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影視 : 大海戰 : 歌麯 > 天狼星
目錄
《天狼星》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No. 2
  星名。詳“ 天狼 ”。
星體概述
  鼕季夜空裏最亮的恆星,目視星等為-1.45等。它是大犬座中的一顆雙星。雙星中的亮子星是一顆比太陽亮23倍的藍白星,體積略大於太陽,直徑是太陽的1.7倍,表面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2倍,高達10000℃。它距太陽係約8.6光年,衹有除太陽以外最近恆星距離的兩倍。古代埃及人認識到池該星偕日升起,即正好出現在太陽升起之前時尼羅河三角洲就開始每年的泛濫。而且他們發現,天狼星兩次偕日升起的時間間隔不是埃及歷年的365天而是365.25天。(圖:天空中最亮的星星為天狼星。)
  在中國古代,它被認為是惡星,象徵侵擾,所以文人們也會寫出類似“會輓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詞句。古埃及崇拜天狼星,因為他一旦升起,就意味着尼羅河要泛濫了。
  “天狼星”三個字讓人想起孤獨、冷漠和遙遠。雖然事實上不是這樣,他是熾熱的恆星,還有一顆伴星,而相對於夜空中其它恆星,他又離地球很近。也許是歷史文化的原因,也許是個人心情的原因,天狼星註定是無法與浪漫、熱情相聯繫的星,可以和戀人、朋友,一同看月亮,看流星雨,看金星或是火星,但是,蒼白並帶有藍色光亮的閃爍的天狼星卻無法讓人心情愉悅,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他吸引了無數孤寂的心。
  古代埃及人認識到池該星偕日升起,即正好出現在太陽升起之前時尼羅河三角洲就開始每年的泛濫。而且他們發現,天狼星兩次偕日升起的時間間隔不是埃及歷年的365天而是365.25天。德國天文學家於1844年報道,天狼星是一顆雙星,因為該星在附近空間中沿一條呈波形的軌跡運動,從而得出它有一顆伴星和繞轉周期約為50年的結論。這顆伴星於1862年被美國天文學家最先看到。天狼星及其伴星都在偏心率頗大的軌道上互相繞轉,平均距離約為日地距離的20倍。儘管亮星光芒四射,用大望遠鏡還是不難看到那顆7等的伴星。伴星的質量與太陽差不多,密度則比太陽大得多,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白矮星。
  天狼星是大犬座α,是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是由甲、乙兩星組成的目視雙星。甲星是全天第一亮星,屬於主星序的藍矮星。乙星一般稱天狼伴星,是白矮星,質量比太陽稍大,而半徑比地球還小,它的物質主要處於簡並態,平均密度約3.8×;106/立方釐米。甲乙兩星軌道周期為50.090±;0.056年,軌道偏心率為0.5923±;0.0019。天狼星與我們的距離為8.65±;0.09光年。天狼星是否是密近雙星,與天狼雙星的演化有關。古代曾經記載天狼星是紅色的,這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綫索。1975年發現了來自天狼星的x射綫,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乙星的幾乎純氫的大氣深層的熱輻射,有人則認為這可能是由甲星或乙星高溫星冕産生的,至今仍在繼續研究。1980年資料,高能天文臺2號衛星分別測得甲星和乙星的0.15~3.0千電子伏波段x射綫,得知乙星的x射綫比甲星強得多
  鼕季星空,從獵戶座三星嚮東南方向看去,一顆全天最亮的恆星在那裏放射着光芒。它就是大犬座α星,我國古代也叫它天狼星天狼星的視星等為-1.45m,距離我們衹有8.6光年。
  在古埃及,每當天狼星在黎明時從東方地平綫升起時(這種現象在天文學上稱為“偕日升”),正是一年一度尼羅河水泛濫的時候,尼羅河水的泛濫,灌溉了兩岸大片良田,於是埃及人又開始了他們的耕種。由於天狼星的出沒和古埃及的農業生産息息相關,所以那時的人們把它視若神明,並把黎明前天狼星自東方升起的那一天確定為歲首。可以說,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這種歷法,最早就是從古埃及誕生的。
  最亮的恆星
  天狼星是大犬座α,是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是由甲、乙兩星組成的雙星。甲星是全天第一亮星,屬於主星序的藍矮星。乙星一般稱天狼伴星,是白矮星,質量比太陽稍大,而半徑比地球還小,它的物質主要處於簡並態,平均密度約3.8×106/立方釐米。甲乙兩星軌道周期為50.090±0.056年,軌道偏心率為0.5923±0.0019。天狼星與我們的距離為8.65±0.09光年。天狼星是否是密近雙星,與天狼雙星的演化有關。古代曾經記載天狼星是紅色的,這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綫索。1975年發現了來自天狼星的x射綫,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乙星的幾乎純氫的大氣深層的熱輻射,有人則認為這可能是由甲星或乙星高溫星冕産生的,至今仍在繼續研究。1980年資料,高能天文臺2號衛星分別測得甲星和乙星的0.15~3.0千電子伏波段x射綫,得知乙星的x射綫比甲星強得多。
