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天津 > 天津古文化街
顯示地圖
目錄
天津古文化街聯繫方式 Contact Tianjin Ancient Culture Street
  天津古文化街聯繫方式1路、4路、12路、15路、619路、611路、612路、624路、824路
  天津古文化街投訴電話天津旅遊投訴電話:022-283590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天津古文化街節慶活動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吉日)在此舉行盛大的皇會
  津門十景之一,景名“故裏尋蹤”。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裏”和“沽上藝苑”,長687米,寬5米,係商業步行街。這裏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現已修復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
  天後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航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元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後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政府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並在沿海城鎮建起天後宮。天津的天後宮建於公元1326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竜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今天後宮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變革,陳列着各種民俗風情實物。皇會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遊此會而得名。傳統的演出場所在天後宮前的廣場以及宮南、宮北一帶。古文化街建成後,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吉日)在此舉行盛大的皇會,表演竜燈舞、獅子舞、少林會、高蹺、法鼓、旱船、地秧歌、武術以及京戲、評劇、梆子等。
  這條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後該稱“天後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後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後的廟宇。
  天後宮始建於元朝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坐東朝西,是天津市區目前最古老的建築。
  天後宮,從東到西,由戲樓、幡桿、山門、樓牌、前殿、正殿、藏經閣、啓聖祠,以及分列南北的鐘鼓樓、張仙閣和配殿等建築組成。
  幡桿,在天後宮門前。據說,幡桿初立時,一方面挂燈,為往來三岔河口的漕船導航,另一方面則作為天後宮的陪襯物,使整個建築群顯得錯落有緻,氣勢不凡。後來,幡桿在農歷每月初一、十五進香日及廟會期間,專門懸挂天後封號長幡。
  山門是磚木混合結構組成。門額是用整磚雕刻“敕建天後宮”,這個山門是清朝乾隆年間增建的。
  進得山門,迎面是木結構的兩柱--樓式牌樓。牌樓是元、明時代天妃宮前的標志。“護國庇民”意思是“上以護國傢,下以庇民生。”
  在牌樓兩側的,北邊是鼓樓,右邊是鐘樓。
  過牌樓,就是前殿。前殿是天妃宮最早的山門,供奉護法神王靈官和人稱“四大金剛”的“千裏眼”、“順風耳”、“加善”、“加惡”。
  越過前殿,就是天後宮的主體建築正殿,正殿是敬奉天後娘娘的地方,天後娘娘中局佛龕,身披霞披,頭戴鳳冠,四位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
  穿正殿,即為藏經閣。藏經閣是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現為民俗博物館展廳。
  在藏經閣的後面,過甬路,為啓聖祠,即後殿。
  昔日,天後宮供奉主神,當然是天後娘娘。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天後宮在漫長的歲月裏,形成了佛道混雜,百神聚集的復雜情況。南北配殿供奉王三奶奶、挑水哥哥、送藥天師、白老太太、竜王、藥王諸神。
  現在的天後宮內兩側廂房陳列有介紹天津城、天後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陳列明代天津城磚、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婚禮儀仗、服飾等)、清代水機等文物。
  出廟門,以北的一段街,叫“宮北大街”,廟門以南的大街即名“宮南大街”。
  “宮南”、“宮北”口兩處樓牌共有樓匾四塊。
  南口南面樓匾為“津門故裏”四字,北口北面樓匾是“沽上藝苑”,二字八句,對仗工整,恰似極好地一副聯語。
  漫步古文化街,進出店鋪時,您會看到許多店鋪門面檐下、枋間有一幅幅極具江南造園藝術風格的蘇畫。構圖生動有典,形態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絢麗無比,風采迷人。
  在門面建築裝飾中除彩繪故事畫外,另樹一幟的是磚、木雕刻裝飾。其內容廣泛,多數帶有濃郁的民俗氣息和吉祥喜慶寓意。
  士寶齋前木雕取意《清明上河圖》幾處波瀾起伏、情節變化的畫面。北頭一幅是:汴河岸邊泊着許多船衹,河心一隻大船上七八人拼命搖櫓。船工的奮力以進,說明載重量之大河水上運輸的繁忙緊張情況。中間一幅,畫面正中是汴河上東水門外的虹橋。橋下一隻載滿大船正要通過,全體船夫緊張操作,橋上車輛、牲口、各色行人和看水、看船的人摩肩接踵,構成一股都會生活的洪流,是《清明上河圖》畫捲的高潮部分。
  古文化街無論建築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漫步古文化街上已足賞心悅目;而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等專業店鋪叢聚本街,供您觀賞、選購。至於中西樂器、藝術陶瓷、裝潢小件也都有專店,買上一兩件,固是愜人心意的事,而流連一番,或許也可以受到熏陶、啓迪,攝取到一些營養吧。
古文化街 Ancient Culture Street
  遊津門故裏,喬香納福,八方來客同饗宴。 覽九河下稍,鐘靈毓秀,九州賓朋共歡歆。
  這是形容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的對聯。喬香閣在天津古文化街宮南西側114-1.
