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樂學院於一九五八年十月四日建院。發展和繁榮音樂文化事業,為兩個文明建設做貢獻是學院的辦學宗旨。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德藝雙馨的音樂理論、音樂創作、音樂表演專門人才和音樂師資是辦學的中心任務。建院四十年來,已為國傢培養和輸送了四千多音樂人才。畢業生中許多人已成為著名作麯傢、歌唱傢、演奏傢、優秀音樂教師和管理骨幹,其中有多人次在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奬,有大量的已畢業或在校的學生在國內各種比賽中獲奬。他們為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可喜的貢獻。
學院現占地139.58畝(92,957.78平方米,生均約35平米)。教學行政用房32949.4平方米,(生均約12.4平方米),學生宿舍22,875平方米,(生均8.61平方米),學生食堂3,415平方米,各類教室70個,其中多媒體教室10個,百名配多媒體教師座位數43.2個,琴房747間,舞蹈練功房5間,舞蹈形體課室8間,音樂廳等實踐訓練廳場6個。體育館1,044平方米,體育場8900平方米,共9944平方米,(生均3.74平方米)。圖書館藏書量22.95萬册(盤),中文書譜15.4萬册,外文書譜3.2萬册,中外文期刊227種。(書譜按折合人數生均74.15册),唱片等音像資料4.35萬張,(音響資料生均15張(盤),館藏老唱片資源已建成數字化資源庫,並在不斷完善中。擁有五個外文數據庫(Springer, EBSCO, OCLC, ProQuest, Grove on Line),三個網絡通用的中文數據庫(超星、萬方、維普全文期刊),自主建數據庫6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288.3萬元,(生均8209.2元)。學院總資産1.88億元(2006年,如按實際計算,已達2.3億元)。
天津音樂學院分為南院和北院。其中,位於十一經路立交橋下的天津音樂學院北院,也就是老校區,即師生們常說的本院。北院有天津音樂學院的標志性建築,即天音人口中的筒樓。筒樓不僅是學生的琴房,也有階梯教室,教室可容納200餘人
學院現有5個本科專業,分別是音樂學、作麯與作麯技術理論、音樂表演、舞蹈編導和表演。設音樂學、作麯、聲樂、民樂、管弦、鍵盤、音樂教育、藝術管理、現代音樂、舞蹈、戲劇影視11個係和基礎課部,還有研究生處,成人和職業教育學院和附中。
學院從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是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的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二級音樂學學科(涵蓋學院所有音樂專業)是天津市重點學科。
2006年7月全日製在校人數2657人,其中本科生2514人,研究生119人,留學生7人,成人教育190人,高職17人,按評估指標折合學生數2787人。
附中主要為大學培養後備生源,學製分為三年製(招收初中畢業生)和六年(招收小學畢業生)兩種。大學和附中均面嚮社會,積極舉辦社會上不同年齡層次的音樂愛好者的業餘培訓班,每年參加培訓的成人和少年兒童多達千餘人,為社會音樂普及教育和公民素質的提高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朝氣蓬勃、學術水平和綜合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在270名教師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1人,天津市教學名師1人,天津市優秀教師2人,市勞模4人,區永熙教學奬獲得者5人;正教授72人,副教授64人,具有博士學位10人,碩士學位74人,教師碩博比占31.1%。許多教師德高業精、殫精竭智培養人才,贏得了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尤為可喜的是一批德纔兼備的青年教師,在教學或藝術實踐中已嶄露頭角,他們的茁壯成長預示着學院未來的希望與輝煌。
科教興國的戰略和改期開放的國策為學院的繁榮與發展註入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由於政府的關懷與重視,使學院的辦學條件明顯改觀,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條件。近十多年來,學院十分重視教學、科研、創作與表演水平的提高。為此,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管理,增加與國內外院團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曾多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邀請二十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文藝院團和著名音樂傢來院講學或演出;多次選派學生到國外留學、短期訪問考察、比賽和演出;並聘任外籍專傢來院長期任教。這些交流與合作切實地促進了教學、科研、創作與表演水平的提高。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徐建棟 院長:徐建棟(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