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四川 >廣安 >廣安市區 > 天印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天印山聯繫方式地址:四川省廣安市嘉陵江畔,與印山公園隔江相對。
  郵編:628000
  天印山投訴電話廣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826-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天印山節慶活動雲童舞
  雲童舞在華鎣山區已流傳1200多年。它是由兩個男童捧着香盤、寶燈,左右飄舞,有節有序,有板有眼,隨佛教信徒組織的架香一道,邊走邊舞,去華鎣山寶鼎朝山拜佛。1956年,經嶽池縣文化部門搶救整理、修改創新,搬上舞臺。是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文藝會演,榮獲優秀奬。
  連響舞
  連響舞係歌舞者用長約1米的小竹棍,兩端穿長孔,裝置小銅錢於孔內,表演時用小竹棍敲擊人體各個部位。因敲擊竹棍時連連發響,故名。它既可以個人單獨歌舞,也可以幾十人集體表演。
  華鎣山擡幺妹
  滑桿擡幺妹在華鎣山區已流傳100多年。據民間傳說,早在唐至德年間(公元756—758年),華鎣山高登山、寶鼎相繼建立寺廟,歷代香火旺盛,朝拜者絡繹不絶。當時,未出嫁的女子(華鎣山區俗稱幺妹)是不能出門的,更不能上山朝拜,煞是寂寞。華鎣山麓一張姓大戶,有一對長得如花似玉的女兒,父母視其為掌上明珠,呵愛備至。但她們看見那些香客自由地上寶鼎朝拜,心兒早就飛上了山,由於封建桎梏,衹好在閨中惆悵,半年下來,美若天仙的她們竟已面色臘黃、病得很重,找來多個高醫診治均不見效。她們給母親說了老實話,要想上山去拜佛觀光。母親將她們的想法給父親講了,父親急得無法。恰巧一李姓秀纔到她們傢聽說了此事,略加思索便說:“這有何難?2月19日後,你們出點錢,舉辦一個比賽,將鄉裏想上山去拜佛觀光的幺妹都擡上去,這不就遂意了嗎?”張大爺聽了此話,找來有威望的族人商量,决定舉辦“滑桿擡幺妹,祈求五穀豐”比賽,每年3月初舉行。這樣,每年三月,這個地區都要舉行比賽,年輕漢子將漂亮的幺妹擡上華鎣山,拜佛觀景,奪得第一、二、三名的不但能獲大奬,而且絶大多數被幺妹看中,選為郎君。此活動後因朝代更迭、戰亂兵荒,慢慢疏於舉辦,有時也偶爾舉辦一次,故得以流傳下來。
  廣安建區設市以來,華鎣市多次舉辦“滑桿擡幺妹民俗趣味體育比賽”,以展示華鎣兒女風采,活躍山區人民文化生活,打造華鎣山,發展華鎣旅遊業。每次比賽,數十位幺妹及滑桿參賽,頗為壯觀,參觀者數萬人,熱鬧非凡。
  嶽池燈戲
  燈戲是流傳在嘉陵江與渠江一帶廣大農村的地方劇種。始於秦漢,受民間的求福、消災、祈雨、送鬼、求神等慶典活動“跳端公”風俗的影響産生並演變而成,常與法師的“慶壇”等一道進行。因演員不多,四五人均可,最多也不過十來人;道具簡單,場地易尋,院壩、曬場、沙灘等平地都行;反映民間生活,表現鄉土風情,深受民衆喜愛。因演出時晚上用油燈照明,故名燈戲。嶽池縣川劇團1988年赴京演出的燈戲《包公照鏡子》、《秀纔買缸》、《周文獻雞》、《幺妹嫁給誰》、《搭車》、《辦移交》、《丈母娘上轎》等,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國務委員宋平、國防部長張愛萍、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及戲劇傢曹禺等高度贊揚。
  坐歌堂
  在廣安山區鄉村,有一個古老的風俗,那就是少男少女通過媒妁之言,相親、開庚、選日期後,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要辦灑席,稱為花筵酒。晚上,女方新娘要坐歌堂。
