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纍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嚮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産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衝擊地面(隕石衝擊地震)等。 |
|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多在10km度範圍內 ,查明地殼上部斷裂與深部斷裂的關係 ,對地震危險性評價意義重大。
根據發生原因的不同,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構造地、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振動。火山地震一般影響範圍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占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
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
|
用地震儀器將天然地震發生時産生的地震波記錄下來之後,地震學家用這些資料就可以推斷災區地下地質結構和岩石性質。如今地震勘探工作者就是利用地震波來研究地下岩石性質並尋找石油和天然氣的。所不同的是,他們不是利用天然地震時産生的地震波,而是用人工製造的、可移動的、可控製振動能量大小的地震波。所以,用人工製造的地震波進行的地質探測叫地震勘探。地震勘探工作是一個係統工程,包括地震資料採集、地震資料處理、地震資料解釋。這裏先介紹一下地震資料採集工作是怎樣進行的。地震資料採集是在野外進行的。野外工作分施工設計、試驗工作和生産三部分。在施工設計階段,首先對工區進行踏勘,然後進行設計。設計的主要內容是明確地質任務,設計地震測綫位置,設計人工激發地震波的激發方式、接收地震波的接收方式,確定使用的主要設備,完成採集任務的工期,以及製訂安全生産、環境保護的制度措施等等。試驗工作階段包括通過試驗選擇能完成地質任務的最佳激發方式、接收方式、合適的觀測係統及儀器因素等。最後,試驗內容是否全面係統,地質效果是否理想,能否轉入生産等需經專傢驗收審定。生産工作包括測量、打井、放炮、接收和質量監控等工序。通過測量把每條地震測綫位置、激發點位置、接收點位置等用明顯的標志物標示在地面上。施工人員根據施工作業書和地面上的標志物有條不紊地進行打井、放炮、接收,直至全部完成地震資料採集任務。質量監控貫穿在試驗階段和整個生産過程中,尤其對採集工作的各個環節要進行質量監督和控製,衹有這樣才能保證野外採集和後序工作的質量。 |
|
天然地震學 | 天然地震波 | 天然地震試驗 | 天然地震轉換波探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