  鼕季星空,從獵戶座三星嚮東南方向看去,一顆全天最亮的恆星在那裏放射着光芒。它就是大犬座α星,我國古代也叫它天狼星天狼星的視星等為-1.45m,距離我們衹有8.6光年。
發現
  1844年,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根據它的移動路徑出現的波浪圖形推斷天狼星是一顆雙星,因為該星在附近空間中沿一條呈波形的軌跡運動,從而得出它有一顆伴星和繞轉周期約為50年的結論。這顆伴星於1862年被美國天文學家剋拉剋(a.clark)用他自製的當時最大的口徑4.7m折射天文望遠鏡最先看到。天狼星及其伴星都在偏心率頗大的軌道上互相繞轉,繞轉的周期是49.9年,平均距離約為日地距離的20倍。儘管亮星光芒四射,用大望遠鏡還是不難看到那顆7等的伴星。伴星的質量與太陽差不多,它的半徑卻衹有太陽的1/50,密度則比太陽大得多,平均密度為30﹌/立方釐米,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白矮星。
名稱來源
  天狼星西名sirius,來源於希臘語,有“燒焦”的意思,古人認為天狼星和太陽同時升器時正是夏季,天狼星的光和太陽的光合在一起,纔是夏季天氣炎熱的原因,因此纔把天狼稱為sirius。
  古埃及人稱天狼星為sothis,是“水上之星”的意思。在古埃及,每當天狼星在黎明時從東方地平綫升起時(這種現象在天文學上稱為“偕日升”),正是一年一度尼羅河水泛濫的時候,尼羅河水的泛濫,灌溉了兩岸大片良田,於是埃及人又開始了他們的耕種。由於天狼星的出沒和古埃及的農業生産息息相關,所以那時的人們把它視若神明,並把黎明前天狼星自東方升起的那一天確定為歲首。可以說,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這種歷法,最早就是從古埃及誕生的。
  我們知道,金字塔都是從天文學的角度構思建造的。由於古埃及的天文學沒有知名度,這個見解看起來不是有點兒勉強嗎?天狼星是少數與金字塔相關的星球之一,不過,恰恰是這種對天狼星的關註倒使人感到相當奇怪。因為,人們要從孟菲斯城觀察天狼星時,衹有在尼羅河泛濫初始,貼近地平綫的茫茫晨曦之中才能見到它。在埃及有一本內容詳細的歷書——公元前421年的,夠讓人感到迷茫的!這本歷書以天狼星升起(初顯為7月19日)為準,並且確定年周期為3.2萬多年。
研究
  我們承認,古代的天文學家不是沒有時間觀察太陽,月亮和天體,天長地久,最後,他們協商一致,認為所有的天體經過大約365天的運行又在同一個地方就位.可是,從天狼星的數據推導出第一本歷書來,這不荒謬嗎?徹頭徹尾的荒謬!因為,他們與太陽和月亮打交道容易得多了,而且也可以得出更加精確的結果。《天狼星歷書》看來完全是一種純粹假定的産物,一種概率計算,因為它確實從來沒有能預報過星球的出現:尼羅河泛濫和與之相關的現象,即天狼星在晨曦籠罩的地平綫上出現,純係偶然.尼羅河不是年年泛濫的,況且尼羅河不總是在同一天泛濫的.究竟為什麽出現一本《天狼星歷書》呢?這方面也再次出現一種古代的文獻資料?有沒有被古代祭司作為秘密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的經文資料或者承諾呢? 我們無從得知。
  天狼星的伴星β星,是人類最早發現的白矮星.它體積很小,跟地球差不多,肉眼看不見;但密度特別大,比水星大了三萬倍,質量跟太陽差不多.這顆星是1862年天文學家用望遠鏡觀察到的,1915年纔確定它的"白矮星"身份,從而引起天文界的高度重視。然而,至少在一千二百年前,非洲馬裏的多根部落,就開始祭祀這顆星,並且知道它的體積,密度,軌道形狀(橢圓)和它圍繞天狼星運行的周期(四十九個地球年),把這些記載到這個原始部落的木刻,壁畫和紡織品上。
  據說,是一位叫做"諾默"的神,把關於天狼β星的知識傳授給多根人的。多根人保存着一張畫,畫面是他們信仰的神乘坐一個拖着火焰的大飛船,從天而降,來到多根部落. 於是,人們猜想,那個"諾默"可能是從天狼β星(或與之有關的星)上來到地球的外星人。
  提到天狼星伴星β星,不得不說從它身上發生的故事,因為不少重大的發現,往往是從一些小的"偏差"開始的。
  公元前八世紀,我國唐朝的天文學家一行把他的觀測同古時候的記錄對照,發現星星的位置改變了。一千多年後,十八世紀,英國的哈雷也獨立地看到了同樣的現象。原來,所謂不動的.不變的"恆星",叫錯了.天上的星星是在運動的、變化的。
  1844年,天文學家貝塞爾註意到天上最亮的恆星——天狼星的運動比較奇怪,它的路徑波浪起伏,不像一般的恆星總是沿着一條直綫均勻地移動.這位天文學家由此斷言,天狼星不是一顆星,而是一個雙星係統,另外一顆星是一個"看不見的"伴星;波浪起伏的的路綫,正是天狼星一邊移動一邊饒轉的結果。後來,又有一些天文工作者研究了天狼星的運動,並且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預言了天狼星的位置.事隔二十八年,到了1862年,終於在望遠鏡裏找到了這顆"看不見"的天狼伴星.這顆"看不見"的伴星同天狼星相比實在是太暗了,在望遠鏡裏看起來好像是望遠鏡的缺陷所引起的假象一樣。可是在觀測另外的對象時,這個"缺陷"沒有了,大傢纔相信自己找到了天狼星的"看不見"的伴星。
  組成雙星的兩顆恆星都稱為雙星的子星.其中較亮的一顆,稱為主星;較暗的一顆,稱為伴星。主星和伴星亮度有的相差不大,有的相差很大.有許多雙星,相互之間距離很近,即使用現代最大的望遠鏡,也不能把它們的兩顆子星區分開.但是,天文學家用分光方法得到的光譜,可以發現它們是兩顆恆星組成的.這樣的雙星,稱為分光雙星。於是,上面說的可以用望遠鏡把兩顆子星分辨開來的雙星,相應地就稱為目視雙星。