  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裏”和“沽上藝苑”,長687米,寬5米,係商業步行街。這裏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現已修復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天後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航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元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後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政府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並在沿海城鎮建起天後宮。天津的天後宮建於公元1326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竜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今天後宮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變革,陳列着各種民俗風情實物。皇會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遊此會而得名。傳統的演出場所在天後宮前的廣場以及宮南、宮北一帶。古文化街建成後,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吉日)在此舉行盛大的皇會,表演竜燈舞、獅子舞、少林會、高蹺、法鼓、旱船、地秧歌、武術以及京戲、評劇、梆子等。
  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傢店堂。
  1989年,以經營景泰藍、蘇綉、內畫水晶為主的喬香閣落戶古文化街。20年來,喬香閣適時擴大經營範圍,並將銷售渠道擴展到了德國(布萊梅、柏林、呂貝剋) 日本(大阪) 馬來西亞(巴生、吉隆坡等地。在同類化商店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喬香閣始終站在顧客的立場上,堅持以新産品和高品質吸引中外顧客。
  如今,在店主的精心經營下,喬香閣內的商品種類增多至景泰藍、蘇綉、內畫水晶、珍珠、翡翠、翡翠手、工藝傘、工藝寶劍、華服等十幾種。還有店主獨具匠心手工編織的水晶、珍珠、碧璽各種材質的項鏈。喬香天津古文化街閣希望在國際化浪潮不斷深化的時期,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産品能夠走出國門,為國增光。
  由仿中國清代民間小式店鋪組成的街道 。 以元代古跡天後宮為中心,古文化街位於天津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至東北角,位於鬧市區,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東臨海河、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裏”和“沽上藝苑”,長687米,寬5米,係商業步行街。這裏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現已修復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
  這條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後該稱“天後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後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後的廟宇。
  於1986年元旦建成開業。自古以來,這一帶就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每年春季,天津規模盛大的皇會——娘娘誕辰吉日就在這裏舉行,屆時表演高蹺、竜燈、旱船、獅子舞等。新建的古文化街內除兩端牌樓及宮前戲樓為仿清大式建築外,其餘近百棟房屋皆為仿清民間小式古建築。
  漫步古文化街,進出店鋪時,您會看到許多店鋪門面檐下、枋間有一幅幅極具江南造園藝術風格的蘇畫。構圖生動有典,形態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絢麗無比,風采迷人。
  在門面建築裝飾中除彩繪故事畫外,另樹一幟的是磚、木雕刻裝飾。其內容廣泛,多數帶有濃郁的民俗氣息和吉祥喜慶寓意。
  士寶齋前木雕取意《清明上河圖》幾處波瀾起伏、情節變化的畫面。北頭一幅是:汴河岸邊泊着許多船衹,河心一隻大船上七八人拼命搖櫓。船工的奮力以進,說明載重量之大河水上運輸的繁忙緊張情況。中間一幅,畫面正中是汴河上東水門外的虹橋。橋下一隻載滿大船正要通過,全體船夫緊張操作,橋上車輛、牲口、各色行人和看水、看船的人摩肩接踵,構成一股都會生活的洪流,是《清明上河圖》畫捲的高潮部分。
  古文化街無論建築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漫步古文化街上已足賞心悅目;而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等專業店鋪叢聚本街,供您觀賞、選購。至於中西樂器、藝術陶瓷、裝潢小件也都有專店,買上一兩件,固是愜人心意的事,而流連一番,或許也可以受到熏陶、啓迪,攝取到一些營養吧。
  天津古文化街於一九八六年元旦建成開業,整體建築為仿清民間式建築風格,天後宮(媽祖廟)位於全街的中心。全街近百傢店堂,有經營天津地方特色的楊柳青年畫的楊柳青畫社,經營泥人彩塑的泥人張彩塑工藝品經營部,有經營文房四寶,名人字畫的四寶堂,春在堂,有經營文物古玩的文物公司萃文齋門市部,還有經營全國各地的景泰藍,雙面綉,牙玉雕,藝術陶瓷,中西樂器金銀飾品等上萬種名優工藝品的幾十傢店堂,各種商品貨真價實,物美價廉,商傢以質量和信譽吸引中外遊客。古文化街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辛苦經營12年,總營業額纍计6.9億元,創利稅5800萬元,共接待中外遊客1200萬人次,黨和國傢領導人都曾先後來這裏參觀視察,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古文化街時說:“古文化街很有特色,對外國人一定有吸引力。”古文化街以濃郁的民俗風情,熱情周道的優質服務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參觀,購物,同時也希望走出國門,去世界各地參加各種商品展銷,參觀交流.
