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大鼻竜
目錄
No. 1
  大鼻竜原産莆由市江口院裏村,現為福建莆田、福清的主栽品種。其主要特點:樹冠圓頭形,樹姿半開張或開張;果實圓形或略扁圓形,單果重12.7~14.1剋;果肉乳白,半透明,易離核,肉較脆,汁中等,味甜,品質中上;可食率66%~67%,可溶性固形物18.7%~21.6%,酸含量0.06/100毫升;9月上、中旬成熟。本品種豐産,為製幹良種,也宜鮮食,可適當種植。
No. 2
  大鼻竜
  拉丁學名: Captorhinus aguti
  年代:二疊紀(大約2億8千萬年前)
  發現地:美國奧剋拉荷馬州南方的阿羅優組
  Arroyo Formation, Oklahoma, USA
  爬蟲化石尺寸:大約30公分長左右
  這是衹生長於二疊紀的爬蟲類化石,算是最原始的爬行脊椎動物之代表。 大鼻竜(蜥螈),種類名字是 Captorhinus Aguti。從目前發現的化石上看來,大鼻竜身長約有50公分,從結構上看起來像是介於兩棲類與爬行類動物之間的過渡性種類。 它們具有一般古代兩棲類的特徵,頭部不明顯,肩骨緊貼著頭骨後面,長而尖的牙齒外面的琺琅質與內側的齒質形成復雜的摺叠;它亦同時具有爬蟲類的特點,具有淚管,脊椎骨及嚮背部突出的椎型骨,其間椎體已退化為小型的楔形骨,肩部已有發達的鎖骨,前後肢已具有原始爬行類動物的外貌,要算是爬行綱(Class Reptilia)動物的早期標本之一。初步認為這大鼻竜這個食肉爬蟲很可能是以昆蟲,蝸牛和其他的小爬蟲和兩棲動物為主食。
  這衹大鼻竜化石當初是在黏土層中發現的,同樣的黏土層中尚發現其他淡水鯊魚、魚類及兩棲類骨骼及牙齒化石殘骸。這些骨頭化石未被地殼擠壓而成堅硬的母岩,反而因地下水及雨水的侵蝕,而使得這些骨頭易於清理及組裝,這些原本散碎的骨頭化石在重新組裝及各段骨頭連結核對上花了許多時間,原始的骨骼圖資料皆來自於美國堪薩斯州州立大學。
包含詞
大鼻竜科大鼻竜類大鼻竜目大鼻竜型亞目