  在院壩中隨意擺上幾張桌子,放上幾盤糖果、瓜子、花生、葫豆,側邊放一缸老蔭茶。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鄰親友、細娃兒、小妹崽,大傢隨意坐着站着,鬧鬧熱熱,打打吵吵,恭賀新娘出嫁。
  伴着閃爍的星星和一輪明月,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無法推辭時,就清唱起來,其內容不外乎是告別父母親友,或者歌頌父母的養育之恩,捨不得離開等。如流傳在肖溪、石筍、竜臺一帶的謝父母歌唱到“一謝父母多辛苦,趁早摸黑盤大奴。奴今要捨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淚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幹留到。幹的拿給奴傢吃,肥足樹苗長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難捨父母去,叫奴怎不淚漣漣……”唱了感謝父母恩情的歌後,就唱友情、愛情的歌了,唱到誰時,誰就嚮桌上丟錢,名曰“壓箱錢”。直唱到月落三更,纔慢慢散去。
  川東農傢文化節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於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被免去夔州(今重慶奉節)通判,去駐漢中的四川宣撫使王炎手下當幕僚,經梁山(梁平)、鄰水、廣安,過嶽池時被農村一片繁忙和歡樂的景象所感,寫下《嶽池農傢》(後收入《劍南詩稿》):“春深農傢耕未足,原頭叱叱兩黃犢。泥融無塊水初渾,雨細有痕秧正緑。緑秧分時風日美,時平未有差科起。買花西捨喜成婚,持酒東鄰賀生子。誰言農傢不入時,小故畫得城中眉。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絲。農傢農傢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宦遊所得真幾何?我已三年廢東作。”詩人把農傢的喜樂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旅遊業的興起,為讓城裏人盡享農傢歡樂,弘揚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嶽池縣委、縣政府决定每兩年開展一次農傢文化展示活動。首次活動於2002年9月27日至29日在嶽池縣城舉行。整個活動自始至終充滿着川東民間文化藝術的氛圍。民間藝術遊行表演,薈萃嶽池民間藝術精華。由九條彩竜開道,五個高亭、二十二個高臺、二百名腰鼓隊從文體廣場出發,經建設路、大東街、南街、銀城南路、九竜大街,處處體現出嶽池特有的民間文化風情。
  嶽池燈戲
  燈戲,是源於川東北的地方劇種,它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建,經長期發展不斷完善和豐富的民衆喜聞樂見的藝術瑰寶,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數民間藝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遠自秦漢以來,生活在嘉陵江與渠江流域的巴人,由於交通閉塞與文化經濟的落後,流行着不少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社會風俗。傢人病重,要請巫婆跳神,患了瘧疾,就要驅逐“擺了鬼”;死了親人,就叫端公“慶壇”;遇到大旱,要嚮竜王求雨……在這些風俗中,巫婆、巫師大叫大唱大跳,還會伴以樂器,壯大聲勢,嚇唬人們。受這些風俗的影響,缺少科學知識的巴人,他們或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為了消除疲乏,或在豐收之後表現歡樂的喜悅,或遇天災人禍傾訴悲痛,或於委屈與壓抑時而泄憤,或遭莫大打擊難受而吶喊,最初三兩個人在一起又吼又叫,又唱又跳,以表現喜、怒、哀、樂。