  2007年5月8日,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裏)經國傢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傢5A級旅遊景區。
街內特點 Streets feature
  古文化街的建築總面積有2.2萬平方米,古建築高低錯落、蜿蜒麯折,一閣一檐皆有講究。所有名堂,一律青墻紅柱、磨磚對縫,配上不同形式的隔扇門窗、欄桿、屋頂翼角,顯得雋秀、古樸、典雅,加之匾額、楹聯、宮燈、旗幡、精美的木雕及1500多幅豔麗的油漆繪畫,更增添了這條街的古典文化氣息。
  街上大致經營3類商品:①文物、古玩及古傢具,如文房四寶、古舊書籍、傳統年畫、珠寶玉石、古式傢什等。②民間傳統商品,如娃娃樂、泥人張的彩塑、有300多年歷史的楊柳青年畫、風箏魏的風箏、刻磚劉的磚刻、修竹齋的劉海空竹、景德鎮的瓷器、蘇州的刺綉等。③酒樓、茶莊、飯館和娛樂場。天後宮前廣場和露天戲臺經常演出地方戲劇、民間麯藝。
  天津古文化街為津門十景之一,景名“故裏尋蹤”。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裏”和“沽上藝苑”,這裏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現已修復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
  天津的天後宮建於公元1326年,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竜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今天後宮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城、天後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陳列明代天津城磚、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婚禮儀仗、服飾等)、清代水機等文物。
  古文化街無論建築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除了天後宮,這裏擁有距今600年天津最大的道教殿堂——玉皇閣,最具天津特色的四合院群落——通慶裏,和中西合璧式的天津八大傢之一的劉傢大院。而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等專業店鋪也叢聚本街。
建築風格 Architectural style
  整體建築是仿清代民間建築風格,在宮南和宮北兩邊,各有一座彩繪牌坊,分別是“津門故裏”和“沽上藝苑”四字,街內的近百傢店鋪均為清式建築,門窗上多飾有彩繪圖案,內容以歷史、神話、人物、花鳥為主,形式有透雕、浮雕、圓雕等。
  古文化街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如文房四寶、名人字畫、文物古玩、工藝品等,最有名的有楊柳青畫社、泥人張彩塑工藝品經營部等。此外,古文化街還有老字號的小吃鋪,如石頭門坎飯莊等。
南北牌樓 South arch
  整修後的古文化街,依然保持着當年的建築風貌和基本綫型,其建築風格為仿明清小式建築,層高均為一、二層;街區走嚮自然麯直,錯落有韻;外檐建築尺度適中,商店鋪面長短有序,呈現出鱗次櫛比的古街效果。古文化街充滿了濃郁的古老味、文化味、中國味和天津味。 在古文化街南、北兩入口處各建有牌樓一座,其彩繪的形式是“煙琢墨石攆玉”式。其南口牌樓坊心上的文字是“津門故裏”(面朝南)和“晴雪”(面朝北);其北口牌樓坊心上的文字是“沽上藝苑”(面朝北)和“金鰲”(面朝南)。
  “津門故裏”解釋:“津門”是天津的別稱,“故裏”是老地方的意思,“津門故裏”就是天津衛的老地方,有天津衛的發祥地之意。
  “晴雪”解釋:“晴”是天氣好的意思,“雪”有“洗”的含義。“晴雪”是剛剛下完雪後的景色,晴空萬裏的天空,遊人如織的街面,比喻人的心情非常純真,仿佛被洗滌了一樣,到這裏為天後娘娘進香,為今後的好日子祝福。
  “沽上藝苑”解釋:天津地處九河下梢,自古以來水源豐富、水網密集,天津又素有“津沽”、“直沽”、“沽上”之稱,天津衛地域內有“七十二沽”。“沽上藝苑”就是天津衛的文化發祥地的意思。
  “金鰲”解釋:“金”即金子、貴重之意,黃金為最值錢的金屬;“鰲”:即最大的魚在跳過竜門以後稱為“鰲”,是竜的化身。“金鰲”比喻將最好的和最高級、最高貴的東西聚集在一起。我國的成語有“獨占鰲頭”一詞,意為:領先,並占有最好的位置和東西的意思。
仿古彩繪 Antique painting