  有的雙星在相互繞轉時,會發生類似日食的現象,從而使這類雙星的亮度周期性地變化.這樣的雙星稱為食雙星或食變星.食雙星一般都是分光雙星.還有的雙星,不但相互之間距離很近,而且有物質從一顆子星流嚮另一顆子星,這樣的雙星稱為密近雙星。有的密近雙星,物質流動時會發出x射綫,稱為x射綫雙星。
  在銀河係中,雙星的數量非常多,估計不少於單星.研究雙星,不但對於瞭解恆星形成和演化過程的多樣性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瞭解銀河係的形成和演化,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
關於星體
  雙星係
  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們日前公佈了對距離地球最近的白矮星--天狼星 b的精確測量數據。
  人們通常所說的天狼星其實是一個由兩顆恆星組成的雙星係統,其中,一顆是夜空中所能看到的最亮的恆星--天狼星 a,另外一顆則是本文所要重點介紹的天狼星 b。這兩顆恆星距離地球約8.6光年,環繞它們之間引力中心旋轉一周的時間為50年。由於天狼星 a的亮度有天狼星 b的一萬倍之多,因此,人眼通常能看到的衹是天狼星 a。同時,天狼星 a的高亮度也影響了科學家們對天狼星 b進行精確觀測。
  不過,藉助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強大觀測能力,天文學家們最終還是獲得了有關天狼星 b的精確數據。據科學家們介紹,天狼星 b表面的溫度為25000°c,直徑衹有大約12000公裏,比地球的還小。不過,它的質量卻有太陽的98%,因此其密度大的驚人,引力更是達到了地球引力的35萬倍。在天狼星 b強大引力場的作用下,通過其附近的光綫也會發生變化--波長會變長,産生“紅移”現象。
  白矮星是恆星燃燒後的殘餘物,它已經耗光其核燃料,塌縮成很小的尺寸。專傢們介紹說,精確測量白矮星質量對瞭解恆星的演化過程十分重要。在數十億年後,太陽最終也會演化為一顆白矮星
  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中,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惡星。屈原在《九章·東君》中寫到:“舉 長矢兮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位於楚國西北的秦國
  其它
  天狼星之謎
  多貢族是非洲的一個民族,居住於廷巴剋圖以南的山區,屬於現在馬裏共和國轄下
  的國土。
  一嚮以來,這民族引起了人類學家很大的興趣,因為他們保留下來的神話故事和傳
  說,都明顯地與非洲其他民族不同。
  例如有關天狼星的傳說。
  他們的傳說提到,天狼星有一顆黑暗的、緻密的、肉眼看不見的夥伴,在那裏有世
  界上最重的物質。於是喚這“黑暗的夥伴”作“波托羅”,“托羅”是星的意思,“波”
  是一種細小的𠔌物,意即細小若𠔌物的星星。
  這傳說帶來了震撼性的激蕩。
  直至一八四四年,天文學家始從天狼星運行的異常軌跡而推測它擁有另一顆看不見
  的伴星;一八六二年,纔有人證實天狼星日的存在。
  天狼星日是一顆不會發光的白矮星,直徑與地球差不多,但質量幾乎與太陽一樣,
  所以密度極高,茶杯般大的天狼星日的物質重量已是十二噸。
  問題來了。多貢族人憑甚麽比現代的天文學家早幾千年,又或幾百年知道這粒肉眼
  看不到的天狼星b?
  天外來客?又或是失落的文明?
  從多貢人最高級的祭司那裏,他們瞭解了一個極為令人驚訝 的現象:在多貢人口頭流傳了4百年的宗教教義中,藴藏着有關一顆遙遠星星的豐富知識。那顆星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即使用望遠鏡也難以看到。這就 是天狼伴星。多貢人把天狼伴星叫做"樸托魯"。在他們的語言中,""指細小的種子,"托魯"指星。他們還說這是一顆"最重的星",而且是白色的。這 就是說,他們已正確地說明了這顆星的三種基本特性:小、重、白。實際上,天狼伴星正是一顆白矮星。而天文學家最早猜測到天狼伴星的存在是在1844年,藉助高倍數望遠鏡 等各種現代天文學儀器,1928年人們纔認識到它是一顆體積很小而密度極大的白矮星。直到1970年纔拍下了這顆星的第一幅照片。生活在非洲山洞裏的 多貢人顯然沒有這種高科技的天文觀測儀器,那麽,他們是怎樣獲得有關這顆星的知識的呢?不僅如此,多貢人還在沙上準確地畫出了天狼伴星繞天狼星運行的橢圓 形軌跡,與天文學的準確繪圖極為相似。多貢人說,天狼伴星軌道周期為50年(實際正確數字為50。04±0。9年);其本身繞自轉軸自轉(也是事實)。 他們又說,天狼星係中還有第三顆星,叫做"恩美雅",而且有一顆衛星環繞"恩美雅"運行。不過直到現在,天文學家仍未發現"恩美雅"。 多貢人認為,天狼伴星是神所創造的第一顆星,是整個宇宙的軸心。此外他們還早就知道行星繞太陽運行,土星上有光環,木星有四個主要衛星。 他們有四種歷法,分別以太陽,月亮,天狼星和金星為依據。據多貢人說,他們的天文學知識是在古代時,由天狼星係的智慧生物到 地球上來傳授給他們的。他們稱這種生物為"諾母"。在多貢人的傳說中,"諾母"是從多貢人現今的故鄉東北方某處來到地球的。他們所乘的飛行器 盤旋下降,發出巨大的響聲並掀起大風,降落後在地面上劃出深痕。"諾母"的外貌像魚又像人,是一種兩棲生物,必須在水中生活。在多貢人的圖畫和 舞蹈中,都保留着有關"諾母"的傳說。多貢人神奇的天文學是天狼星係的智慧生物所傳授的嗎?天狼星係的飛船是否在古代降臨過地球?如果說不是,那麽多貢人關於天狼星的知識又是 從哪兒傳授來的呢?
