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 : 中草藥 : 被子植物 > 天目木蘭
目錄
No. 1
  拉丁名 magnolia amoena cheng
  中文名 天目木蘭
  拉丁科名 magnoliaceae
  中文科名 木蘭科
  保護級別 3
  分佈 江蘇(宜興、溧陽)、安徽、浙江、江西(鉛山)
  現狀 漸危種。天目木蘭分佈於浙江、安徽、江西、江蘇等省,産地群衆每年上山采收花蕾作藥材,因而結果極少,林地幾無幼苗,植株稀疏散生,至今未見有成片樹叢。
  海拔下限(米) 200
  海拔上限(米) 1000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8一15米;樹皮灰色至灰白色,光滑;小枝帶紫色;鼕芽被淺黃色長柔毛。葉互生,厚紙質,寬倒披針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10一16.5釐米,寬4-8釐米,先端長漸尖或短尾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葉柄長0.8一1.2釐米,上面具溝。花先葉開放,單生枝頂呈杯狀,具芳香,直徑約6釐米;花被片9,倒披針形或近匙形,長5一5.6釐米,淡粉紅色至粉紅色;雄蕊多數,長9一10毫米,花絲紫紅色;離生心皮多數。聚合果圓筒形,長7.5一12釐米;蓇葖通常少數,木質,先端圓或鈍,表面密佈瘤狀點;種子黑色,光滑,扁平,腹面具縱溝,頂端具短尖頭。
  特性 分佈區屬中亞熱帶,年平均溫12℃,多霧而潮濕,相對濕度可達92-94%,年降水量1600毫米。土壤為山地黃壤,ph值4一5,有機含量較豐富。耐陰樹種,常生於以紫楠phoebe sheareri (hemsl.) gamble、 青錢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交讓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 miq.與榧樹torreya grandis fort.exlindl.為優勢種的常緑、落葉針闊葉混交林內。性耐寒而不耐幹熱,生長中等,在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長勢較好,生於低濕積水地,常易爛根。3月上旬始花,下旬進入末期,有時可延至4月初;鼕芽於3月中下旬萌動,4月初展葉,到7月中旬開始形成越鼕花蕾;果實於9月下旬成熟,9月中下旬開始落葉,至11月上中旬全部脫落。
  保護價值 是我國東部中亞熱帶特有種,對研究本科植物的分類、分佈有學術意義。為著名的觀賞樹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 浙江西天目山已劃為自然保護區,本種又處在核心區範圍。杭州植物園早在50年代中期進行了引種,生長良好,已開花結實。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嚴防外種皮發黴,9月下旬將采得的聚合果,堆於室外促使後熟,日曬脫粒後用草木灰或細沙拌和擦洗外種皮,陰幹沙藏。鼕播或次年春播均可。
  【藥 名】:天目木蘭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木蘭科植物天目木蘭的花蕾。
  【功效】:清熱利尿,解毒消腫,潤肺止咳。
  【主治】:治酒疸,重舌,癰腫瘡毒,肺燥咳嗽,痰中帶血。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腎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30剋;外用:搗敷。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浙江。
  【拉丁名】:原植物天目木蘭magnolia amoena cheng同屬植物黃山木蘭 magnolia cylindrica wils.
  【考證】: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No. 2
  天目木蘭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天目本蘭的花蕾。
  【植物形態】天目木蘭
  落葉喬木,高8~12米。樹皮灰色或灰白色,縱裂。小枝帶紫色,芽具白色長柔毛.葉互生,膜質,寬倒披針狀矩圓形或矩圓形,長10~15釐米,先端長漸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下面葉脈及脈腋有毛;葉柄長8~11毫米。花先葉開放,單生於枝頂,杯狀,有芳香,直徑約6釐米;花被片9,形狀相似,倒披針形或近匙形,長約5~6釐米,粉紅色或淡粉紅色;雄蕊多數,長約1釐米,花絲紫紅色。聚合果圓筒形,長約4~6釐米;菁莢少數,木質,有瘤狀點,頂端圓或鈍。
  生於山坡雜木林內.分佈浙江。
  此外,同屬植物黃山木蘭的花蕾亦同等使用。其主要區別為:樹皮近光滑,小枝初有絹毛;葉聚生於嫩枝頂部,長橢圓狀倒卵形,上面網脈顯著。
  【性味】苦,寒。
  【功用主治】利尿,消腫。治酒疸,重舌,癰毒。
  【選方】治肺損咳嗽,痰中帶血:天目木蘭幹花苞一兩,牛人參(豆科苦參)、桔梗、明黨參各五至六錢,甘草二至三錢。水煎,每日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花木百科
  天目木蘭介紹
  天目木蘭 (Magmolia amoena Cheng)
  科屬:
  木蘭科
  別名: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8-15米;樹皮灰色至灰白色,光滑;小枝帶紫色;鼕芽被淺黃色長柔毛。葉互生,厚紙質,寬倒披針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10--16.5釐米,寬4-8釐米,上面具溝。花先葉開放,單生枝頂呈杯狀,具芳香,直徑約6釐米;花被片9,倒披針形或近匙形,長5-5.6釐米,淡粉紅色至粉紅色;雄蕊多數,長9-10毫米,紫紅色;離生心皮多數。聚合果圓筒形,長7.5-12釐米;通常少數,木質,先端圓或鈍,表面密佈瘤狀點;種子黑色,光滑,扁平,腹面具縱溝,頂端具短尖頭。
  分佈與習性:
  零星分佈浙江臨安西天目山和順溪塢,鎮海瑞岩寺、安吉孝豐、大溪、泰順、文成、雲和,江蘇宜興,安徽黃山和安傢裳山、宣城、禾、廣德、太平及江要鉛山等地。生於海拔200-1000米的丘陵低山。分佈區屬中亞熱帶,年平均12℃,多霧而潮濕,相對濕度可達92-94%,年隱水量1600毫米。土壤為山地黃壤,PH值較豐富,耐陰樹各,常生於以紫楠Phoebesheareri(Hemsl.)Gamble青錢柳Cyclocaryapaliurus(Batal.)Hjinlkaj、為優勢種的常緑確良落葉針闊交林內,性耐寒而不耐不熱,生長中等,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托勢較好,生於胝濕積水地,常易爛根。3月上旬始花,下旬進入末期,有時可延至4月初;鼕芽於3月中下旬萌動,4月初展葉到7月中旬開始越鼕花蕾;果實於9月下旬成熟,9月中下旬開始落葉,至11月上旬全間脫落。
  繁殖與栽培:
  用種子繁殖。嚴防外種皮發黴,9月下旬將采得的聚合果,堆於室外促使後熟,日曬脫粒後用草本灰或細沙拌和洗外種皮,陰幹沙藏。鼕播或次年春播均可。
  應用:
  是我國東部中亞熱帶特有種,對研究本科植物的分類、分佈有學術意義。為著名的樹木相似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保護措施浙江西天目山已劃為自然保護區,本種又處在核心區範圍。杭州植物園早在50年代中期進行了引種,生長良好,已開藴含結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