後來發展成為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根據經歷的眼見的聽說的故事,自編自唱成帶情節性的“劇”。所以最早的燈戲,往往與端公“慶壇”、“送鬼”等活動相伴進行,帶有盼福、消災、驅邪、驅鬼、求神等的成份。到了元代這種唱麯比較流行。明代戲劇發展,燈戲也隨之由唱變成演出,不但有唱,還伴有動作與樂器,同時漸漸與端公的活動分離而單獨進行。隨着時間的演變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纔逐漸發展完善成今天這種樣子。
  燈戲始為自編自演,忙時生産,閑時進行,多為業餘性質,或衹在農村流動演出。限於鄉村的條件,所以這種燈戲要適合農村的情況,從規模、道具、演出場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場地不需要大的舞臺,堂屋、院壩、草坪、河灘等,衹要有一塊能容納三五個人的活動平地即可。觀衆可以從四面欣賞演出的節目。
  晚上演出,如果有明月高懸,就不需要另外照明。如果是月去夜黑,衹需點照油燈。隨着時間的演變與燈戲的發展,演出人員逐步形成有一定表演水平的隊伍。到明清時候,燈戲更加時興,不管是創作的劇目,還是道具、服裝,都有一定的進步。規模也有所擴大。照明的燈也比較講究了。這燈分主燈與臺燈,主燈比較大,不但可以為演出照明,還可顯現演出班子的標記,裝飾着各具特色的圖像,有的甚至繪上燈班的節目,起着廣告的作用。而臺燈則挂在場地的一角,一般有四盞,分挂在四角,這四角的燈是固定的。除此而外,也有八盞、十六盞、二十四盞的,還可以挂更多,而且形式多種多樣。燈的多少是根據演出的規模與觀看的人數來確定的。這些燈可以因演員的需要而移動,燈戲因在燈的照明下演出故名。
  燈戲的道具,也隨着時間的推進而變化。最早沒有什麽專門服裝,後來纔按照劇情的需要而設。如古代戲就配以簡單的古裝。樂器開始也是盆、盤、碗等可以擊出聲音的用具,後來纔逐步變為二鬍、嗩吶、鑼、鼓等。
  燈戲的規模不大,因戲中角色衹有兩三個,所以最早一般一兩人,後來劇目增加,到了明清,其他戲劇的興起與發展,也促進了燈戲的繁榮,增加到五六人,最多也衹有十餘人。一般為男性,女角由男的裝扮。解放後纔有女性作演員參加演出。
  燈戲的內容豐富多彩,以反映民衆現實生活為主,也有反映過去時代的。不少題材是贊揚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勇敢、善良,鞭撻貪官污吏的貪婪、刻薄、吝嗇、愚蠢、昏庸、殘忍。也有對清官的褒揚。燈戲歌頌真善美,痛斥假惡醜,表達勞動人民對自由平等幸福的渴望。戲詞多為四句一組,唱多白少,演員唱一句,樂隊伴一句,有時加進幫腔,一唱一合,相應成趣。最早劇情簡單,一個劇目衹有那麽一個情節,後來纔由小幕單場發展到大幕多場,演出風格也由單一粗獷豪放逐步演變風趣、幽默、含蓄耐人尋味。劇目也由單一的變為多種,後來分正燈、地燈、浪浪燈三大類別。
  燈戲是一種群衆喜聞樂見的藝術,在民間享有一定的聲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嶽池縣川劇團派出演員到外地和群衆中學習燈戲藝術,排演了一係列劇目,先後到重慶、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在重慶演出了《收姜維》、《陽河堂》、《大腳夫人》等和一些折子戲、大幕戲等十多場,曾轟動一時,重慶廣播電臺多次播放錄音。到成都演出後,享譽蓉城,四川電視臺播放了《幺妹嫁給誰》、《丈母娘上轎》等戲的錄像。1988年5月,應中國戲劇傢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麯研究所、《戲劇評論》編輯部及全國戲麯現代研究會邀請,赴京在長安、吉祥、中南海等劇場演出嶽池燈戲《包公照鏡子》、《周文獻雞》、《秀纔買缸》、《浪漫幺妹嫁給誰》、《搭錯車》、《丈母娘上轎》等劇目共八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等領導和曹禹等專傢及新加坡、日本等十多個國傢的外賓莅臨觀賞。