星體概述
  1844年,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根據它的移動路徑出現的波浪圖形推斷天狼星是一顆雙星,因為該星在附近空間中沿一條呈波形的軌跡運動,從而得出它有一顆伴星和繞轉周期約為50年的結論。這顆伴星於1862年被美國天文學家剋拉剋(A.Clark)用他自製的當時最大的口徑4.7m折射天文望遠鏡最先看到。天狼星及其伴星都在偏心率頗大的軌道上互相繞轉,繞轉的周期是49.9年,平均距離約為日地距離的20倍。儘管亮星光芒四射,用大望遠鏡還是不難看到那顆7等的伴星。伴星的質量與太陽差不多,它的半徑卻衹有太陽的1/50,密度則比太陽大得多,平均密度為30㎏/立方釐米,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白矮星。
  雙星相距約20天文單位。雙星中的亮星是一顆比太陽亮23倍的藍白星,體積略大於太陽,直徑是太陽的1.7倍,表面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2倍,高達10000℃。天狼星在天球上的坐標是赤經06h 45m 08.9173s赤緯-16°42'58.017"(歷元2000.0),赤經自行-0.553,赤緯自行-1.205。天狼星係統
  甲星是全天第一亮星,屬於主星序的藍矮星。乙星一般稱天狼伴星,是白矮星,質量比太陽稍大,而半徑比地球還小,它的物質主要處於簡並態,平均密度約3.8×106/立方釐米。甲乙兩星軌道周期為50.090±0.056年,軌道偏心率為0.5923±0.0019。天狼星與我們的距離為8.65±0.09光年。天狼星是否是密近雙星,與天狼雙星的演化有關。古代曾經記載天狼星是紅色的,這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綫索。1975年發現了來自天狼星的X射綫,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乙星的幾乎純氫的大氣深層的熱輻射,有人則認為這可能是由甲星或乙星高溫星冕産生的,至今仍在繼續研究。1980年資料,高能天文臺2號衛星分別測得甲星和乙星的0.15~3.0千電子伏波段X射綫,得知乙星的X射綫比甲星強得多。
相關文化
  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中,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惡星,象徵侵擾。屈原在《九歌·東君》中寫到:“舉 長矢兮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位於楚國西北的秦國。所以蘇軾《江城子》中會寫出“會輓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詞句,以天狼星比擬威脅北宋西北邊境的西夏。
  在古埃及,每當天狼星在黎明時從東方地平綫升起時(這種現象在天文學上稱為“偕日升”),正是一年一度尼羅河水泛濫的時候,尼羅河水的泛濫,灌溉了兩岸大片良田,於是埃及人又開始了他們的耕種。古代埃及人認識到池該星偕日升起,即正好出現在太陽升起之前時尼羅河三角洲就開始每年的泛濫。而且他們發現,天狼星兩次偕日升起的時間間隔不是埃及歷年的365天而是365.25天。古埃及把黎明前天狼星自東方升起的那一天確定為歲首。可以說,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這種歷法的前身,最早就是從古埃及誕生的。
  我們知道,金字塔都是從天文學的角度構思建造的。天狼星是少數與金字塔相關的星球之一,不過,恰恰是這種對天狼星的關註倒使人感到相當奇怪。因為,人們要從孟菲斯城觀察天狼星時,衹有在尼羅河泛濫初始,貼近地平綫的茫茫晨曦之中才能見到它。在埃及有一本內容詳細的歷書——公元前421年的,夠讓人感到迷茫的!這本歷書以天狼星升起(初顯為7月19日)為準,並且確定年周期為3.2萬多年。 ( 爭議:《天狼星歷書》看來完全是一種純粹假定的産物,一種概率計算,因為它確實從來沒有能預報過尼羅河泛濫和與之相關的現象,即天狼星在晨曦籠罩的地平綫上出現,純係偶然.尼羅河不是年年泛濫的,況且尼羅河不總是在同一天泛濫的.究竟為什麽出現一本《天狼星歷書》呢?這方面也再次出現一種古代的文獻資料?有沒有被古代祭司作為秘密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的經文資料或者承諾呢? 我們無從得知。 )