  在古文化商貿區的建設中,天津市房産總公司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文化街進行了整修。整修後的古文化街,在註重提高防火、抗震等級的同時,增添了供暖、製冷、通訊、公共衛生設備和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整個街區總體配套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為了提高街區的文化品位,天津市房産總公司采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聘請多傢專業設計單位,進行嚴格篩選,好中選優,並對街區地面鋪裝、小品雕塑、燈飾點綴、門窗造型等實施了統一佈局和精心設計。為了延續天津歷史文脈,展示天津民俗,保留百年民居通慶裏、擁有600年歷史的古建築玉皇閣和中西合璧式民居建築劉傢大院;位於街區兩端的牌樓得到了重新修復,“旋子大點金”式的彩繪,使南口的“津門故裏”、“晴雪”和北口的“沽上藝苑”、“金鰲”十二個大字又泛出了金光;坐落在街北入口處的“天津古文化街”石碑,源自天津薊縣上億年的古化石上,鎸刻着李瑞環同志的題字,與整修後的古文化街街景更加協調。最為別具特色的當屬古文化街仿古彩繪了。宮前廣場展示的是以天津民俗為內容的彩繪畫面,描繪了清末民初天津衛的市井民俗;從街南到街北依次展開的仿古彩繪,其西側以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為題材,東側則以中國歷史故事、古代傳說以及戲劇名作為題材,並依照漢、唐、宋、元、明、清的歷史順序逐一展開,使廣大遊客仿佛置身於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
天後宮 Tin Hau Temple
  天後宮是古文化街的中心地帶,在天津很早就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之說。在天後宮內供奉着是“天後娘娘”——林默,其廣場有兩棵竪立了600餘年大帆桿,在廣場的東側、臨近海河方向有一座戲樓,天後宮廣場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空間。 在天後宮廣場高高矗立的兩棵帆桿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據傳,在天後宮建成的不幾年,為了保佑出海的人們永遠平安,在天後宮的門外建起了這個帆桿,在每年的皇會和天後生日的那天,這兩棵高大的帆桿上各挂有24個大紅燈籠,用以祈盼出海人們平安返航,相傳到了夜晚,返航的人們剛剛進入大沽口,就可以遠遠望見家乡的帆桿了,歸航的人們更是歸心似箭,總是連夜返航與傢人團聚。
天演廣場 Evolution Square
  古文化街大獅子鬍同是嚴復故居所在地,原房屋已不存在。為挖掘歷史文化,先後走訪了嚴復先生的後代和歷史專傢,結合景觀設計,在嚴復故居原址建設天演廣場,設立嚴復銅像和天演論石刻。 嚴復(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閩侯)人,曾改名為宋光,字又陵,又字幾(音:ji幾)道,晚年號為:瘉壄(音:yu ye愉野)老人。以譯述赫胥黎的《天演論》而在中國近代思想界名聲顯赫,是中國近代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以進化論為武器,喚醒人們“自強保種”,輓救民族危亡,他被毛澤東主席評為“代表了全中國共産黨出世以前嚮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與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齊名。嚴復在津還創辦了《國聞報》,積極宣傳變法圖強,在中國近代史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天演論”——生物進化的舊稱。是我國近代教育傢、思想傢嚴復譯自英國赫胥黎所著的《進化論與倫理學》(英: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一書的前兩章,該書取名為:《天演論》。嚴復在譯書前附有“按語”,表達他自己的見解,並作有序,他在序中說:此書“於自強保種之事,反復三致意焉”。該書於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譯成,1898年正式出版。
  《天演論》較係統地介紹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簡捷語言,介紹了生物進化論原理和“優勝劣汰”的理論,目的是說明中國如能順應“天演”(自然進化的原理)的規律而進行變法維新,就會由弱變強,否則民族將會滅種,而被淘汰。該書是中國近代較早的一本直接介紹西方資産階級思想的書籍。該書的譯成對當時國內的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嚴復所著該書的地點就是我們古文化街的大獅子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