《人民日報》等二十余家報刊、電臺、電視臺報道了演出盛況。嶽池燈戲受到了領導和專傢學者的好評。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院士、柏林漢堡大學教授恩特·舒馬赫說:“我正在撰寫專著《世界戲劇之林》,一定把嶽池燈戲作為很有特色的劇種嚮全世界推薦。”日本、新加坡駐華大使熱情相邀,希望嶽池燈戲走上他們的舞臺。
  嘉陵江竜舟旅遊文化節
  端午節劃竜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活動,“文革”時期被作為“四舊”予以破除。粉碎四人幫後,武勝縣於1980年恢復了這一傳統節日活動。當時的內容僅限於渡江遊泳、劃竜舟、智擒活鴨等水上活動。後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漸把水上活動與陸上的商展活動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節日的活動內容變得更加豐富。1999年,縣委、縣政府做出决定,每兩年舉辦一次嘉陵江竜舟旅遊文化節。竜舟旅遊文化節除保留原有的水上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商貿展銷、招商引資、文藝演出、歌手大賽、賽詩會、文學講座、群文理論研討、燃放煙花、玩竜舞獅、街頭遊樂等十餘項活動,時間也由過去的一天延長到三至五天。目前武勝竜舟節已歷十八屆,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為川內外衆多旅遊觀光者所矚目。
  古爾邦節
  又叫宰牲節,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剋族、塔塔爾族、塔吉剋族等十個民族的宗教節日,也是回族的大年和維吾爾族及哈薩剋族的新年。相傳,安拉為驗證聖祖易卜拉欣對真主的忠誠,命他宰殺其子伊斯瑪儀勒,回歷年十二月十日,當易卜拉欣遵命舉刀欲砍時,安拉派特使牽一隻羊趕到,命以宰羊代子。於是,在伊斯蘭教徒中形成了每年要宰牛、羊、駱駝等牲畜獻祭的習俗。每逢這天,人們宰牲和準備節日食品,信教群衆還要沐浴禮拜。近年來,武勝回民為慶祝古爾邦節,每年都要在清真寺內開展宰牲獻祭和沐浴禮拜活動,場面生動熱鬧。
  天印山最佳旅遊時間廣安市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豐沛,空氣濕度大,日照少,霜期短,風力小。年平均氣溫1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8℃。多年大於或等於10℃以上的年積溫5600℃,無霜期306-328天。天印山美食獨具廣安特色的腌臘製品小塊臘肉、板鴨、????皮蛋、禦臨榨菜令人食後難忘;鴛鴦蒸餃、歐抄手、味不同涼粉、烘糕、油麻元、焦餅等風味小吃及清蒸肘子、清蒸丸子、牛皮豆幹、麻辣牛肉幹、糟蛋、罎子肉、怪味雞塊、廣安排骨等特色菜給餐桌增加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嶽池特麯、金廣安、豪士啤酒、竜女白酒、華翠特麯及華鎣山礦泉水,將會使遊客的餐趣更濃;嶽池米粉、黃竜香米、九竜挂面將祝客加餐;蕨菜、薇菜、苦竹筍、蕨根粉條等緑色食品將給遊人留下永恆的記憶;黃花梨、白市柚、鄰水臍橙、同興廣柑等特色水果給飯後的貴客打上深深的烙印。在各旅遊景點及農傢樂,遊人還能品味以鄧傢菜為代表的川東農傢菜餚的獨特風味。