  天狼星在許多的文化上都有特別的意義,特別是代表狗。事實上,他是大犬座中最明亮的星,在口語上最常被稱為"犬星"。他也是傳統的獵戶神話中的狗:古希臘人認為天狼星的光芒對狗有不良的影響,使它們反常的出現夏季熱("犬日"):它們過度的喘氣導致過份的乾燥和置身疾病的危險中。在極端的例子中,口吐白沫的狗也許有狂犬病,可能導致被咬的人受到傳染和死亡。古羅馬人知道這些日子是三伏日並稱這顆星是小犬(Canicula)。在中國天文學,這顆星稱為天狼星(天上之狼);中文的羅馬拼音:Tiānláng;日文的羅馬拼音:Tenrō;韓國的羅馬拼音:Cheonlang),在中國的星官是井宿。在更遠處,許多北美洲的原住民也將天狼星與狗連結在一起;在西南方的原住民Seri和托赫諾奧哈姆族註記這顆星是跟隨着綿羊山的狗,黑足稱之為'狗臉',柴羅基族將天狼星和心宿二配成一對,做為靈魂之路兩端的看守犬。內布拉斯加的波尼族有幾種聯想;狼族視它為'狼星',而其他的部落認為是'郊狼星'。到了更北方的阿拉斯加白令海峽的Inuit稱這顆星為'月之犬'。
  有些文化將這顆星與弓和箭聯繫在一起。古代的中國人將之與船尾座和大犬座結合想像成橫跨在南天的一把大弓,在這種組合下,箭頭正對着天狼星。相似的組合也出現魏在埃及丹德拉(Dendera)的哈索爾神廟壁畫上,沙特女神(Satis)將她的箭畫在牛頭人身的女神哈索爾(天狼星)之上。在後期的波斯文化,這顆星稱為Tir,並且被當成一支箭。
  也許是歷史文化的原因,也許是個人心情的原因,天狼星註定是無法與浪漫、熱情相聯繫的星,可以和戀人、朋友,一同看月亮,看流星雨,看金星或是火星,但是,蒼白並帶有藍色光亮的閃爍的天狼星卻無法讓人心情愉悅,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他吸引了無數孤寂的心。
研究歷史
  天狼星在最早的天文記錄中就已經出現,並被古埃及人視為“索普代特”(希臘語:Seirios)[埃及語]:Sothis。在中王國時期期間,埃及人的歷法開始於天狼星的偕日升那天,那天早晨,天狼星由於離太陽足夠遠,能比太陽更早升起,避開強光,在70天的消失之後重現天空。這一天在歷法中的重要性是因為它也是尼羅河周期泛濫和夏至之前不久。 索普代特的象形文字是一顆星星和一個三角形。天狼星消失在空中的70天,在神話中象徵著索普代特和艾西斯渡過埃及地府的日子。
  古希臘人相信,天狼星的出現代表着幹熱的夏天及所帶來的植物枯幹、男人軟弱和女人煩燥。由於天狼星十分明亮,因此它在初夏的不穩定天氣下會閃爍的更厲害,表示了不好的事件將會發生。受到其效應牽連的人被稱為患上“astroboletos”(αστροβολητος)或稱“star-struck”。在文字記載裏會被寫作“燃燒”或“火焰”。此星出現之後的季節被稱為夏天的“狗日”。愛琴海基亞島的土著人會為得到涼風而祭祀天狼星和宙斯,並會等待天狼星翌年夏天的出現。如果其明亮地升起,就是發財的好兆頭;相反若其升起時渾濁或昏暗,則預示了瘟疫的到來。從島上發掘出的公元前3世紀錢幣上刻着散發著光芒的狗衹或星體,顯示出了天狼星的重要性。羅馬人於4月25日前後慶祝天狼星的偕日落,在當日嚮羅馬的五穀枯萎之神(Robigo)奉上一頭狗、點上香、祭上酒和一隻羊,希望能阻止那一年星光帶來的銹菌。
  亞歷山大的托勒密在自己的《天文學大成》中的第7及8捲所譜寫的星圖裏,以天狼星作為天球的中綫。他把天狼星描繪成六顆紅色恆星之一(見以下的紅色爭議部分)。其餘五顆實際上為M型和K型恆星,如大角星和參宿四。
  亮星對古波利尼西亞人十分重要,因為他們要在太平洋衆多小島和環礁之間靠天象導航。當亮星位於地平綫上小許的時候,這些星體就被水手們作為星象羅盤,從而找到指定的地點。這些星體也可作緯度標記,天狼星的偏差和斐濟島相符合,因此,它每晚都越過斐濟島的正上空。天狼星是“巨鳥”星座“Manu”的身體,老人星是南邊的翅膀,南河三是北邊的翅膀,一共將波利尼西亞的夜空剛好分成兩半。天狼星的偕日升標志著希臘夏天的開始,因此它相反地標志了毛利人冰冷鼕天的開始,Takurua在當地語言代表天狼星和鼕天。
  在1676年,愛德蒙·哈雷於大西洋南部的聖赫倫那島上度過了一年,目的是要研究南半球的星空。約40年後,於1718年他對比自己的天體測量和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之後,發現了一直都被當作是“固定的”恆星的自行運動。大角星和天狼星都有顯著的移動,而當中天狼星更在之間1800年內嚮南移動了30分角(約為月球的直徑)。
  於1868年,天狼星成為第一顆被測量出運行速率的恆星。威廉·哈金斯爵士仔細檢查了天狼星的光譜,並觀測到一個顯著的紅移。他因此得出結論:天狼星以大約每秒40公裏的速度遠離太陽係。雖然對比今天測量出來的每秒7.6公裏速度數值過大,不過那次的測量卻開始了天體徑嚮速度的研究。
  伴星的發現
