺並稱禪宗四大叢林。導遊:建成後屢遭損毀,1631年(崇禎四年)重建,築佛殿、天王殿、法堂、先覺堂等,共有寺捨999間。整個建築梯級佈局,中軸綫由南嚮北依次為外萬工池、七塔苑、內萬工池、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先覺堂、羅漢堂,均重檐歇山頂,筒瓦騎縫,並飾以鴟尾脊獸。
  寺內佛殿前有清順治帝書“敬佛”碑、康熙帝書“名香清梵”匾、雍正帝書“慈雲密佈”匾。寺內有宋、元、明、清碑刻30餘方。慶安會館位於寧波三江口,又名“甬東天後宮”,是一所祭祀中國航海保護神“媽祖”的殿堂和從事海運舶商們的議事聚會場所,始建於1850年。
  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寧波被英國侵略軍占據。戰後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寧波的航海商貿得到迅速發展,各地船商雲集,港口貿易繁榮。於是甬埠九傢北號船商捐資建造了慶安會館。而南號船商在其比鄰興建了安瀾會館。作為中國古代航海文化的見證,慶安會館保存了媽祖信仰的儀式和內容,成為浙東地區乃至江南一帶最具影響的媽祖廟。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和九月九升天日,會館都要舉辦隆重的儀式祭祀天後,其熱鬧的廟會蔚為甬上大觀。慶安會館傳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采用寧波傳統建築裝飾,金碧輝煌。其中的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體現了地域鮮明的傳統工藝特色,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1997年寧波市文化局組織重新修復慶安會館,遷建安瀾會館,將兩會館闢為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供人們參觀遊覽。慶安會館是寧波港口城市的標志性建築,是昔日寧波港與海外各國通商貿易的歷史見證,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保護單位。
傳說 Legend
  相傳,西晉僧人義興和尚雲遊到此,開山搭廬,潛心苦修。渺無人煙的山中有一小孩每天給他送齋送水,最後寺院建成。一天,小孩嚮義興和尚告辭:“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大帝見你精進虔誠,派我變作童子照顧你,現大功告成,我去了。”說完騰雲而去,後人便以太白名山,以天童名寺。天童寺寺院殿堂順着山勢,由低漸高,從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到佛殿到法堂再到羅漢堂,整個建築梯級佈局,錯落有緻。中軸綫由南嚮北依次為外萬工池、七塔苑、內萬工池、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先覺堂、羅漢堂,均重檐歇山頂,筒瓦騎縫,並飾以鴟尾脊獸。天王殿、鐘樓、東禪堂等重建於1936年。寺內佛殿前有清順治帝書“敬佛碑、康熙帝書”名香清梵“匾、雍正帝書“慈雲密佈”匾,及宋、元、明、清碑刻30餘方。 天童寺四周群山環抱,重嶂疊翠,古鬆參天,有“深徑回鬆”、“鳳崗修竹”、“雙池印景”、“西澗分鐘”、“平臺鋪月”、“玲瓏天鑿”、“太白生雲”等十大勝景。宋王安石在鄞縣任縣令時;曾留下描繪天童的名句:“山山桑枯緑浮空,春日鶯啼𠔌口風。二十裏鬆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十分貼切。同時,天童禪風遠播海外,在日本和東南亞有相當影響。當時有僧人義興,雲遊到此,結茅開山,建造精捨。他在“玲瓏天鑿”的茅捨中.日夜虔誦經書.天長日久,感動玉帝,玉帝命太白金星化為一童子,從天而降,為他侍給供奉,待寺建成後,童於飄然而歸,故得名為“天童”。並把三面環抱古剎的群山稱“太白山”。
由來 Origin
  一天,小孩嚮義興和尚告辭:"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太帝見你精進虔誠,派我變作童子照顧你,現大功告成,我去了"。說完騰雲而去,後人便以太白名山,以天童名寺。天童禪寺從義興結廬至今近1700年,幾度興毀。其中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一次特大山洪幾乎使天童寺蕩然無存。一直到崇禎四年(1631年),密雲禪師主持修建,經10年,建成殿屋999間,規模恢宏,建築華麗,佛像高大,為國內罕見。寺院殿堂順着山勢,由低漸高,從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到佛殿到法堂再到羅漢堂,錯落有緻。
陸遊出行 Lu trip
  位於寧波北侖經濟開發區內的老闆娘新光大酒店坐落在小山公園邊和便利的商業中心附近。距寧波市區僅20分鐘車程。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服務設施是您在北侖地區商旅居停的最佳選擇。酒店擁有豪華客房,類型豐富,房內裝飾精美典雅,舒適浪漫,攬窗遠眺,盡享自然恩賜。房間設施先進。
地理位置 Location
  位於寧波市東25公裏的太白山麓,始建於西晉永康元年(300年)。相傳,西晉僧人義興和尚雲遊到此,開山搭廬,潛心苦修。渺無人煙的山中有一小孩每天給他送齋送水,最後寺院建成。
旅遊路綫 Tourist routes
  旅遊路綫:長途大客車寧波汽車東站-天童寺站;中巴車(不定時) 寧波汽車東站-天童寺站。在汽車東站乘362路空調公交車(始發站為第三醫院),票價4元,天童寺交通綫路每15分鐘一班。鄞縣天童鄉太白山麓長途大客車 寧波汽車東站——天童寺站中巴車(不定時) 寧波汽車東站..15路:汽車東站、太古城、市公管處、寧波大廈、朱雀新村、銀殿賓館(舟孟北路)、七塔寺、靈橋東、東門口、解放路、鼓樓、西門口、大卿橋、莫傢巷、體育場路、翠柏一裏、三忠巷、翠柏西巷、萊茵堡大酒店(雙東路)、錦江年華。