  鄧傢菜即是鄧小平的家庭招待客人的菜譜,獨具川東風味。主要特點是菜餚豐富,經濟實惠,涼、炒、燉、蒸、燴齊全,老少皆宜。主要菜品有八個:粉條或萵筍絲墊底的麻辣“涼拌瘦肉片(絲)”,拌有海帶、芋頭或白薯所蒸的“八寶蛋”;糯米加糖墊底所蒸的“夾沙肉”、豆豉打底所蒸寶肋肉——“胻”;幹鹹菜蒸肉條——“扣”;豬肉拌濕豆粉用菜油炸後煮成湯的“酥肉”;略煮後切成片加蒜苗、辣椒炒成的“回鍋肉”;用豆類或蘿蔔等燉成的“排骨湯”。故又名八大碗。另加時鮮蔬菜、豆腐若幹。有湯有炒,各具風味。最後一道陳年鹹菜,既是增加食欲的興奮劑,又可一改油膩的口味。
  廣安名特小吃豐富,頗具特色。嶽池米粉分羊肉、牛肉、雞肉、鱔魚、肥腸、燉雞、豌豆等多種,色、香、味俱全,頗受好評。鴛鴦蒸餃、歐抄手、紅鼻子抄手味道獨特。嶽池味不同涼粉令人食而不忘。烘糕、油麻元、焦餅甜而不膩,芳香撲鼻。糟蛋既有醪糟的純味,又具鴨蛋的特點,蛋黃尤其爽口。珍珠粥、竹筒飯、桐葉粑清香宜人,營養豐富,是不可不食的佳品。
  天印山住宿廣安地處華鎣山及嘉陵江、渠江兩岸,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休閑遊樂的好地方。住宿方便,賓館飯店近50傢多集中市縣中心,位於廣安市區的世紀大飯店、天府飯店、廣安大酒店及華鎣市星星賓館、嶽池金穗大廈等,給遊客提供各種檔次的溫馨住宿。各農傢樂及山莊住宿設備頗具川東特色,使人回歸自然,好夢長存。
  天印山購物廣安名優特産:有黃竜香米、板橋五香豆豉、竹席、草席、奎閣特麯、廣安烘糕、椒????桃片、武勝麻辣牛肉、中華獼猴桃等。天印山玩法觀光、攝影、旅遊、
  天印山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嘉陵江畔,與印山公園隔江相對。天印山就是因山上有天印而著名,是印文化的發源地。相傳,玉帝攜天印到此,尋找智慧之人,以管理天下大事。在唐代這裏即有玉皇廟,授印閣,吸引衆多志嚮遠大的文人.雅士前來,劉秀曾有拜石人得天書和拜玉皇得天印的傳說.其實,天印山還是一個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勝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景區共分蓮花湖觀光區,天印山觀光區,生態園觀光區。在這裏不僅可以讓你飽賞險嶺、怪石、雲海之神奇,還可以讓你盡情領略蓮花湖的秀水風韻。
  
  天印山總面積10平方公裏,蓮花湖水面積1500畝,現有野生植物187種,有鳥類30種。天印山,天印山是這裏的主峰,海拔410米,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竜則名"天印山是風水寶地,梅堯臣,黃庭堅,元好問,元結等文人都來訪過,劉秀曾來拜印後成就了大業,天印山雖不高,卻以山雄、壑幽、水秀而著稱。
  
  走過劉秀橋,劉秀曾在魯山留下衆多動人的傳說,他曾來天引山拜印,實現了宏圖抱負,黃庭堅字魯直,號山𠔌道人,喜愛山水,後人稱他黃山𠔌,1068年他任葉縣縣尉,對小吏生涯不滿,常鬱鬱寡歡,他的詩<<衝雪宿新寨不樂>>中他寫到"縣北縣南何時了?又來新寨解徵鞍.山銜鬥柄三星沒,雪共明月千裏寒.小吏有時須束帶,故如頻問不休官.江南長盡梢雲所,歸及春風斬芊芊"他來拜天印後,1072年升國子監教授.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石臼,經千年,讓人懂水滴石穿的道理,原在溝壑的滴水岩下,後人移到路邊,告誡人們一個樸素的道理!關於授印的傳說早就有,漢代緯書<<春秋運鬥樞>>,<<春秋閤城圖>>就有黃帝和堯帝受印的記載,前者說:"黃帝時,黃竜負圖,中有璽者,文曰:天王符璽"後者說"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授堯,圖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後三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上述兩中說法,顯然把中國的印起源歸之神靈的創造和賜予了!