  A simulated image of Sirius A and B from Celestia在1844年,德國天文學家弗裏德裏希·威廉·貝塞爾從天狼星自行運動的變化中推斷出天狼星還有一顆當時未發現的伴星。將近20年之後,也就是在1862年1月31日,美國望遠鏡製作者和天文學家Alvan Graham Clark首次觀測到這顆暗淡的伴星。這伴星被稱為天狼星B,或親切地稱“小狼”。較亮並能被肉眼觀測到的那一顆恆星現在有時候會被稱為天狼星A。從1894年起,人們觀測到了天狼星係統裏一些明顯的軌道不規則性,因此大傢認為當中還有第三顆很小的伴星,雖然此假設未被確切證實。數據指出,第三顆星圍繞天狼星A的公轉周期為6年,其質量衹得0.06太陽質量。它會比白矮星天狼星B要暗5到10級,因此很難被觀測得到。最近的觀測數據雖然證實不了它的存在,但是仍然有可能是其太接近天狼星A,以致觀測不到。1920年代發現的“第三顆星”似乎衹不過是一顆背景天體。
  1915年,沃爾特·亞當斯在威爾遜山天文臺使用一座60英寸(1.5米)反射器觀測天狼星B的光譜,並確定其為一顆暗淡的白色恆星。就此,天文學家們就斷定它為一顆白矮星,並是有史以來第一顆發現的白矮星。Robert Hanbury Brown和Richard Q. Twiss於1959年在Jodrell Bank天文臺使用他們的光學干涉儀首次測量出天狼星A的直徑。在2005年,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確認天狼星B的直徑幾乎相等於地球的直徑(12,000公裏),不過其質量達到太陽的98%。
  天狼星的伴星β星,是人類最早發現的白矮星.它體積很小,跟地球差不多,肉眼看不見;但密度特別大,比水星大了三萬倍,質量跟太陽差不多.這顆星是1862年天文學家用望遠鏡觀察到的,1915年纔確定它的"白矮星"身份,從而引起天文界的高度重視。然而,至少在一千二百年前,非洲馬裏的多貢部落,就開始祭祀這顆星,並且知道它的體積,密度,軌道形狀(橢圓)和它圍繞天狼星運行的周期(四十九個地球年),把這些記載到這個原始部落的木刻,壁畫和紡織品上。
  提到天狼星伴星β星,不得不說從它身上發生的故事,因為不少重大的發現,往往是從一些小的"偏差"開始的。
  公元八世紀,我國唐朝的天文學家一行把他的觀測同古時候的記錄對照,發現星星的位置改變了。一千多年後,十八世紀,英國的哈雷也獨立地看到了同樣的現象。原來,所謂不動的.不變的"恆星",叫錯了.天上的星星是在運動的、變化的。
  1844年,天文學家貝塞爾註意到天上最亮的恆星——天狼星的運動比較奇怪,它的路徑波浪起伏,不像一般的恆星總是沿着一條直綫均勻地移動.這位天文學家由此斷言,天狼星不是一顆星,而是一個雙星係統,另外一顆星是一個"看不見的"伴星;波浪起伏的的路綫,正是天狼星一邊移動一邊饒轉的結果。後來,又有一些天文工作者研究了天狼星的運動,並且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預言了天狼星的位置.事隔二十八年,到了1862年,終於在望遠鏡裏找到了這顆"看不見"的天狼伴星.這顆"看不見"的伴星同天狼星相比實在是太暗了,在望遠鏡裏看起來好像是望遠鏡的缺陷所引起的假象一樣。可是在觀測另外的對象時,這個"缺陷"沒有了,大傢纔相信自己找到了天狼星的"看不見"的伴星。
  組成雙星的兩顆恆星都稱為雙星的子星.其中較亮的一顆,稱為主星;較暗的一顆,稱為伴星。主星和伴星亮度有的相差不大,有的相差很大.有許多雙星,相互之間距離很近,即使用現代最大的望遠鏡,也不能把它們的兩顆子星區分開.但是,天文學家用分光方法得到的光譜,可以發現它們是兩顆恆星組成的.這樣的雙星,稱為分光雙星。於是,上面說的可以用望遠鏡把兩顆子星分辨開來的雙星,相應地就稱為目視雙星。
  有的雙星在相互繞轉時,會發生類似日食的現象,從而使這類雙星的亮度周期性地變化.這樣的雙星稱為食雙星或食變星.食雙星一般都是分光雙星.還有的雙星,不但相互之間距離很近,而且有物質從一顆子星流嚮另一顆子星,這樣的雙星稱為密近雙星。有的密近雙星,物質流動時會發出X射綫,稱為X射綫雙星。
  在銀河係中,雙星的數量非常多,估計不少於單星.研究雙星,不但對於瞭解恆星形成和演化過程的多樣性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瞭解銀河係的形成和演化,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天狼星外觀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天狼星A和天狼星B,白矮星天狼星B位於左下方。The diffraction spikes and concentric rings are instrumental effects.天狼星的視星等有-1.47,使其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幾乎為第二亮的大角星的兩倍。然而,它仍然不如月球、金星或木星光亮。水星和火星偶爾也會比天狼星更亮。天狼星幾乎能從地球上任何有人的地方觀測得到,衹除了居住於北緯73度以北的人無法看到。可是,一些在地球北邊的城市觀測到的天狼星也並不會升得很高,如聖彼得堡的天狼星衹會升到地平綫上13°。天狼星、南河三和參宿四對於居住在北半球的人來看,組成了鼕季大三角的三個頂點。由於天狼星的赤緯約為-17°,因此從南緯73°起它是一顆拱極星。7月初從南半球可以看到天狼星在太陽下山後下山,又在太陽升起前升起。在適當環境條件之下,天狼星甚至能在有太陽的時候被肉眼看到。當然,天空要非常清,觀測地點的海拔必須要高,太陽要低低的挂在地平綫上,再加上天狼星要在頭頂上,十分難得。