  上面是江東的車了,可以去到東站的然後再
  空調362路:汽車東站、福明街道、福明張隘、張隘明東經濟園區、田央、引發工業小區、盛墊、羊毛衫市場、浦根村(公交大修廠)、邱隘民營工業區、項傢村、鋼材市場(吉江汽車製造公司)、五鄉工業園區(天童莊村)、四安村、五鄉集貿市場、蟠竜路、五鄉鎮政府(馬園新村)、仁久村、逸夫中學、雅莊村、寶幢、寶幢市場、明倫村、阿育王寺、沙堰村委會、沙堰村、河頭工業區、東吳鎮、河頭村、東吳鎮中學、東村、東吳市場、蔡傢、小白村陳傢、小白村王傢、小白村徐傢、童一村、草原皇(天童菜場)、天童村、天童(伏虎亭)
中國歷史 Chinese history
  Tiantongsi天童寺 中國佛教禪宗著名寺院。位於浙江鄞縣東太白山麓。晉永康元年 (300)僧義興來此結茅捨。唐開元二十年(732),僧法始建,稱古天童寺。其址今已廢。至德二年(757),僧宗弼另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759)名為天童玲瓏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賜名景德禪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册名天童寺。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1978年全面整修。寺院規模宏大,建築巍峨,群山環繞,清幽靜穆。王安石有遊天童寺詩云:“村村桑柘緑浮空,春日鶯啼𠔌口風,二十裏鬆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寺內主要有萬工池、七塔苑、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羅漢堂、鐘樓、御書樓、禦碑亭等。佛殿高18.9米,重檐琉璃頂,殿中三世佛坐像三尊,高9.38米。南宋以後,天童寺名僧輩出。僧人正覺住持天童寺約30年,倡導“默照禪”,著有《宏智禪師廣錄》 9捲行世。乾道四年(1168)日僧榮西來寺學禪。嘉定十六年(1223)日僧道元從該寺如淨求法,歸國後,創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並尊天童寺為其祖庭。 [天童寺]                  暢耀
佛教百科 Buddhism 百科
  【天童寺】  中國佛教禪宗著名寺院。位於浙江鄞縣東太白山麓。晉永康元年(300)僧義興來此結茅捨。唐開元二十年(732),僧法璿始建,稱古天童寺。其址今已廢。至德二年(757),僧宗弼另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759)名為天童玲瓏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賜名景德禪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册名天童寺。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1978年全面整修。寺院規模宏大,建築巍峨,群山環繞,清幽靜穆。王安石有遊天童寺詩云:“村村桑柘緑浮空,春日鶯啼𠔌口風,二十裏鬆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寺內主要有萬工池、七塔苑、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羅漢堂、鐘樓、御書樓、禦碑亭等。佛殿高18.9米,重檐琉璃頂,殿中三世佛坐像三尊,高9.38米。南宋以後,天童寺名僧輩出。僧人正覺住持天童寺約30年,倡導“默照禪”,著有《宏智禪師廣錄》9捲行世。乾道四年(1168)日僧榮西來寺學禪。嘉定十六年(1223)日僧道元從該寺如淨求法,歸國後,創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並尊天童寺為其祖庭。(暢耀)
  (天童寺)
百科大全 百科 Daquan
  Tiantongsi
  天童寺
  中國佛教禪宗著名寺院。位於浙江鄞縣東太白山麓。晉永康元年 (300)僧義興來此結茅捨。唐開元二十年(732),僧法□始建,稱古天童寺。其址今已廢。至德二年(757),僧宗弼另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759)名為天童玲瓏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賜名景德禪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册名天童寺。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1978年全面整修。寺院規模宏大,建築巍峨,群山環繞,清幽靜穆。王安石有遊天童寺詩云:“村村桑柘緑浮空,春日鶯啼𠔌口風,二十裏鬆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寺內主要有萬工池、七塔苑、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羅漢堂、鐘樓、御書樓、禦碑亭等。佛殿高18.9米,重檐琉璃頂,殿中三世佛坐像三尊,高9.38米。南宋以後,天童寺名僧輩出。僧人正覺住持天童寺約30年,倡導“默照禪”,著有《宏智禪師廣錄》 9捲行世。乾道四年(1168)日僧榮西來寺學禪。嘉定十六年(1223)日僧道元從該寺如淨求法,歸國後,創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並尊天童寺為其祖庭。
  天童寺
   (暢耀)
包含詞
天童寺志天童寺古柏寧波天童寺心觀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