  
  其實,中國的印産生於製陶,産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有8000年歷史,種類有20多種,秦以前稱璽,統一後,皇帝獨稱璽,其他人稱印,唐武則天時改稱寶,唐之清沿舊製璽.寶同用,漢將軍稱章.山上的奇石,這些石惟妙惟肖,都與引有關,在保護着天印,顯得十分莊嚴,這是天獅石.天鷹石.劉秀臥馬石.蟠桃石、天印石,它的奇特之處在於形似印,印下有邊欄,天獅石如雄獅醒臥,在看守天印,蟠桃石壯如蟠桃,得天印者可長生不老,臥馬石是傳說中的劉秀求天印的地方,大傢在此可沾一點仙氣!東面的山叫蓮花峰,上有被稱為天印山三絶的蓮花石,和蓮花椅,是下一步開發的景點,站在天印山山頂,南側層巒疊障,在山頂仿若溶入萬山懷抱之中,或見群山逶迤,或見河流如鏈,或見湖泊如鏡,或見高樓林立,或見戰鷹雄姿,或見林木遮天蔽日。攀緣而上,遙見群山爭雄競秀,千姿百態。
  
  站在山定可聽鳥語喃喃。可看湖畔林木掩映,麯徑藏幽,盡顯自然本色。蓮湖水色秀麗,碧波流長。這裏的水以清澈透明、甘甜滋潤而稱著。景區內溪流蜿蜒麯折,縈回於山𠔌之中,常呈幽邃、深奧之形,揮灑自如,似銀河傾瀉,如玉練常舞,湖面碧緑澄清,波光粼粼。如鏡相嵌,清純透明,幽雅絶俗。天印山被後人改為方山,告誡人門得印後方方正正做人,權為民所用,天印閣(待見),這裏是玉帝授印的地方,第一個得天印的是黃帝,是黃竜馱印而來,充滿了神奇色彩。傳說天印山是玉帝所鐘愛的和活動頻繁的地方。那裏有塊巨石,巨石上天然生成一平臺,叫做天台。那是玉皇廟,山路崎嶇。
四川天印山 Sichuan is Indian Hill
  天印山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嘉陵江畔,與印山公園隔江相對。天印山是因山上有天印而著名,是印文化的發源地。相傳,人類之初,天下混亂,殺戮、搶劫等層出不窮,玉帝看到受苦受難的蕓蕓衆生,攜天印到此地,尋找智慧之人,以管理天下大事,從此天下太平。在唐代,這裏即建有玉皇廟,授印閣,吸引衆多志嚮遠大的文人.雅士前來頂禮膜拜,把天印石當作靈石,劉秀曾有拜石人得天書和拜玉皇得天印的傳說.其實,天印山還是一個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勝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景區共分蓮花湖觀光區,天印山觀光區,生態園觀光區。在這裏不僅可以讓你飽賞險嶺、怪石、雲海之神奇,還可以讓你盡情領略蓮花湖的秀水風韻。
  天印山總面積10平方公裏,景區有蓮花湖,水面1500畝,現有野生植物187種,有鳥類30
  蓮花湖是因周圍群山如蓮花環抱,對面有蓮花山,山上有蓮花石而名,站在山頂看,湖心為蓮心,湖中常會出現瑞氣氤氳的天象,如觀音打坐在蓮花之上,乘着祥雲巡視人間,自古蓮花與佛有緣,對面蓮花峰上有蓮花寶座,後山有著名的蓮花寺,在宋代,這裏僧人曾達數十人,並且積纍了大量財寶,後因戰亂,寺被毀,寺廟中和尚將的財寶填入井中,成為千古之謎,歷代常有尋寶之人,但衹找尋到一些瓦礫,空手而回,井在哪兒無人知底
  天印山是這裏的主峰,海拔410米,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竜則名"。天印山是風水寶地,酈道元,梅堯臣,黃庭堅,元好問,元結等文人雅士都來訪過,酈道元在北魏時任魯陽太守,酷愛山水。劉秀曾來拜印後成就了大業,天印山雖不高,卻以山雄、壑幽、水秀而著稱。
越南天印山 Vietnam Days Indian Hill
  天印山(Nui Thien An )
  位於越南中部原義平省清印鄉,廣義市北5公裏,山高100米,面積約占10公頃。山頂有一大片平臺,山形遠看像一個擱在大地上的方印,故名“天印山”。從茶麯河看倒影於水中的天印山,景色壯觀。山上樹木茂盛,古木參天,遊人可沿石階逐級而上。山上有天印寺,是18世紀的建築。從山頂遠眺四周景色,東面為浩瀚的南海,西面為高大的長山山脈,是一極佳的賞景之處,為廣義十二景之首.
包含詞
天印山農貿市場天印山農貿大市場金箔集團天印山工藝鞋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