  基於天狼星雙星係統的環繞運行軌道,兩顆星的最小分距為3角秒而最大分距為11角秒。在他們相距最近的時候,要在觀測時分別出兩顆星體十分睏難,因為白矮星天狼星B就在和它很近卻有比它亮許多的天狼星A旁邊。要清楚分開它們,除天氣理想外,則需要一座口徑至少有300mm的天文望遠鏡。1994年,兩顆星到達了它們的拱點,從那時開始,這對雙星開始遠離對方,用天文望遠鏡分開它們就更加容易了。有着離地球2.6秒差距或8.6光年的距離,天狼星A和天狼星B占據了8顆最接近太陽係恆星之中的2顆,而且更是第5接近太陽係的恆星係。距離近是天狼星如此亮的原因之一,其他相似的星體有昏暗的南門二,對比於遙遠卻極亮的超巨星如老人星、參宿七或參宿四。但是天狼星仍然比太陽要亮25倍。距離天狼星最近的大型恆星是南河三,距離為1.61角差距或5.24光年。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2號飛船,在完成了研究四顆類木行星的任務之後,預計將於大約296,000年之後到達4.3光年以外的天狼星
  紅色爭議
  早在公元前150年,天文學家托勒密描述天狼星為一顆紅色天體,其餘5顆恆星:參宿四、心宿二、畢宿五和北河三都同時被記述作桔黃色或紅色色調的天體。這個不一致性由拉特蘭Lyndon Hall的鄉紳、業餘天文學家Thomas Barker發現,他於1760年在倫敦皇傢學院的聚會中演講。由於其他的星體許多都能轉變光度,使人們相信這些星體甚至也能轉變顔色。約翰·弗裏德裏希·威廉·赫歇爾在1839年也註意到了這一點,有可能是受他兩年前觀測過的海山二影響的。Thomas Jefferson Jackson See在1892年重新提起了紅色天狼星的問題,他在1892年出版了幾篇論文,並在1926年出版了最後結論。他指出,不衹是托勒密發現天狼星的紅色,連詩人阿拉托斯、演說傢西塞羅、將軍日爾曼尼庫斯都認為天狼星是紅色的,儘管這三位都非天文學家。塞內卡也把天狼星描述成暗紅色的,還要比火星的顔色更深。雖然如此,並非所有的古代觀測者都看到紅色的天狼星,如公元1世紀詩人Marcus Manilius把它描寫為“天藍”,4世紀的Avienus也一樣。在中國古代,白色是天狼星的標準顔色,早至公元前2世紀晚至公元後7世紀若幹記錄都記述天狼星呈現着白色的光芒。
  於1985年,德國天文學家Wolfhard Schlosser和Werner Bergmann拿出了一件8世紀的倫巴第手稿,其中包含De cursu stellarum ratio 的聖葛利格裏遊記。這份拉丁文的文稿教導讀者如何從星辰的位置確定夜禱的時刻,並且描述天狼星是呈現彌散的紅色。作者據此提出天狼星 B當時是顆紅巨星的說法 。但是,其他的天文學家回應聖葛利格裏所描述的應該是大角星。
  用天狼星A或天狼星B恆星演化的可能性來解釋顔色爭議這個理論已經被天文學家推翻,原因是幾千年的演化時間太短,並且從星雲的分析並沒有看出曾發生過這種演化過程的跡象。與至今還未發現的第三顆星的交互作用也是天文學家提出的可能性之一。其他解釋也有:被描述成紅色在詩詞裏有隱喻兇兆的意思,或是升起時強烈的閃爍使人們以為天狼星是紅色的。用肉眼來看,天狼星在地平綫不遠處的時候似乎閃爍著紅色、白色和藍色的光輝。
雙星係統
  天狼星A
  藝術傢對天狼星係統的想象圖。天狼星A是較大的一顆。天狼星A的質量約是太陽的2.1倍。光學干涉儀量度出此星的半徑,估計角直徑為5.936±0.016mas。它的恆星自轉速度為較慢的每秒16公裏,因此並沒有有效地把星體壓扁成圓盤形。織女一和天狼星B的體積相近,以更高速的每秒274公裏自轉,使其在赤道處嚮外拱起。
  天體模型指出天狼星A形成於一次分子云坍塌的時候,到了1千萬年之後,其能源的生成已經完全由核聚變提供。其核心成為了對流層,並利用碳氮氧循環製造能量。人們預測,天狼星A會在其形成之後10億年(109)之內用盡儲存在核心的氫。此時它會經歷紅巨星階段,然後再溫和下來,成為一顆白矮星。
  天狼星A的光譜又著很深的金屬綫,顯示出一些重於氦的元素的增強(如鐵)。相比於太陽,天狼星A大氣層裏相對於氫含量的鐵含量為,也等於100.5,意思是說它大氣層中的鐵的含量是太陽的316%。不太可能整顆恆星都富有金屬元素,而其實這些金屬元素都可能是懸浮在位於表面的一層薄對流層上。
  天狼星B
  天狼星B的質量幾乎相等於太陽的質量,並且是已知最大質量的白矮星之一。它差不多有平均的0.5至0.6太陽質量的兩倍。然而這麽多物質卻被壓縮成約為地球的大小。其目前的表面溫度為25,200 K。但是,由於在內部已經沒有能量的生成,剩餘的熱量會以輻射的形態放射出外太空,天狼星B終究會逐漸冷卻,需時多於2億年。
  一顆恆星要經過主序星和紅巨星階段纔會成為白矮星。天狼星B成為白矮星時的年齡比它現在的年齡小一半多一點,約為1億2千萬年前。還是一顆主序星時它估計有5個太陽質量大。and was a B-type star (roughly B4-5)天狼星B是紅巨星的時候,可能增加了其伴星天狼星A的金屬量。
  天狼星B最初由碳及氧元素組成,這兩種元素是形成天狼星B的已死亡恆星裏的氦核聚變産生的。這些元素被更輕的元素覆蓋,並根據質量來分層,因為天狼星B有着高表面重力。因此,天狼星B的外層大氣層幾乎為純氫,宇宙中最輕的元素,光譜中也找不到任何其它元素
  天狼星超星係團
  在1909年埃希納·赫茨普竜是第一位提出天狼星是大熊座移動星群之一的人,他在觀測天狼星係統在天空中的移動路徑之後得出這個結論。大熊座移動星團是由220顆恆星組成的,並在太空有相同的移動路徑。其最初形成時是疏散星團的一部分,從此便逐漸脫離引力的牽引。不過,在2003年和2005年作出的分析卻表示天狼星未必屬於這一星團。大熊座移動星團估計年齡為4到6億年,而天狼星的金屬量和太陽的相似,因此年齡衹有2億多年,對於這星團來說太年輕。天狼星可能屬於一個提出的“天狼星超星係團”,另外可能屬於這個星團的疏散恆星有禦夫座β、北冕座α、巨爵座β、波江座β和巨蛇座β。此星團是太陽附近500光年以內的三個星團之一。其餘兩個為畢宿星團和昴宿星團,都各有幾百顆恆星。
詳細資料
  觀測資料
  歷元 J2000.0 (ICRS)
  星座 大犬座
  星官 天狼
  赤經 06h 45m 08.9173s
  赤緯 −16° 42′ 58.017″
  視星等 (V) −1.47 (A) / 8.30 (B)
  特性
  光譜分類 A1V (A) / DA2 (B)
  B-V 色指數 0.01 (A) / −0.03 (B)
  U-B 色指數 −0.05 (A) / −1.04 (B)
  變星類型 {{{variable}}}
  天體測定
  徑嚮速度 (Rv) −7.6 km/s
  自行 (μ) RA: −546.05 mas/yr
  Dec.: −1223.14 mas/yr
  視差 (π) 379.21 ± 1.58 mas
  距離 8.6 ± 0.04 ly
  (2.64 ± 0.01 pc)
  絶對星等 (MV) 1.42 (A) / 11.18 (B)
  目視聯星軌道
  伴星 α CMa B
  周期 (P) 50.09 年
  半長軸 (a) 7.56"
  離心率 (e) 0.592
  軌道傾角 (i) 136.5°
  交點 (Ω) 44.6°
  近星點 歷元 (T) 1894.13
  詳細資料
  質量 2.02 (A) /
  0.978 (B) M☉
  半徑 1.711 (A) /
  0.0084 ± 3% (B) R☉
  表面重力 (log g) 4.33 (A)/8.57 (B)
  亮度 25.4 (A) /
  0.026 (B) L☉
  溫度 9,940 (A) /
  25,200 (B) K
  金屬量 [Fe/H] =0.50 (A)
  自轉 16 km/s (A)
  年齡 2-3 × 108 年
  另:哈利波特中哈利的教父就叫小天狼星
  天狼星 霹靂布袋戲角色之一
  官方簡介
  天狼星 死神傳人,身背死神鐮刀,性格冷漠淡定,獨坐孤星崖守著一朵小白花。對人世間的感情不理解,
  欲不同於閻王鎖的鄙視,而是更想瞭解人類的情感,因此結識白小茶,也讓原本冷峻的天狼星漸漸有了轉變.
  人物資料
  名稱:天狼星
  性別:男
  初登場:霹靂神州III之天罪第22集
  來自:死國
  根據地:孤星崖
  朋友:白小茶、央森
  師父:死神
  對手:閻王鎖
  武學:死神泣、死神過境、希望之星、死神血印
  兵器:孤星
  所有物:不折之花、死神秘籍下半册
英文解釋
  1. :  Sirius,  Dog Star
  2. n.:  canicula,  Orion's Hound,  the Dog Star
相關詞
天文紅巨星亮星埃及占星術塔洛牌霹靂布袋戲人物閻王鎖
包含詞
天狼星A天狼星的天狼星號
天狼星人小天狼星天狼星戒
天狼星之路驚爆天狼星天狼星語音
天狼星號油輪天狼星變色之謎小天狼星布萊剋
有天狼星的天空天狼星語音輸入法天狼星語音輸入法v3.0
天狼星語音控製大師古時以天狼星主侵掠天狼星地球移民考察員
根據天狼星升起來度量的星際飆車王-天狼星的不速之客夜空最亮的恆星——天狼星及其伴星
天狼星語音鼠標鍵盤大師v3.0天狼星語音辦公輔助大師v3.0天狼星語音windows控製大師v3.0
夜空最亮的恆星天狼星及其伴星天狼星語音鼠標鍵盤大師天狼星語音辦公輔助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